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渔歌子品读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7.021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它们是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语言文字学习和人文教育的丰富资源,是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增进学生文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然而,放眼当下,古诗词教学似乎成了置身课改大潮之外的“隐居者”,不少课堂依然固守着“释题目—解难字—译全篇—说情感—齐背诵”的五步教学模式,更有甚者,将古诗词教学简化为“背诵、背诵、再背诵”,使得原本语言凝练、意境无限的“精神食粮”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枯骨毕露,蕴含的美感也被扫荡殆尽,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学习仅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记忆。如此之举,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在平时的实践中,我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培养学生朗读、品鉴、想象、感悟等能力入手,展开古诗词教学。下面结合《渔歌子》的教学课例谈谈自己对古诗词教学的见解。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诗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然自得、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因此,在教学这首词时,我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设问导学、想象意境、品读感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不须归”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一、 设问中导学,导学中设问
“先学后教”“先生后师”“以学定教”是实践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准。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之所在。”日常课堂实践中,问中导,导中问,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我按照“激趣导入—预习展示、质疑问难—诵读品悟—拓展提升—当堂检测”五个教学环节设计出简单明了又环环相扣的导学问题。在“预习展示、质疑问难”环节中,我让各学习小组汇报预习收获或提出本组内不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质疑引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在“诵读品悟”环节中,我设计导学质疑,逐层深入,触摸到诗词的重点和难点,如:
“在诵读这首词时,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什么样?”
“正如李白所说:‘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有桃花流水的地方不是人间,你觉得那是什么地方呢?”
“如果让你置身这世外桃源,你会怎样?”
“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但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不设鱼饵!对此你有什么疑问?”
“意不在钓鱼,那他钓的是什么呢?”
“白鹭自在飞,鳜鱼逍遥游,置身世外桃源的张志和更是悠然自得,斜风细雨还须归吗?”
“‘归’仅仅是回家吗?默读补充资料,深入理解:为何‘不须归’?”
……
在步步设问引领中,学生们不知不觉深入到了词人张志和对淡泊宁静、自在安闲生活向往的情感世界,在“润物细无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动。
二、 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
古诗词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艺术创造的结晶,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如何让学生领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让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是引导学生逐渐走入诗词,品味精华的重要途径。
《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是位著名的词人,更是位了不起的画家。作品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七个字,却色泽鲜明地描绘出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教学中,我扣住“白鹭飞”“鳜鱼肥”“桃花流水”等词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又闻到什么?
生:我看到远处青色的西塞山连绵起伏,在蒙蒙烟雨中若隐若现。
生:我看到白鹭在空中自由飞翔,听到白鹭在不停地引吭高歌。
生:我看到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翱翔,一会儿在山顶盘旋,一会儿又飞到山腰间,有时再来次俯冲,转眼间就把一条小鱼叼在嘴里了。
生:鲜嫩的鳜鱼有时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尽情嬉戏玩耍,有时在水草间穿梭,好像在捉迷藏呢!
生:有几个调皮的家伙还不时探出脑袋,好奇地张望着水外的世界!
生:我看到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阵阵花香随风袭来,令人心旷神怡。几片花瓣看着活泼的鳜鱼玩得正欢,竟然情不自禁地加入了它们的行列!
……
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词义,在理解中想象词境,美妙的想象让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都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更有可爱的身姿,悦耳的声音,沁人的芬芳,也让自由自在的情感基调浓烈绽放,可谓“一切尽在想象中”。
三、 品读促感悟,感悟促品读
诗歌是需要朗读的。读得好,静止不动的诗才会活起来,才会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感性的意境中去体会诗文内在的气势神韵美。在《渔歌子》的教学中,我设计以“实现朗读的四重境界”,即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吟哦为线索,将朗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第一重境界对于六年级孩子而言不是困难的事,而后面的三重境界则需要通过语言引领,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读。如:
“词也叫长短句,在朗读时每一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字读长点,三四声的字读短点。这样读,就有音乐的节奏感了。”(自由练习读,点名朗读)
“如果把第三句读得明快些,节奏感就会更强了!” (自由练习读,点名朗读)
“如果在朗读时讲究抑扬顿挫,就能给听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自由练习读,点名朗读)
“配上音乐朗读,感觉一定不一样,请听听老师的朗读能否给你带来想象与灵感。”(教师范读)
“谁也想来和乐读一读,体会词的韵味?”(点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真好!这词的韵味有点了,让我眼前似乎能看到词的景象了!”
“吟哦是古人最喜欢的诗词朗诵方式,我们也来试试。”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们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还广泛地积累语言,加深了对古词的感悟与理解,陶冶了情操,增进了文学素养。
有一句话说得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如此,才能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独特的生命的活力。
(责编蓝能波)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7.021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它们是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语言文字学习和人文教育的丰富资源,是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增进学生文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然而,放眼当下,古诗词教学似乎成了置身课改大潮之外的“隐居者”,不少课堂依然固守着“释题目—解难字—译全篇—说情感—齐背诵”的五步教学模式,更有甚者,将古诗词教学简化为“背诵、背诵、再背诵”,使得原本语言凝练、意境无限的“精神食粮”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枯骨毕露,蕴含的美感也被扫荡殆尽,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学习仅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记忆。如此之举,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在平时的实践中,我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培养学生朗读、品鉴、想象、感悟等能力入手,展开古诗词教学。下面结合《渔歌子》的教学课例谈谈自己对古诗词教学的见解。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诗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然自得、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因此,在教学这首词时,我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设问导学、想象意境、品读感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不须归”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一、 设问中导学,导学中设问
“先学后教”“先生后师”“以学定教”是实践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准。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之所在。”日常课堂实践中,问中导,导中问,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我按照“激趣导入—预习展示、质疑问难—诵读品悟—拓展提升—当堂检测”五个教学环节设计出简单明了又环环相扣的导学问题。在“预习展示、质疑问难”环节中,我让各学习小组汇报预习收获或提出本组内不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质疑引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在“诵读品悟”环节中,我设计导学质疑,逐层深入,触摸到诗词的重点和难点,如:
“在诵读这首词时,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什么样?”
“正如李白所说:‘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有桃花流水的地方不是人间,你觉得那是什么地方呢?”
“如果让你置身这世外桃源,你会怎样?”
“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但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不设鱼饵!对此你有什么疑问?”
“意不在钓鱼,那他钓的是什么呢?”
“白鹭自在飞,鳜鱼逍遥游,置身世外桃源的张志和更是悠然自得,斜风细雨还须归吗?”
“‘归’仅仅是回家吗?默读补充资料,深入理解:为何‘不须归’?”
……
在步步设问引领中,学生们不知不觉深入到了词人张志和对淡泊宁静、自在安闲生活向往的情感世界,在“润物细无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动。
二、 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
古诗词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艺术创造的结晶,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如何让学生领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让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是引导学生逐渐走入诗词,品味精华的重要途径。
《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是位著名的词人,更是位了不起的画家。作品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七个字,却色泽鲜明地描绘出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教学中,我扣住“白鹭飞”“鳜鱼肥”“桃花流水”等词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又闻到什么?
生:我看到远处青色的西塞山连绵起伏,在蒙蒙烟雨中若隐若现。
生:我看到白鹭在空中自由飞翔,听到白鹭在不停地引吭高歌。
生:我看到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翱翔,一会儿在山顶盘旋,一会儿又飞到山腰间,有时再来次俯冲,转眼间就把一条小鱼叼在嘴里了。
生:鲜嫩的鳜鱼有时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尽情嬉戏玩耍,有时在水草间穿梭,好像在捉迷藏呢!
生:有几个调皮的家伙还不时探出脑袋,好奇地张望着水外的世界!
生:我看到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阵阵花香随风袭来,令人心旷神怡。几片花瓣看着活泼的鳜鱼玩得正欢,竟然情不自禁地加入了它们的行列!
……
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词义,在理解中想象词境,美妙的想象让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都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更有可爱的身姿,悦耳的声音,沁人的芬芳,也让自由自在的情感基调浓烈绽放,可谓“一切尽在想象中”。
三、 品读促感悟,感悟促品读
诗歌是需要朗读的。读得好,静止不动的诗才会活起来,才会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感性的意境中去体会诗文内在的气势神韵美。在《渔歌子》的教学中,我设计以“实现朗读的四重境界”,即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吟哦为线索,将朗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第一重境界对于六年级孩子而言不是困难的事,而后面的三重境界则需要通过语言引领,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读。如:
“词也叫长短句,在朗读时每一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字读长点,三四声的字读短点。这样读,就有音乐的节奏感了。”(自由练习读,点名朗读)
“如果把第三句读得明快些,节奏感就会更强了!” (自由练习读,点名朗读)
“如果在朗读时讲究抑扬顿挫,就能给听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自由练习读,点名朗读)
“配上音乐朗读,感觉一定不一样,请听听老师的朗读能否给你带来想象与灵感。”(教师范读)
“谁也想来和乐读一读,体会词的韵味?”(点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真好!这词的韵味有点了,让我眼前似乎能看到词的景象了!”
“吟哦是古人最喜欢的诗词朗诵方式,我们也来试试。”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们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还广泛地积累语言,加深了对古词的感悟与理解,陶冶了情操,增进了文学素养。
有一句话说得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如此,才能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独特的生命的活力。
(责编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