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100年的世界历史,实质上就是国际霸权围绕地缘政治争夺石油储备的历史。石油的不可再生性,注定了它天然与政治联姻,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政治力量。
看完美国纪录片《石油战争》的时候,布伦特市场国际原油收盘在54.06美元/桶的价位上。据说这一价位也正巧符合石油供给国的心理底线。
历经了2008年上半年一路上扬到触目惊心的147美元的高价和下半年一路杀跌到32 美元的谷底,目前国际石油正在处心积虑地寻求它新的价格支撑点位。在这一戏剧般的涨跌过程中,国际石油市场赤裸裸地暴露出了它被幕后黑手人为投机操纵的劣迹。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中国石油留给广大股民的伤痛至今未能抚平。“中国石油”从一出场48元人民币下跌到9.71元,让很多股民迷茫。而这其间,国内市场经历了物价上涨,燃油附加税,金融危机等等市场动荡,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可贫油的我们还是眼睁睁地看着生活被那个“黑色”的“魔鬼”搅得乱七八糟。
谁在操纵石油价格?
富油的中东地区是不是就可以安享油价上涨带来的诸多利益?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世界经济的“油箱”,盛产石油的中东成为国际局势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70年代的阿拉伯和以色列,80年代的伊朗和伊拉克,90年代的海湾战争,新世纪的美伊战争,多年的战乱让中东地区成为目前这个地球上最不安定的地方,然而,在硝烟弥漫的战争背后,明眼人很快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一条线索,那就是石油的价格。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使石油日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每桶石油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爆发了海湾战争,油价一路飞涨,3个月的时间石油从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
到底是谁在操纵石油价格?由瑞士导演BasilGelpke和Ray Mccormack执导的记录片《石油战争》为你揭开这个谜团。那让我们一起走进影片,揭开石油背后隐藏的神秘力量吧。
“石油是魔鬼身”, “石油是黑色的血。”一连串低沉的陈述句让人莫名的压抑,为它蒙上了一层近乎邪恶的面纱。影片开始,黑色的石油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在缓慢的音乐中出场。正如一百多年前,第一桶石油诞生于地球上一样,让人类充满了迷人的遐想。随后,人类的生活因为这种廉价、安全的能源而彻底改变。影片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与石油息息相关。片中用一个美丽女郎的生活,告诉我们石油及其副产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我们曾经以为石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些便宜的石油可以永远地使用下去。但是人们很快发现有一天它会干涸。影片出现的那些萧条的城市,几个闲散人漠然走过的小路,那些井架依然鳞次栉比却再也听不到隆隆机器声的荒野。曾经红红火火的产油地,而现在的德州的麦卡美,早已是人去楼空的一片废墟。当年遗留的机器上锈迹斑斑,蛛网遍布。在阿塞拜疆的巴库,一只乌鸦从镜头中穿过,让人感叹物是人非。
然而,石油开采仍在继续。没有人想到石油枯竭的那一天地球会是怎样,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这些年,石油的使用量增加迅猛,同时我们勘探的脚步却在放缓”,这句话为能源的开采敲响了警钟。利益集团“只考虑现在的经济因素”,却不去想“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钻井不知道午夜已经降临,它们跟白天一样工作”。影片用一个生产曲线告诉人们,人类即将达到石油开采的最高峰值,并暗示当这个峰值急速下降的时候,就是人类争夺石油的开始。现在58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已经今不如昔,一场史无前例的能源危机步步进逼。
谁在战火纷飞中坐收渔利?
而事实上,石油注定与战争如影随形。正如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所著的《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近100年的世界历史,实质上就是国际霸权围绕地缘政治争夺石油储备的历史。
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让很多人幡然醒悟,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掠夺石油、粮食和货币,都是一条不变的宗旨。
影片在“战争的导火索”部分,一开始就指出:“石油是战争的导火索,石油让战争开始。”
片中历数了我们熟知的几次战争,70年代政治问题下的埃及和以色列,巴勒斯坦问题,两伊之间的战争,几乎每一次,都有石油的影子若隐若现。所有战争的理由其实只是借口,战争的目的只有一个——利益,石油是永远无法回避的利益选择。
电影画面在一种阴森的绿色光影中,转向了2003年的伊拉克。众所周知,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反恐和核安全为由,绕开联合国出兵伊拉克,美伊战争打响。而真正的原因是伊拉克拥有中东最大的未开采的石油储量。也就是说,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石油资源都达到峰值后,接下来的几年里,伊拉克以及整个中东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而在战争之前,伊拉克政府已经与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签订了长期的石油开采合同;五角大楼的战略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点,白宫也不例外。无论是反恐、核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若干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那些只是又一次战争的借口,无法掩盖美国为石油而战的实质,控制石油成为美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之一。
“不管别人喜不喜欢,我们都在路上了,我们要消耗25%的石油,但是我们只有2%的石油储量。”只有2%石油储量的美国,再一次选择了用强权手腕掠取他国的丰富资源,并且给自己披上了美丽的反恐外衣。
战争已经过去,如今的美国仍然深陷伊拉克不能自拔。但是,有关战争的争论却远远没有结束。
“如果你去华盛顿,许多人会说,战争跟石油没有关系。但所有的事实都表明,美国发动战争,并非考虑自身安全。美国有计划要让美国的公司分享到伊拉克石油的资源。而计划的焦点在于战争,1998年以来,许多人都在讨论战争,到底是自身安全因素还是跟石油有关系。”
我们到底能撑多久?
无论争论如何激烈,那些死去的人们永远无法复生。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真相是:2003年的那场战争,布什总统代表石油利益集团,用无数普通美国和伊拉克人民的鲜血换来了美国对伊拉克石油的掌控。而更让人担心的是:“许多石油的来源地都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不安全。”《石油战争》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石油是战争的灾难,让战争延续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的政策,从1975年到现在,都是为需要便宜、安全的石油服务。”
石油的不可再生性,注定了它天然与政治联姻,成为一支谁都无法忽视的政治力量。这次美伊战争再次暗合了石油与战争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战争让我们体会了一种暴力的残酷,然而,事实上,除了用鲜血和炮火去抵抗的战争外,石油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场战争更加惊心动魄,意义更加重大。那就是经济战争,一场对资源的全球争夺的竞争。地球上的石油即将接近峰值,我们迟早会吸干地下最后一滴油,在这场与石油有关的战争中,每一次价格的涨和跌,通货膨胀和紧缩,美元的贬值和升值,无不牵动着利益各方。无论你准备好了没有,你都无法回避这场石油的博弈。
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之前,影片《石油战争》抛给我们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能撑多久?
看完美国纪录片《石油战争》的时候,布伦特市场国际原油收盘在54.06美元/桶的价位上。据说这一价位也正巧符合石油供给国的心理底线。
历经了2008年上半年一路上扬到触目惊心的147美元的高价和下半年一路杀跌到32 美元的谷底,目前国际石油正在处心积虑地寻求它新的价格支撑点位。在这一戏剧般的涨跌过程中,国际石油市场赤裸裸地暴露出了它被幕后黑手人为投机操纵的劣迹。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中国石油留给广大股民的伤痛至今未能抚平。“中国石油”从一出场48元人民币下跌到9.71元,让很多股民迷茫。而这其间,国内市场经历了物价上涨,燃油附加税,金融危机等等市场动荡,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可贫油的我们还是眼睁睁地看着生活被那个“黑色”的“魔鬼”搅得乱七八糟。
谁在操纵石油价格?
富油的中东地区是不是就可以安享油价上涨带来的诸多利益?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世界经济的“油箱”,盛产石油的中东成为国际局势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70年代的阿拉伯和以色列,80年代的伊朗和伊拉克,90年代的海湾战争,新世纪的美伊战争,多年的战乱让中东地区成为目前这个地球上最不安定的地方,然而,在硝烟弥漫的战争背后,明眼人很快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一条线索,那就是石油的价格。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使石油日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每桶石油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爆发了海湾战争,油价一路飞涨,3个月的时间石油从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
到底是谁在操纵石油价格?由瑞士导演BasilGelpke和Ray Mccormack执导的记录片《石油战争》为你揭开这个谜团。那让我们一起走进影片,揭开石油背后隐藏的神秘力量吧。
“石油是魔鬼身”, “石油是黑色的血。”一连串低沉的陈述句让人莫名的压抑,为它蒙上了一层近乎邪恶的面纱。影片开始,黑色的石油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在缓慢的音乐中出场。正如一百多年前,第一桶石油诞生于地球上一样,让人类充满了迷人的遐想。随后,人类的生活因为这种廉价、安全的能源而彻底改变。影片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与石油息息相关。片中用一个美丽女郎的生活,告诉我们石油及其副产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我们曾经以为石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些便宜的石油可以永远地使用下去。但是人们很快发现有一天它会干涸。影片出现的那些萧条的城市,几个闲散人漠然走过的小路,那些井架依然鳞次栉比却再也听不到隆隆机器声的荒野。曾经红红火火的产油地,而现在的德州的麦卡美,早已是人去楼空的一片废墟。当年遗留的机器上锈迹斑斑,蛛网遍布。在阿塞拜疆的巴库,一只乌鸦从镜头中穿过,让人感叹物是人非。
然而,石油开采仍在继续。没有人想到石油枯竭的那一天地球会是怎样,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这些年,石油的使用量增加迅猛,同时我们勘探的脚步却在放缓”,这句话为能源的开采敲响了警钟。利益集团“只考虑现在的经济因素”,却不去想“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钻井不知道午夜已经降临,它们跟白天一样工作”。影片用一个生产曲线告诉人们,人类即将达到石油开采的最高峰值,并暗示当这个峰值急速下降的时候,就是人类争夺石油的开始。现在58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已经今不如昔,一场史无前例的能源危机步步进逼。
谁在战火纷飞中坐收渔利?
而事实上,石油注定与战争如影随形。正如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所著的《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近100年的世界历史,实质上就是国际霸权围绕地缘政治争夺石油储备的历史。
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让很多人幡然醒悟,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掠夺石油、粮食和货币,都是一条不变的宗旨。
影片在“战争的导火索”部分,一开始就指出:“石油是战争的导火索,石油让战争开始。”
片中历数了我们熟知的几次战争,70年代政治问题下的埃及和以色列,巴勒斯坦问题,两伊之间的战争,几乎每一次,都有石油的影子若隐若现。所有战争的理由其实只是借口,战争的目的只有一个——利益,石油是永远无法回避的利益选择。
电影画面在一种阴森的绿色光影中,转向了2003年的伊拉克。众所周知,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反恐和核安全为由,绕开联合国出兵伊拉克,美伊战争打响。而真正的原因是伊拉克拥有中东最大的未开采的石油储量。也就是说,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石油资源都达到峰值后,接下来的几年里,伊拉克以及整个中东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而在战争之前,伊拉克政府已经与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签订了长期的石油开采合同;五角大楼的战略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点,白宫也不例外。无论是反恐、核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若干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那些只是又一次战争的借口,无法掩盖美国为石油而战的实质,控制石油成为美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之一。
“不管别人喜不喜欢,我们都在路上了,我们要消耗25%的石油,但是我们只有2%的石油储量。”只有2%石油储量的美国,再一次选择了用强权手腕掠取他国的丰富资源,并且给自己披上了美丽的反恐外衣。
战争已经过去,如今的美国仍然深陷伊拉克不能自拔。但是,有关战争的争论却远远没有结束。
“如果你去华盛顿,许多人会说,战争跟石油没有关系。但所有的事实都表明,美国发动战争,并非考虑自身安全。美国有计划要让美国的公司分享到伊拉克石油的资源。而计划的焦点在于战争,1998年以来,许多人都在讨论战争,到底是自身安全因素还是跟石油有关系。”
我们到底能撑多久?
无论争论如何激烈,那些死去的人们永远无法复生。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真相是:2003年的那场战争,布什总统代表石油利益集团,用无数普通美国和伊拉克人民的鲜血换来了美国对伊拉克石油的掌控。而更让人担心的是:“许多石油的来源地都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不安全。”《石油战争》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石油是战争的灾难,让战争延续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的政策,从1975年到现在,都是为需要便宜、安全的石油服务。”
石油的不可再生性,注定了它天然与政治联姻,成为一支谁都无法忽视的政治力量。这次美伊战争再次暗合了石油与战争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战争让我们体会了一种暴力的残酷,然而,事实上,除了用鲜血和炮火去抵抗的战争外,石油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场战争更加惊心动魄,意义更加重大。那就是经济战争,一场对资源的全球争夺的竞争。地球上的石油即将接近峰值,我们迟早会吸干地下最后一滴油,在这场与石油有关的战争中,每一次价格的涨和跌,通货膨胀和紧缩,美元的贬值和升值,无不牵动着利益各方。无论你准备好了没有,你都无法回避这场石油的博弈。
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之前,影片《石油战争》抛给我们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