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了十多年的课,我深刻地感受到,如果一堂课中,没有点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即使课前对内容准备的再充分,也感觉这是一节毫无亮点,让人找不到心灵共鸣的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若出现了“灵光闪动”的创造过程,都会激励着自己投入更大的热情。而灵光闪动也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抓住课堂中出现的创新种子、创新幼苗,精心维护,是可以使它成长成参天大树的。下面是我对此的一些认识总结和点滴做法:
一、教师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个人只有主动地学习,才能激发出内心的求知欲,快速而高效地获取知识。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创新潜质、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除了精心备课外,我非常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课堂气氛要民主。上课的气氛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西方的风格,不必拘泥于形式。在上课时常有学生随口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打断我的思路,对此我并不生气,而是很认真地思考和回答他们的问题。我的态度激励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应该看到,这种现象正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而思维活跃给创造思维提供了温床。
高度重视学生的疑问。小疑小进,不疑不进。我重视学生有无疑问的程度大于他们是否记住了知识的程度。如有一学生学了甲烷的取代反应后,问:写甲烷的取代反应,能写成4CH+10Cl→CHCl+ CHCl+ CHCl+ CHCl+10HCl的形式吗?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学生思维创造过程,千万不能一脚踩死它。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看起来有多不起眼,老师都要高度重视,因为疑问正是他们思维跳跃的音符。
保持兴趣的连贯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课堂要将学生的客观现实和化学现实,与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相联系,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每堂课中收获一点成就感,兴趣消失之前停止学习活动,保持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热情。良好的愉悦的学习环境还能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的能力。
二、自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
若想让学生富于思考、富于创新,首先要有足够的自信。一个人自信了,他才会思维活跃。
重视发展性知识基础的落实。课堂的自信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在这些能力的背后,对知识的记忆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头脑中若没有相关基础知识作为载体, 就不能和老师的思维产生共鸣,想象力就会大打折扣。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建立学生自信的有效方式。老师要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学环节中多表扬、少批评;常鼓励学生探求新知,激发其进取的勇气和动力,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的存在,产生受重视感。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甚至一个幽默的动作都能起到温暖桥梁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多向思维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多种思维模式的有机结合。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展开各种思维活动。这给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老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拓宽知识面,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在讲课的每一环节中,教师都要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打開,并把这一特点影响给学生。如等质量的Na Mg Al Fe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有一部分学生选Al,这时我“就错论错,” 又加了一问:相同条件下生成H最多的是( ),两问一对比,学生就会将知识的不同区分出来。师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成功地推动了思维的发展。
将知识回归于源头。生产、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一有机会就将我的见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如下列不能作为Cl的吸收液的是:NaOH溶液,NaCO溶液,NaCl溶液,浓HSO溶液。讲此题目时, 我把新闻事件中Cl的泄漏联系起来,要学生思考逃生措施,然后提问:毛巾浸湿NaCO溶液而不浸湿NaOH溶液的原因?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像皮肤被NaOH灼伤的痛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深刻记住了这一原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去引导学生多想、多动脑筋,学生才会由此及彼,才会拨云见日。
四、实验中实践新知探求未知
实验创疑具有引发思维的特点,能快速地将学生的思维推至活跃状态,为思维的升华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在钠的这一节的学习活动中,我设置了一预测问题:钠投入CuSO4溶液中的现象是什么?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更多的人第一反应是产生铜单质,有的学生想到了有可能是蓝色沉淀。然后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出现了黑色不溶于水的固体,但管壁上附着有蓝色固体。然后我又让学生分组做该实验,更让人奇怪的是,有的组做出了蓝色沉淀,有的也做出了黑色沉淀。好奇心马上冲破了天,通过比较相邻两组的实验细节,他们发现实验用的烧杯大小、Na块大小、溶液多少不一样。所有的这些实验现象刺激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意由此产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实验给学生设下真正的悬念,留下探究的空间,留下继续加工的余地,使学习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真正探究起来,思维发展起来。
人才的创新思维是长期教育培养的结果,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在这一方面,我们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实验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教师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个人只有主动地学习,才能激发出内心的求知欲,快速而高效地获取知识。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创新潜质、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除了精心备课外,我非常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课堂气氛要民主。上课的气氛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西方的风格,不必拘泥于形式。在上课时常有学生随口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打断我的思路,对此我并不生气,而是很认真地思考和回答他们的问题。我的态度激励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应该看到,这种现象正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而思维活跃给创造思维提供了温床。
高度重视学生的疑问。小疑小进,不疑不进。我重视学生有无疑问的程度大于他们是否记住了知识的程度。如有一学生学了甲烷的取代反应后,问:写甲烷的取代反应,能写成4CH+10Cl→CHCl+ CHCl+ CHCl+ CHCl+10HCl的形式吗?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学生思维创造过程,千万不能一脚踩死它。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看起来有多不起眼,老师都要高度重视,因为疑问正是他们思维跳跃的音符。
保持兴趣的连贯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课堂要将学生的客观现实和化学现实,与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相联系,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每堂课中收获一点成就感,兴趣消失之前停止学习活动,保持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热情。良好的愉悦的学习环境还能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的能力。
二、自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
若想让学生富于思考、富于创新,首先要有足够的自信。一个人自信了,他才会思维活跃。
重视发展性知识基础的落实。课堂的自信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在这些能力的背后,对知识的记忆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头脑中若没有相关基础知识作为载体, 就不能和老师的思维产生共鸣,想象力就会大打折扣。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建立学生自信的有效方式。老师要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学环节中多表扬、少批评;常鼓励学生探求新知,激发其进取的勇气和动力,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的存在,产生受重视感。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甚至一个幽默的动作都能起到温暖桥梁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多向思维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多种思维模式的有机结合。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展开各种思维活动。这给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老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拓宽知识面,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在讲课的每一环节中,教师都要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打開,并把这一特点影响给学生。如等质量的Na Mg Al Fe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有一部分学生选Al,这时我“就错论错,” 又加了一问:相同条件下生成H最多的是( ),两问一对比,学生就会将知识的不同区分出来。师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成功地推动了思维的发展。
将知识回归于源头。生产、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一有机会就将我的见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如下列不能作为Cl的吸收液的是:NaOH溶液,NaCO溶液,NaCl溶液,浓HSO溶液。讲此题目时, 我把新闻事件中Cl的泄漏联系起来,要学生思考逃生措施,然后提问:毛巾浸湿NaCO溶液而不浸湿NaOH溶液的原因?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像皮肤被NaOH灼伤的痛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深刻记住了这一原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去引导学生多想、多动脑筋,学生才会由此及彼,才会拨云见日。
四、实验中实践新知探求未知
实验创疑具有引发思维的特点,能快速地将学生的思维推至活跃状态,为思维的升华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在钠的这一节的学习活动中,我设置了一预测问题:钠投入CuSO4溶液中的现象是什么?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更多的人第一反应是产生铜单质,有的学生想到了有可能是蓝色沉淀。然后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出现了黑色不溶于水的固体,但管壁上附着有蓝色固体。然后我又让学生分组做该实验,更让人奇怪的是,有的组做出了蓝色沉淀,有的也做出了黑色沉淀。好奇心马上冲破了天,通过比较相邻两组的实验细节,他们发现实验用的烧杯大小、Na块大小、溶液多少不一样。所有的这些实验现象刺激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意由此产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实验给学生设下真正的悬念,留下探究的空间,留下继续加工的余地,使学习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真正探究起来,思维发展起来。
人才的创新思维是长期教育培养的结果,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在这一方面,我们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实验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