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现在部分孩子盲目消费,个人看法几点建议。主要从学校,家长角度多引导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
关键词:摆阔病 家庭 消费观
有这样一则报道,南京某重点中学一名初一学生向当地媒体反映说,他的一个同学在人便没手纸时,竟然使用4张百元的钞票擦屁股!这个学生说,当时他也在厕所内,他的那个同学解完大便后自言自语说:“没手纸”,便从皮夹中连抽4张百元的钞票,擦了屁股扔到地上,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南师大的一位少儿教育专家认为,这件“小事”反映出现在某些“富家子弟”的扭曲了的金钱观,这个用400元钱擦屁股的孩子当时一定是存着一种炫耀的、以此举为荣的心理,这对于一个十余岁的儿童来说是可怕的。而在银行工作的张先生则指出,这个孩子用人民币擦屁股属故意损坏人民币行为,实际上已经违法。
再如一家专卖礼品和装饰品的店主透露,今年春节以来,他的常客七成是中小学生。一个八九岁模样的女孩,一口气就买了近百元的小饰物。其出手阔绰让店主都惊讶:“现在的小孩花钱真大方,只要喜欢就会买。”
再如流行于现今大学校园的顺口溜,“一月一千贫困户,二千三千刚够用,四千五千才算酷,六千七千真大户!”,这可是很多大学生金钱观的真实写照。
那孩子的“摆阔病”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近些年来,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摆阔气、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真善美、假丑恶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使小孩子缺乏辨识能力,往往把好事当坏事,把坏事看成好事,片面模仿追求他们心目中“英雄”、“明星”、“名牌”的行为、思维方式。
第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如果为个人地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对个人的蝇头小利孜孜以求,津津乐道,为个人的既得利益夸耀于人,会使得孩子与家长一样爱表现自己。同时受社会影响,互相攀比,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唯恐给外人耻笑。此外,日益看涨的“压岁钱”也是学生重要的来钱渠道之一。如某初中学生最多得到父母给的零用钱是1000元,春节压岁钱是10万。许多学生回答“无论什么时候要钱,父母都很痛快”。现在家庭生活都富裕了,导致孩子多花几个钱,家长拿得出,不在乎。许多家长溺爱孩子,只管给钱,不管孩子如何花钱,甚至经常用赏钱强化孩子的学习等等,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孩子们不良的金钱意识和价值观念。
第三,学校环境的影响。也许孩子在上学前是一个习惯良好的孩子,可是,他所在的班集体里也许有一些摆阔、拜金的同学。很多同学一日三餐,不感兴趣,贪吃零食,一下课就去购买,一日一二十元不足为奇。在校用餐的,集体伙食很难如他们的意,碗里饭菜吃了几口就不吃了。生活、学习用品不知爱惜,随心所欲地乱抛乱扔。
同时当今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至于学生如何花钱更是少有问津,大多教师对学生乱花钱不批评或根本不管,有些学校或教师还存在乱收费的情况,都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位从事多年心理研究的孙老师说:“孩子自从踏入学校也就相当于走进一个小社会,周围所有事物对他来讲都是新鲜的,而孩子与生俱来的模仿心理使他开始无选择、无目的地行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也跟着乱花钱,花惯了、钱无着落,想歪主意,偷偷摸摸,堕落成偷窃犯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稍加分析研究,就会清楚地看到孩子随意挥霍、糟踏粮食、浪费财物的行为,决不是小事一桩,不能置若罔闻。那作为家长,如何治孩子的“摆阔病”呢?
首先,做家长的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孩子不乱花钱。父母一旦满足他由于羡慕别人而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此后孩子就会进一步提出其它要求来,让父母不得不满足他,而父母的一次次放纵更使孩子一步步滑向了虚荣的误区。家长给孩子花钱,要坚持该花则花,不该花的坚决不给,控制使用,不能任其随心所欲,有求必应。要认识到任其乱花、滥花,不是关心、爱护,反而是放纵、祸害。
像这位家长在家中订立了一个计划:每当自己不满6岁的儿子想要一份礼物时,他就告诉儿子要用劳动来换取他想要得到的。如周一擦桌子得到一元,周二扫地得到二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一段新奇的身心体验,最终快乐地得到了礼物,家长与孩子皆大欢喜。
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意义是深刻的。穷不意味着人的身份,而这早当家却意味无穷。家长应给孩子一个没有金钱利欲诱使的干净生活层面,让孩子的思想通过主动的努力,通过劳动与动脑之后渐渐独立,渐渐趋于成熟。
其次,培养孩子的消费观方面,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如果家长经济宽裕,花钱大手大脚,经常出入豪华餐厅,购物时一掷千金,孩子很容易受此影响,出现物质至上、过度消费和盲目攀比的心理。因此,即使家庭经济很宽裕,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勤俭持家。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形成“金钱是来之不易的”观念,对孩子的攀比、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应坚决纠正,并让孩子认识到生活俭朴、不求奢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从小学会合理消费和理性消费。
家长还可以通过购物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观的养成,需要孩子从日常生活消费中慢慢沉淀。而父母带孩子购物时,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最佳时机。购物时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差异。要明白了油、盐、米、蔬菜、肉和水果等,都属于生活必需品,而零食、玩具、饮料则属于非必需品。要购物时先买必需品,如果有多余的钱再买非必需品,同时要灌输“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不要买”的购物原则。
同时,对于随意花钱的孩子,可固定时间给零花钱,并申明不再随要随给,还要帮孩子建立小账本,记录钱用在了什么地方,家长定期“财务审计”,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孩子自己学会如何預算、节约和做出消费决定。给孩子支配钱物不仅让其学会消费,还能帮助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和讨论,培养孩子的花钱意识,增强责任感,即使没有社会经历了解赚钱的辛苦,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赚钱的不易,从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摆阔病 家庭 消费观
有这样一则报道,南京某重点中学一名初一学生向当地媒体反映说,他的一个同学在人便没手纸时,竟然使用4张百元的钞票擦屁股!这个学生说,当时他也在厕所内,他的那个同学解完大便后自言自语说:“没手纸”,便从皮夹中连抽4张百元的钞票,擦了屁股扔到地上,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南师大的一位少儿教育专家认为,这件“小事”反映出现在某些“富家子弟”的扭曲了的金钱观,这个用400元钱擦屁股的孩子当时一定是存着一种炫耀的、以此举为荣的心理,这对于一个十余岁的儿童来说是可怕的。而在银行工作的张先生则指出,这个孩子用人民币擦屁股属故意损坏人民币行为,实际上已经违法。
再如一家专卖礼品和装饰品的店主透露,今年春节以来,他的常客七成是中小学生。一个八九岁模样的女孩,一口气就买了近百元的小饰物。其出手阔绰让店主都惊讶:“现在的小孩花钱真大方,只要喜欢就会买。”
再如流行于现今大学校园的顺口溜,“一月一千贫困户,二千三千刚够用,四千五千才算酷,六千七千真大户!”,这可是很多大学生金钱观的真实写照。
那孩子的“摆阔病”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近些年来,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摆阔气、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真善美、假丑恶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使小孩子缺乏辨识能力,往往把好事当坏事,把坏事看成好事,片面模仿追求他们心目中“英雄”、“明星”、“名牌”的行为、思维方式。
第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如果为个人地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对个人的蝇头小利孜孜以求,津津乐道,为个人的既得利益夸耀于人,会使得孩子与家长一样爱表现自己。同时受社会影响,互相攀比,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唯恐给外人耻笑。此外,日益看涨的“压岁钱”也是学生重要的来钱渠道之一。如某初中学生最多得到父母给的零用钱是1000元,春节压岁钱是10万。许多学生回答“无论什么时候要钱,父母都很痛快”。现在家庭生活都富裕了,导致孩子多花几个钱,家长拿得出,不在乎。许多家长溺爱孩子,只管给钱,不管孩子如何花钱,甚至经常用赏钱强化孩子的学习等等,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孩子们不良的金钱意识和价值观念。
第三,学校环境的影响。也许孩子在上学前是一个习惯良好的孩子,可是,他所在的班集体里也许有一些摆阔、拜金的同学。很多同学一日三餐,不感兴趣,贪吃零食,一下课就去购买,一日一二十元不足为奇。在校用餐的,集体伙食很难如他们的意,碗里饭菜吃了几口就不吃了。生活、学习用品不知爱惜,随心所欲地乱抛乱扔。
同时当今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至于学生如何花钱更是少有问津,大多教师对学生乱花钱不批评或根本不管,有些学校或教师还存在乱收费的情况,都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位从事多年心理研究的孙老师说:“孩子自从踏入学校也就相当于走进一个小社会,周围所有事物对他来讲都是新鲜的,而孩子与生俱来的模仿心理使他开始无选择、无目的地行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也跟着乱花钱,花惯了、钱无着落,想歪主意,偷偷摸摸,堕落成偷窃犯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稍加分析研究,就会清楚地看到孩子随意挥霍、糟踏粮食、浪费财物的行为,决不是小事一桩,不能置若罔闻。那作为家长,如何治孩子的“摆阔病”呢?
首先,做家长的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孩子不乱花钱。父母一旦满足他由于羡慕别人而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此后孩子就会进一步提出其它要求来,让父母不得不满足他,而父母的一次次放纵更使孩子一步步滑向了虚荣的误区。家长给孩子花钱,要坚持该花则花,不该花的坚决不给,控制使用,不能任其随心所欲,有求必应。要认识到任其乱花、滥花,不是关心、爱护,反而是放纵、祸害。
像这位家长在家中订立了一个计划:每当自己不满6岁的儿子想要一份礼物时,他就告诉儿子要用劳动来换取他想要得到的。如周一擦桌子得到一元,周二扫地得到二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一段新奇的身心体验,最终快乐地得到了礼物,家长与孩子皆大欢喜。
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意义是深刻的。穷不意味着人的身份,而这早当家却意味无穷。家长应给孩子一个没有金钱利欲诱使的干净生活层面,让孩子的思想通过主动的努力,通过劳动与动脑之后渐渐独立,渐渐趋于成熟。
其次,培养孩子的消费观方面,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如果家长经济宽裕,花钱大手大脚,经常出入豪华餐厅,购物时一掷千金,孩子很容易受此影响,出现物质至上、过度消费和盲目攀比的心理。因此,即使家庭经济很宽裕,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勤俭持家。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形成“金钱是来之不易的”观念,对孩子的攀比、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应坚决纠正,并让孩子认识到生活俭朴、不求奢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从小学会合理消费和理性消费。
家长还可以通过购物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观的养成,需要孩子从日常生活消费中慢慢沉淀。而父母带孩子购物时,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最佳时机。购物时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差异。要明白了油、盐、米、蔬菜、肉和水果等,都属于生活必需品,而零食、玩具、饮料则属于非必需品。要购物时先买必需品,如果有多余的钱再买非必需品,同时要灌输“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不要买”的购物原则。
同时,对于随意花钱的孩子,可固定时间给零花钱,并申明不再随要随给,还要帮孩子建立小账本,记录钱用在了什么地方,家长定期“财务审计”,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孩子自己学会如何預算、节约和做出消费决定。给孩子支配钱物不仅让其学会消费,还能帮助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和讨论,培养孩子的花钱意识,增强责任感,即使没有社会经历了解赚钱的辛苦,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赚钱的不易,从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曾洁珍.消费教育的重构——新世纪德育的重要课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