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学文章的其他形式。语文这一工具学科的学习运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一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的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萌生创新意识。”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检验和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其次,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心理学告诫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到前面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方法来演示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詩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2、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
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A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B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C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3、是针对自身原有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
像上文提到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谁获胜也不好的同学,原本语文成绩较差,也很难发言,学习上被动,按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捡“现成儿”的。但在开展创造教育,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引入语文课堂后,他变得十分活跃,勇于发言。他的观点虽不是很正确,但对于他自己确实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既不同于别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创造性的。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敢于创新。……创造性要看作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青年报》)。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受到各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性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进行突破。故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具有拼搏、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并在实践中强化创造性思维意识
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是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不为老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以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我们把握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就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第三、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聪明才智。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关键在师要有教育机制,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
第四、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
第五、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以及非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对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径,求取新解。学生从不同侧面说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若我们慧眼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就能发现得更多。(2)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只要有信心、恒心和毅力,我们就能找到最佳方案。(3)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多解、新解、巧解各种问题。(4)与人相处要善于换位思考,思他人所思,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灰心沮丧,因为倘若能转换角度思考,就有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思维定势,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薄,这就需要加强发散性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
综上所说,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有机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面临经济时代的来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现。而语文课堂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壮大,是极其重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检验和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其次,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心理学告诫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到前面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方法来演示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詩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2、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
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A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B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C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3、是针对自身原有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
像上文提到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谁获胜也不好的同学,原本语文成绩较差,也很难发言,学习上被动,按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捡“现成儿”的。但在开展创造教育,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引入语文课堂后,他变得十分活跃,勇于发言。他的观点虽不是很正确,但对于他自己确实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既不同于别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创造性的。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敢于创新。……创造性要看作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青年报》)。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受到各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性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进行突破。故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具有拼搏、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并在实践中强化创造性思维意识
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是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不为老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以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我们把握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就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第三、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聪明才智。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关键在师要有教育机制,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
第四、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
第五、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以及非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对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径,求取新解。学生从不同侧面说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若我们慧眼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就能发现得更多。(2)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只要有信心、恒心和毅力,我们就能找到最佳方案。(3)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多解、新解、巧解各种问题。(4)与人相处要善于换位思考,思他人所思,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灰心沮丧,因为倘若能转换角度思考,就有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思维定势,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薄,这就需要加强发散性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
综上所说,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有机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面临经济时代的来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现。而语文课堂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壮大,是极其重要而有深远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