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最现实、最直接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主要的是优化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努力创设各种求知情景,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令他们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文章从启发想象、亲自操作、鼓励质疑、创设情景四方面出发,提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发兴趣;教学策略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发挥智力的基础。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最现实、最直接的动力。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好与坏的问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主要的是优化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努力创设各种求知情景,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令他们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一、启发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并在头脑中创新形象的能力。它是构成智力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智力活动富有创新能力的条件。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阵地,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结合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黄山奇石》这一课,它向孩子们具体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种奇石,而且四个自然段结构相似,颇有示范性。正巧课文最后一段又列举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三种奇石的名称。因此,在研究课文的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能学着书上介绍黄山奇石的样子说说黄山奇石还像哪些动物吗?”经笔者这么一提,学生纷纷打开想象的闸门,只过了几分钟,大部分学生就能比较形象、生动地描述出这些奇石的样子。例如一个学生说:“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条大狗,它直着身子,望着圆圆的月亮,不停地叫,这就是有趣的‘天狗望月’了。”由此可见,学生阅读需要借助想象,有了想象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并且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动手可使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是学生乐于创新的基础。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喜欢动手,善于动手,这是儿童的共同特征。让学生参与操作,动口、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动手就是让学生参与具体操作,在操作中可以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只有让学生通过亲自感知形成表象,才能使他们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教《称象》一课,课前师生共同备好玩具小船、透明水槽、小石子和代替小象的物品。课堂上先让学生说说称象的步骤,再按这个步骤在台下亲自操作称象的过程,然后让他们评論这个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学生因为有了切身体验,都说得非常合理。让学生亲手实验,学生不仅能仔细观察、分析,还能思考这个办法的可行性,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鼓励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民主的师生关系的体现,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探求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释疑、解疑,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活,记得牢。教师还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逐渐让他们在学习中从不敢提问到主动提问、敢问、善问、乐于问。这样慢慢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如《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就质疑:“‘仙桃石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为什么要用‘飞’和‘落’?”如教《小壁虎借尾巴》时,出示课题后,学生则质疑:“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借到了吗?”等问题,激起了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
四、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就是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情景,利用特定的气氛,把知识的理解、能力的训练、情景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情景具有感染性,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在语文教学中,按内容的差异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创设适合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对活跃课堂教学、营造让学生乐学的气氛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教《黄山奇石》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童真,把自己当作一名导游,把课文两幅插图播放给他们看,并在一旁解说,让他们了解我国的地大物博、山河壮丽。然后也让他们来当导游,同学们个个都争着来说,他们都把自己感兴趣的奇石说得活灵活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笔者又抓住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如“闻名中外、秀丽神奇、飞下、一动不动地蹲、奇形怪状”等词,结合图片和课文理解,在读中讲、议,学生就好像身临其境,纷纷爱上了祖国的美丽河山,也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自由发挥说、演的技巧。他们果然兴趣盎然。笔者故意找了一些平常不大爱回答问题的同学来表演,他们有的表演了《猴子观海》,有的表演了《仙人指路》,有的表演了《金鸡叫天都》等等。这些同学精彩的演技,获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勇气,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所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不但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还唤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形式要不拘一格,教师必须把握好时机,灵活运用,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发兴趣;教学策略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发挥智力的基础。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最现实、最直接的动力。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好与坏的问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主要的是优化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努力创设各种求知情景,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令他们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一、启发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并在头脑中创新形象的能力。它是构成智力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智力活动富有创新能力的条件。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阵地,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结合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黄山奇石》这一课,它向孩子们具体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种奇石,而且四个自然段结构相似,颇有示范性。正巧课文最后一段又列举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三种奇石的名称。因此,在研究课文的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能学着书上介绍黄山奇石的样子说说黄山奇石还像哪些动物吗?”经笔者这么一提,学生纷纷打开想象的闸门,只过了几分钟,大部分学生就能比较形象、生动地描述出这些奇石的样子。例如一个学生说:“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条大狗,它直着身子,望着圆圆的月亮,不停地叫,这就是有趣的‘天狗望月’了。”由此可见,学生阅读需要借助想象,有了想象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并且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动手可使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是学生乐于创新的基础。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喜欢动手,善于动手,这是儿童的共同特征。让学生参与操作,动口、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动手就是让学生参与具体操作,在操作中可以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只有让学生通过亲自感知形成表象,才能使他们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教《称象》一课,课前师生共同备好玩具小船、透明水槽、小石子和代替小象的物品。课堂上先让学生说说称象的步骤,再按这个步骤在台下亲自操作称象的过程,然后让他们评論这个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学生因为有了切身体验,都说得非常合理。让学生亲手实验,学生不仅能仔细观察、分析,还能思考这个办法的可行性,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鼓励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民主的师生关系的体现,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探求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释疑、解疑,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活,记得牢。教师还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逐渐让他们在学习中从不敢提问到主动提问、敢问、善问、乐于问。这样慢慢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如《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就质疑:“‘仙桃石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为什么要用‘飞’和‘落’?”如教《小壁虎借尾巴》时,出示课题后,学生则质疑:“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借到了吗?”等问题,激起了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
四、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就是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情景,利用特定的气氛,把知识的理解、能力的训练、情景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情景具有感染性,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在语文教学中,按内容的差异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创设适合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对活跃课堂教学、营造让学生乐学的气氛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教《黄山奇石》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童真,把自己当作一名导游,把课文两幅插图播放给他们看,并在一旁解说,让他们了解我国的地大物博、山河壮丽。然后也让他们来当导游,同学们个个都争着来说,他们都把自己感兴趣的奇石说得活灵活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笔者又抓住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如“闻名中外、秀丽神奇、飞下、一动不动地蹲、奇形怪状”等词,结合图片和课文理解,在读中讲、议,学生就好像身临其境,纷纷爱上了祖国的美丽河山,也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自由发挥说、演的技巧。他们果然兴趣盎然。笔者故意找了一些平常不大爱回答问题的同学来表演,他们有的表演了《猴子观海》,有的表演了《仙人指路》,有的表演了《金鸡叫天都》等等。这些同学精彩的演技,获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勇气,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所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不但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还唤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形式要不拘一格,教师必须把握好时机,灵活运用,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