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以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合作与交流等,使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探究可激活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总是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面临问题情境,不断追根究底,激发新思维、新发现。教学中,教师应巧设一些具有趣味性、障碍性、接受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当学生面对问题遇有困难而感兴趣,经过努力又能解决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被激活,主动探究的意识就已形成。例如:在讲概率计算问题时,我出示了以下题目让学生探究:连续抛掷一枚硬币,抛掷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那么连续两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__,连续三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__,连续四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__,连续n次都正面朝上的概率是__。此题让学生对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进行“盘底”,能促使学生不断探究。
二、提供结构材料,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探究学习不是凭空设想、放任自流的,而是借助于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观察、实践,寻找规律、比较沟通,达到重构数学知识、重创数学结论的目的。例如:探究四点共圆的条件:给出一些不同的四边形,能否过它们的四个顶点作一个圆,让学生试探,分别测量各四边形的内角。如果过某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能作一个圆,那么其相对的两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发现。如果不能作一个圆呢,那么其两个相对的内角之间有上面的关系吗?由上面的探究,试归纳出判定过某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能作一个圆的条件。
三、加强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要开放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应变能力,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不断变更概念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的已知条件或所求的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使学生从中获得再认识,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探究的积极心态。例如:讲圆的切线方程时,我出示了如下题目: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学生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很快得到了切线方程为xx0+yy0=r2。然后,将其进行变式可得:变式一:已知M(x0,y0)是圆x2+y2=r2内异于圆心的点,则直线xx0+yy0=r2与圆的交点个数是__。变式二:当点M(x0,y0)在圆C外时,直线xx0+yy0=r2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变式三:当点M(x0,y0)在圆C内(非圆心)时,直线xx0+yy0=r2的几何意义是什么?第一个变式题交点个数是零;第二个变式题的几何意义是弦P1P2的方程;第三个变式题的几何意义是以P1、P2为切点的两切线的交点P的轨迹方程。
四、鼓励质疑问难,诱导学生深入探究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知识的重、难点往往是疑问的集合点,教师可以构建起以疑问为导线的教学流程,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寻疑、质疑,并以质疑为突破口,诱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发展探究能力。在讲反函数内容时,有这样的题目:已知f(x)=(x≠1),求f()的反函数及f-1()。略解:由f(x)=得f()=,设y=f(),即y=,解得x=,所以f()的反函数为y=(x≠-1),又令y=f-1(x)则y=,x=,故f-1(x)=(x≠1),所以f-1()=(x≠1)。课堂上很多学生认为,f-1(x)是表示f1(x)的反函数,只要求出f()后,就可得f-1()。但有个别学生提出疑问,由反函数的定义知,f-1(x)是与f(x)对应的,而f-1()并不表示f()的反函数,它只表示f-1(x)中的x用替代后的函数值。由此列出了前面对本题的正确解法。
总之,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势必要求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钱珮玲: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教学,《数学通报》,2004.4
[2]梁立士 李春玉:谈新课程下的数学学习方式,《中国数学教与学》,2006.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总是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面临问题情境,不断追根究底,激发新思维、新发现。教学中,教师应巧设一些具有趣味性、障碍性、接受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当学生面对问题遇有困难而感兴趣,经过努力又能解决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被激活,主动探究的意识就已形成。例如:在讲概率计算问题时,我出示了以下题目让学生探究:连续抛掷一枚硬币,抛掷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那么连续两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__,连续三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__,连续四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__,连续n次都正面朝上的概率是__。此题让学生对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进行“盘底”,能促使学生不断探究。
二、提供结构材料,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探究学习不是凭空设想、放任自流的,而是借助于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观察、实践,寻找规律、比较沟通,达到重构数学知识、重创数学结论的目的。例如:探究四点共圆的条件:给出一些不同的四边形,能否过它们的四个顶点作一个圆,让学生试探,分别测量各四边形的内角。如果过某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能作一个圆,那么其相对的两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发现。如果不能作一个圆呢,那么其两个相对的内角之间有上面的关系吗?由上面的探究,试归纳出判定过某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能作一个圆的条件。
三、加强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要开放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应变能力,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不断变更概念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的已知条件或所求的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使学生从中获得再认识,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探究的积极心态。例如:讲圆的切线方程时,我出示了如下题目: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学生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很快得到了切线方程为xx0+yy0=r2。然后,将其进行变式可得:变式一:已知M(x0,y0)是圆x2+y2=r2内异于圆心的点,则直线xx0+yy0=r2与圆的交点个数是__。变式二:当点M(x0,y0)在圆C外时,直线xx0+yy0=r2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变式三:当点M(x0,y0)在圆C内(非圆心)时,直线xx0+yy0=r2的几何意义是什么?第一个变式题交点个数是零;第二个变式题的几何意义是弦P1P2的方程;第三个变式题的几何意义是以P1、P2为切点的两切线的交点P的轨迹方程。
四、鼓励质疑问难,诱导学生深入探究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知识的重、难点往往是疑问的集合点,教师可以构建起以疑问为导线的教学流程,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寻疑、质疑,并以质疑为突破口,诱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发展探究能力。在讲反函数内容时,有这样的题目:已知f(x)=(x≠1),求f()的反函数及f-1()。略解:由f(x)=得f()=,设y=f(),即y=,解得x=,所以f()的反函数为y=(x≠-1),又令y=f-1(x)则y=,x=,故f-1(x)=(x≠1),所以f-1()=(x≠1)。课堂上很多学生认为,f-1(x)是表示f1(x)的反函数,只要求出f()后,就可得f-1()。但有个别学生提出疑问,由反函数的定义知,f-1(x)是与f(x)对应的,而f-1()并不表示f()的反函数,它只表示f-1(x)中的x用替代后的函数值。由此列出了前面对本题的正确解法。
总之,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势必要求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钱珮玲: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教学,《数学通报》,2004.4
[2]梁立士 李春玉:谈新课程下的数学学习方式,《中国数学教与学》,2006.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