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在大家的忙碌中已悄然过去几年了,今天,我们来谈当年新课改的启动和强力推进,已经没有了当初的亢奋与激动。
我手里的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语文》,可能不是最新的修改之后的教科书,但是,通过对教材目录、对教材里的课文以及相关的其他内容的阅读,逐步得到以下印象。
一、编排体例灵活多变
如单元数量不强求统一。六本教材,每一册的单元数没有统一,多数是每学期六个单元,但是九年级就不同,既有七个单元的,也有五个单元的。还有,各单元课文数量多少不一。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5课,其余的5个单元则为4课。八年级则每单元均为5课。到九年级上册则每单元有4课有5课也有6课的。
二、大胆跟进课程标准
教材的教学元素构成丰富多样:每一单元有单元序列,有单元主题式名称,有阅读课文,有诵读欣赏,有写作,有语文实践活动,间或有的单元还有口语交际,有名著推荐与阅读,有专题。
每册教材后面有附录三个,包括应用文示例,或名家书法鉴赏或语法或修辞简表等。
强调学生的自学、合作学习和探究,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语言方面的学习练习少,但是对学生的探究方面的设计比较多。如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提出了6个问题,用以启发学生探究:如果你是鲁迅的同学,在那种情况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长妈妈的故事有怎样的情趣?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在文句理解上又提出几个问题:句中的“于是”表示上当吗?为什么?“才”“就”表示懂得道理从此认真学习了吗?把两处文句联系起来,你看到了什么?
在附录以外基本上没有语言学习方面的知识。
三、不断启用新鲜课文
教材七年级上册一开始的三个单元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除每单元里的一课古文或《社戏》类名篇外,几乎都是新选用的课文。
除继续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过去时代表现革命主义、英雄主义的课文,如《革命烈士诗二首》《周总理你在哪里》《巍巍中山陵》《老山界》《白杨礼赞》《纪念白求恩》《有的人》《陈毅市长》《愚公移山》,这些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再继续使用的带有厚重的阶级斗争时代烙印的课文外,还大胆选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作家,如赵丽宏、高晓声、贾平凹、王安忆等的作品,还举不避讳地将江苏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的散文列入教科书,特别是大胆邀请教材审查委员于漪老师约写《往事依依》,开创了教材编写的先河。还专门设置了师生自由推荐课文的内容,以让更多的师生喜欢的文章进入课堂。
以上是我对苏教版教材的一些印象。静下来仔细一想,作为基础教育的教科书,似乎需要调整的地方也是很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还有待于商榷
编者反复在“致同学”等文字中体现的东西,只突出了语文的美,学习语文的快乐与享受,而对学习语文也需要“认真扎实”等方面强调不够,不断强化要求学生要创造自己的学法,要自由的学习,而忽略了语言学习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也是有许多语言学习、语文学习的共性的方法的。
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性认识不足,一味强调个性自由,而不注意学生语文学习的共性与基础。如没有多少知识性的学习要求,基础性的学习要求。教科书的第一册第一单元就是“走进文学”,给学生的印象似乎初中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这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理解应该是不合适的,容易导致对语文使用能力的忽略,对学习和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忽略。
二、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硬性要求落实得不好
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提出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类14部作品,人民教育社版的介绍了10本(一共介绍了18部),苏教版对名著的阅读指导则只介绍了5部(一共6部)。对名著的阅读指导,二者的差异是明显的。
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共是50篇,其中古文20篇,古诗词30篇。人民教育社版的将古文完全编入正式的课文,而古诗词则进课文19篇,其余11篇进入课外背诵的范围。江苏版的则古文进入课文18篇,进入诵读1篇,居然漏掉了1篇;古诗词正式进入课文教学的7篇,进入诵读的22篇,漏掉的有4篇。
再看一下两个版本在重要性上的处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前两册是每单元安排一篇文言文或古诗词教学的课文,第三册开始,每册集中安排两个单元共10课的古诗文教学的课文,每册后面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10篇,一共60篇,六本书合计安排了古文学习48篇,古诗词90篇,其中课内30篇,课外60篇。江苏的六本书一共安排了古文学习35篇,其中课内31篇,课外4篇,古诗词51篇,其中课内11篇,课外40篇。
最后看看两个版本在时间上的分布。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文48篇,七年级13篇,八年级18篇,九年级17篇;古诗词课内的30篇分布在七年级6篇,八年级17篇,九年级7篇。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课内31篇,分布在七年级3篇,八年级10篇,九年级18篇,课外的4篇,七年级八年级各2篇。
从以上的数据罗列可以看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名著推介是比较丰富的,在古诗文的处理上是比较重视的,给足了数量,在课内使用了很大的精力,而且七年级把古文学习的难点分散到各个单元,八、九年级则集中起来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积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名著推荐则显得数量太少,古诗文教学也似乎呈现得数量不足,且又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这对于初三学生的学习是过分集中了大量需要背诵的古诗文教学难点。
三、单元编排的逻辑性有待提高
以单元为单位组织语文教材,在我国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故很难有太大的突破。苏教版则在单元内容的选择以及单元命名上动脑筋,的确能够吸引人的视线。但是,其间的名称以及单元内容的编排,似乎问题不少。
首先是单元名称在逻辑内容上的不统一。有的是人文主题,如“亲近文学”“至爱亲情”等;有的是文章体裁,如“小说之林”“精彩演讲”;有的是客观内容,如“建筑艺术”“信息传播”;有的指内容领域,如“民俗风情”“人物风采”;有的又是表述或表达方式,如“事理说明”“咏物抒怀”。
其次是前四册与后两册的单元名称的表述不一致。前四册是四字词组,后两册则比较乱,有的单元有两个名称,有的只有一个;有的表述简洁,而有的罗嗦;有的典雅,而有的过分口语化。
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些单元内容的排序,似乎没有什么一定之规、一定之矩,随意性比较强,想到哪里就安排到哪里。如比较抽象的非物质化的“民俗风情”,为什么要安排在比较直观的“动物世界”之前呢?如“读书动笔”是不是就应该在“品味欣赏”之后呢?“捕捉信息”为什么不安排到前面呢?三年的语文学习,为什么最后才来“学会读书”?这些方法难还是易,为什么不穿插在七年级的课文学习之中?学习方法可以代替学习本身吗?
在这些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初中课标语文就明显合理得多,36个单元内容以及相应的综合性学习,除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外,其他的单元内容以及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安排,都比较符合学生年龄成长和语文学习的发展规律。
四、综合性学习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综合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语文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在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受师生的欢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课标教材中的“我爱我家”“漫游语文世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背起行囊走四方”“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在很多学生的心灵深处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记。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对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也非常重视。教材设计的活动方式多,数量多。这些内容在前四册称为“语文实践活动”,后两册称为“综合学习与探究”,六本书中还间有“专题”。但是,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36个单元内容相比,苏教版则显得涉及的内容领域太少,大多数活动名称只涉及到了活动的地点及方式。如“走进图书馆”“网上读写与交流”“集体视听”“剧本”“速读”“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等。这样的题目,难以给学生留下直观的深刻的印象,也难以从题目名称上让他们喜欢热爱。
五、写作教学用“细针密线”的方法来构建是脱离实际的
当前中小学的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写作中的问题不少,如何进行初中写作教学?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课标语文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所参与的综合性学习来进行“有米下锅”的写作教学,较好地解决了作文没有写作内容的根本问题。当然,写作的大的指导计划还是需要的,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课标语文教材的最大缺憾。
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则完全按照已经被十年二十年前的写作教学证明行不通的经院派的路在走。依然是在用写作技法来覆盖和替代写作实践的指导与教学。请看教材编者为写作教学设计的诸多教学点。(选列)
七上:一、有感而发二、说真话抒真情三、从生活中找米四、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七下:一、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二、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三、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 四、抓住特点介绍动物五、写消息
八上:一、写清楚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三、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四、写参观游记的文章五、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八下:一、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二、写简单的议论文三、写简单的说明文四、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九上:四、 修改训练:结构的调整
九下:四、 修改训练:文章的综合修改
这些写作知识,多数是从文章学,甚至是从文章阅读学的角度分析得来的内容,而不是从写作心理,不是从写作心路历程得来的,因此,这些知识对多数学生都是苍白的无效的。再加上,这些写作知识的布点,也缺少与单元课文、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与实践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更加难以在初中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发生指导作用。
六、对语文基础的教学缺乏恒定的一贯的认识
初中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语文基础和语文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产生了缺失和错误,它很可能会伴随着孩子一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每一课后面都有“读一读、写一写”,用以加强语文基础的夯实教育,而且采用练习中分散,随问题随文章讲解一些修辞知识。所不够的是实用的语言知识的讲解还明显不足。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则完全没有一个对语文基础的恒定认识,误以为学生只要有了所谓空穴来风式的创新能力,就自然有了提供创新的一切基础和一切语文知识。因此,在前三册语文书里没有对字词的要求,到了“八下”才开始在附录中集中编排该册的《词语表》,表里收集词语818个,约2300字。最多的一篇课文收集了55个词语,而很多字词是没有必要集中进入词语表的。如“凡、几、名、角、昏、多、当、牛马、下场、女士、大名、哄堂、回音、才华、心底无私天地宽”等,包括小学早就已经学过的、已经超出词语范围的、不常用的等等都重新收集进词语表,严重增加了学生的字词集中学习的负担,而且这样的方法也很难收到如分散学习那样的扎实效果。
另外,附录中的应用文示例也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它看起来是非常重视语文的实用能力的培养,而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所附的示例样式太多(达到了24种),且其中的绝大多数已经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早已与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来往,属处于死亡状态的内容了。就是一些通讯简报、会议记录之类的,也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门化的影响下,一天天远离我们的初中学生了。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该教材编写缺少实践积累和经验积淀,缺少量足质优的专业及专职的学科编辑人员,缺少严肃教材编写的足够时间与财力,当然,也缺少对语文学科教育的基础性研究,等等。
毋庸置疑,教材编写是一件费力难讨好的事情,尤其在社会转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编出这样的教材的确很不容易,但是,作为教材的严肃性,不应该因此而降低要求。我在粗读的匆忙之中得到以上的粗略印象,并将其说出来,是为了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标教材能够在修订的时候得到修改提高,提高教科书的编写水平和质量。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邹韵文
我手里的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语文》,可能不是最新的修改之后的教科书,但是,通过对教材目录、对教材里的课文以及相关的其他内容的阅读,逐步得到以下印象。
一、编排体例灵活多变
如单元数量不强求统一。六本教材,每一册的单元数没有统一,多数是每学期六个单元,但是九年级就不同,既有七个单元的,也有五个单元的。还有,各单元课文数量多少不一。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5课,其余的5个单元则为4课。八年级则每单元均为5课。到九年级上册则每单元有4课有5课也有6课的。
二、大胆跟进课程标准
教材的教学元素构成丰富多样:每一单元有单元序列,有单元主题式名称,有阅读课文,有诵读欣赏,有写作,有语文实践活动,间或有的单元还有口语交际,有名著推荐与阅读,有专题。
每册教材后面有附录三个,包括应用文示例,或名家书法鉴赏或语法或修辞简表等。
强调学生的自学、合作学习和探究,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语言方面的学习练习少,但是对学生的探究方面的设计比较多。如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提出了6个问题,用以启发学生探究:如果你是鲁迅的同学,在那种情况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长妈妈的故事有怎样的情趣?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在文句理解上又提出几个问题:句中的“于是”表示上当吗?为什么?“才”“就”表示懂得道理从此认真学习了吗?把两处文句联系起来,你看到了什么?
在附录以外基本上没有语言学习方面的知识。
三、不断启用新鲜课文
教材七年级上册一开始的三个单元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除每单元里的一课古文或《社戏》类名篇外,几乎都是新选用的课文。
除继续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过去时代表现革命主义、英雄主义的课文,如《革命烈士诗二首》《周总理你在哪里》《巍巍中山陵》《老山界》《白杨礼赞》《纪念白求恩》《有的人》《陈毅市长》《愚公移山》,这些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再继续使用的带有厚重的阶级斗争时代烙印的课文外,还大胆选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作家,如赵丽宏、高晓声、贾平凹、王安忆等的作品,还举不避讳地将江苏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的散文列入教科书,特别是大胆邀请教材审查委员于漪老师约写《往事依依》,开创了教材编写的先河。还专门设置了师生自由推荐课文的内容,以让更多的师生喜欢的文章进入课堂。
以上是我对苏教版教材的一些印象。静下来仔细一想,作为基础教育的教科书,似乎需要调整的地方也是很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还有待于商榷
编者反复在“致同学”等文字中体现的东西,只突出了语文的美,学习语文的快乐与享受,而对学习语文也需要“认真扎实”等方面强调不够,不断强化要求学生要创造自己的学法,要自由的学习,而忽略了语言学习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也是有许多语言学习、语文学习的共性的方法的。
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性认识不足,一味强调个性自由,而不注意学生语文学习的共性与基础。如没有多少知识性的学习要求,基础性的学习要求。教科书的第一册第一单元就是“走进文学”,给学生的印象似乎初中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这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理解应该是不合适的,容易导致对语文使用能力的忽略,对学习和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忽略。
二、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硬性要求落实得不好
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提出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类14部作品,人民教育社版的介绍了10本(一共介绍了18部),苏教版对名著的阅读指导则只介绍了5部(一共6部)。对名著的阅读指导,二者的差异是明显的。
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共是50篇,其中古文20篇,古诗词30篇。人民教育社版的将古文完全编入正式的课文,而古诗词则进课文19篇,其余11篇进入课外背诵的范围。江苏版的则古文进入课文18篇,进入诵读1篇,居然漏掉了1篇;古诗词正式进入课文教学的7篇,进入诵读的22篇,漏掉的有4篇。
再看一下两个版本在重要性上的处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前两册是每单元安排一篇文言文或古诗词教学的课文,第三册开始,每册集中安排两个单元共10课的古诗文教学的课文,每册后面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10篇,一共60篇,六本书合计安排了古文学习48篇,古诗词90篇,其中课内30篇,课外60篇。江苏的六本书一共安排了古文学习35篇,其中课内31篇,课外4篇,古诗词51篇,其中课内11篇,课外40篇。
最后看看两个版本在时间上的分布。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文48篇,七年级13篇,八年级18篇,九年级17篇;古诗词课内的30篇分布在七年级6篇,八年级17篇,九年级7篇。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课内31篇,分布在七年级3篇,八年级10篇,九年级18篇,课外的4篇,七年级八年级各2篇。
从以上的数据罗列可以看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名著推介是比较丰富的,在古诗文的处理上是比较重视的,给足了数量,在课内使用了很大的精力,而且七年级把古文学习的难点分散到各个单元,八、九年级则集中起来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积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名著推荐则显得数量太少,古诗文教学也似乎呈现得数量不足,且又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这对于初三学生的学习是过分集中了大量需要背诵的古诗文教学难点。
三、单元编排的逻辑性有待提高
以单元为单位组织语文教材,在我国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故很难有太大的突破。苏教版则在单元内容的选择以及单元命名上动脑筋,的确能够吸引人的视线。但是,其间的名称以及单元内容的编排,似乎问题不少。
首先是单元名称在逻辑内容上的不统一。有的是人文主题,如“亲近文学”“至爱亲情”等;有的是文章体裁,如“小说之林”“精彩演讲”;有的是客观内容,如“建筑艺术”“信息传播”;有的指内容领域,如“民俗风情”“人物风采”;有的又是表述或表达方式,如“事理说明”“咏物抒怀”。
其次是前四册与后两册的单元名称的表述不一致。前四册是四字词组,后两册则比较乱,有的单元有两个名称,有的只有一个;有的表述简洁,而有的罗嗦;有的典雅,而有的过分口语化。
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些单元内容的排序,似乎没有什么一定之规、一定之矩,随意性比较强,想到哪里就安排到哪里。如比较抽象的非物质化的“民俗风情”,为什么要安排在比较直观的“动物世界”之前呢?如“读书动笔”是不是就应该在“品味欣赏”之后呢?“捕捉信息”为什么不安排到前面呢?三年的语文学习,为什么最后才来“学会读书”?这些方法难还是易,为什么不穿插在七年级的课文学习之中?学习方法可以代替学习本身吗?
在这些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初中课标语文就明显合理得多,36个单元内容以及相应的综合性学习,除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外,其他的单元内容以及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安排,都比较符合学生年龄成长和语文学习的发展规律。
四、综合性学习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综合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语文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在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受师生的欢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课标教材中的“我爱我家”“漫游语文世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背起行囊走四方”“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在很多学生的心灵深处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记。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对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也非常重视。教材设计的活动方式多,数量多。这些内容在前四册称为“语文实践活动”,后两册称为“综合学习与探究”,六本书中还间有“专题”。但是,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36个单元内容相比,苏教版则显得涉及的内容领域太少,大多数活动名称只涉及到了活动的地点及方式。如“走进图书馆”“网上读写与交流”“集体视听”“剧本”“速读”“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等。这样的题目,难以给学生留下直观的深刻的印象,也难以从题目名称上让他们喜欢热爱。
五、写作教学用“细针密线”的方法来构建是脱离实际的
当前中小学的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写作中的问题不少,如何进行初中写作教学?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课标语文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所参与的综合性学习来进行“有米下锅”的写作教学,较好地解决了作文没有写作内容的根本问题。当然,写作的大的指导计划还是需要的,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课标语文教材的最大缺憾。
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则完全按照已经被十年二十年前的写作教学证明行不通的经院派的路在走。依然是在用写作技法来覆盖和替代写作实践的指导与教学。请看教材编者为写作教学设计的诸多教学点。(选列)
七上:一、有感而发二、说真话抒真情三、从生活中找米四、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七下:一、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二、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三、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 四、抓住特点介绍动物五、写消息
八上:一、写清楚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三、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四、写参观游记的文章五、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八下:一、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二、写简单的议论文三、写简单的说明文四、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九上:四、 修改训练:结构的调整
九下:四、 修改训练:文章的综合修改
这些写作知识,多数是从文章学,甚至是从文章阅读学的角度分析得来的内容,而不是从写作心理,不是从写作心路历程得来的,因此,这些知识对多数学生都是苍白的无效的。再加上,这些写作知识的布点,也缺少与单元课文、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与实践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更加难以在初中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发生指导作用。
六、对语文基础的教学缺乏恒定的一贯的认识
初中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语文基础和语文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产生了缺失和错误,它很可能会伴随着孩子一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每一课后面都有“读一读、写一写”,用以加强语文基础的夯实教育,而且采用练习中分散,随问题随文章讲解一些修辞知识。所不够的是实用的语言知识的讲解还明显不足。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则完全没有一个对语文基础的恒定认识,误以为学生只要有了所谓空穴来风式的创新能力,就自然有了提供创新的一切基础和一切语文知识。因此,在前三册语文书里没有对字词的要求,到了“八下”才开始在附录中集中编排该册的《词语表》,表里收集词语818个,约2300字。最多的一篇课文收集了55个词语,而很多字词是没有必要集中进入词语表的。如“凡、几、名、角、昏、多、当、牛马、下场、女士、大名、哄堂、回音、才华、心底无私天地宽”等,包括小学早就已经学过的、已经超出词语范围的、不常用的等等都重新收集进词语表,严重增加了学生的字词集中学习的负担,而且这样的方法也很难收到如分散学习那样的扎实效果。
另外,附录中的应用文示例也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它看起来是非常重视语文的实用能力的培养,而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所附的示例样式太多(达到了24种),且其中的绝大多数已经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早已与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来往,属处于死亡状态的内容了。就是一些通讯简报、会议记录之类的,也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门化的影响下,一天天远离我们的初中学生了。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该教材编写缺少实践积累和经验积淀,缺少量足质优的专业及专职的学科编辑人员,缺少严肃教材编写的足够时间与财力,当然,也缺少对语文学科教育的基础性研究,等等。
毋庸置疑,教材编写是一件费力难讨好的事情,尤其在社会转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编出这样的教材的确很不容易,但是,作为教材的严肃性,不应该因此而降低要求。我在粗读的匆忙之中得到以上的粗略印象,并将其说出来,是为了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标教材能够在修订的时候得到修改提高,提高教科书的编写水平和质量。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