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我和祖父的园子》 对比教学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21
在崇尚思想多元、教育形式多样的今天,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一个教育本原问题的探讨:“教与学,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对学生成长更有利?”
一、 课堂疑虑
“是教,还是学?”成了近来我校教研的难题。主张“教”的教师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以其丰富经验、知识涵养、教学技艺来指导学生学习、探究,继而有效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主张“学”的教师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生命,充分地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不以教师的理解、感悟为教学的逻辑起点,而以学生知识经验、心理素养、个性差异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在各方争执不下,我校决定:由两组人马分别用自己的理论来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
二、 课堂实践
主张“教”的队伍由狄老师来展示,主张“学”的队伍由吕老师来展示。
狄老师的课由五个一环节组成:一是导入、明任务;二是寻找“自由”;三是体验“自由”;四是审视课题、明中心;五是课堂练笔,表达“自由”。 第一环节“导入、明任务”时,狄老师先让学生感知作者童年生活最鲜明的特点——无拘无束(自由),再明确任务: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自由快乐的气息,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跟随语言,寻找快乐,体验快乐。《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核心情感即自由、快乐,狄老师一上课就进入主题,围绕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切入较好。第二环节寻找“自由”。在这一环节里,狄老师先行出示:“当祖父下种……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由这个重点语句与学生们一起分享“我”的自由——乱溜,由重点语句的分析、感悟、交流来体会“我”的无拘无束,并由此引导继续寻找文中余下的快乐。在这一环节的最后,狄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关于快乐的表达顺序,既进行了有效情感体悟,又落实情感如何表达(如何写)的问题。第三环节体验“自由”,在体验“自由”这部分,狄老师主要手段就是朗读,通过读来表达那份心中的“自由”。在读的时候,狄老师也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有的放矢地抓住课文第13自然段的“愿意……就……,一会……一会……”等句式展开,既让学生体验了自由,又进行仿说训练,真是一举两得。第四环节审视课题,明中心,在这个环节中,狄老师紧紧地围绕“为什么是祖父的园子”来激起学生探究:不写祖母,不写父母,却只写她的祖父,说明祖父对她的好,对她的爱,因而就有了“我”自由快乐的童年。这一环节点明文题,也明确了萧红写此文章的目的——表达对祖父的爱。第五环节课堂练笔,表达自由,通过写来抒发曾经拥有的自由生活或向往的生活。
吕老师的课也由五个环节组成:一是读、评学生作文;二是学生读书展示;三是课堂交流;四是介绍写作;五是情感升华。第一环节“读、评学生作文”,吕老师的安排令人耳目一新,由吕老师从学生作文本中随机地抽取一篇作文,当场演读,作文的内容是“春游的快乐”,在读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点评。第二环节是学生“读书展示”环节,随机点取班级中若干名学生诵读《我和祖父的园子》的内容,学生读得流畅且情感饱满。第三环节课堂交流,在这一环节中,吕老师先说:“这篇课文给我们整体感受是什么?——自由快乐。”由此引导学生课文通过哪些事来表达“我”的自由快乐——铲地、浇水、睡觉、拔草、种菜……,并引导学生通过“读”表达心中的自由快乐。在第四环节中,吕老师没有顺着课文的情感脉搏继续讲下去,而是介绍了一些写作小知识:作者通过了七八件事表达心中的自由,然而这七八件事并不是均衡用笔,而是有详有略的:详写了种菜、铲地、浇水,略写了拔草、栽花。这样写就能给人一种层次感、充实感。在第五环节中,吕老师着重介绍了萧红在童年时生活的不幸,点出祖父的爱是萧红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因此课文字里行间都饱含她对祖父浓浓的思念之情。最后,吕老师配乐深情朗诵了萧红《呼兰河传》的结尾部分,场面甚是感人。
三、 效果对比
通过两位教师的精彩演绎,“教”或“学”都展示其迷人的魅力,狄老师的课一气呵成、流畅、自然,一步一步将学生引领到作者心中;而吕老师在进行教学时,环节跳跃度较大,看似有零乱之感,实际上却充分地关注了学生的习得,从学生的作文和读书入手,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在感悟作者快乐的时,还不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并在最后深化文章的主旨。从课的精彩度来说:狄老师占有优势,而从学生所得的角度来看,吕老师更胜一筹。
是“教”,还是“学”,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获得发展,是否获得一生有用的东西。只要我们以学生个体生命自由成长为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并不断完善课堂结构,我们的教学一定能敞亮一片天空。
(责编 蓝能波)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21
在崇尚思想多元、教育形式多样的今天,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一个教育本原问题的探讨:“教与学,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对学生成长更有利?”
一、 课堂疑虑
“是教,还是学?”成了近来我校教研的难题。主张“教”的教师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以其丰富经验、知识涵养、教学技艺来指导学生学习、探究,继而有效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主张“学”的教师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生命,充分地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不以教师的理解、感悟为教学的逻辑起点,而以学生知识经验、心理素养、个性差异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在各方争执不下,我校决定:由两组人马分别用自己的理论来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
二、 课堂实践
主张“教”的队伍由狄老师来展示,主张“学”的队伍由吕老师来展示。
狄老师的课由五个一环节组成:一是导入、明任务;二是寻找“自由”;三是体验“自由”;四是审视课题、明中心;五是课堂练笔,表达“自由”。 第一环节“导入、明任务”时,狄老师先让学生感知作者童年生活最鲜明的特点——无拘无束(自由),再明确任务: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自由快乐的气息,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跟随语言,寻找快乐,体验快乐。《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核心情感即自由、快乐,狄老师一上课就进入主题,围绕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切入较好。第二环节寻找“自由”。在这一环节里,狄老师先行出示:“当祖父下种……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由这个重点语句与学生们一起分享“我”的自由——乱溜,由重点语句的分析、感悟、交流来体会“我”的无拘无束,并由此引导继续寻找文中余下的快乐。在这一环节的最后,狄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关于快乐的表达顺序,既进行了有效情感体悟,又落实情感如何表达(如何写)的问题。第三环节体验“自由”,在体验“自由”这部分,狄老师主要手段就是朗读,通过读来表达那份心中的“自由”。在读的时候,狄老师也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有的放矢地抓住课文第13自然段的“愿意……就……,一会……一会……”等句式展开,既让学生体验了自由,又进行仿说训练,真是一举两得。第四环节审视课题,明中心,在这个环节中,狄老师紧紧地围绕“为什么是祖父的园子”来激起学生探究:不写祖母,不写父母,却只写她的祖父,说明祖父对她的好,对她的爱,因而就有了“我”自由快乐的童年。这一环节点明文题,也明确了萧红写此文章的目的——表达对祖父的爱。第五环节课堂练笔,表达自由,通过写来抒发曾经拥有的自由生活或向往的生活。
吕老师的课也由五个环节组成:一是读、评学生作文;二是学生读书展示;三是课堂交流;四是介绍写作;五是情感升华。第一环节“读、评学生作文”,吕老师的安排令人耳目一新,由吕老师从学生作文本中随机地抽取一篇作文,当场演读,作文的内容是“春游的快乐”,在读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点评。第二环节是学生“读书展示”环节,随机点取班级中若干名学生诵读《我和祖父的园子》的内容,学生读得流畅且情感饱满。第三环节课堂交流,在这一环节中,吕老师先说:“这篇课文给我们整体感受是什么?——自由快乐。”由此引导学生课文通过哪些事来表达“我”的自由快乐——铲地、浇水、睡觉、拔草、种菜……,并引导学生通过“读”表达心中的自由快乐。在第四环节中,吕老师没有顺着课文的情感脉搏继续讲下去,而是介绍了一些写作小知识:作者通过了七八件事表达心中的自由,然而这七八件事并不是均衡用笔,而是有详有略的:详写了种菜、铲地、浇水,略写了拔草、栽花。这样写就能给人一种层次感、充实感。在第五环节中,吕老师着重介绍了萧红在童年时生活的不幸,点出祖父的爱是萧红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因此课文字里行间都饱含她对祖父浓浓的思念之情。最后,吕老师配乐深情朗诵了萧红《呼兰河传》的结尾部分,场面甚是感人。
三、 效果对比
通过两位教师的精彩演绎,“教”或“学”都展示其迷人的魅力,狄老师的课一气呵成、流畅、自然,一步一步将学生引领到作者心中;而吕老师在进行教学时,环节跳跃度较大,看似有零乱之感,实际上却充分地关注了学生的习得,从学生的作文和读书入手,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在感悟作者快乐的时,还不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并在最后深化文章的主旨。从课的精彩度来说:狄老师占有优势,而从学生所得的角度来看,吕老师更胜一筹。
是“教”,还是“学”,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获得发展,是否获得一生有用的东西。只要我们以学生个体生命自由成长为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并不断完善课堂结构,我们的教学一定能敞亮一片天空。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