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阅读教学《鲸》案例分析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7.002
李老师与杨老师同教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鲸》。两位老师在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上有着质的区别。笔者从中选取若干教学片段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 比较一:初学全文,是了解知识还是把握要点?
☆李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我先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分别找4个学生朗读课文,用时5分钟。)
师:课文讲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1:课文讲了生活在海洋里的一种动物——鲸。
生2:课文讲鲸有两类,一类是须鲸,一类是齿鲸。
师:这两种鲸有什么不一样?
生:须鲸没有牙齿,齿鲸有牙齿。
师:很好。它们吃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生:须鲸主要吃虾和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师:课文还讲了什么?
生:课文还讲了鲸的个头很大,最大的有十六万公斤。
师:十六万公斤,大概是多大?能打个比方吗?
生1:有几十头大象那么大。
生2:有一艘船那么大。
师:你们很有想象力!一头大鲸有几十头大象那么大;有一百头水牛那么大。多么巨大的动物!所以,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课文还讲了什么?
生:鲸是用肺呼吸的。
师:鲸是用肺呼吸的。那么,鱼是不是用肺呼吸的?
生:鱼是用腮呼吸的。人是用肺呼吸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他能把人与鱼的呼吸作一个比较。鲸还有什么生活习性?
生:鲸每天要睡觉,睡觉时头聚在一起。
师 这位同学发现了鲸的又一个生活习性。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奶长大。
师:概括得很好。除了这些,课文还讲了什么?
生 课文第二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
师:很好。谁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生1:课文讲了鲸的体型大,分两类,还讲了鲸用肺呼吸,聚在一起睡觉等。
生2:课文讲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
师:谁能概括得更准确、更全面一些?
生:课文讲鲸的体型、属性、种类和生活习性。
师:这位同学概括得比较准确。
☆杨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鲸的?要求一,分点概括,内容要全面;要求二,抓住要点概括,语言简明扼要。
(生默读全文,边读边画边写,用时约8分钟,交流约2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师:请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概括的。
生1:我是这样概括的:①鲸比大象还要大。②鲸有两种,一是须鲸,二是齿鲸。③鲸用肺呼吸。④鲸每天睡觉,总是几条聚在一起。⑤鲸是胎生,幼鲸靠吃奶长大,寿命很长。
生2:我概括了三点:①鲸很大很重。②虎鲸是“海中之虎”。③鲸喷出的水柱非常高。
生3:我分以下几点概括:①鲸的体型。②鲸的属性。③鲸的种类。④鲸的生活习性(呼吸、睡觉、胎生)。
生4:我概括为六点:①鲸的体型大。②鲸是哺乳动物。③鲸分为须鲸和齿鲸两类。④鲸用肺呼吸。⑤鲸聚在一起睡觉。⑥鲸是胎生。
师这4位同学都能按要求分点概括,有的概括为五点,有的概括为三点,有的概括为四点,有的概括为六点。你认为谁概括得比较全面、准确?
生1:我同意第四位同学的概括。课文有六个自然段,就是按自然段的内容来概括。
生2:我同意第三位同学的概括。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可以合在一起概括。
生3第一位同学的概括少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第二位同学的概括不全面。
生4:第一位同学的概括有点啰唆。
师:大家评价得很准。第一位同学的概括不简明,第二位同学的概括不全面,也不够准确,如“虎鲸是海中之虎”“鲸喷出的水柱非常高”,是否准确?
生:不准确。
师:我们要学会抓段首句来概括,不要只抓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概括。第三、第四位同学的概括就抓住了段首句,语言都很简洁。你们觉得谁的概括更好?
生:第三位同学分四点概括,简明扼要。我也是这样概括的。
师:我也同意这种看法。第四位同学概括得也可以,他把最后三个自然段分三点来概括,与第三位同学的概括大同小异。
☆评析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都是整体感悟课文,使用的时间都是十七八分钟,但教学的指导思想有着质的区别。
1.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取舍大不一样
李老师的教学,立足于让学生了解鲸的有关知识,教师的设问、讲解、评价都是围绕鲸的知识来运转的。对于如何读好说明文,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说明文的要点,并未下工夫,学生在这方面也没有长进。这样的课,不太像语文课,倒有点像是科学课了。杨老师的教学,立足于让学生抓住文章说明的要点,并围绕如何抓住要点这个核心来展开,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由不会抓要点到比较会抓要点的过程,学有所得。
2. 学习的主体大不一样
李老师的教学,给人感觉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是陪衬。教师用12个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结构,不断地就课文内容提出琐碎的挤牙膏式的问题,学生只作简单应答,无学习主动性可言,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且问答又是教师与少数尖子学生之间的对话,全班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没有独立读书、独立圈画、独立动笔、独立交流的时间。这种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毫无益处。
杨老师的教学,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杨老师设计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鲸的”这样一个主问题,并提出了两个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归纳,然后进行反馈、交流、评价。学生自读自写的时间达10分钟以上,人人动眼动手动脑,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抓要点的过程。反馈时,也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也有发问,但问得不多,且能问到要害处,简要的发问与简要的点评、讲解,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这样以学为主的教学,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
二、 比较二:细读课文,是解说内容还是领悟写法?
☆李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鲸是很大的动物,最大的鲸有多大?
生: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
师:鲸又大又长,我国发现一头四万公斤的鲸,大约有——
生:十七米长。
师:一条舌头就有——
生:十几头肥猪那么重。
师:你们看,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我们全班同学来吃,得吃多久呀?
生1:要吃1年。
生2:要吃3年。
师:它的嘴巴张开,可以怎么样?
生:可以放一张桌子,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他嘴里看书,还很宽敞。
师:多么了不起!难怪它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动物。课文用了许多数字,这里又打了一个比方,读起来很形象。大家把这一段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学习第二自然段,先齐读一遍。(以下各段,大体按第一段的路子进行教学,用时30分钟。)
☆杨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写鲸的体型大,作者写了哪几个要点?请自读课文,分别用一两个字概括要点。看谁的概括准确、简明。
(生自读自画,3分钟。)
师:说说你是怎样概括的?
生■约有十六万公斤,约有十七米长,嘴巴能放下桌子。
师:不错,把要点抓住了。
生:很重,很长,嘴巴很大!
师:这位同学只用了八个字,就把要点概括出来了。
生:老师,我只用四个字:重,长,嘴大。
师:妙!老师很佩服你!将来你可以当语言大师啊!
师:大家先看课文第一句,为什么第一句不说鲸却说大象,是不是有点走题?
生1:大象也很大,所以先从大象说起。
生2:这是用大象来比较。
师:好!这是作比较。大象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动物,用大家熟悉的动物与鲸作比较,鲸有多大,就好体会了。说明事物,作比较是一个好方法。这一段中还有一些地方也用了比较说明,另外有一些地方用了数字说明。大家找一找,画一画,哪些地方是作比较说明,哪些地方是列数字说明?找出来以后,四人一组议一议。
(生边读边画,四人交流。用5分钟。)
师:找好了的同学请先说。
生:“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们发现过一头四万公斤的鲸,约十七米长”。这里列了三个数字说明。
师:如果不列数字说明,只说“鲸非常非常重”,“鲸很长很长”,可不可以?
生:不好!那样描述不具体,别人弄不清鲸到底有多重多长。
师:还能找到作比较的地方吗?
生:“一条舌头就有十来头大肥猪那么重”,这是用鲸的舌头与肥猪作比较。
师:对了!你们看,这一段主要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鲸的体型大说得十分具体形象。请大家自学后面五个自然段,找一找作者还在什么地方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用笔画一画。
(生自读、画线、反馈。用时10分钟。)
☆评析
这两个教学片段,都是细读全文,李老师花了40分钟,杨老师只花25分钟。花时少的,教学效果反而好得多。
李老师的教学只是沿着课文内容问来问去,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读书能力的提升基本无用。从教学方式来说,从头到尾都是一问一答式,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无学习主动性可言,也无全体性可言,少慢差费表现得很明显。
杨老师的教学紧扣抓要点和掌握说明方法来教,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教学方式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础,全班学生在25分钟的时间内,独立学习的时间达15分钟以上。这样的教学,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三、 比较三:再学全文,是否安排读中学写?
☆李老师的教学安排
再次朗读全文,简要总结全文的写作特点,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鲸的资料。一共只有十几分钟时间,匆匆而过,无时安排读中学写。
☆杨老师的教学安排
在剩下的30多分钟时间内,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材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抓住几个要点来写,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学生一般在25分钟内能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然后互相交流评价。
☆评析
李老师因为在教学中过多地关注课文内容的解读,加上采用烦琐的满堂问的形式,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读写结合的训练。学生学完课文,对写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要点,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无多大长进。
杨老师的课则大不一样,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初步学会了抓要点和了解说明方法,而且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学生人人参与读,参与写,自主性强,读写结合,互促双赢。
阅读教学要舍得留出时间来让学生练笔。时间从哪里来?从精简阅读教学过程中来。阅读教学能突出一两个重点,时间就出来了。面面俱到地教,写就很难挤进去,与其教师问个不停,不如给学生多留一点写的时间。
(责编欧孔群)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7.002
李老师与杨老师同教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鲸》。两位老师在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上有着质的区别。笔者从中选取若干教学片段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 比较一:初学全文,是了解知识还是把握要点?
☆李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我先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分别找4个学生朗读课文,用时5分钟。)
师:课文讲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1:课文讲了生活在海洋里的一种动物——鲸。
生2:课文讲鲸有两类,一类是须鲸,一类是齿鲸。
师:这两种鲸有什么不一样?
生:须鲸没有牙齿,齿鲸有牙齿。
师:很好。它们吃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生:须鲸主要吃虾和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师:课文还讲了什么?
生:课文还讲了鲸的个头很大,最大的有十六万公斤。
师:十六万公斤,大概是多大?能打个比方吗?
生1:有几十头大象那么大。
生2:有一艘船那么大。
师:你们很有想象力!一头大鲸有几十头大象那么大;有一百头水牛那么大。多么巨大的动物!所以,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课文还讲了什么?
生:鲸是用肺呼吸的。
师:鲸是用肺呼吸的。那么,鱼是不是用肺呼吸的?
生:鱼是用腮呼吸的。人是用肺呼吸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他能把人与鱼的呼吸作一个比较。鲸还有什么生活习性?
生:鲸每天要睡觉,睡觉时头聚在一起。
师 这位同学发现了鲸的又一个生活习性。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奶长大。
师:概括得很好。除了这些,课文还讲了什么?
生 课文第二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
师:很好。谁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生1:课文讲了鲸的体型大,分两类,还讲了鲸用肺呼吸,聚在一起睡觉等。
生2:课文讲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
师:谁能概括得更准确、更全面一些?
生:课文讲鲸的体型、属性、种类和生活习性。
师:这位同学概括得比较准确。
☆杨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鲸的?要求一,分点概括,内容要全面;要求二,抓住要点概括,语言简明扼要。
(生默读全文,边读边画边写,用时约8分钟,交流约2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师:请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概括的。
生1:我是这样概括的:①鲸比大象还要大。②鲸有两种,一是须鲸,二是齿鲸。③鲸用肺呼吸。④鲸每天睡觉,总是几条聚在一起。⑤鲸是胎生,幼鲸靠吃奶长大,寿命很长。
生2:我概括了三点:①鲸很大很重。②虎鲸是“海中之虎”。③鲸喷出的水柱非常高。
生3:我分以下几点概括:①鲸的体型。②鲸的属性。③鲸的种类。④鲸的生活习性(呼吸、睡觉、胎生)。
生4:我概括为六点:①鲸的体型大。②鲸是哺乳动物。③鲸分为须鲸和齿鲸两类。④鲸用肺呼吸。⑤鲸聚在一起睡觉。⑥鲸是胎生。
师这4位同学都能按要求分点概括,有的概括为五点,有的概括为三点,有的概括为四点,有的概括为六点。你认为谁概括得比较全面、准确?
生1:我同意第四位同学的概括。课文有六个自然段,就是按自然段的内容来概括。
生2:我同意第三位同学的概括。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可以合在一起概括。
生3第一位同学的概括少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第二位同学的概括不全面。
生4:第一位同学的概括有点啰唆。
师:大家评价得很准。第一位同学的概括不简明,第二位同学的概括不全面,也不够准确,如“虎鲸是海中之虎”“鲸喷出的水柱非常高”,是否准确?
生:不准确。
师:我们要学会抓段首句来概括,不要只抓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概括。第三、第四位同学的概括就抓住了段首句,语言都很简洁。你们觉得谁的概括更好?
生:第三位同学分四点概括,简明扼要。我也是这样概括的。
师:我也同意这种看法。第四位同学概括得也可以,他把最后三个自然段分三点来概括,与第三位同学的概括大同小异。
☆评析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都是整体感悟课文,使用的时间都是十七八分钟,但教学的指导思想有着质的区别。
1.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取舍大不一样
李老师的教学,立足于让学生了解鲸的有关知识,教师的设问、讲解、评价都是围绕鲸的知识来运转的。对于如何读好说明文,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说明文的要点,并未下工夫,学生在这方面也没有长进。这样的课,不太像语文课,倒有点像是科学课了。杨老师的教学,立足于让学生抓住文章说明的要点,并围绕如何抓住要点这个核心来展开,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由不会抓要点到比较会抓要点的过程,学有所得。
2. 学习的主体大不一样
李老师的教学,给人感觉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是陪衬。教师用12个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结构,不断地就课文内容提出琐碎的挤牙膏式的问题,学生只作简单应答,无学习主动性可言,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且问答又是教师与少数尖子学生之间的对话,全班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没有独立读书、独立圈画、独立动笔、独立交流的时间。这种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毫无益处。
杨老师的教学,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杨老师设计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鲸的”这样一个主问题,并提出了两个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归纳,然后进行反馈、交流、评价。学生自读自写的时间达10分钟以上,人人动眼动手动脑,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抓要点的过程。反馈时,也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也有发问,但问得不多,且能问到要害处,简要的发问与简要的点评、讲解,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这样以学为主的教学,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
二、 比较二:细读课文,是解说内容还是领悟写法?
☆李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鲸是很大的动物,最大的鲸有多大?
生: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
师:鲸又大又长,我国发现一头四万公斤的鲸,大约有——
生:十七米长。
师:一条舌头就有——
生:十几头肥猪那么重。
师:你们看,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我们全班同学来吃,得吃多久呀?
生1:要吃1年。
生2:要吃3年。
师:它的嘴巴张开,可以怎么样?
生:可以放一张桌子,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他嘴里看书,还很宽敞。
师:多么了不起!难怪它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动物。课文用了许多数字,这里又打了一个比方,读起来很形象。大家把这一段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学习第二自然段,先齐读一遍。(以下各段,大体按第一段的路子进行教学,用时30分钟。)
☆杨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写鲸的体型大,作者写了哪几个要点?请自读课文,分别用一两个字概括要点。看谁的概括准确、简明。
(生自读自画,3分钟。)
师:说说你是怎样概括的?
生■约有十六万公斤,约有十七米长,嘴巴能放下桌子。
师:不错,把要点抓住了。
生:很重,很长,嘴巴很大!
师:这位同学只用了八个字,就把要点概括出来了。
生:老师,我只用四个字:重,长,嘴大。
师:妙!老师很佩服你!将来你可以当语言大师啊!
师:大家先看课文第一句,为什么第一句不说鲸却说大象,是不是有点走题?
生1:大象也很大,所以先从大象说起。
生2:这是用大象来比较。
师:好!这是作比较。大象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动物,用大家熟悉的动物与鲸作比较,鲸有多大,就好体会了。说明事物,作比较是一个好方法。这一段中还有一些地方也用了比较说明,另外有一些地方用了数字说明。大家找一找,画一画,哪些地方是作比较说明,哪些地方是列数字说明?找出来以后,四人一组议一议。
(生边读边画,四人交流。用5分钟。)
师:找好了的同学请先说。
生:“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们发现过一头四万公斤的鲸,约十七米长”。这里列了三个数字说明。
师:如果不列数字说明,只说“鲸非常非常重”,“鲸很长很长”,可不可以?
生:不好!那样描述不具体,别人弄不清鲸到底有多重多长。
师:还能找到作比较的地方吗?
生:“一条舌头就有十来头大肥猪那么重”,这是用鲸的舌头与肥猪作比较。
师:对了!你们看,这一段主要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鲸的体型大说得十分具体形象。请大家自学后面五个自然段,找一找作者还在什么地方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用笔画一画。
(生自读、画线、反馈。用时10分钟。)
☆评析
这两个教学片段,都是细读全文,李老师花了40分钟,杨老师只花25分钟。花时少的,教学效果反而好得多。
李老师的教学只是沿着课文内容问来问去,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读书能力的提升基本无用。从教学方式来说,从头到尾都是一问一答式,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无学习主动性可言,也无全体性可言,少慢差费表现得很明显。
杨老师的教学紧扣抓要点和掌握说明方法来教,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教学方式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础,全班学生在25分钟的时间内,独立学习的时间达15分钟以上。这样的教学,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三、 比较三:再学全文,是否安排读中学写?
☆李老师的教学安排
再次朗读全文,简要总结全文的写作特点,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鲸的资料。一共只有十几分钟时间,匆匆而过,无时安排读中学写。
☆杨老师的教学安排
在剩下的30多分钟时间内,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材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抓住几个要点来写,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学生一般在25分钟内能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然后互相交流评价。
☆评析
李老师因为在教学中过多地关注课文内容的解读,加上采用烦琐的满堂问的形式,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读写结合的训练。学生学完课文,对写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要点,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无多大长进。
杨老师的课则大不一样,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初步学会了抓要点和了解说明方法,而且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学生人人参与读,参与写,自主性强,读写结合,互促双赢。
阅读教学要舍得留出时间来让学生练笔。时间从哪里来?从精简阅读教学过程中来。阅读教学能突出一两个重点,时间就出来了。面面俱到地教,写就很难挤进去,与其教师问个不停,不如给学生多留一点写的时间。
(责编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