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江苏省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外贸进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椐南京海关统计,“十一五”时期江苏省进出口贸易达18302亿美元,比“十五”时期(下同)增长1.9倍,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5.7%,比“十五”时期提高1-8个百分点,紧随广东省之后,列全国第二位。其中,出口10718亿美元,增长2.2倍,占同期全国出口总值的16.8%,比“十五”时期提高2.7个百分点;进口7584亿美元,增长1.6倍,占同期全田进口总值的14.4%,比“十五”时期提高0.7个百分点。
一、“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外贸的基本情况
(一)进、出口均以加工贸易为主。“十一五”时期江苏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6610亿美元,增长2.1倍,占同期江苏省出口总值的61.7%;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3854亿美元,增长2.1倍,占36%。同期,江苏省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4063亿美元,增长1.4倍,占同期江苏省进口总值的53.6%;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2191亿美元,增长1.5倍,占28.9%。
(二)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中均占主导地位。“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930亿美元,增长2.3倍,占同期江苏省出口总值的74%;民营企业出口1827亿美元,增长4.2倍,占17%。同期,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口6283亿美元,增长1.5倍,占同期江苏省进口总值的82.8%;民营企业进口872.5亿美元,增长3.6倍,占11.5%。
(三)出口市场主要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进口主要来自韩国、日本、台湾省和东盟。“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对欧盟出口2726亿美元,增长2.6倍;对美国出口2339亿美元,增长2.2倍;对日本出口1041亿美元,增长92.2%;对东盟出口888.2亿美元,增长2.4倍;四者合计占同期江苏省出口总值65.3%。同期,江苏省自韩国进口i447亿美元,增长2倍;白日本进口1302亿美元,增长1.1倍;自台湾省进口1291亿美元,增长1.2倍;自东盟进口1007亿美元,增长1.8倍;四者合计占同期江苏省进口总值的66.6%。
(四)9成左右为苏南地区进、出口,苏中、苏北地区进出口增速快于苏南地区。“十一五”时期江苏省苏南地区出口9423亿美元,增长2.1倍,占同期江苏省出口总值的87.9%;苏中地区出口939.2亿美元,增长2.4倍,占8.8%;苏北地区出口355.5亿美元,增长2.6倍,占3.3%。同期,江苏省苏南地区进口6979亿美元,增长1.5倍,占同期江苏省进口总值92%;苏中地区进口383.9亿美元,增长1.5倍,占5.1%;苏北地区进口221亿美元,增长2.3倍,占2.9%。
(五)进、出口均以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出口机电产品7410亿美元,增长2.5倍,占同期江苏省出口总值69.1%;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有交叉)4926亿美元,增长2.6倍;出口10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1800亿美元,增长1.2倍。同期,江苏省进口机电产品4912亿美元,增长1.5倍,占同期江苏省进口总值64.8%;进口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有交叉)3509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化工品801.6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矿产品353.3亿美元,增长3.9倍。
二、“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外贸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年度进出口值实现了从2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的大跨越。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滑外,“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其他年度的进出口贸易均呈快速增长态势,进出口贸易总值从“十五”末期2005年的2279亿美元跃升至“十一五”末期2010年的4657亿美元,年度进出口值翻了一番,实现了从2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的大跨越,年均增长率达15.4%。
(二)与广东差距缩小,与上海领先优势扩大,全国第二的位置更加巩固。“十一五’’时期广东、上海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9%和14.6%,均低于江苏的15.4%,这使得江苏省进一步缩小与广东之间的差距,同时扩大了对上海的领先优势。
(三)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依赖度明显下降,民营企业外贸活力逐年增强。“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在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从“十五”末2005年的81%下降至“十一五”末2010年的74.5%,下降了6.5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从“十五”末2005年的9.5%逐年提升至“十一五”末2010年的17.6%。
(四)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江苏省机电与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17.8%,比江苏省整体出口年均增长率高0.7个百分点,在江苏省总体出口中所占比重也从“十五”末2005年的69%提高至“十一五”末2010年的71%,这表明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正不断优化。
(五)对欧美目的出口依赖度有所下降,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一定成效。欧美日是江苏省传统的出口市场,“十五”末的2005年江苏省对欧美日三大市场的出口依赖度为58.7%。但是随着江苏省出口企业不断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江苏省对欧美日三大市场的依赖度降至56.8%,较2005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三、当前江苏省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一)国内制造业加速西进可能会给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带来阵痛。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节约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资源成本为目的的国际产业大转移,是推动包括江苏在内的东南沿海省市经济和进出口贸易迅猛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国内东部地区对制造企业的吸引力开始下降,一批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代工企业逐渐加快向劳动力、土地资源更加丰富的中西部地区的挺进步伐。比如,仁宝、和硕、维创、富士康等代工巨头已相继在重庆、四川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在产业和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还没有完成的背景下,制造业加速西进可能会给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带来阵痛。
(二)“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产业模式不利于本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日韩早期通过技术引进进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不同,江苏省等中国沿海省市选择了“外商投资+加工贸易”的外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能够迅速推动当地外贸增长 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模式就会越来越不适应当地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一方面,“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原料、设备、技术主要在国外,与当地产业关联度较低,技术溢出效应不足,对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的迅猛发展,挤占了相当一部分本土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发展空间,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升级换代。
(三)江苏省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较弱。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相继出台一系列企业科技创新的鼓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省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从总体来看,江苏省外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大部分先进设备和核心技术仍还要依靠从国外引进。以新兴产业为例,目前江苏省新兴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仍高达60%左右,普遍存在“高端产品、低端技术”的现象,很多省内企业饱受外国公司提取高额专利费之苦。
(四)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整体效益仍有待提高。“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制造业和外贸进出口迅猛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并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企业进入了跨国企业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江苏省外贸企业仍处在跨国公司分工体系的末端,大部分企业是从事简单的加工和装配,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依然较低。例如,目前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仅25%,而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已达43%左右,日本和英国也在36%左右。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一是密切关注制造业新一轮迁移浪潮.全面评估制造业内迁对江苏省的影响,在及早研究应对措施的同时,出台积极的扶持政策,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切实推进产业和外贸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是进一步深化南北合作,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苏北、苏中地区“硬”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主动承接苏南及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
三是不断加大基础科学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的同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应用技术的开发,特别是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的产品创新和工艺改造,不断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
四是在继续加大利用外资力度的同时,积极推动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的互动合作和技术交流,实现人才和技术的双向流动,共同提升江苏省制造业的产业层级和内部分工水平,从而推动本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椐南京海关统计,“十一五”时期江苏省进出口贸易达18302亿美元,比“十五”时期(下同)增长1.9倍,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5.7%,比“十五”时期提高1-8个百分点,紧随广东省之后,列全国第二位。其中,出口10718亿美元,增长2.2倍,占同期全国出口总值的16.8%,比“十五”时期提高2.7个百分点;进口7584亿美元,增长1.6倍,占同期全田进口总值的14.4%,比“十五”时期提高0.7个百分点。
一、“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外贸的基本情况
(一)进、出口均以加工贸易为主。“十一五”时期江苏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6610亿美元,增长2.1倍,占同期江苏省出口总值的61.7%;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3854亿美元,增长2.1倍,占36%。同期,江苏省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4063亿美元,增长1.4倍,占同期江苏省进口总值的53.6%;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2191亿美元,增长1.5倍,占28.9%。
(二)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中均占主导地位。“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930亿美元,增长2.3倍,占同期江苏省出口总值的74%;民营企业出口1827亿美元,增长4.2倍,占17%。同期,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口6283亿美元,增长1.5倍,占同期江苏省进口总值的82.8%;民营企业进口872.5亿美元,增长3.6倍,占11.5%。
(三)出口市场主要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进口主要来自韩国、日本、台湾省和东盟。“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对欧盟出口2726亿美元,增长2.6倍;对美国出口2339亿美元,增长2.2倍;对日本出口1041亿美元,增长92.2%;对东盟出口888.2亿美元,增长2.4倍;四者合计占同期江苏省出口总值65.3%。同期,江苏省自韩国进口i447亿美元,增长2倍;白日本进口1302亿美元,增长1.1倍;自台湾省进口1291亿美元,增长1.2倍;自东盟进口1007亿美元,增长1.8倍;四者合计占同期江苏省进口总值的66.6%。
(四)9成左右为苏南地区进、出口,苏中、苏北地区进出口增速快于苏南地区。“十一五”时期江苏省苏南地区出口9423亿美元,增长2.1倍,占同期江苏省出口总值的87.9%;苏中地区出口939.2亿美元,增长2.4倍,占8.8%;苏北地区出口355.5亿美元,增长2.6倍,占3.3%。同期,江苏省苏南地区进口6979亿美元,增长1.5倍,占同期江苏省进口总值92%;苏中地区进口383.9亿美元,增长1.5倍,占5.1%;苏北地区进口221亿美元,增长2.3倍,占2.9%。
(五)进、出口均以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出口机电产品7410亿美元,增长2.5倍,占同期江苏省出口总值69.1%;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有交叉)4926亿美元,增长2.6倍;出口10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1800亿美元,增长1.2倍。同期,江苏省进口机电产品4912亿美元,增长1.5倍,占同期江苏省进口总值64.8%;进口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有交叉)3509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化工品801.6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矿产品353.3亿美元,增长3.9倍。
二、“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外贸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年度进出口值实现了从2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的大跨越。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滑外,“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其他年度的进出口贸易均呈快速增长态势,进出口贸易总值从“十五”末期2005年的2279亿美元跃升至“十一五”末期2010年的4657亿美元,年度进出口值翻了一番,实现了从2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的大跨越,年均增长率达15.4%。
(二)与广东差距缩小,与上海领先优势扩大,全国第二的位置更加巩固。“十一五’’时期广东、上海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9%和14.6%,均低于江苏的15.4%,这使得江苏省进一步缩小与广东之间的差距,同时扩大了对上海的领先优势。
(三)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依赖度明显下降,民营企业外贸活力逐年增强。“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在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从“十五”末2005年的81%下降至“十一五”末2010年的74.5%,下降了6.5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从“十五”末2005年的9.5%逐年提升至“十一五”末2010年的17.6%。
(四)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江苏省机电与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17.8%,比江苏省整体出口年均增长率高0.7个百分点,在江苏省总体出口中所占比重也从“十五”末2005年的69%提高至“十一五”末2010年的71%,这表明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正不断优化。
(五)对欧美目的出口依赖度有所下降,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一定成效。欧美日是江苏省传统的出口市场,“十五”末的2005年江苏省对欧美日三大市场的出口依赖度为58.7%。但是随着江苏省出口企业不断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江苏省对欧美日三大市场的依赖度降至56.8%,较2005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三、当前江苏省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一)国内制造业加速西进可能会给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带来阵痛。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节约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资源成本为目的的国际产业大转移,是推动包括江苏在内的东南沿海省市经济和进出口贸易迅猛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国内东部地区对制造企业的吸引力开始下降,一批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代工企业逐渐加快向劳动力、土地资源更加丰富的中西部地区的挺进步伐。比如,仁宝、和硕、维创、富士康等代工巨头已相继在重庆、四川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在产业和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还没有完成的背景下,制造业加速西进可能会给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带来阵痛。
(二)“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产业模式不利于本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日韩早期通过技术引进进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不同,江苏省等中国沿海省市选择了“外商投资+加工贸易”的外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能够迅速推动当地外贸增长 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模式就会越来越不适应当地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一方面,“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原料、设备、技术主要在国外,与当地产业关联度较低,技术溢出效应不足,对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的迅猛发展,挤占了相当一部分本土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发展空间,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升级换代。
(三)江苏省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较弱。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相继出台一系列企业科技创新的鼓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省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从总体来看,江苏省外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大部分先进设备和核心技术仍还要依靠从国外引进。以新兴产业为例,目前江苏省新兴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仍高达60%左右,普遍存在“高端产品、低端技术”的现象,很多省内企业饱受外国公司提取高额专利费之苦。
(四)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整体效益仍有待提高。“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制造业和外贸进出口迅猛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并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企业进入了跨国企业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江苏省外贸企业仍处在跨国公司分工体系的末端,大部分企业是从事简单的加工和装配,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依然较低。例如,目前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仅25%,而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已达43%左右,日本和英国也在36%左右。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一是密切关注制造业新一轮迁移浪潮.全面评估制造业内迁对江苏省的影响,在及早研究应对措施的同时,出台积极的扶持政策,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切实推进产业和外贸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是进一步深化南北合作,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苏北、苏中地区“硬”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主动承接苏南及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
三是不断加大基础科学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的同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应用技术的开发,特别是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的产品创新和工艺改造,不断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
四是在继续加大利用外资力度的同时,积极推动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的互动合作和技术交流,实现人才和技术的双向流动,共同提升江苏省制造业的产业层级和内部分工水平,从而推动本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