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词谱》之《烛影摇红》《秋色横空》辨误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86983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钦定词谱》是康熙年间一部御定的词谱,一共收录826个词调,调下分体,总计2306体。它不仅是收录词调最全的一部词谱,亦集前代词谱之大成,订正了前人著作包括万树《词律》的若干错误,《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每调各注其源流,每字各图其平仄,每句各注其韵叶,分刌节度,穷极窈眇,倚声家可永守法程”,虽然未免有因“御定”而溢美之嫌,但此书于词家之功,大略如《清文献通考》所云,“是编之集,不独俾承学之士摅情缀采有所据依,从此讨论宫商,审定调曲,庶几古昔乐章之遗响,亦可窥见于万一”,对于词人案头创作、词学家对词调溯源精研,均有裨益。但此书在订正前人谬误卓有功绩的同时,亦难免存在谬误。其中《烛影摇红》和《秋色横空》二调中,就有这一问题。
  《烛影摇红》调见《钦定词谱》卷七,《秋色横空》调见卷二十九。关于“秋色横空”,按《词谱》的说法,一为词调名——《秋色横空》调为双调,一百零一字,见于元代白朴的《天籁集》,所列词范本即为白朴词;其二则为词调《烛影摇红》的别名,《词谱》在《烛影摇红》调下注云:“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乃令大晟乐府别撰腔,周邦彦增益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元好问词更名《秋色横空》”,称“秋色横空”作为《烛影摇红》调的别名,系元好问作词时另立——这种一个词调的本调名与另一个词调的别名重合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思越人”是《鹧鸪天》一调的别名,而另有《思越人》一调,与《鹧鸪天》迥异;“子夜歌”是《菩萨蛮》一调的别名,而另有《子夜歌》一调,与《菩萨蛮》迥异;“百宜娇”是《眉妩》一调的别名,而另有《百宜娇》一调,与《眉妩》迥异——在辨析调名时,这种现象自不能轻忽,以免混淆致误。而《秋色横空》和《烛影摇红》,是不是上述的这种关系呢?
  先看《词谱》中《烛影摇红》的体式,该词调共有三体,体式如下:
  烛影摇红(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 毛滂
  老景萧条(句)送君归去添凄断(韵)赠君明月满前溪(句)直到西湖畔(韵)  门掩绿苔应遍(韵)为黄花读频开醉眼(韵)橘奴无恙(句)蝶子相迎(句)寒窗日短(韵)
  又一体(双调五十字,前段五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 王诜
  烛影摇红(句)向夜阑(句)乍酒醒(读)心情懒(韵)尊前谁为唱阳关(句)离恨天涯远(韵)  无奈云沈雨散(韵)凭阑干读东风泪眼(韵)海棠开后(句)燕子来时(句)黄昏庭院(韵)
  又一体(双调九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 周邦彦
  香脸轻匀(句)黛眉巧画宫妆淡(韵)风流天付与精神(句)全在娇波转(韵)早是萦心可惯(韵)那更堪读频频顾盼(韵)几回得见(句)见了还休(句)争如不见(韵)  烛影摇红(句)夜阑饮散春宵短(韵)当时谁解唱阳关(句)离恨天涯远(韵)无奈云收雨散(韵)凭阑干(读)东风泪眼(韵)海棠开后(句)燕子来时(句)黄昏庭院(韵)
  这三体中,前两体为小令,后一体为长调,均押仄韵。
  而在元好问集中,有两首词题为《秋色横空》,但字数、格律迥异,两词如下:
  秋色横空
  松液香凝。澹幽姿一洗,若下宜城。甘腴小苦中山赋,予古齿颊春生。灯花喜,缸面清。爱竹港、水泉落枕声。恰值刘纲夫妇,此日丹成。 云峰翠展昼屏。更晴楼水阁,树拥烟横。留连光景中年,要歌管陶写襟灵。人间世,身外名。笑朝马、晨钟梦易惊。且留看神仙,白昼地行。
  秋色横空
  玉蕊轻明,洗妆偏费春风手。韵香襟袖。别是闺房秀。  锦瑟华年,醉□东园酒。西归后。旧家花柳。谁得何郎瘦。
  前者为长调,一百零一字,上下片各押六平韵,后者为小令,四十一字,上片押三仄韵,下片押四仄韵,而二者都非《词谱》所列《烛影摇红》三体中的任何一体。那么,这两首调名同为“秋色横空”的词,真的是同调词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我们来看看《词谱》中所录《秋色横空》一调的体式:
  秋色横空(双调一百一字,前后段各十句,六平韵) 白朴
  摇落秋冬(韵)爱南枝迥绝(句)暖气潜通(韵)含章睡起宫妆褪(句)新妆淡淡丰容(韵)冰蕤瘦(句)蜡蒂融(韵)便自有(读)翛然林下风(韵)肯羡蜂喧蝶闹(句)艳紫妖红(韵)  何处对花兴浓(韵)向藏春池馆(句)透月帘栊(韵)一枝郑重天涯信(句)肠断驿使相逢(韵)关山路(句)几万重(韵)记昨夜(读)筠筒和泪封(韵)料马首幽香(句)先到梦中(韵)
  《词谱》此处以白朴词为范本,后面又注道:“此调只有此词,无别首可校。”所以只列一体。稍加对照,不难看出元好问集中的《秋色横空》(松液香凝)词与白朴此词无论是题名、字数、用韵方式、断句方式都基本一致,为同一词调无疑。而《秋色横空》(玉蕊轻明),则实为《点绛唇》,此处的“秋色横空”只是元好问为《点绛唇》另立的别名。在《遗山乐府》中,此词列于二首《點绛唇》之后,除词调名看似不同之外,字数、用韵、断句皆相同,此皆元氏以“秋色横空”为《点绛唇》别名的明证。
  至此,我们可以说,《词谱》所称元好问曾将《烛影摇红》改名为“秋色横空”的说法并不成立,事实是,元好问曾将“秋色横空”作为《点绛唇》的别名。那么,《词谱》的这一谬误从何而来呢?追根溯源,其一,是因为《烛影摇红》四十八字的一体与《点绛唇》在形制上比较类似,其二,应是受白朴《天籁集》中之误的影响。
  《天籁集》中有两首《秋色横空》词,除前引一首外,另一首如下:
  秋色横空
  赋虞美人草,本名《玉耳坠金环》,“秋色横空”盖前人词首句,遗山用以为名。
  儿女情多,甚千秋万古,不易消磨。拔山力尽英雄困,垓下尚拥兵戈。含红泪,颦翠蛾。拚血污、游魂逐太阿。草也风流犹弄,舞态婆娑。  当时夜闻楚歌。叹乌骓不逝,恨满山河。匆匆玉帐人东去,耿耿素志无它。黄陵庙,湘水波。记染竹、成斑泣舜娥。又岂止虞兮,无可奈何。   白朴在词序中称:此调原名为《玉耳坠金环》,他因为元好问曾将《玉珥坠金环》改名为“秋色横空”,所以沿用此名。但如《词谱》所言,“玉耳坠金环“其实是《烛影摇红》的别名,而白朴此词与《烛影摇红》(玉珥坠金环)并无丝毫关联。但正是白朴对元好问改词名一事理解有误,故而他词序中模棱两可的话语导致了《词谱》此处谬误的产生:《词谱》一方面沿用白朴之论,称“秋色横空”是《烛影摇红》的别名,始于元好问,一方面又将这首按照此说应为《烛影摇红》的词别立一调,这已经是自相矛盾了。
  探明谬误产生的缘由,我们可以订正如下:
  第一,《烛影摇红》并无“秋色横空”之别名。
  第二,《点绛唇》别名之一为“秋色横空”,始于元好问。
  第三,词中有《秋色横空》一调,乃长调,与《点绛唇》别名“秋色横空”者不同。该词调始于元好问,白朴《天籁集》中亦有作,但二人词作断句稍有不同,除平仄微有差异外,元好问词下片第四至六句为“留连光景,中年要歌管,陶写襟灵”,白朴词下片相应位置词句为“一枝郑重天涯信,肠断驿使相逢”,均为十三字,但一断为三句,一断为二句。《词谱》凡例云:“词中句读不可不辨,有四字句而上一下一中两字相连者,有五字句而上一下四者,有六字句而上三下三者,有七字句而上三下四者,有八字句而上一下七或上五下三、上三下五者,有九字句而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上三下六者,此等句法,不可枚举。”可见其严于词中句读之分,并往往以此作为区分词调别体的依据,故而依据《詞谱》凡例,应将元好问词和白朴词分列二体,以元好问词为正体。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好书推荐
  《名家视角丛书》
  《名家视角丛书》凡十册,包括:《古诗精选》(余冠英、韦凤娟)、《汉魏六朝文精选》(曹道衡)、《唐诗精选》(霍松林)、《唐宋词精选》(吴熊和、肖瑞峰)、《唐宋散文精选》(王水照)、《宋诗精选》(程千帆)、《元明清散曲精选》(黄天骥、康保成)、《金元明清词精选》(严迪昌)、《明清诗精选》(钱仲联)、《明清散文精选》(郭预衡)。
  编选者或为博古通今的学界泰斗,或为专治一门的大方之家,本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精心选材。体裁涉及诗词曲赋文,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清末,编排上既体现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全貌,也突出不同文体在某一特定时代的高峰性呈现。每册附有编选者悉心撰写的《前言》,提纲挈领,评析某一文体在特定时期的发展概况。正文中,每篇作品附有作者小传、注释和品评,以利于增进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该丛书荣获全国古籍出版社年度百佳图书(2018年)普及读物奖。
  《名家视角丛书》(全十册),精装32开,凤凰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总定价420元。
其他文献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擅诗文,尤其在填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王鹏运在《半塘老人遗著》中夸赞他为“词中之帝”。但是李煜以赤子之心,却要背负南唐国主的重任,苦苦煎熬了15年后,终于被宋所灭;“一旦归为臣虏”,又以亡国之君的身份备受屈辱,最终年仅42岁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杀。围绕着这位富有才华而又身世沉浮的一代词宗,历来不乏神奇的传说。  一  李煜天生异禀,
期刊
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把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作为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的重要保障。农村金融是乡村发展与振兴的重要支撑,然而,金融天生具有嫌贫爱富的特征,农村地区易受到金融排斥;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来测度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状况,同时实证研究了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并且提供相应缓减农村金融排斥的对策,对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界定了金融排斥的内涵,阐述了金融排斥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类;其次,分析
学习,学与习侧重点不一样。初读、听课、记笔记是“学”,复习、练习是“习”,更要的是后者重在有所思考,反复地思考。这本不是什么新玩意儿,此时忽地发起感慨来,是因为自己近来闭户漫卷旧书,才发现本以为没问题的“常识”老是出问题,这才痛感反思的重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看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对老先先将“绘事后素”与《易经》中的贲卦联系起来讲很有印象。后来读李泽厚《论语今读》,
期刊
《七发》是汉初作家枚乘的代表作,在汉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促进了汉代辞赋的发展”(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还在赋中开创一种特定的主客问答型的文体,“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观枚氏首唱,信独拔而伟丽矣”(《文心雕龙·杂文》),号称“七体”,《文选》设立“七”类便是对此文学传统的确认。正缘于《七
期刊
临济宗杨岐派在两宋之际很有影响,代表人物是士珪和宗杲。士珪(1083—1146),字粹中,成都人,俗姓史氏。年十三,于大慈寺落发。年十八出川东游,遍参诸方。登舒州龙门,于佛眼清远言下大悟,嗣其法,为临济宗杨岐派南岳下十五世。继佛眼住褒禅。靖康改元,移庐山东林,以兵乱退居分宁西峰。入闽,住圣泉、鼓山,迁雁荡能仁、温州龙翔。士珪住褒禅山时,东偏植竹而为退居之处,名曰竹庵,有诗曰:“种竹百余个,结茅三两
期刊
李清照在其著名的《词论》中曾说苏轼等人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虽然带有批评的意思,却也说出了苏轼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事实上,这正是苏轼自己的主观追求,最明显的就是他写了一些回文、栝、集句词,确实是把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移植到词里来了,尽管也不一定是他的首创。  清人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曾评价苏轼:“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这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在苏轼的心中,可能真的就曾经想
期刊
宋云彬(1897—1979),浙江海宁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史学家、编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云彬先后在新闻出版总署、人民教育出版社参加教科書的编辑审订与出版工作;1958年调北京中华书局,参与“二十四史”点校及编辑出版工作,是点校本《史记》的主要参与者和责任编辑,被誉为点校本“二十四史”责任编辑第一人,并独立承担了《后汉书》的点校工作,为新中国古籍整理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纪念
期刊
大约从汉代开始,中国士人阶层风靡一种叫作五石散(又称寒食散)的药物,可是说来奇怪,这种药物很难说它对某种病有什么特殊疗效。可是大家却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来效法和实践。到了魏晋时期,这股风潮更是达到了顶点。一时间,人们把服药看成是门阀世族时髦的外在特征。不服药,好像就今天的人们不会用手机、不会上网一样土里土气。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药,人们为什么对它如此情有独钟呢?  五石散(寒食散)是什么药?  服
期刊
闲时省检赋学史,发现“三刘”贡献特大,分别是南朝的刘勰、晚清的刘熙载及清末的刘师培,他们不仅所处地域相近,而且理论思想亦多相通。就地域言,“三刘”中刘勰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熙载为江苏兴化人,刘师培为江苏仪征人,几乎处在一个并不大的区域圈内。就赋学言,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堪称历史上第一篇系统评述赋体的理论文章,后“二刘”与其理论观的切近,也首在对“文心”的认同与追踪。如刘熙载《艺概·赋概》
期刊
一、里社婆婆五六年,戍瓜催促上舲船  诗友东方鹤问:南宋程公许《惜别》诗五首其一:“里社婆婆五六年,戍瓜催促上舲船。官情得似交情好,去意其如别意牵。”这首诗里,“戍瓜”不好理解,整首诗也不好理解。“里社婆婆”是一种比方吧?有人把这首诗当成赞美婆婆或献给婆婆的诗,是不是大错特错啦?  钟振振答:东方鹤诗友好!您提的问题很有趣,兹分别讨论如下:  (1)“戍瓜”,是《左传》里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