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不再是简单史实的呈现,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搭建一个适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对话桥梁,把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历史中不断感悟,趋时更新,内化成自身的素养,达到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对话教学,灵动未央”。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设情境;课堂对话;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是一门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的综合性课程。特别是历史统编教材对落实立德树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如何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如何落实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与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些要求。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如能适时地、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通过情境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巧设情境,搭建课堂对话的桥梁呢?以下是我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教学时所采用的情境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根据教材内容导入新课(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而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它的“威力”何在呢?让我们来掀开这历史重要的一页——“蒸汽时代”的到来。然后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1. 结合史实,说说本次工业革命为什么最早发生在英国?2. 本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最早产生在什么部门?3. 主要标志是什么?4. 本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有哪些?5. 本次工业革命有什么影响?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同学对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接着运用一组相互联系的情境故事引导学生开展对话教学:
情境一:英国工场主杰克于1765年接手了一个棉纺织工厂,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他想扩大经营规模,你帮他想想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问:当时英国具备这些条件吗?并展示图片:广阔的市场、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技术知识、丰富的原料、政治环境。通过图片展示,同学们可以看出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已经具备了上述条件,这也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这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也让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二:可是有一天,杰克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订单,要在一个月内生产3万匹棉布,但是杰克的工场每月只能产700匹棉布,如何才能完成数倍的订单呢?(以前工厂的基本条件不变)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进行技术革新。教师问:当时的英国具备这样的条件吗?学生回答并展示珍妮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图片。
情境三:眼看,订单就要完成了,可是连日干旱,使得作为动力的水资源不足,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都无法正常运转,这可怎么办?学生思考回答明确:进行动力改革,教师问:当时的英国有这样的技术吗?学生回答并展示:瓦特和他改进的蒸汽机。
情境四:由于采用了蒸汽动力,杰克的工厂一年四季都能进行有序生产,很快库房里积压的产品越来越多,如何才能将产品更快地运销到世界各地呢(提醒学生结合英国的殖民统治分析)?学生讨论明确:进行交通革新。杰克可以利用当时的那些交通方式?学生回答并展示:史蒂芬孫制造的火车机车和富尔顿制造的轮船。这样一来杰克的工厂就进入了供销两旺的状况。
幻灯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演进过程。这场工业革命不仅对杰克的工厂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对整个英国、欧美,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结合相关史实及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明确:本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传统手工操作变成了大机器生产,另一方面本次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本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和影响,对已经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讨论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史为鉴,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来面对我们的现实世界。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中找到认识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树立发展的观点,从而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意义。
本节课通过一组四个情境问题的对话教学,不仅使各个知识点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和谐课堂氛围和上活历史课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运用情境对话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四个情境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不仅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配合教学活动,而且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育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二是通过情境对话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探究问题能力。四个情境的对话教学,既有对新知识的自学,又有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既有对史实的概括,又有分析;既有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又有对新问题的探讨。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是巧设问题情境。四个情境对话教学始终是围绕一个故事的发展(杰克工厂的发展)展开,与现实生活接近,又富有情节性,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教材内容的学习与故事发展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进行问题探究,实现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
特别是四个情境对话教学后的两个问题,虽然没有单独的情境设计,但学生从前面四个情境对话教学的所得,很容易地就能够理解消化,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是通过情境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结合,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更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历史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历史教师应该运用多种策略的对话教学带着学生走向历史。把历史的真实性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历史中不断感悟,趋时更新,内化成自身的素养,达到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对话教学,灵动未央”。
作者简介:
田开勋,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民族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设情境;课堂对话;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是一门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的综合性课程。特别是历史统编教材对落实立德树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如何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如何落实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与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些要求。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如能适时地、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通过情境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巧设情境,搭建课堂对话的桥梁呢?以下是我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教学时所采用的情境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根据教材内容导入新课(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而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它的“威力”何在呢?让我们来掀开这历史重要的一页——“蒸汽时代”的到来。然后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1. 结合史实,说说本次工业革命为什么最早发生在英国?2. 本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最早产生在什么部门?3. 主要标志是什么?4. 本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有哪些?5. 本次工业革命有什么影响?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同学对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接着运用一组相互联系的情境故事引导学生开展对话教学:
情境一:英国工场主杰克于1765年接手了一个棉纺织工厂,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他想扩大经营规模,你帮他想想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问:当时英国具备这些条件吗?并展示图片:广阔的市场、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技术知识、丰富的原料、政治环境。通过图片展示,同学们可以看出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已经具备了上述条件,这也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这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也让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二:可是有一天,杰克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订单,要在一个月内生产3万匹棉布,但是杰克的工场每月只能产700匹棉布,如何才能完成数倍的订单呢?(以前工厂的基本条件不变)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进行技术革新。教师问:当时的英国具备这样的条件吗?学生回答并展示珍妮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图片。
情境三:眼看,订单就要完成了,可是连日干旱,使得作为动力的水资源不足,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都无法正常运转,这可怎么办?学生思考回答明确:进行动力改革,教师问:当时的英国有这样的技术吗?学生回答并展示:瓦特和他改进的蒸汽机。
情境四:由于采用了蒸汽动力,杰克的工厂一年四季都能进行有序生产,很快库房里积压的产品越来越多,如何才能将产品更快地运销到世界各地呢(提醒学生结合英国的殖民统治分析)?学生讨论明确:进行交通革新。杰克可以利用当时的那些交通方式?学生回答并展示:史蒂芬孫制造的火车机车和富尔顿制造的轮船。这样一来杰克的工厂就进入了供销两旺的状况。
幻灯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演进过程。这场工业革命不仅对杰克的工厂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对整个英国、欧美,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结合相关史实及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明确:本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传统手工操作变成了大机器生产,另一方面本次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本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和影响,对已经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讨论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史为鉴,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来面对我们的现实世界。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中找到认识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树立发展的观点,从而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意义。
本节课通过一组四个情境问题的对话教学,不仅使各个知识点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和谐课堂氛围和上活历史课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运用情境对话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四个情境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不仅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配合教学活动,而且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育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二是通过情境对话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探究问题能力。四个情境的对话教学,既有对新知识的自学,又有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既有对史实的概括,又有分析;既有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又有对新问题的探讨。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是巧设问题情境。四个情境对话教学始终是围绕一个故事的发展(杰克工厂的发展)展开,与现实生活接近,又富有情节性,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教材内容的学习与故事发展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进行问题探究,实现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
特别是四个情境对话教学后的两个问题,虽然没有单独的情境设计,但学生从前面四个情境对话教学的所得,很容易地就能够理解消化,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是通过情境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结合,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更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历史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历史教师应该运用多种策略的对话教学带着学生走向历史。把历史的真实性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历史中不断感悟,趋时更新,内化成自身的素养,达到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对话教学,灵动未央”。
作者简介:
田开勋,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民族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