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6
【摘要】静脉输液治疗方式是所有临床治疗手段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所以对于静脉治疗过程中护理风险的评价及预防具有严格的要求,2014年5月初《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开始实施,其中强调了卫生行业各项标准,基层医疗机构受到医疗水平的限制,规范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静脉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穿刺治疗方式选择不当或者选择受限及静脉炎等并发症情况的发生。本文首先介绍了现阶段基层医疗机构静脉治疗的现状,针对各项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和预防对策。
【关键词】静脉治疗;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对策
静脉治疗是指将各类药物和患者的血液,经静脉输液、静脉注射以及静脉输血等方式注入患者的血液循环,静脉治疗常用的治疗工具主要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等[1]。在穿刺工具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将导致患者出现细菌感染、小便污染等不良情况,且在静脉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静脉炎、输液外渗、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等并发症。与此同时,受到基层机构医疗技术、医疗器具和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扥因素的限制,导致在基层机构静脉治疗过程中的问题较多,直接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1 基层医疗机构静脉治疗现状
1.1 基层医疗机构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性问题 ①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及风险意识欠缺,基层机构静脉治疗的护理人员在执行输液医嘱的过程中,通常其主要目的仅为完成当日输液的任务,而在学习最新的静脉治疗技术和输液器具方面相对滞后,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欠缺预见性及综合性的考虑。②患者对输液途径认识不足,在基层医疗机构住院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护理人员是否能够合理选择输液工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③ 医院货品单一选择空间小,由于受到基层医院进货品种单一、 医保报销品种少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可以让患者和护理人员选择的空间不足。
1.2 基层医疗机构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因药物腐蚀性大,外周静脉穿刺外渗机率大,对静脉及周围组织伤害大;其次,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还有推注封管液速度过快、过猛,导致血管内局部压力增高,血管通透性增加,诱发静脉炎;感染的发生还与静脉留置针的材质、静脉穿刺部位、患者肢体活动程度、输液的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2 相应处理对策
2.1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意识和操作的规范性 根据各地区基层机构的规模、师资情况和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包括内部培训、 外出短期培训、 外请专家讲解培训等,针对同一课程进行多次深入的讲解,增强护理人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相关书籍供护理人员自主学习,增强自身的技术水平。
2.2普及静脉治疗相关知识 加大静脉治疗相关知识普及的力度。不仅仅提高护理人员的意识,还要全面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对于静脉治疗知识的认知。
2.3加强输液安全质量的控制力度 安排责任护士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记录护理人员是否按照医院发布的规范和要求执行操作,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4全面推进静脉治疗新技术的引进和执行 引进和推进最新的治疗技术,安排护理人员对新技术进行学习,掌握。并做好宣传,保证及时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使其了解通过新技术治疗可取的的疗效,既可减少并发症又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
2.5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保证病房的通风和适当的温度、湿度,同时可以放一些轻缓的音乐或者最新的影视节目,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2.6 完善并发症护理对策 静脉炎、输液外渗等为静脉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为有效降低其发生率,需要明确制定相应的护理和应对的措施,如:选择最为适宜的穿刺工具和治疗的方式;加强巡视力度,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结语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的医疗水平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是区域性差异仍然较大。部分地区的医疗水平、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思想意识普遍不高;由于,基层医院服务对象一般是社区居民和农民,其还存在患者费用承受能力等原因,很多人不愿意置PICC。而静脉治疗是医院内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治疗方式,所以其治疗过程的合理性,治疗结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医院的满意程度。
在基层静脉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医疗水平、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患者自身意识不足等因素的限制,普遍存在治疗效果差、预后差、并发症发病率高等问题,影响治疗质量和医院的声誉[2]。另外,在基层机构管理和专业的发展均呈现为相对滞后的状态,管理和治疗的体系相对还不健全, 运行的有效性较差。为了全面提高基层机构静脉治疗的水平,需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全面开展提高医护水平、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大力度普及相关知识等相应的处理和解决对策。鉴于我国现阶段的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相对比较欠缺,全面性加强静脉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建立适合实际和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 ,同时充分发挥其在质量管理中的监督以及指导作用, 最总实现全面、持续的治疗、护理质量的改进, 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既可以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又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敏,何华,张亚婷,等. 陕西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的调查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3,27(6):1575-1576.
[2] 汪晖,黄海珊,邹建,等.住院患者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认知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25(10):8-11.
【摘要】静脉输液治疗方式是所有临床治疗手段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所以对于静脉治疗过程中护理风险的评价及预防具有严格的要求,2014年5月初《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开始实施,其中强调了卫生行业各项标准,基层医疗机构受到医疗水平的限制,规范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静脉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穿刺治疗方式选择不当或者选择受限及静脉炎等并发症情况的发生。本文首先介绍了现阶段基层医疗机构静脉治疗的现状,针对各项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和预防对策。
【关键词】静脉治疗;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对策
静脉治疗是指将各类药物和患者的血液,经静脉输液、静脉注射以及静脉输血等方式注入患者的血液循环,静脉治疗常用的治疗工具主要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等[1]。在穿刺工具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将导致患者出现细菌感染、小便污染等不良情况,且在静脉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静脉炎、输液外渗、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等并发症。与此同时,受到基层机构医疗技术、医疗器具和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扥因素的限制,导致在基层机构静脉治疗过程中的问题较多,直接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1 基层医疗机构静脉治疗现状
1.1 基层医疗机构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性问题 ①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及风险意识欠缺,基层机构静脉治疗的护理人员在执行输液医嘱的过程中,通常其主要目的仅为完成当日输液的任务,而在学习最新的静脉治疗技术和输液器具方面相对滞后,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欠缺预见性及综合性的考虑。②患者对输液途径认识不足,在基层医疗机构住院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护理人员是否能够合理选择输液工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③ 医院货品单一选择空间小,由于受到基层医院进货品种单一、 医保报销品种少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可以让患者和护理人员选择的空间不足。
1.2 基层医疗机构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因药物腐蚀性大,外周静脉穿刺外渗机率大,对静脉及周围组织伤害大;其次,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还有推注封管液速度过快、过猛,导致血管内局部压力增高,血管通透性增加,诱发静脉炎;感染的发生还与静脉留置针的材质、静脉穿刺部位、患者肢体活动程度、输液的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2 相应处理对策
2.1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意识和操作的规范性 根据各地区基层机构的规模、师资情况和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包括内部培训、 外出短期培训、 外请专家讲解培训等,针对同一课程进行多次深入的讲解,增强护理人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相关书籍供护理人员自主学习,增强自身的技术水平。
2.2普及静脉治疗相关知识 加大静脉治疗相关知识普及的力度。不仅仅提高护理人员的意识,还要全面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对于静脉治疗知识的认知。
2.3加强输液安全质量的控制力度 安排责任护士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记录护理人员是否按照医院发布的规范和要求执行操作,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4全面推进静脉治疗新技术的引进和执行 引进和推进最新的治疗技术,安排护理人员对新技术进行学习,掌握。并做好宣传,保证及时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使其了解通过新技术治疗可取的的疗效,既可减少并发症又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
2.5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保证病房的通风和适当的温度、湿度,同时可以放一些轻缓的音乐或者最新的影视节目,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2.6 完善并发症护理对策 静脉炎、输液外渗等为静脉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为有效降低其发生率,需要明确制定相应的护理和应对的措施,如:选择最为适宜的穿刺工具和治疗的方式;加强巡视力度,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结语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的医疗水平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是区域性差异仍然较大。部分地区的医疗水平、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思想意识普遍不高;由于,基层医院服务对象一般是社区居民和农民,其还存在患者费用承受能力等原因,很多人不愿意置PICC。而静脉治疗是医院内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治疗方式,所以其治疗过程的合理性,治疗结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医院的满意程度。
在基层静脉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医疗水平、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患者自身意识不足等因素的限制,普遍存在治疗效果差、预后差、并发症发病率高等问题,影响治疗质量和医院的声誉[2]。另外,在基层机构管理和专业的发展均呈现为相对滞后的状态,管理和治疗的体系相对还不健全, 运行的有效性较差。为了全面提高基层机构静脉治疗的水平,需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全面开展提高医护水平、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大力度普及相关知识等相应的处理和解决对策。鉴于我国现阶段的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相对比较欠缺,全面性加强静脉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建立适合实际和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 ,同时充分发挥其在质量管理中的监督以及指导作用, 最总实现全面、持续的治疗、护理质量的改进, 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既可以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又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敏,何华,张亚婷,等. 陕西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的调查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3,27(6):1575-1576.
[2] 汪晖,黄海珊,邹建,等.住院患者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认知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25(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