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智能校园的无线网络覆盖等技术发展,每个人都拥有信息生产和发布的权利。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组织机构,各种观点在这里碰撞,大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对各类热点事件积极关注、参与讨论和转发,群体性舆论漩涡极易形成。然而,在复杂的网络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极易为网络谣言和非理性言论误导。基于此,本文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旨在壮大高校主流舆论旋律,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新媒体环境加速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变化,使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蔓延快、来势凶、非理性的特点,给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带来了严峻挑战。从传播学的视域对高校网络舆情特征进行分析,剖析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探索舆情监管的有效途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立德育人的根本目的。
一、传播学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分析
(一)传播态势呈急速扩散性
高校的信息传播属于群体传播,由于受到“沉默的螺旋”机制影响,圈群内的意见和观点在逐渐集中、趋同,并逐渐吸纳更多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人,从而产生同声震荡和持续强化,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因此,在群体暗示和感染机制下,某一种观点、情绪或者行为会以异常快的速度在大学生中蔓延开来,甚至迅速引发整个群体的激烈行为,近几年发生的高校突发舆情事件都呈现出急速扩散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某一高校出现某个舆情事件后,往往会被其他高校学生挖掘多所学校同类型事件,舆情事件扩散不仅急速而且蔓延范围广。
(二)舆情演变呈非理性化
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智尚未成熟,针对部分事件往往会出现有意或者无意的曲解。例如,河南某高校曾发通知提醒同学注意言行举止,倡导文明恋爱,但却被部分同学过度解读,向外界传播“河南某高校禁止恋爱”的不实消息,甚至在网络上用“北斗24小时监控”“卫星定位”等荒诞词汇传播学校做法,部分学生以此为乐,使得虚假信息进一步扩散。当前,越来越多本地大V或校园领域相关博主出现,这些自媒体通过接受高校学生的投稿进行爆料,博取关注度,而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现象、热点争议事件都成了爆料内容,而在社会现象中的“刻板印象”又放大热点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舆情得以进一步扩散、裂變,从而引起更加深入的关注与讨论。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代际数字鸿沟明显,信息获取滞后
高校管理者和学生的年龄差距与不同的成长环境导致了双方代际数字鸿沟的出现,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海量的信息无处不在,学生接受新事物、新消息的速度快,而有些高校管理者还不善于使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更不会使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单一,很难把握学生的想法与需求,引导行为往往会滞后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导致某些突发事件发生并已经产生恶劣影响,高校管理工作者才意识到。
(二)高校舆情管理部门职责不够明晰,管理者媒介素养缺乏
当前,高校都已经意识到要重视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但是现实中,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仍是按照原有的机构设置划分工作职责,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舆情管理部门,有些高校虽有新媒体中心,但是职责仅是运营校园新媒体,对舆情则不闻不问,学生部、宣传部、保卫处等部门相互独立,一旦有什么情况,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互通、共同引导干预,导致引导滞后、信息不畅。此外,高校管理者缺少具备舆论引导和大数据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也阻碍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提升。
(三)舆情预警机制建设薄弱,舆情引导模式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舆情监测方面投入的资金、人员配备都不足,出现突发事件、热点事件萌芽期不回应,舆情高涨时回应也收不到应有效果,很多高校忽视学生诉求,一味维护学校声誉、名利,采用封号、删帖、删稿等落后的处理方式应对网络舆情,常常不为学生接受,甚至进一步激化矛盾。此外,网络舆情引导的节点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准备高效的舆情预警系统,对收集的信息没办法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预判,更不能有效及时地遏制不良情绪的扩散。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构建
(一)实时监测,构建网络舆情信息的预警分析机制
当前高校舆情监控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舆情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大数据应用舆情监测系统使用不足,导致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也往往无法形成有效的引导。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构建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舆情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对全网数据进行挖掘、汇总、过滤、筛选,并建立数据库的情感、关联、频次、趋势分析,实现对舆情动态监测,将舆情管理的流程起点提前到事前,对突发热点事件的整体情况加以分析,有效预防。
(二)强化队伍,建设应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人才系统
面对新媒体时代舆情信息的复杂多样,高校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经验丰富、熟悉新媒体及了解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的人才队伍。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言论和以大数据为基础统计的各类指数,只有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和专业背景的人才能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准确的研判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预案。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提高学生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师资培训制度中,明确提出为教师提供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服务。我们在高校的日常教育中,应加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上做到标本兼治,不断提升高校的舆情引导能力,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化解和反馈相关的问题,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三)多元形态,构建网络舆情反馈的长效引导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实现校园网络舆情的长效引导和全面把握,必须努力构建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形态,建设多层级校园信息传播体系,形成多个网络舆情引导平台和特色运行的多元化信息传播形态。一方面,高校应利用官网、官微、官方微信号、贴吧、抖音等新媒体渠道积极关注学生及家长、社会等发布的言论和诉求,针对某些敏感信息及时反馈、认真核实、密切关注,及时纠正虚假信息和错误言论,运用正确的价值观主动出击进行议程设置和引导,引导校园网络舆情正向发展。另一方面,在进行应激性的网络舆情处理之余,重视满足学生信息传播和获取的需求,通过多层级的校园信息传播平台,积极传播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优秀的文化思想,将舆情引导做到平时,构建网络舆情反馈的长效引导机制。
结论
新传播形态的变化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发表言论、自主表达的平台,也给高校舆情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校园网络舆情频发的现状,高校应主动适应形势,积极作为,开展积极的实践与探索,以全面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永礼,苗冠群.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23):38-39.
[2]续瑞强.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J]. 辽宁经济,2020,(11):94-96.
[3]赵鹏. 自媒体时代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策略研究[J]. 传媒论坛,2020,3(23):168-169.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新媒体环境加速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变化,使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蔓延快、来势凶、非理性的特点,给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带来了严峻挑战。从传播学的视域对高校网络舆情特征进行分析,剖析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探索舆情监管的有效途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立德育人的根本目的。
一、传播学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分析
(一)传播态势呈急速扩散性
高校的信息传播属于群体传播,由于受到“沉默的螺旋”机制影响,圈群内的意见和观点在逐渐集中、趋同,并逐渐吸纳更多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人,从而产生同声震荡和持续强化,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因此,在群体暗示和感染机制下,某一种观点、情绪或者行为会以异常快的速度在大学生中蔓延开来,甚至迅速引发整个群体的激烈行为,近几年发生的高校突发舆情事件都呈现出急速扩散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某一高校出现某个舆情事件后,往往会被其他高校学生挖掘多所学校同类型事件,舆情事件扩散不仅急速而且蔓延范围广。
(二)舆情演变呈非理性化
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智尚未成熟,针对部分事件往往会出现有意或者无意的曲解。例如,河南某高校曾发通知提醒同学注意言行举止,倡导文明恋爱,但却被部分同学过度解读,向外界传播“河南某高校禁止恋爱”的不实消息,甚至在网络上用“北斗24小时监控”“卫星定位”等荒诞词汇传播学校做法,部分学生以此为乐,使得虚假信息进一步扩散。当前,越来越多本地大V或校园领域相关博主出现,这些自媒体通过接受高校学生的投稿进行爆料,博取关注度,而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现象、热点争议事件都成了爆料内容,而在社会现象中的“刻板印象”又放大热点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舆情得以进一步扩散、裂變,从而引起更加深入的关注与讨论。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代际数字鸿沟明显,信息获取滞后
高校管理者和学生的年龄差距与不同的成长环境导致了双方代际数字鸿沟的出现,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海量的信息无处不在,学生接受新事物、新消息的速度快,而有些高校管理者还不善于使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更不会使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单一,很难把握学生的想法与需求,引导行为往往会滞后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导致某些突发事件发生并已经产生恶劣影响,高校管理工作者才意识到。
(二)高校舆情管理部门职责不够明晰,管理者媒介素养缺乏
当前,高校都已经意识到要重视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但是现实中,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仍是按照原有的机构设置划分工作职责,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舆情管理部门,有些高校虽有新媒体中心,但是职责仅是运营校园新媒体,对舆情则不闻不问,学生部、宣传部、保卫处等部门相互独立,一旦有什么情况,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互通、共同引导干预,导致引导滞后、信息不畅。此外,高校管理者缺少具备舆论引导和大数据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也阻碍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提升。
(三)舆情预警机制建设薄弱,舆情引导模式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舆情监测方面投入的资金、人员配备都不足,出现突发事件、热点事件萌芽期不回应,舆情高涨时回应也收不到应有效果,很多高校忽视学生诉求,一味维护学校声誉、名利,采用封号、删帖、删稿等落后的处理方式应对网络舆情,常常不为学生接受,甚至进一步激化矛盾。此外,网络舆情引导的节点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准备高效的舆情预警系统,对收集的信息没办法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预判,更不能有效及时地遏制不良情绪的扩散。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构建
(一)实时监测,构建网络舆情信息的预警分析机制
当前高校舆情监控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舆情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大数据应用舆情监测系统使用不足,导致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也往往无法形成有效的引导。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构建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舆情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对全网数据进行挖掘、汇总、过滤、筛选,并建立数据库的情感、关联、频次、趋势分析,实现对舆情动态监测,将舆情管理的流程起点提前到事前,对突发热点事件的整体情况加以分析,有效预防。
(二)强化队伍,建设应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人才系统
面对新媒体时代舆情信息的复杂多样,高校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经验丰富、熟悉新媒体及了解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的人才队伍。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言论和以大数据为基础统计的各类指数,只有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和专业背景的人才能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准确的研判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预案。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提高学生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师资培训制度中,明确提出为教师提供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服务。我们在高校的日常教育中,应加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上做到标本兼治,不断提升高校的舆情引导能力,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化解和反馈相关的问题,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三)多元形态,构建网络舆情反馈的长效引导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实现校园网络舆情的长效引导和全面把握,必须努力构建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形态,建设多层级校园信息传播体系,形成多个网络舆情引导平台和特色运行的多元化信息传播形态。一方面,高校应利用官网、官微、官方微信号、贴吧、抖音等新媒体渠道积极关注学生及家长、社会等发布的言论和诉求,针对某些敏感信息及时反馈、认真核实、密切关注,及时纠正虚假信息和错误言论,运用正确的价值观主动出击进行议程设置和引导,引导校园网络舆情正向发展。另一方面,在进行应激性的网络舆情处理之余,重视满足学生信息传播和获取的需求,通过多层级的校园信息传播平台,积极传播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优秀的文化思想,将舆情引导做到平时,构建网络舆情反馈的长效引导机制。
结论
新传播形态的变化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发表言论、自主表达的平台,也给高校舆情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校园网络舆情频发的现状,高校应主动适应形势,积极作为,开展积极的实践与探索,以全面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永礼,苗冠群.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23):38-39.
[2]续瑞强.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J]. 辽宁经济,2020,(11):94-96.
[3]赵鹏. 自媒体时代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策略研究[J]. 传媒论坛,2020,3(23):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