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场所,作为科任教师应着力研究、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力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培养想象力方面可采用以下形式:
一是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用原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决定溶液导电性的强弱”时,可以一杯水和一桶水中溶解相同质量的食盐时的浓度不同,而得出决定溶液导电性强弱的本质。再如讲“爆炸”时,可用燃放的花炮做类比,从类比中悟出道理。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想象能力。
二是要学会联想
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如:我们学过的置换反应有不加热型(活泼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活泼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加热型(铝热反应、碳与水蒸汽的反应、铁与水蒸汽的反应等),在有机反应中能发生水解反应的,能发生氧化反应的,能发生还原反应的有哪些,在气体制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三类装置及各装置所能制取的气体是哪些等。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它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思考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求異和创新。求异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核心,因而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思维,即学会转换思考角度、转变思维方式,用不同的思路从不同的途径来掌握知识。在学习中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思维的对象,以求增加选择性或变换已有的条件以便达到产生新思路。发散思维在化学学习中主要表现形式有:
一是通过习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发散性
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广阔性。当题型发生变化时,头脑中就会闪现多种思路,多种方法,从而自然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最佳解法,达到多中求巧,多中求快,多中求佳之目的。
一题多变。一道题,我们只要改变设问角度、改变条件,就会变为一组题。题目变了,思考的角度也要变,思维方式、解题方法也就变了,但题目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却不会变。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从而达到变中求活、变中求新、变中求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迁移能力。
二是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改进:化学实验一般要求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药品节省、现象明显,而教材上的基础实验存在明显不足,并不是最佳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对书上的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使之更趋于完善。这样,若能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对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进行思考、评判、改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中学化学教材中“碘的升华”实验中,对尾气处理装置的改进。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大胆思考,想出了多种比课本更完善的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新欲望。
实验设计:让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目的,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确定所用仪器、药品、装置,并通过相互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在整个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而一般正常的化学教学是正确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有目的地从正确操作,示范的反面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有迫切解谜的心理,可以克服思维定势,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力的源动力和维持力。化学教学中改变顺向思维的题型,例如,对于不需要第三种试剂就可以把两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的一组溶液,Na2CO3溶液和盐酸,NaOH溶液和AlCl3溶液,NaOH溶液和盐酸,Ca(OH)2溶液和H3PO4溶液,AgNO3溶液和氨水,用启发式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因势利导,得出可以用互滴法进行鉴别,再如,有机合成中多采用逆向思维,执果索因,寻求答案,使学生的思维上一个新台阶。
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无目的、无计划的流于简单技能教学,其效率和效果都是明显不同的。只有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才学得生动活泼,学习主动性才会明显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落实,教学效果就会提高。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力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培养想象力方面可采用以下形式:
一是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用原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决定溶液导电性的强弱”时,可以一杯水和一桶水中溶解相同质量的食盐时的浓度不同,而得出决定溶液导电性强弱的本质。再如讲“爆炸”时,可用燃放的花炮做类比,从类比中悟出道理。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想象能力。
二是要学会联想
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如:我们学过的置换反应有不加热型(活泼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活泼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加热型(铝热反应、碳与水蒸汽的反应、铁与水蒸汽的反应等),在有机反应中能发生水解反应的,能发生氧化反应的,能发生还原反应的有哪些,在气体制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三类装置及各装置所能制取的气体是哪些等。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它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思考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求異和创新。求异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核心,因而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思维,即学会转换思考角度、转变思维方式,用不同的思路从不同的途径来掌握知识。在学习中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思维的对象,以求增加选择性或变换已有的条件以便达到产生新思路。发散思维在化学学习中主要表现形式有:
一是通过习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发散性
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广阔性。当题型发生变化时,头脑中就会闪现多种思路,多种方法,从而自然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最佳解法,达到多中求巧,多中求快,多中求佳之目的。
一题多变。一道题,我们只要改变设问角度、改变条件,就会变为一组题。题目变了,思考的角度也要变,思维方式、解题方法也就变了,但题目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却不会变。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从而达到变中求活、变中求新、变中求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迁移能力。
二是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改进:化学实验一般要求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药品节省、现象明显,而教材上的基础实验存在明显不足,并不是最佳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对书上的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使之更趋于完善。这样,若能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对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进行思考、评判、改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中学化学教材中“碘的升华”实验中,对尾气处理装置的改进。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大胆思考,想出了多种比课本更完善的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新欲望。
实验设计:让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目的,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确定所用仪器、药品、装置,并通过相互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在整个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而一般正常的化学教学是正确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有目的地从正确操作,示范的反面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有迫切解谜的心理,可以克服思维定势,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力的源动力和维持力。化学教学中改变顺向思维的题型,例如,对于不需要第三种试剂就可以把两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的一组溶液,Na2CO3溶液和盐酸,NaOH溶液和AlCl3溶液,NaOH溶液和盐酸,Ca(OH)2溶液和H3PO4溶液,AgNO3溶液和氨水,用启发式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因势利导,得出可以用互滴法进行鉴别,再如,有机合成中多采用逆向思维,执果索因,寻求答案,使学生的思维上一个新台阶。
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无目的、无计划的流于简单技能教学,其效率和效果都是明显不同的。只有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才学得生动活泼,学习主动性才会明显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落实,教学效果就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