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教育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心与心的对话又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倾听,是一把打开学生的心锁的钥匙,为教育的递进与成功打开心灵的窗户。诚然,倾听是教育的开始,连着教育的过程,也影响着教育的结果。懂得倾听,藏着师者尊重学生的情愫,透着师者演绎教育的思想。诚然,唯有用心倾听,才能奏响成功教育的乐章。
思想,往往以其抽象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让人敬畏三分。教育思想更是汪洋大海,纷繁复杂,明者让人醍醐灌顶,诲者让人昏昏欲睡。李荣灿老师的《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中的思想却让人亲近,让人明了,给人以“乍看行笔轻松,细按方知有情”的顿悟。这缘于本书以案例评析为主的阐述体例,生动的现实例子距离我们很近,蕴含的抽象观点并不艰深,但通过小故事阐述了大道理——教育,细节决定成败。
一、小中见大——抓细节,促转化
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魏书生先生这句话启迪了无数教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完善,“教师不好当”的确是很多教师的共识。魏书生先生“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寥寥数字蕴含着诸多的道理,其中包含了“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能力的提升”等等方面。教师要做到“多改变自己”并不容易,其中涉及了学生需要什么,自己缺什么,需要补什么、怎么补这些问题。而教师“多改变自己”,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教师提升了教育思想理念,会善于欣赏学生之美——懂得发现学生身上的小亮点,这对教育转化的成功与否影响巨大。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通过案例阐述了“教师应当如何多改变自己”。该书作者认为,面对“后进学生”,若一味埋怨和责备,可能适得其反。要懂得细心观察他们学习生活上每一个细节,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创设平台帮助他们改变坏习惯,迈出转化的第一步,让学生健康成长。该书很多教育方法透着作者的教育理念,如作者通过设立“新闻栏”、采用“报喜单”等等案例,着实让人为之叫好。当然,这些方法虽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但能看出师者的心思,字里行间让人有所启示。书中还有很多生动的案例,四两拨千斤的好招,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幼苗需要滋润,受伤的幼苗更需要悉心照料,才能在春风的吹拂下重新开出绚烂而迷人的花朵;学生需要关心,迷途的学生更需要爱心的引领,只有教师用心地呵护,让学生感受春意,才能驱走学生心中的寒冷。面对后进生,不妨送他一缕春风!”书中叙述的小故事,都是教师日常经常碰到或可能遇到的事情,也是困扰很多教师的教育难题。该文作者的一招一式,都透着自身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以小见大”的道理——学生的一些微小的动作,都能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读,就有机会撬动学生的情感线,达到转化目的。
二、实中有新——表真情,促反思
一千位学生,有一千个哈姆波特。尽管学生可能发生一些类似问题,但由于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心理思想素质都不尽相同,教师实施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而言,“一本通书读到老”难以对不同的学生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无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改变,教育的理念无疑是相通的。而教育理念的形成,与现实活动息息相关,需要真实的观点才能有效推进反思、反馈教育。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还有一些显著特点——“实”与“新”。例如在《拨开“圈养”教育的迷雾》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对学校现行的管理制度“圈养教育”开展了专项调查和反思,指出:“圈养教育”是背离学生的成长定律,有悖教育发展规律的行为,是缺乏艺术的教育手段,是缺乏科学性的保守派行为,只是掩盖问题的“权宜之计”,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绝非长久之策。该书作者认为,对待特别时期的特殊问题,学校要有创新之策,才能还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权利,迈开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步伐。这一章节,很有震撼力,文章的素材来自学生、教师乃至家长、社会人员,反映的都是在教育大环境、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当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或现象,取材真实、剖析到位、角度新颖。该章节剖析事件与学生心理层层深入,解决问题的方式新颖、方法到位,容易激发读者产生共鸣,进而深刻反思。
常言“教无定法”。教育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现实的基础条件或素材。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感受最能反映教育效果。要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状态,教育策略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施教育的方法才是实招,才能产生实效。
三、文中有人——讲管理,道人文
教育是树人工程,理应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面向教师与学生,更应做到以人为本。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其言行举止、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把教师“管”好、用好,是教好学生、学生学好的前提。学校管理中需要这样一种管理层次: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教师——学校(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重视人文理念的校长,打造一所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建立一支人性化的教师队伍,乃教师之福、学生之福、学校之福。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字里行间传递着人文理念。如《睿智的赞美仿如扬帆的风》一文中的案例:一位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业绩不够突出,有一次,他的一节公开课成了听课教师“攻击”的对象。该教师红着脸、低着头,眼神呆滞,呈现出一副失败者的落寞。校长是最后发言的人,他的评价总体概括为四个字:一是感谢。他说“我听课无数,对我来说这是一节赏心悦目的课。整节课由此至终有6个学生回答错误,3个学生搞小动作,11个学生回答正确,授课教师一共16次走到学生群中,对这些孩子做了3个动作——轻抚头发、轻拍肩膀、竖立大拇指。这说明了什么?这是教师与学生离开文本之外的情感交流。这是课堂教学需要具备的一种沟通,是课堂和谐的根本。我也相信这是教师平时与学生交往自然而真实的情感流露。所以,我感谢授课教师呈现了如此人性化的教学情景。”二是希望。校长接着说:“希望授课教师能保持这样一种优秀教师的特质,更希望授课教师能进一步探讨教学艺术,将人性美与教学艺术相融合。我期待,但我更坚信!” 后来,该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的探索之中,渐渐成长为当地的一位名师。因此作者感悟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校长的赞美,它是迷人的春风、醉人的花香,能激人奋进;教师的成熟同样需要校长充满睿智的赞美,它是帆船航行的指引,是舒心良药,能够让人豁然开朗,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学校管理需要这样的洞察力,需要这样的智慧和力量——理念超前,以人为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具体而微。
教育,是一门注重细节的艺术。书中的案例与评析还告诉我们,诸般形式离不开尊重与爱护这一基本出发点,不能脱离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目标,少不得了解这一基本手段。
教育的两大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最终对象是学生。如果没有尊重与爱护之心,教师又何必去解心锁,谈何去宽容,又怎能舍得“话语霸权”?唯有尊重,才能接受后进生,才能给予特殊学生以进步的时间与空间,才能率先垂范。唯生爱护之心,才有平等意识,才能身体力行。爱护学生,就要让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端正的品性,提升立身处世的才能。而这些,都要从了解开始。不了解学生,怎知一缕春风应吹向何处?不解学生,如何家访?不了解学生,如何知人善用,如何培养强有力的班干部?唯有了解,教师才能亲近学生,校长才能化教师的“短”为“长”。许多教师、学校管理者由于深厚的理论修养、丰富的经验见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了解学生这一步渐渐不加重视。然而,无论哪一套,如果没有击中学生的需要节点,没有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极容易出现“供需错位”,不能产生实效。
本书还有两点需特别提及。一是角度的丰富性。一般的教育理论,要么是从教师出发,要么是从管理者出发,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弊。本书做到了二者兼具,从教师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清晰明了其中的关联与界限,相似与迥异,让读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更丰富的层次理解学校教育的理论,很有启发性。二是理论的前瞻性。书中提出了一些创见,例如班级性格的形成与科学发展,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的主角,“猫和老鼠的关系哲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生评教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中“四气”等,观点新颖,呈现了一个个新的视角。
这本书中让人领悟到了一位从事教育尤其是山区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也感受到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颗热爱教育的充满激情的心灵。正是这种激情,才让人有谦虚之心、好学之心,不断挑战自我,丰富自我。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道滘中心小学 云浮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李 淳
思想,往往以其抽象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让人敬畏三分。教育思想更是汪洋大海,纷繁复杂,明者让人醍醐灌顶,诲者让人昏昏欲睡。李荣灿老师的《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中的思想却让人亲近,让人明了,给人以“乍看行笔轻松,细按方知有情”的顿悟。这缘于本书以案例评析为主的阐述体例,生动的现实例子距离我们很近,蕴含的抽象观点并不艰深,但通过小故事阐述了大道理——教育,细节决定成败。
一、小中见大——抓细节,促转化
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魏书生先生这句话启迪了无数教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完善,“教师不好当”的确是很多教师的共识。魏书生先生“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寥寥数字蕴含着诸多的道理,其中包含了“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能力的提升”等等方面。教师要做到“多改变自己”并不容易,其中涉及了学生需要什么,自己缺什么,需要补什么、怎么补这些问题。而教师“多改变自己”,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教师提升了教育思想理念,会善于欣赏学生之美——懂得发现学生身上的小亮点,这对教育转化的成功与否影响巨大。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通过案例阐述了“教师应当如何多改变自己”。该书作者认为,面对“后进学生”,若一味埋怨和责备,可能适得其反。要懂得细心观察他们学习生活上每一个细节,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创设平台帮助他们改变坏习惯,迈出转化的第一步,让学生健康成长。该书很多教育方法透着作者的教育理念,如作者通过设立“新闻栏”、采用“报喜单”等等案例,着实让人为之叫好。当然,这些方法虽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但能看出师者的心思,字里行间让人有所启示。书中还有很多生动的案例,四两拨千斤的好招,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幼苗需要滋润,受伤的幼苗更需要悉心照料,才能在春风的吹拂下重新开出绚烂而迷人的花朵;学生需要关心,迷途的学生更需要爱心的引领,只有教师用心地呵护,让学生感受春意,才能驱走学生心中的寒冷。面对后进生,不妨送他一缕春风!”书中叙述的小故事,都是教师日常经常碰到或可能遇到的事情,也是困扰很多教师的教育难题。该文作者的一招一式,都透着自身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以小见大”的道理——学生的一些微小的动作,都能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读,就有机会撬动学生的情感线,达到转化目的。
二、实中有新——表真情,促反思
一千位学生,有一千个哈姆波特。尽管学生可能发生一些类似问题,但由于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心理思想素质都不尽相同,教师实施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而言,“一本通书读到老”难以对不同的学生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无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改变,教育的理念无疑是相通的。而教育理念的形成,与现实活动息息相关,需要真实的观点才能有效推进反思、反馈教育。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还有一些显著特点——“实”与“新”。例如在《拨开“圈养”教育的迷雾》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对学校现行的管理制度“圈养教育”开展了专项调查和反思,指出:“圈养教育”是背离学生的成长定律,有悖教育发展规律的行为,是缺乏艺术的教育手段,是缺乏科学性的保守派行为,只是掩盖问题的“权宜之计”,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绝非长久之策。该书作者认为,对待特别时期的特殊问题,学校要有创新之策,才能还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权利,迈开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步伐。这一章节,很有震撼力,文章的素材来自学生、教师乃至家长、社会人员,反映的都是在教育大环境、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当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或现象,取材真实、剖析到位、角度新颖。该章节剖析事件与学生心理层层深入,解决问题的方式新颖、方法到位,容易激发读者产生共鸣,进而深刻反思。
常言“教无定法”。教育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现实的基础条件或素材。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感受最能反映教育效果。要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状态,教育策略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施教育的方法才是实招,才能产生实效。
三、文中有人——讲管理,道人文
教育是树人工程,理应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面向教师与学生,更应做到以人为本。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其言行举止、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把教师“管”好、用好,是教好学生、学生学好的前提。学校管理中需要这样一种管理层次: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教师——学校(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重视人文理念的校长,打造一所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建立一支人性化的教师队伍,乃教师之福、学生之福、学校之福。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字里行间传递着人文理念。如《睿智的赞美仿如扬帆的风》一文中的案例:一位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业绩不够突出,有一次,他的一节公开课成了听课教师“攻击”的对象。该教师红着脸、低着头,眼神呆滞,呈现出一副失败者的落寞。校长是最后发言的人,他的评价总体概括为四个字:一是感谢。他说“我听课无数,对我来说这是一节赏心悦目的课。整节课由此至终有6个学生回答错误,3个学生搞小动作,11个学生回答正确,授课教师一共16次走到学生群中,对这些孩子做了3个动作——轻抚头发、轻拍肩膀、竖立大拇指。这说明了什么?这是教师与学生离开文本之外的情感交流。这是课堂教学需要具备的一种沟通,是课堂和谐的根本。我也相信这是教师平时与学生交往自然而真实的情感流露。所以,我感谢授课教师呈现了如此人性化的教学情景。”二是希望。校长接着说:“希望授课教师能保持这样一种优秀教师的特质,更希望授课教师能进一步探讨教学艺术,将人性美与教学艺术相融合。我期待,但我更坚信!” 后来,该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的探索之中,渐渐成长为当地的一位名师。因此作者感悟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校长的赞美,它是迷人的春风、醉人的花香,能激人奋进;教师的成熟同样需要校长充满睿智的赞美,它是帆船航行的指引,是舒心良药,能够让人豁然开朗,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学校管理需要这样的洞察力,需要这样的智慧和力量——理念超前,以人为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具体而微。
教育,是一门注重细节的艺术。书中的案例与评析还告诉我们,诸般形式离不开尊重与爱护这一基本出发点,不能脱离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目标,少不得了解这一基本手段。
教育的两大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最终对象是学生。如果没有尊重与爱护之心,教师又何必去解心锁,谈何去宽容,又怎能舍得“话语霸权”?唯有尊重,才能接受后进生,才能给予特殊学生以进步的时间与空间,才能率先垂范。唯生爱护之心,才有平等意识,才能身体力行。爱护学生,就要让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端正的品性,提升立身处世的才能。而这些,都要从了解开始。不了解学生,怎知一缕春风应吹向何处?不解学生,如何家访?不了解学生,如何知人善用,如何培养强有力的班干部?唯有了解,教师才能亲近学生,校长才能化教师的“短”为“长”。许多教师、学校管理者由于深厚的理论修养、丰富的经验见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了解学生这一步渐渐不加重视。然而,无论哪一套,如果没有击中学生的需要节点,没有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极容易出现“供需错位”,不能产生实效。
本书还有两点需特别提及。一是角度的丰富性。一般的教育理论,要么是从教师出发,要么是从管理者出发,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弊。本书做到了二者兼具,从教师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清晰明了其中的关联与界限,相似与迥异,让读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更丰富的层次理解学校教育的理论,很有启发性。二是理论的前瞻性。书中提出了一些创见,例如班级性格的形成与科学发展,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的主角,“猫和老鼠的关系哲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生评教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中“四气”等,观点新颖,呈现了一个个新的视角。
这本书中让人领悟到了一位从事教育尤其是山区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也感受到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颗热爱教育的充满激情的心灵。正是这种激情,才让人有谦虚之心、好学之心,不断挑战自我,丰富自我。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道滘中心小学 云浮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