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发展的现场对话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篇章:他竟然在教学比武中夺冠
  本章案例以龚振(深圳市南油小学副校长)为原型。作为语文老师的他,曾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科学比赛竟然获得第一名。他打破常规,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与学生共同确定教学程序,尝试进行教学流程改革,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热情。本文为我们深度剖析了这个“意外”背后的一些教育教学规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教师,课堂教学当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参见《教育现场对话①教师发展的阿基米德点》113页)。
  对话主题:综合素养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陆晖(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中学科学教师):一名语文教师能在科学课比赛中获奖,我很敬佩。我的疑问是:这种综合素养来自学校教育还是个人研修?如何看待全才、通才、专用人才的关系?学生毕竟对学科整体的思维脉络、框架不清楚,花大量时间和学生一起备课是否切合实际?学生提前加盟到备课的具体细节中,会对正常上课产生什么影响?
  龚振(案例原型):我本人是中师背景。为什么现在中小学普遍感受到中师背景的教师更为出色?主要是因为中师没有过细的专业划分,更重视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与学生备课其实是了解学情,因为我对孩子们科学学科已有的知识储备、认知特点以及对这门课的喜爱程度都非常模糊,我的教学需要以此作为起点。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参与备课,我只是与课代表约谈,问“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带你们一起玩、一起做实验,你们会不会喜欢”,在此情况下设计教学策略。
  房超平(《教育现场对话》的作者,深圳市丽湖中学负责人):虽然龚振的获奖是偶然现象,但有其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就是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技能比学科专业知识更重要。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科学素养的责任到底在谁身上?我认为,师范院校不能给教师培养以终身素养是失职的。另外,备课也是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过早地进行分科教学,会扼杀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天性。
  宾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龚振老师的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幸福成长的园地,相信有这样科学的理念、系统的教学环节设置,肯定会达到幸福的境界。
  第二篇章:“贷分数”带给学生希望
  本章案例以邓玉琳(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南头小学教师)为原型。案例中,两个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给一点分数,以达到及格线。面对学生的“无理”要求,老师急中生智,想到了“贷分数并且还利息”这个妙招,非常智慧地解决了问题,两个学生不仅轻松“还贷”,还获得了长足进步。这个偶然事件的背后,却是老师所在学校倡导的新型评价方式的必然呈现。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教育教学评价的深层思考: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应该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突出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过程的民主性、内容的多元性和结果的激励性(参见《教育现场对话①教师发展的阿基米德点》158页)。
  对话主题:“教育评价”在师生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
  邓玉琳(案例原型):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反复思考,怎样做才能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激励他们的作用。
  黄建海(南方教育时报特约评论员):学校教育常忽略评价对整个教育过程的影响,这个案例引发的是教育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问题,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
  唐娟(深圳市丽湖中学):我曾不止一次地碰到学生拿到59分的试卷时要求:“老师,让我及格吧。”我总是不容回旋地拒绝,以为这不但维护了公平公正,还能让学生产生压力,再转化为动力。读了邓老师的这个故事,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面目狰狞”的教师。仔细想来,教师在评价时容易进入以下误区:一是评价目的的错位,过于强调甄别而忽略激励;二是评价方法单一,注意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三是过分注重结果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其实,教育评价不仅仅是分数,它处处有、时时有、事事有,应该成为教育的常态,应该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都起着评价的作用。
  卿素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这是一位对学生具有无条件关注的老师,无论对于好学生还是后进生,都能做到公平公正无差异,这种“贷分数”的做法从心理学角度是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心灵契约”,其中包含着信任与责任。但这也只能作为一个评价案例,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评价的理念和智慧,其做法很难复制,因为并不适用所有学生。这好似一个经典的评价案例,展现的是一位对学生具有无条件关注的老师,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一个真正的心灵之师,也是一个评价高手和专家。评价是一种心灵契约,是建立在信任、责任基础上且考验老师的智慧。
  第三篇章:发现爱的“支点”
  本章案例以杜小宜(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为原型。文中的易校长利用“爱的教育”这个支点,创造性地设立约会吧,举行师生之间的爱的约会,彰显了一种平等、自愿、尊重、信任的现代教育理念;利用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家长会等渠道讲述爱的故事,把爱的元素根植在孩子心灵中,使学校成为流淌爱的乐园;践行爱的理念,确定了学生成长目标,形成了特色品牌,进而通过科学而又创新的管理艺术放大爱的力量,撬动了品牌学校创新建设的支点(参见《教育现场对话②品牌学校是这样建成的》49页)。
  对话主题:“教育爱的现代诠释”
  杜小宜(案例原型):一百所学校就有一百种爱的教育的形式,我是个爱做梦的人,看到孩子就开心,看到讲台就充满激情。用什么方式和环境能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了解?我认为,爱是教育的起点,是主旋律。于是,我们学校设立“爱的约会吧”,以约会为契机,产生爱的故事,进而形成爱的力量,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发展。之所以把学校人际交往方式用约会来定位,是因为对于约会双方而言,任何一方都是平等、自愿的,都必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它体现了先进教育理念。
  叶延武(深圳市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杜校长和每一个优秀校长都一样,是爱的天使。杜校长的做法是在寻找爱的支点,大家都知道教育的起点是爱,但如何寻找自身的支点?怎么和家长、教师,和最小的孩子、正常的孩子、有缺陷的孩子、家庭支离破碎的孩子交往?怎么实施爱?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做家长和师生的朋友应是校长的定位,也是一所优质学校的先决条件。“约会吧”是个很好的方式,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还可继续扩大延伸拓展爱的渠道、爱的平台,比如微博、微信、私信、QQ、语音、视频都给我们与家长、教师、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沟通渠道。   徐启建(中国教育报刊社文化周刊主编):如今常常能够看到打着爱的旗号,喊着爱的主题的各种学校文化,但是往往这种爱并非真爱,是单向度的爱,而非双向度的爱。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总带着潜在的期望和回报,如果没有得到回报,就会带来一些情绪化的教育行为。杜校长的“约会吧”通过平等、尊重、信任达到了真正爱的状态。人们的爱往往带着各种期待,期待没有实现,往往附带惩罚。其实,爱不能附带任何要求。此外,一味地给予不是爱,爱是双向式的,需提供平等视角,相互间达到爱的状态。
  徐平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育的爱是相似的,教育的不爱有各自的形态。要有真正的爱,必须挖掘自己的良心,涤净污秽,从荆棘丛里长出百合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真爱,会爱。
  第四篇章:学校管理“怪才”
  本章案例以方星(深圳市同乐学校校长)为原型。他是一个学校管理的“怪才”,学校管理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管理技术改革,尝试意愿组合制,实施免检教师制,制定教学“三参数”,推动共生式教学,开设随动式课程,举办“蝇眼看校园”等等,激活了教师和学生,解放了教育生产力,放大了学校管理效率,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进而带领一所薄弱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薄弱学校跨越发展路线图(参见《教育现场对话②品牌学校是这样建成的》64页)。
  对话主题:学校管理需要技术创新
  方星:我认为,创新就是将看似矛盾的事物和谐化,所有制度建立都是围绕这一目的进行的,学校管理过程中的矛盾非常多,有些矛盾需要发现。比如“意愿组合”,作为校长,我常常碰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互相告状,我就想,能不能把关系好的组合在一起共同承担责任?于是就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先自愿选择组合,最后让电脑得出一个最合理的组合。共生式教学强行规定一个教师在一个学期内必须要请其他教师(包括外教),进入自己班级教两节课,此举打破了封锁的班级围墙,进而促进了互相学习。
  黄绪信(深圳市华侨城小学校长):每年的年终考核、评选先进、职称聘任、岗位设置等最令校长头痛,方校长创立了免检教师等制度,我注意到这一过程是由校长提名、行政会研究,最后确定名单,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没人有异议?免检教师每年提名几个?行政会是否有异议?公示后是否有人反对?还有,现代教学管理不能忽视民主因素,教师表面上不反对,但不知其心里是怎么想的,等等。
  庄树雄(南方都市报记者):做改革很难,曾经进行过“取消教师终身制”的网络投票,大部分教师反对取消。有两个疑问:一是虽然学校管理千差万别,但是否存在共性?二是教育是很柔性、灵动的,制定制度是否显得僵化?需要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吗?
  方星:规则是必要的,取消终身制也是需要的,但是每个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问题。如果全国每个领域(包括公务员)都同等对待,都取消终身制,那么就没有争议了。
  李继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方星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从来不盲从,有独立思维能力,善于平衡“管”与“理”。整体强调激励,方法也许有待完善,但大方向是对的,已渐渐形成管理文化。我们常说,最低层次的学校管理是“人治”,上一个台阶是“法治”,再上一个台阶是“文治”,这样才能推动学校一级一级向上发展。这里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些优秀校长的共同特点:1. 超越多数人,对教育具有前瞻性的思想;2. 对教育有自己的梦想,甚至被认为天真、幼稚;3. 在学校管理方面不盲从,有自己独立的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大胆进行自己的管理创新;4. 能平衡“管”与“理”。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责任心,谁把你抛弃? 李俊兴    快一岁的孩子歪歪扭扭地学走路,不小心撞到了凳子上。孩子放声大哭,奶奶一边抱着宝宝,一边拍着凳子说:“你这臭凳子真不乖,撞到宝宝了!宝宝不哭了,我帮你打凳子了!”奶奶无意间教育孩子要学会转嫁责任。  孩子上体育课打篮球时弄伤了脚,家长跑到学校找领导理论。从学校场馆设施到教师素质,从教育方法到学校应急处理能力,这位家长给领导好好上了一课。家长慷慨激昂之际,孩子站在旁
在人类学习语言文字的历史上,经常被强调并使用的方法是“对译”,比如中文译成英文,英文译成中文;中文译成日文,日文译成中文等等,但在进行中国的文言文学习时,却很少有人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听老师“串讲”,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毋庸置疑的主要形式。现在,《对译·学以致用——另辟蹊径的高效文言文学习》出版了,它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指出了另外一条路——哦,文言文可以这样学!  “串讲”的特点是
课程改革在大家的忙碌中已悄然过去几年了,今天,我们来谈当年新课改的启动和强力推进,已经没有了当初的亢奋与激动。  我手里的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语文》,可能不是最新的修改之后的教科书,但是,通过对教材目录、对教材里的课文以及相关的其他内容的阅读,逐步得到以下印象。    一、编排体例灵活多变    如单元数量不强求统一。六本教材,每一册的单元数没有统一,多数是每学期六个单元,但是九年级就
“真正的教育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心与心的对话又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倾听,是一把打开学生的心锁的钥匙,为教育的递进与成功打开心灵的窗户。诚然,倾听是教育的开始,连着教育的过程,也影响着教育的结果。懂得倾听,藏着师者尊重学生的情愫,透着师者演绎教育的思想。诚然,唯有用心倾听,才能奏响成功教育的乐章。  思想,往往以其抽象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让人敬畏三分。教育思想更是汪洋大海,纷繁复杂,明者让人醍醐灌
2007年与2017年,笔者以同一内容先后参加教学比武,都获得了一等奖。不同的是,2007年以“集合”为题,2017年以“重叠”为眼。在教学改革风起潮涌的十年间,这两节课的设计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教学理念?有哪些变迁?笔者做了一番比较。一、2007年,认知冲突中“了解集合知识”  (一)教学实录(部分)  师:(呈现材料)已知“班干部有9人,小组长有8人”,右边的小男孩却说“总人数没有17人”,难道求
近日读伍尔夫的《普通读者》,我不禁感慨于这样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为此,我不免想到作为教师是否应该有这样一种很朴实的信条:教书是为了自己高兴。  长久以来,当教师顶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帽,从事着难以认同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抱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缺失了对自己关爱时,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中小学教师近些年来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难怪有学生在
一个小学教师,是不必谈什么“术业有专攻”的。我是说,小学教师首先得是通才——有时候,你不得不被逼成为“万金油”型的教师;当然,你最好还要有跳出学科看教育的勇气,高屋建瓴,往往可以发现许多被遮蔽的常识。“一窍通时百窍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譬如我的“专业”大概可以叫做语文,但我几乎执教过小学的各门课程。而现在,我又上起了英语课。于是我就常常这样想,“英语”现在就已经沦为一种炫耀的工具——究竟英语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读到这一句,我想,一个活得有滋有味的人,无论如何是会感到有点凄惶和悚然的。世俗的中国人,大凡活着的时候难以想到死,想到死而能豁然就更是艰难。  但是其实,我们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来看史铁生,将决定着史铁生哲学的平易感与陌生感,普世与特立;也即,是我们自己掣肘着自己与史铁生的远和近,而不是史铁生。  我说的这个一定并非毫无道理。佛家有一桩著名的公案,叫作平等的自性。佛印禅
没理由要求小学生非得认识谁  (广东)朱佳发  “他是谁?写下你想说的话。”南京市鼓楼区小学五年级“语言”期末考试卷上,一道以“莫言照片”为题的拓展题曾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原来,网上贴出的考生答案令不少人感到意外,比如“他是邓小平爷爷”、“他是人”等。(见《南方都市报》)笔者想说的是,这道题出得不错,从孩子们的答案足见一斑:面对莫言的照片,有人答邓小平爷爷,有人答周立波,有人答赵本山,最绝的是答“他
【摘 要】正确理解教材提供的素材,立足学生基本的学习生活经验,重视学习材料的开发,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发展学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复式条形统计图”导学为例,“学材开发”可以从“研读知识体系,把握学习关键”“结构化备课,整合学习内容”“基于课堂实践,探究学习案例”三个方面着手,从而开发出适合学生的学材,使学习素材生活化、活动化,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教材;学材开发;实践探究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