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7567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以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合作与交流等,使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探究可激活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总是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面临问题情境,不断追根究底,激发新思维、新发现。教学中,教师应巧设一些具有趣味性、障碍性、接受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当学生面对问题遇有困难而感兴趣,经过努力又能解决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被激活,主动探究的意识就已形成。例如:在讲概率计算问题时,我出示了以下题目让学生探究:连续抛掷一枚硬币,抛掷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那么连续两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__,连续三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__,连续四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__,连续n次都正面朝上的概率是__。此题让学生对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进行“盘底”,能促使学生不断探究。
  
  二、提供结构材料,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探究学习不是凭空设想、放任自流的,而是借助于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观察、实践,寻找规律、比较沟通,达到重构数学知识、重创数学结论的目的。例如:探究四点共圆的条件:给出一些不同的四边形,能否过它们的四个顶点作一个圆,让学生试探,分别测量各四边形的内角。如果过某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能作一个圆,那么其相对的两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发现。如果不能作一个圆呢,那么其两个相对的内角之间有上面的关系吗?由上面的探究,试归纳出判定过某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能作一个圆的条件。
  
  三、加强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要开放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应变能力,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不断变更概念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的已知条件或所求的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使学生从中获得再认识,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探究的积极心态。例如:讲圆的切线方程时,我出示了如下题目: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学生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很快得到了切线方程为xx0+yy0=r2。然后,将其进行变式可得:变式一:已知M(x0,y0)是圆x2+y2=r2内异于圆心的点,则直线xx0+yy0=r2与圆的交点个数是__。变式二:当点M(x0,y0)在圆C外时,直线xx0+yy0=r2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变式三:当点M(x0,y0)在圆C内(非圆心)时,直线xx0+yy0=r2的几何意义是什么?第一个变式题交点个数是零;第二个变式题的几何意义是弦P1P2的方程;第三个变式题的几何意义是以P1、P2为切点的两切线的交点P的轨迹方程。
  
  四、鼓励质疑问难,诱导学生深入探究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知识的重、难点往往是疑问的集合点,教师可以构建起以疑问为导线的教学流程,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寻疑、质疑,并以质疑为突破口,诱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发展探究能力。在讲反函数内容时,有这样的题目:已知f(x)=(x≠1),求f()的反函数及f-1()。略解:由f(x)=得f()=,设y=f(),即y=,解得x=,所以f()的反函数为y=(x≠-1),又令y=f-1(x)则y=,x=,故f-1(x)=(x≠1),所以f-1()=(x≠1)。课堂上很多学生认为,f-1(x)是表示f1(x)的反函数,只要求出f()后,就可得f-1()。但有个别学生提出疑问,由反函数的定义知,f-1(x)是与f(x)对应的,而f-1()并不表示f()的反函数,它只表示f-1(x)中的x用替代后的函数值。由此列出了前面对本题的正确解法。
  总之,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势必要求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钱珮玲: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教学,《数学通报》,2004.4
  [2]梁立士 李春玉:谈新课程下的数学学习方式,《中国数学教与学》,2006.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中,学生作业是从古至今都是无可非议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方法和技能的获得以及对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形式,而长期以来,教师总认为让学生多做一些作业,才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通过实验对比,我认为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新的作业观。     一、作业设计的目的    教师设计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及解题技能。但在现今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品读作品,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些表述充分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贯彻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充分体现“读”、“品”、“悟
期刊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颂布的《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那么,在数学中如何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魅力呢?我认为必须把握好三点:    一、贴近生活    题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来设计一些题目。例如:教学平均数后,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王老师带领学生
期刊
学案是扩大教学空间的思想和方法的集中体现(详见本刊2008年5月期),是扩大教学空间的保证,是教师引导学生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共同依据。用学案代替教案,代替作业本、练习册等也是历史的必然。只是根据文科特点,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文科运用学案教学,效果没有理科来得那么快。其实,它们是各有各的优势。  现以初中一节语文课的学案为例:  初中语文第一册《金黄的大斗笠》学案  【学习目标】   《金黄的大斗笠》
期刊
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制定计划    要学习好,首先就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教师要指
期刊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88页应用题。  【教学目标】  一、识记  1、会按题目要求:“摆物数数”。  2、会写出所摆数的算式。  二、理解  1、能说出“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并指出其中“已知数”与已知数的“倍数”在算式各作什么数。  2、能用线段图表示“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法。  三、应用  能列出算式解“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
期刊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突出了“交际”二字,明确要求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一、兴趣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过程中的重要性    兴趣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优先地对一定的事物发生注意的倾向
期刊
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外语教学,无疑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下面结合英语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在新形势下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学生是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化学课程应如何转变?特别是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评价应如何转变?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现结合我们关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实践,谈谈对这方面的体会。  实施化学课程,要求我们改变以往那种评价理念,即只关注选拔、只关注结果、只关
期刊
线段比例式的证明是平面几何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在近几年复习题及考题中也屡见不鲜。解决这类问题有其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现分类举例说明如下:  一、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证明  例1:已知:如图1,△ABC中,点D在BC上,,EF∥AD交AC于G,交BA延长线于F,求证:CE·BF=CG·BE。  证明:∵EF∥AD  ∴,  ∵  ∴,即CE·BF=CG·BE  二、利用三角形相似时的第三比证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