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公路绿化的地位、特点和意义入手,分析了当前公路绿化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公路绿化设计方法,详细说明了此设计方法的每一个步骤。并将此方法用于吴江临沪经济区公路绿化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公路绿化设计方法
1 前言
以前的公路绿化,只是把行道树作为附属设施来考虑,在横断面设计时,留一段空地作为绿化带,仅此而已。1982年,日本首次提出了“植树带”的概念,使公路绿化从传统的公路附属设施的地位上升到了公路主要设施的地位。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公路绿化已成为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公路绿化设计不等同于其它单一的绿化设计,它是在公路用地范围内种植和管护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攀援植物等绿色植物,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稳固路基,保护路面,诱导交通,保障安全,美化和丰富沿线景观等目的的一项综合性工程设计。公路绿化设计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绿化工程质量、效果。有时由于设计的失误会导致事倍功半、劳民伤财。
为适应我国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公路绿化技术水平,保证绿化施工、管护等质量,我们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公路绿化设计方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2 当前公路绿化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
(1)缺少严格的设计规范和系统的规划设计。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关于公路绿化的设计规范,公路绿化设计也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从而造成盲目设计、盲目施工、相互模仿。
(2)过分强调景观效果,缺少对行车交通安全的考虑。在进行公路绿化的树种选择时,有时只重视植物的绿化美化效果,缺少对行车安全的考虑。
(3)缺少对树种特性的了解和品种的严格筛选。每一种树木都有它的特点和生长规律,如果对植物的特性没有足够的了解而盲目选择,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也达不到好的绿化效果。
(4)树种单一。单一树种的栽植极易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给管理带来困难。
3 公路绿化设计的一个方法
3.1 第一步:明确公路绿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公路绿化规划应根据有关国土绿化规划,以及环境景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防护林规划等,进行编制、实施。应当贯彻为交通运输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针,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各有特色,点线面结合,组成一个完整的公路绿化体系。
(2)公路绿化设计的资料调查与收集是公路绿化设计合理、可行与否的前提与基础,任何设计都不可与之相违背。
(3)坚持公路绿化规模、标准与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并长远规划的原则。
(4)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 对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采取避绕原则。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通道与改善当地环境相结合。设计应同沿线地域环境相协调,坚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适地适树,大力发展当地名特优新品种原则。
(5)坚持绿化、美化相一致,乔、灌、花、草、景相融,带、网、片、点、块相匹配,自然景观与人工景点相协调,普通绿化与重点美化结合。
3.2 第二步:配置绿化类型
按照公路实际设计情况,如公路等级、设计路宽、绿化带比例、车道分割方式、资金预算等,配置所需的绿化类型。绿化类型包括:主林带绿化、路肩绿化、边坡绿化、隔离带绿化、拦网绿化、景点绿化等。根据不同公路设计的需要,合理配置所需的绿化类型。具体配置方法,可參阅参考文献[1]。
3.3 第三步:绿化模式选择
按照上一步公路所配置的绿化类型,对主林带、路肩、边坡、隔离带、拦网、景点六个部分分别进行设计。
(1)主林带绿化
主林带是公路绿化设计中面积最大,投入最多,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设计的重点。其绿化设计的模式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以下几种中进行选择。
(a)乔、灌结合型
乔、灌结合是多年来常用的绿化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利用高大的乔木遮挡阳光,减少太阳辐射路面,防止沥青混凝土路面老化,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乔木和灌木的根系共同起到固土护坡、防止路基坍塌的作用。灌木每年还可提供大量的薪炭用材。乔、灌结合栽植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b)外乔、中灌、近花草型
外乔、中灌、近花草的模式是近年来推广的。但它所要求的条件较高:一是要有足够规模的绿化带,总宽一般要在20m左右为好;二是外侧栽种的乔木必须在2行以上;三是中间花、灌木带宽以不低于5m为好;四是栽种花草带宽不少于8m为好。该模式是立方形、敞开式。优点是:生态效益好,景观效果好,视野开阔。缺点是:投资比较大,且乔木距路面较远,不能有效遮挡太阳光线对路面的辐射,没有起到生物措施对路面的保护作用。
(c)混交栽植型
混交栽植的模式,是指将不同的树种在一条公路上进行栽植,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同一条线上,如果这段是毛白杨,那段就是速生柳。由于各种树木在土壤中都需要氮、磷、钾作为自己的主要肥料。微量元素的多少也是影响植物生长快慢的重要因素。如铁、硫、钙、镁、锌、钠等元素,就是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混交栽植必须注意这一特性,使树木不但不互相“争吃”,反而互相促进,共同生长,充分利用地力,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混交栽植还可以对专食性的害虫起到食物阻隔的作用,防止害虫的蔓延。
(d)速生与慢生混合栽植型
速生与慢生混合栽植,目前还没广泛运用到公路上,但它从理论上讲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也就是说,利用不同植物生长快慢不一的特点,研究它的喜光和耐阴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混合种植。一般针叶树种生长较慢,阔叶树种生长较快。所以,在公路上一般都是针叶树与阔叶树的混交。这样阔叶树生长得会更快,针叶树有高大乔木的披荫,生长比原来也要快得多。而且还可以一年四季常青,更能改变公路的景观。
(2)路肩绿化主要满足景观功能,兼顾视线诱导功能。以草皮绿化为主,也可点缀低矮花灌木。
(3)路堤或路堑边坡的护坡道、平台、碎落台,宜选择设计攀援或悬垂的绿化植物。在高路堤、较陡的边坡和峡谷底部种植乔木或路堤平台上种植小型乔、灌木,可以掩饰路堤高度,提高司乘人员心理安全感。
(4)隔离带绿化的主要目的是遮光以防止对向车灯眩光,预示线型、引导视线和改善景观。应选择耐受废气、发芽强壮、耐修剪的种类。宜以常绿灌木为主进行绿化。乔、灌木以外的地表面,要用草本植物等地被植物覆盖。
(5)拦网绿化可种植攀援植物、蔓生植物、或丛生的灌木,以遮蔽和美化隔离栅。
(6)景点的绿化设计应以美化景观、突出特色为主要目的。例如,可利用大面积的植物群落表现色块或线条。还可种植有地方风格的速生乔、灌木等。
3.4第四步: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
根据公路绿化的实际特点,绿化植物的选择必须首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抗性强、易管理的树种;注意选择多种树种,以丰富公路景观,形成各自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对非封闭型公路,要选择那些不影响司机视线的低矮树种,减少交通隐患;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为公路绿化提供必要的经济来源,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树种选择,应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如榆树抗各种不利生态因素能力强,但对土壤肥力要求比较高,在贫瘠的盐碱路段上虽能成活,但生长缓慢,且多虫多病;柳树要求有充分的水分;杨树、柳树在缺钙的土壤中生长不良,要求土壤疏松、湿润、肥沃。因此,在选择树种时,要充分考虑好这些特性。
3.4.1 乔木的选择
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是公路绿化的基础,因为它们经过了上千年的自然选择和人为淘汰,适应了当地的生长环境,抗寒性、耐热性、抗病虫害和抗污染能力均较强,并且容易成活。如杨、柳、榆、槐、椿等。乡土树种还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特色,每个地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特色树种。如一提到南京,就会使人想到法桐成行,雪松成片;谈到北京就能想到香山红叶,天坛古柏。
【关键词】公路绿化设计方法
1 前言
以前的公路绿化,只是把行道树作为附属设施来考虑,在横断面设计时,留一段空地作为绿化带,仅此而已。1982年,日本首次提出了“植树带”的概念,使公路绿化从传统的公路附属设施的地位上升到了公路主要设施的地位。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公路绿化已成为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公路绿化设计不等同于其它单一的绿化设计,它是在公路用地范围内种植和管护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攀援植物等绿色植物,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稳固路基,保护路面,诱导交通,保障安全,美化和丰富沿线景观等目的的一项综合性工程设计。公路绿化设计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绿化工程质量、效果。有时由于设计的失误会导致事倍功半、劳民伤财。
为适应我国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公路绿化技术水平,保证绿化施工、管护等质量,我们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公路绿化设计方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2 当前公路绿化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
(1)缺少严格的设计规范和系统的规划设计。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关于公路绿化的设计规范,公路绿化设计也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从而造成盲目设计、盲目施工、相互模仿。
(2)过分强调景观效果,缺少对行车交通安全的考虑。在进行公路绿化的树种选择时,有时只重视植物的绿化美化效果,缺少对行车安全的考虑。
(3)缺少对树种特性的了解和品种的严格筛选。每一种树木都有它的特点和生长规律,如果对植物的特性没有足够的了解而盲目选择,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也达不到好的绿化效果。
(4)树种单一。单一树种的栽植极易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给管理带来困难。
3 公路绿化设计的一个方法
3.1 第一步:明确公路绿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公路绿化规划应根据有关国土绿化规划,以及环境景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防护林规划等,进行编制、实施。应当贯彻为交通运输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针,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各有特色,点线面结合,组成一个完整的公路绿化体系。
(2)公路绿化设计的资料调查与收集是公路绿化设计合理、可行与否的前提与基础,任何设计都不可与之相违背。
(3)坚持公路绿化规模、标准与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并长远规划的原则。
(4)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 对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采取避绕原则。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通道与改善当地环境相结合。设计应同沿线地域环境相协调,坚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适地适树,大力发展当地名特优新品种原则。
(5)坚持绿化、美化相一致,乔、灌、花、草、景相融,带、网、片、点、块相匹配,自然景观与人工景点相协调,普通绿化与重点美化结合。
3.2 第二步:配置绿化类型
按照公路实际设计情况,如公路等级、设计路宽、绿化带比例、车道分割方式、资金预算等,配置所需的绿化类型。绿化类型包括:主林带绿化、路肩绿化、边坡绿化、隔离带绿化、拦网绿化、景点绿化等。根据不同公路设计的需要,合理配置所需的绿化类型。具体配置方法,可參阅参考文献[1]。
3.3 第三步:绿化模式选择
按照上一步公路所配置的绿化类型,对主林带、路肩、边坡、隔离带、拦网、景点六个部分分别进行设计。
(1)主林带绿化
主林带是公路绿化设计中面积最大,投入最多,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设计的重点。其绿化设计的模式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以下几种中进行选择。
(a)乔、灌结合型
乔、灌结合是多年来常用的绿化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利用高大的乔木遮挡阳光,减少太阳辐射路面,防止沥青混凝土路面老化,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乔木和灌木的根系共同起到固土护坡、防止路基坍塌的作用。灌木每年还可提供大量的薪炭用材。乔、灌结合栽植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b)外乔、中灌、近花草型
外乔、中灌、近花草的模式是近年来推广的。但它所要求的条件较高:一是要有足够规模的绿化带,总宽一般要在20m左右为好;二是外侧栽种的乔木必须在2行以上;三是中间花、灌木带宽以不低于5m为好;四是栽种花草带宽不少于8m为好。该模式是立方形、敞开式。优点是:生态效益好,景观效果好,视野开阔。缺点是:投资比较大,且乔木距路面较远,不能有效遮挡太阳光线对路面的辐射,没有起到生物措施对路面的保护作用。
(c)混交栽植型
混交栽植的模式,是指将不同的树种在一条公路上进行栽植,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同一条线上,如果这段是毛白杨,那段就是速生柳。由于各种树木在土壤中都需要氮、磷、钾作为自己的主要肥料。微量元素的多少也是影响植物生长快慢的重要因素。如铁、硫、钙、镁、锌、钠等元素,就是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混交栽植必须注意这一特性,使树木不但不互相“争吃”,反而互相促进,共同生长,充分利用地力,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混交栽植还可以对专食性的害虫起到食物阻隔的作用,防止害虫的蔓延。
(d)速生与慢生混合栽植型
速生与慢生混合栽植,目前还没广泛运用到公路上,但它从理论上讲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也就是说,利用不同植物生长快慢不一的特点,研究它的喜光和耐阴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混合种植。一般针叶树种生长较慢,阔叶树种生长较快。所以,在公路上一般都是针叶树与阔叶树的混交。这样阔叶树生长得会更快,针叶树有高大乔木的披荫,生长比原来也要快得多。而且还可以一年四季常青,更能改变公路的景观。
(2)路肩绿化主要满足景观功能,兼顾视线诱导功能。以草皮绿化为主,也可点缀低矮花灌木。
(3)路堤或路堑边坡的护坡道、平台、碎落台,宜选择设计攀援或悬垂的绿化植物。在高路堤、较陡的边坡和峡谷底部种植乔木或路堤平台上种植小型乔、灌木,可以掩饰路堤高度,提高司乘人员心理安全感。
(4)隔离带绿化的主要目的是遮光以防止对向车灯眩光,预示线型、引导视线和改善景观。应选择耐受废气、发芽强壮、耐修剪的种类。宜以常绿灌木为主进行绿化。乔、灌木以外的地表面,要用草本植物等地被植物覆盖。
(5)拦网绿化可种植攀援植物、蔓生植物、或丛生的灌木,以遮蔽和美化隔离栅。
(6)景点的绿化设计应以美化景观、突出特色为主要目的。例如,可利用大面积的植物群落表现色块或线条。还可种植有地方风格的速生乔、灌木等。
3.4第四步: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
根据公路绿化的实际特点,绿化植物的选择必须首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抗性强、易管理的树种;注意选择多种树种,以丰富公路景观,形成各自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对非封闭型公路,要选择那些不影响司机视线的低矮树种,减少交通隐患;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为公路绿化提供必要的经济来源,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树种选择,应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如榆树抗各种不利生态因素能力强,但对土壤肥力要求比较高,在贫瘠的盐碱路段上虽能成活,但生长缓慢,且多虫多病;柳树要求有充分的水分;杨树、柳树在缺钙的土壤中生长不良,要求土壤疏松、湿润、肥沃。因此,在选择树种时,要充分考虑好这些特性。
3.4.1 乔木的选择
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是公路绿化的基础,因为它们经过了上千年的自然选择和人为淘汰,适应了当地的生长环境,抗寒性、耐热性、抗病虫害和抗污染能力均较强,并且容易成活。如杨、柳、榆、槐、椿等。乡土树种还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特色,每个地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特色树种。如一提到南京,就会使人想到法桐成行,雪松成片;谈到北京就能想到香山红叶,天坛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