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大道理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_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教育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心与心的对话又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倾听,是一把打开学生的心锁的钥匙,为教育的递进与成功打开心灵的窗户。诚然,倾听是教育的开始,连着教育的过程,也影响着教育的结果。懂得倾听,藏着师者尊重学生的情愫,透着师者演绎教育的思想。诚然,唯有用心倾听,才能奏响成功教育的乐章。
  思想,往往以其抽象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让人敬畏三分。教育思想更是汪洋大海,纷繁复杂,明者让人醍醐灌顶,诲者让人昏昏欲睡。李荣灿老师的《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中的思想却让人亲近,让人明了,给人以“乍看行笔轻松,细按方知有情”的顿悟。这缘于本书以案例评析为主的阐述体例,生动的现实例子距离我们很近,蕴含的抽象观点并不艰深,但通过小故事阐述了大道理——教育,细节决定成败。
  一、小中见大——抓细节,促转化
  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魏书生先生这句话启迪了无数教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完善,“教师不好当”的确是很多教师的共识。魏书生先生“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寥寥数字蕴含着诸多的道理,其中包含了“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能力的提升”等等方面。教师要做到“多改变自己”并不容易,其中涉及了学生需要什么,自己缺什么,需要补什么、怎么补这些问题。而教师“多改变自己”,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教师提升了教育思想理念,会善于欣赏学生之美——懂得发现学生身上的小亮点,这对教育转化的成功与否影响巨大。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通过案例阐述了“教师应当如何多改变自己”。该书作者认为,面对“后进学生”,若一味埋怨和责备,可能适得其反。要懂得细心观察他们学习生活上每一个细节,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创设平台帮助他们改变坏习惯,迈出转化的第一步,让学生健康成长。该书很多教育方法透着作者的教育理念,如作者通过设立“新闻栏”、采用“报喜单”等等案例,着实让人为之叫好。当然,这些方法虽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但能看出师者的心思,字里行间让人有所启示。书中还有很多生动的案例,四两拨千斤的好招,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幼苗需要滋润,受伤的幼苗更需要悉心照料,才能在春风的吹拂下重新开出绚烂而迷人的花朵;学生需要关心,迷途的学生更需要爱心的引领,只有教师用心地呵护,让学生感受春意,才能驱走学生心中的寒冷。面对后进生,不妨送他一缕春风!”书中叙述的小故事,都是教师日常经常碰到或可能遇到的事情,也是困扰很多教师的教育难题。该文作者的一招一式,都透着自身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以小见大”的道理——学生的一些微小的动作,都能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读,就有机会撬动学生的情感线,达到转化目的。
  二、实中有新——表真情,促反思
  一千位学生,有一千个哈姆波特。尽管学生可能发生一些类似问题,但由于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心理思想素质都不尽相同,教师实施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而言,“一本通书读到老”难以对不同的学生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无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改变,教育的理念无疑是相通的。而教育理念的形成,与现实活动息息相关,需要真实的观点才能有效推进反思、反馈教育。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还有一些显著特点——“实”与“新”。例如在《拨开“圈养”教育的迷雾》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对学校现行的管理制度“圈养教育”开展了专项调查和反思,指出:“圈养教育”是背离学生的成长定律,有悖教育发展规律的行为,是缺乏艺术的教育手段,是缺乏科学性的保守派行为,只是掩盖问题的“权宜之计”,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绝非长久之策。该书作者认为,对待特别时期的特殊问题,学校要有创新之策,才能还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权利,迈开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步伐。这一章节,很有震撼力,文章的素材来自学生、教师乃至家长、社会人员,反映的都是在教育大环境、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当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或现象,取材真实、剖析到位、角度新颖。该章节剖析事件与学生心理层层深入,解决问题的方式新颖、方法到位,容易激发读者产生共鸣,进而深刻反思。
  常言“教无定法”。教育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现实的基础条件或素材。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感受最能反映教育效果。要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状态,教育策略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施教育的方法才是实招,才能产生实效。
  三、文中有人——讲管理,道人文
  教育是树人工程,理应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面向教师与学生,更应做到以人为本。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其言行举止、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把教师“管”好、用好,是教好学生、学生学好的前提。学校管理中需要这样一种管理层次: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教师——学校(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重视人文理念的校长,打造一所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建立一支人性化的教师队伍,乃教师之福、学生之福、学校之福。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字里行间传递着人文理念。如《睿智的赞美仿如扬帆的风》一文中的案例:一位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业绩不够突出,有一次,他的一节公开课成了听课教师“攻击”的对象。该教师红着脸、低着头,眼神呆滞,呈现出一副失败者的落寞。校长是最后发言的人,他的评价总体概括为四个字:一是感谢。他说“我听课无数,对我来说这是一节赏心悦目的课。整节课由此至终有6个学生回答错误,3个学生搞小动作,11个学生回答正确,授课教师一共16次走到学生群中,对这些孩子做了3个动作——轻抚头发、轻拍肩膀、竖立大拇指。这说明了什么?这是教师与学生离开文本之外的情感交流。这是课堂教学需要具备的一种沟通,是课堂和谐的根本。我也相信这是教师平时与学生交往自然而真实的情感流露。所以,我感谢授课教师呈现了如此人性化的教学情景。”二是希望。校长接着说:“希望授课教师能保持这样一种优秀教师的特质,更希望授课教师能进一步探讨教学艺术,将人性美与教学艺术相融合。我期待,但我更坚信!” 后来,该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的探索之中,渐渐成长为当地的一位名师。因此作者感悟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校长的赞美,它是迷人的春风、醉人的花香,能激人奋进;教师的成熟同样需要校长充满睿智的赞美,它是帆船航行的指引,是舒心良药,能够让人豁然开朗,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学校管理需要这样的洞察力,需要这样的智慧和力量——理念超前,以人为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具体而微。
  教育,是一门注重细节的艺术。书中的案例与评析还告诉我们,诸般形式离不开尊重与爱护这一基本出发点,不能脱离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目标,少不得了解这一基本手段。
  教育的两大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最终对象是学生。如果没有尊重与爱护之心,教师又何必去解心锁,谈何去宽容,又怎能舍得“话语霸权”?唯有尊重,才能接受后进生,才能给予特殊学生以进步的时间与空间,才能率先垂范。唯生爱护之心,才有平等意识,才能身体力行。爱护学生,就要让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端正的品性,提升立身处世的才能。而这些,都要从了解开始。不了解学生,怎知一缕春风应吹向何处?不解学生,如何家访?不了解学生,如何知人善用,如何培养强有力的班干部?唯有了解,教师才能亲近学生,校长才能化教师的“短”为“长”。许多教师、学校管理者由于深厚的理论修养、丰富的经验见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了解学生这一步渐渐不加重视。然而,无论哪一套,如果没有击中学生的需要节点,没有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极容易出现“供需错位”,不能产生实效。
  本书还有两点需特别提及。一是角度的丰富性。一般的教育理论,要么是从教师出发,要么是从管理者出发,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弊。本书做到了二者兼具,从教师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清晰明了其中的关联与界限,相似与迥异,让读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更丰富的层次理解学校教育的理论,很有启发性。二是理论的前瞻性。书中提出了一些创见,例如班级性格的形成与科学发展,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的主角,“猫和老鼠的关系哲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生评教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中“四气”等,观点新颖,呈现了一个个新的视角。
  这本书中让人领悟到了一位从事教育尤其是山区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也感受到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颗热爱教育的充满激情的心灵。正是这种激情,才让人有谦虚之心、好学之心,不断挑战自我,丰富自我。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道滘中心小学 云浮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李 淳
其他文献
“观察物体(三)”是人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它包含两个例题,例题1是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例题2是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情分析】  观察物体,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习,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会分辨从不
开学不久,我的邮箱里收到一封邮件,写信人是我们学校刚刚参加工作的曹老师。于是,我写下下面的文字,与她交流。    侯老师:  你好!一来咱们学校,我就听说你对教育、对孩子有特别的情感,我刚刚参加工作,有很多困惑,特别想请你帮帮我,给我一些建议和指导。  我是怀着既激动又忐忑的心情走上讲台的,从原来的学生,到现在的老师,这个角色的转变对我来说考验很大。最大的问题,是我在学生课堂管理上束手无策。我上一
儿子上初中,我发现了一个事实。其实,三年的初中教育,就是为了对付中考这一场考试。为了考试,他们没有锻炼的时间。学校也没有图书馆。  儿子上初二的时候,中午在学校吃不饱饭;上初三好了,要中考了,可以加饭菜了。  初一、初二的时候,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到体育中考了,开始魔鬼训练了。学校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只要是对考试有用的,就去弄;只要是对考试没用的,就放弃。  所以,儿子他们上初三后,就没有信息技术课了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古典诗歌真美啊!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如诗如画温情又神秘的场景。”  “这说明那个时代太落后了。你看晚上的珠江灯火辉煌,多热闹,多美!”  “我最崇拜的诗人是李绅和白居易,前者写出了关心底层百姓的《悯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何其沉痛!后者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神句。而且,白居易的长诗,无人能及,真
处暑过后,夜晚的秋虫鸣叫得格外响亮。  安静的校园,秋虫低吟高唱,吟唱声彼此起伏。这和谐的旋律,不就是天籁之音吗?  儿子放下书,问我:“是蟋蟀在歌唱吗?”我回答:“是。”  “是《诗经·国风》中的那只蟋蟀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是白居易的那只蟋蟀吗?”“西窗独者坐,满耳新蛩声。”  “是诗圣心中的那只蟋蟀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
由张见充老师执教的《京师得家书》的学习活动是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个阶段的学习活动,重点是对古诗原文的阅读与理解。古诗教学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一项传统内容,一般情况是以诵读为主,或者由老师对诗歌内容稍加阐释,然后让幼儿记诵。可是在本课例中,老师运用了与众不同的“对接”策略,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张老师紧密联系第一阶段的学习,让幼儿回忆并复述由古诗改写的故事《早点回家》,然后老师用一句“
2015年起,有条件的省份将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意见要求,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上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就像南科大校徽一样,点亮了一个火炬、一盏灯,影响了很多人的观念,把改革具体化,并都在做,做得还不坏,没有失败就是很大的成功了。  ——即将卸任的南科大首任校长朱
责任心,谁把你抛弃? 李俊兴    快一岁的孩子歪歪扭扭地学走路,不小心撞到了凳子上。孩子放声大哭,奶奶一边抱着宝宝,一边拍着凳子说:“你这臭凳子真不乖,撞到宝宝了!宝宝不哭了,我帮你打凳子了!”奶奶无意间教育孩子要学会转嫁责任。  孩子上体育课打篮球时弄伤了脚,家长跑到学校找领导理论。从学校场馆设施到教师素质,从教育方法到学校应急处理能力,这位家长给领导好好上了一课。家长慷慨激昂之际,孩子站在旁
在人类学习语言文字的历史上,经常被强调并使用的方法是“对译”,比如中文译成英文,英文译成中文;中文译成日文,日文译成中文等等,但在进行中国的文言文学习时,却很少有人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听老师“串讲”,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毋庸置疑的主要形式。现在,《对译·学以致用——另辟蹊径的高效文言文学习》出版了,它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指出了另外一条路——哦,文言文可以这样学!  “串讲”的特点是
课程改革在大家的忙碌中已悄然过去几年了,今天,我们来谈当年新课改的启动和强力推进,已经没有了当初的亢奋与激动。  我手里的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语文》,可能不是最新的修改之后的教科书,但是,通过对教材目录、对教材里的课文以及相关的其他内容的阅读,逐步得到以下印象。    一、编排体例灵活多变    如单元数量不强求统一。六本教材,每一册的单元数没有统一,多数是每学期六个单元,但是九年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