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草木染的特点,染料提取,草木染的多色染色工艺技法以及多色染色技艺的步骤进行展开,来探索草木染的魅力所在。本此实践研究运用扎缬、夹缬染色技法,将传统草木染染料通过媒染剂的区别让传统草木染花色进行不断探索和改良,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的优秀作品,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动力,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环保;多色染色技艺;现代审美
1.1 草木染的特点及媒染剂的作用
使用天然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的方法,称为“草木染”。草木染与化学染料染的织物不同,草木染料染出的织物具有自然的香味,其染出的织物手感也十分丰满厚实。特别是茜草、靛蓝、红花等染出的织物,还具有防虫、杀菌的功效。植物染料还有一个特点,染出的色彩极为丰富,是化学染料所不能相比的。因为里面色素成分的不确定性,使得染出的织物具有自然、朴素、雅致的效果。
草木染是运用大自然中丰富的天然原材料,主要运用植物的皮、根茎、种子、花、果实、叶等部位进行染色。目前比较常见的植物可进行染色的有:藏红花、洋葱、荷花、决明子、苏木、茶叶、艾草、核桃、枇杷、茜草、姜黄、荔枝、石榴、桂圆等植物。提取染料时,不同植物煮沸时间不同,煮的次数也不尽相同,在染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植物添加不同媒染剂,铜会使染料变为偏红的色调,铝会使染料的色彩明亮鲜艳,铁会使染料变成烟灰色。还有很多来自天然的媒染剂:明矾、草木灰、绿矾、贝壳灰等,天然媒染剂用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以达到环保。然而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因为加媒染剂的多少染出来的效果不尽相同,甚至水的温度也能改变颜色的深浅。
化学染料与草木染料相比,较易上色,色彩比草木染料鲜艳,成本也相对便宜。但是,化学染料里含有对人体具有损害的化学成分,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危害环境的化学物质。虽然草木染料具有化学染料所不具备的优点,但也存在问题,如褪色、成本偏高,染色效果没有化学染料鲜艳等,草木染料目前尚未被消费者普遍接受,且在现代社会草木染的图案及运用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更应从植物的现实价值和现代审美价值上为草木染的开发寻找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2草木染多色染色工艺方法
草木染在多色染色工艺上,主要采用扎缬、夹缬两种方法,运用不同的媒染剂进行套色染。把面料通过缝、捆、缠、以及折、包等手段处理,防止其间渗入染液,所以染完拆线后,面料的表面必然出现褶皱,形成具有凹凸感的肌理效果和独特的视觉、触觉特征,给人一种纯手工的感觉,充分体现了扎染的魅力。
本次实践主要在丝绸上进行扎撷和夹撷两种方法进行研究,之所以选择丝绸,是因为丝绸易上色,色彩鲜艳,我们用的草木染料主要是洋葱皮、苏木这两种天然植物。这两种植物燃料的颜色差别很大,要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要进行不断的试验,但实验不是每次都是成功的,我们需要不断实践,来一步步地接近成功。
1.3扎缬的多色染色工艺实践步骤
1.3.1图案设计
首先,要进行大量的图形方案设计,图案可以用电脑制图或者手绘完成,技术成熟者,也可直接将图案画到织物上,初学者可做多个适合扎缬的图案进行筛选。扎缬的图案受到特点的限制,必须把图形进行高度概括。不能出现交叉线或者太长或太多不规则形状,过多的话会给扎撷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很容易造成最后染出来的图形不完整。设计的图形既要美观、新颖、独特,又要考虑扎缬的难易程度,也要考虑染完后达到最好的效果。
1.3.2扎缬图案
扎缬图案,是将电子画稿或手绘稿画到丝绸上,用正反针的缝制方法将图案缝扎,所要注意的是,针脚的间隔大小需要把控。因为要进行多色染,所以要进行几次缝扎和拆线,哪些地方进行防染要十分清晰,稍不留神就容易染错。
1.3.3图案染色
染色前,缝的线一定要收紧,否则图案将会收到破坏。图一是用洋葱皮进行染料提取,经过前期图案筛选及扎缬,进行多色技法染色。分别采用铝和铁两种媒染剂,分两次染,第一次把白色部分进行防染,染料加铝,染成图一中呈现的黄色部分,第二次把黄色和白色一起进行防染,染料加铁,染深黄色,最终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1.3.4拆线
拆线的部分是最后一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步,也是令人激动和堪忧的一步,因为在未拆线时,完整的图案是看不到的,染的好坏全部在这一环节暴露出来,能感受到图案的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值得人期待的。
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一些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开始更倾向于使用那些低成本的化学染料。草木染色技术逐渐开始退出我们的视线,因此,如何把植物染色技艺传承并发扬下去,是我们当下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总之,在这次草木染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草木染的魅力所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传承草木染。只有把经典的文化和创新的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达到文化的傳承和复兴。
参考文献:
[1]赵丰.《丝绸艺术史》.[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出原修子、叶智勇.《染色世界》.[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
[3]郑潇.草木染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应用[J],《文艺生活》,2017(7)
[4]赵冰聪、李九宏.草木染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与应用[J],《艺术科技》,2016(10)
关键词:环保;多色染色技艺;现代审美
1.1 草木染的特点及媒染剂的作用
使用天然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的方法,称为“草木染”。草木染与化学染料染的织物不同,草木染料染出的织物具有自然的香味,其染出的织物手感也十分丰满厚实。特别是茜草、靛蓝、红花等染出的织物,还具有防虫、杀菌的功效。植物染料还有一个特点,染出的色彩极为丰富,是化学染料所不能相比的。因为里面色素成分的不确定性,使得染出的织物具有自然、朴素、雅致的效果。
草木染是运用大自然中丰富的天然原材料,主要运用植物的皮、根茎、种子、花、果实、叶等部位进行染色。目前比较常见的植物可进行染色的有:藏红花、洋葱、荷花、决明子、苏木、茶叶、艾草、核桃、枇杷、茜草、姜黄、荔枝、石榴、桂圆等植物。提取染料时,不同植物煮沸时间不同,煮的次数也不尽相同,在染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植物添加不同媒染剂,铜会使染料变为偏红的色调,铝会使染料的色彩明亮鲜艳,铁会使染料变成烟灰色。还有很多来自天然的媒染剂:明矾、草木灰、绿矾、贝壳灰等,天然媒染剂用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以达到环保。然而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因为加媒染剂的多少染出来的效果不尽相同,甚至水的温度也能改变颜色的深浅。
化学染料与草木染料相比,较易上色,色彩比草木染料鲜艳,成本也相对便宜。但是,化学染料里含有对人体具有损害的化学成分,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危害环境的化学物质。虽然草木染料具有化学染料所不具备的优点,但也存在问题,如褪色、成本偏高,染色效果没有化学染料鲜艳等,草木染料目前尚未被消费者普遍接受,且在现代社会草木染的图案及运用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更应从植物的现实价值和现代审美价值上为草木染的开发寻找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2草木染多色染色工艺方法
草木染在多色染色工艺上,主要采用扎缬、夹缬两种方法,运用不同的媒染剂进行套色染。把面料通过缝、捆、缠、以及折、包等手段处理,防止其间渗入染液,所以染完拆线后,面料的表面必然出现褶皱,形成具有凹凸感的肌理效果和独特的视觉、触觉特征,给人一种纯手工的感觉,充分体现了扎染的魅力。
本次实践主要在丝绸上进行扎撷和夹撷两种方法进行研究,之所以选择丝绸,是因为丝绸易上色,色彩鲜艳,我们用的草木染料主要是洋葱皮、苏木这两种天然植物。这两种植物燃料的颜色差别很大,要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要进行不断的试验,但实验不是每次都是成功的,我们需要不断实践,来一步步地接近成功。
1.3扎缬的多色染色工艺实践步骤
1.3.1图案设计
首先,要进行大量的图形方案设计,图案可以用电脑制图或者手绘完成,技术成熟者,也可直接将图案画到织物上,初学者可做多个适合扎缬的图案进行筛选。扎缬的图案受到特点的限制,必须把图形进行高度概括。不能出现交叉线或者太长或太多不规则形状,过多的话会给扎撷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很容易造成最后染出来的图形不完整。设计的图形既要美观、新颖、独特,又要考虑扎缬的难易程度,也要考虑染完后达到最好的效果。
1.3.2扎缬图案
扎缬图案,是将电子画稿或手绘稿画到丝绸上,用正反针的缝制方法将图案缝扎,所要注意的是,针脚的间隔大小需要把控。因为要进行多色染,所以要进行几次缝扎和拆线,哪些地方进行防染要十分清晰,稍不留神就容易染错。
1.3.3图案染色
染色前,缝的线一定要收紧,否则图案将会收到破坏。图一是用洋葱皮进行染料提取,经过前期图案筛选及扎缬,进行多色技法染色。分别采用铝和铁两种媒染剂,分两次染,第一次把白色部分进行防染,染料加铝,染成图一中呈现的黄色部分,第二次把黄色和白色一起进行防染,染料加铁,染深黄色,最终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1.3.4拆线
拆线的部分是最后一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步,也是令人激动和堪忧的一步,因为在未拆线时,完整的图案是看不到的,染的好坏全部在这一环节暴露出来,能感受到图案的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值得人期待的。
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一些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开始更倾向于使用那些低成本的化学染料。草木染色技术逐渐开始退出我们的视线,因此,如何把植物染色技艺传承并发扬下去,是我们当下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总之,在这次草木染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草木染的魅力所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传承草木染。只有把经典的文化和创新的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达到文化的傳承和复兴。
参考文献:
[1]赵丰.《丝绸艺术史》.[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出原修子、叶智勇.《染色世界》.[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
[3]郑潇.草木染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应用[J],《文艺生活》,2017(7)
[4]赵冰聪、李九宏.草木染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与应用[J],《艺术科技》,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