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语言教学技巧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ngjia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散文教学中将高度个性化的语言品味落到实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级语文教师薛法根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表明,语言教学需要抓住课文核心、注意重点的字词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专研特殊的句式、多读多诵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散文语言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散文 语言教学 薛法根
   王荣生指出:“散文教学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言知识。”①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只有真正沉浸其中,使学生感悟、理解、体会其语言的精妙,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的有根可依,有源可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当今教学大都停留在学生一望而知的表层内容上面滑行②,语言学习浅尝辄止,套路化和短路化教学盛行,教学高耗低效。薛法根老师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理念,初步形成组块教学模式,把分散的语文知识点进行组合加工,将线性教学组成块状教学,实现一个教学活动达到多种教学效果。薛法根老师一直致力于一线的教学,其自身对于语言教学的处理,给我们散文语言的教学提供思路。
   一.抓住重点,内容少而精
   薛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抓住重点,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应该精选教学内容,力求让学生有所收获。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大都文质兼美,历经时代的检验,其语言的感受和品析,更需要将教学速度放慢一点,精选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的教学内容。
   据统计,语文课每两分钟就会更换一个知识点,内容频繁更换的同时,教师还会频繁的变更训练的对象。语文教学停留在表面内容迅速划过,如走马观花。语文课什么都讲,但是什么也不讲,只关注到个别的已经掌握的学生。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语文课上不上都一样,学不学都差不多。
   在《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中,薛老师将林肯回答参议员的三句话放在一起(文中不是一起的),以其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反复朗读,身临其境代入林肯的角色,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分析参议员和林肯话的内在含义,由表及里,听懂话语的内在之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感悟林肯杰出思想。并设计情景仿写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薛老师课程紧紧围绕林肯的三句话,对同一个教学内容设计朗诵、情景仿写两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同时,和实际的生活相联系,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迁移,促进学生言语智能。
   下面摘取学生对于问题情景的回答:
   回答一:“我非常感谢你的夸奖,我虽然捐的并不多,但是我把我有的钱都捐出去了,这些都是我的心意啊!我相信贫困区的孩子一定会记住我的这三块钱的。”
   回答二:“谢谢你的关心,我的腿虽然不太方便,但是我爱植树,我会尽力去做,我还有力气提水,我还有力气播散种子,我还要留下一点力气,在你办不到的时候,尽力去帮助你。但是因为我的腿,我也有一些办不到的事情,可能会给旁边的人填一些麻烦,但是绝对不会成为你的麻烦。”
   回答三:“我非常感激你指出我的缺点,我一定记住你给我的建议, 虽然我的成绩不太理想,但是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提高成绩,如果你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助你,我也可以为你出一份力量,虽然我的成绩没有你们的那么好,但是我相信我可以管理好班级,请你们相信,我可以做到。”
   可见,薛老师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仿写,当学生理解了文本以后,对于问题情景的回答和处理,都体现出聪明和才智。薛老师上课虽只围绕林肯的三句话,但学生的收获一点都不少,语文课也做到了一课一得。
   二.重点字、词、句的品读
   夏丏尊先生说:“学习语文,就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③炼字的历史悠久,一字之差,句意千差万别。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得历经时代的检验,千古流传。
   很多一线教师大体都知道字、词、句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以及经典文本经常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等多方面原因,使教师对于如何发现、带领学生领悟其中的秘妙一知半解。教师作为学生知识上的领路人,实际上却没有起到这样的效果。薛老师从下面三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字、词、句品析的方法。
   第一,抓住同类情感的词汇 进行类比。文本解读过程中,薛老师善于抓住具有浓厚情感却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的个别词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情韵悠长。在《珍珠鸟》这篇课文中,薛老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于幼鸟称呼的变化,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于珍珠鸟的细腻感情。抓住“小家伙”中的“小”字,并且让学生思考哪些表示同类情感的词汇,在学生提出了“小球儿”、“小东西”、“小宝贝儿”、“小不点”、“小可爱”、“小淘气”之后,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体会词汇中隐含的作者情感,以及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谊。
   第二,词汇的品析走出课堂,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诚实和信任》一文中将文中“歉意”一词和学生实际结合并组句,学生在造句的过程中,创造语境,理解了作者用这个词汇所要表达的感情、意图以及词汇在文章中韵味,同时也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面构建语言。
   第三,薛老师善于抓住前后变化的体现情感转变的词汇,将这类词汇进行对比,在前后变化的情感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感情的差别。在《剪枝的学问》中,薛老师注意到作者三次进入大伯家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圈点勾画出重点词汇,分别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薛老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抓住表示同类情感的词汇以及体现情感变化字词,在比较中带领学生体悟字词句间细腻的感情变化。本身被一带而过的具有丰富韵味的词汇被突出放大,学生必须动脑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将外在的情感内化,在回答问题中,促进对于问题的理解以及增强自身的言语表达。
   三.注重朗诵
   2011届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閱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④    朗诵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品味语言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操作起来仍不尽如人意。其一存在朗读时间不够、朗读不够深入的问题。学生还没有很好的领悟作者作品中的情感和读出情感,就被带领着进入下一个环节;其二,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的示范、朗读方法的传授。朗读前没有指导,朗读后没有反馈,学生为了读而读,朗读能力停滞不前;其三,朗读的面存在太宽或者太窄的现象。教师要么请一些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读,而有一叶障目之感,误以为全班的同学都可以达到这个水平;要么就频繁的更换对象,学生中出现朗诵较佳者,就完成朗诵的环节。薛法根老师在朗诵教学上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真正将朗诵教学落实下去。
   第一,注重朗读方法的传授。薛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让学生多次快读,避免矫揉造作的读书腔调。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中,对重音、快慢节奏的范读;对想象和模仿的朗读方法的传授。《番茄太阳》这篇课文中,适时插入作者不幸的人生经历,让学生重新二读,体会作者低迷的情绪。学生朗读时,适时打断,适时指导。
   第二,突出重点词汇的情感,及时给学生正向鼓励。《鞋匠的儿子》中,引导学生体会“过逝了”了的悲伤心绪,指出三个“永远”所蕴含的感染力。《桂花雨》中,薛老师对“小时候最喜欢桂花树”中的“最”字、“不开花的时候,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中的“只是”二字、“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中“迷人”二字等字词进行重读。使学生理解作者描写的桂花即使没有美丽的姿态和硕大的花朵(明明不美丽的情况下),作者却仍然被桂花的香气和不与繁花争艳的品格吸引。朗读之后,立即给予学生评价,给予学生正向鼓励。同时也会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实事求是,尊重实际。以平等的姿态、相信每一位学生。
   第三,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学生读的不好或不会读的时候,也会一遍一遍的引导并鼓励学生多次尝试。经常会重新回过头来,指导个别不会读的学生。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诵中渐渐体会语言的魅力,慢慢的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让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能力锻炼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成就感。
   薛老师秉承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理念,抓住重点字词,传授朗读方法,使学生在朗诵中提高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渐渐体悟语言的魅力和美感,在进步中获得成就感和对于语文的热爱。
   四.分析句式,把握情感
   按照相同模式组织成的句式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不同的句式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不同,而不同的句式也体现出作者写作构思的时候不同的情思。只有真正的让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学生才能够发现句式的精妙。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教师忽视不同句式的不同韵味和同样句式在不同语境的差别,直接套用一些教材参考书或专家的文本解读,致使套路话和短路化教学,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分析句式的独特之处和句式所隐藏的美感,语文课堂变成空洞的说教,语文课变成统一的、概念化的、刻板的说理课。据统计,学生在新书发下来的时候,最先阅读的都是语文书,但学生对于语文的热情和探索欲望,都在这样的课程中,被慢慢的消磨殆尽。
   《祖父的园子》中薛老师总结出“愿意怎样,就怎样“的排比句式,”一会怎么样,一会又怎么样“的反复句式,突出作者在祖父园子里面自由快乐的感觉;以及动物被赋予情感的拟人排比句式,突出祖父园子的生机勃勃。学生通过对句式有意识的感悟,则可以真实的感受园子里面的生机勃勃以及作者喷薄而出的自由自在的心情,领悟出这样写作的目的和美感。
   薛老师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式进行设计教学,使语言教学有所依托,从后面学生的朗诵和仿写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对于句式背后的思想和感情的理解情况较好。
   五.营造课堂氛围,推进课堂节奏
   薛法根认为:“宽松而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堂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打开心扉、活跃思维、伸展想象的特定时空,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身心愉悦,让学生的表情丰富而生动。”⑤课堂不要求争分夺秒,一堂课保证30分钟的高效学习,就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节奏过于紧张,学生上课过程中太过劳累,学生很难保持长期的对语文学习兴趣。
   而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此存在误解。有部分教师认为上课应该争分夺秒,应该努力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使学生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紧张,认为这样才有高效的学习效果;另外还有部分教师,态度倦怠,而采取所谓的开放式教学,使课堂过于嬉闹。这两种教学模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紧张有利于个体的积极性和大脑集中注意力。但过犹不及。薛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注意和学生平等对话,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带领学生轻松学习。
   其一,平等对待学生。在《番茄太阳》这课堂中,学生将原本非常低迷、悲伤的情感读的相对的欢快,薛老师接连提示、范读之后,学生依旧讀的不尽如人意,薛老师就打趣学生是生活在很美好的家庭环境里面,体会不了作者悲伤的情感,留下阵阵笑声,缓解学生的尴尬,继续推进课程;当学生阅读课文以后,教师问学生的感受,学生没有任何头绪,薛老师也没有急于批评,而是鼓励让其他的同学分享。但当这名学生对后续的问题有表达的欲望的时候,薛老师则立马给他发言的机会,并且以学生朋友的口气调侃。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学生感受到的都是教师的机智和幽默。
   其二,自嘲。自嘲被认为是幽默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魅力的体现。《剪枝的学问》中,教师在学生圈点勾画出重点词汇后,以自己为调侃对象,设想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在和陌生教师见面以前,满怀好奇;第一次见面时,充满的疑惑;开始上课时,对于老师能否上好一堂可将信将疑;在课堂上了一大半以后,又惊又喜。薛老师运用文本中作者的心理变化的词汇,即兴以自己为调侃的对象,凹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使课堂充满掌声和欢笑声笑。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都愿意积极动脑、举手,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学生不光学的开心,学习的效果也很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散文语言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也变得简单。
   需要注意的是,薛老师是直面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在抓住重点,少教的思想的指导下,采取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语言的美感以及语言字里行间的情谊,这些方法环环相扣,共同作用于语文教学,我们不能割裂的看待,而采取单一的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它们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作用与我们的教学。我们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自己可以操作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散文语言对教师的教授和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和掌控课堂的能力,不断的提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以及教学能力,丰富自己是知储备,精选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适合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改变当下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应该教什么》[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1.
   [2]孙绍振著.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1.
   [3]关喜鹊.品味语言——关注言语表达[J].时代教育,2015(5):4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教育出版社.
   [5]薛法根.幽默课堂的三个支柱[J].小学语文教学,2010(10):8.
   注 释
   ①王荣生.《散文教学应该教什么》[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6.1.
   ②孙绍振著.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1.
   ③关喜鹊.品味语言——关注言语表达[J].时代教育,2015(5):46.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教育出版社.
   ⑤薛法根.幽默课堂的三个支柱[J].小学语文教学,2010(10):8.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群文阅读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同类型的文本进行对读和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之间的共性与文本自身的独特价值。初中阶段的鲁迅小说在文本主体、人物形象及叙述形式等方面有诸多共性,其中蕴含着众多可以进行对读和比较阅读的探究点。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对初中阶段的鲁迅小说开展群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关键词:叙事学 群文阅读 鲁迅小说 教学内容  
内容摘要:《庄子》作为文学史的奇葩,通过寓言的形式传达自己的哲思和感悟,超越物我的局限,突破时空的阻隔,没有生死的区别,将不同的形象和谐统一于奇特诡谲的寓言世界。本文以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五石之瓠》为例,详细探究其中“假设问答,中立全知”、“形象思维,诗性抒情”、“陌生处理,讽刺剖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独特叙事艺术,为学生提供解读《庄子》寓言的学习支架。   关键词:《庄子
内容摘要: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他关于东方主义的讨论主要聚焦于作为帝国主义主体的西洋和作为其客体的东洋两者之间的关系。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链接了中日以及西洋,文章对于三者关系的描述可以看见日本在东方主义主客体关系的转变,由此可以体现芥川龙之介的东方主义。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东方主义 《中国游记》 中国形象  
内容摘要:《地平线》是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巴黎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回忆往事并寻找失去之人的过程再现了人物迷惘失落的生存困境。本文以本雅明的“寓言式”批评理论作为切入点、从文本的破碎性、精神氛围的忧郁性以及救赎功能三个层面挖掘《地平线》中的寓言性特征。小说在记录人物迷惘失落的生存困境时,也把救赎的希望投射在文本之中,展现了寓言的救赎功能。   关键词:莫迪亚诺 《
内容摘要:治愈系是日本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词语,其本意是指电视上演出的女性艺人中能让人感到平静,治愈,舒畅的人,以及她们的动作。而类似让人感到治愈、舒畅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则被冠以“治愈系文学”的名头。在这浮华的世间,有一本治愈系书籍陪你度过,温暖你的心,充实灵魂是多么幸运。本文以法国畅销作家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为典型代表,浅谈当今治愈系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李维 治
内容摘要:在欧洲的西北角,有一个国家,它的文艺复兴来得有些迟,但却取得了无可替代的辉煌。而在这辉煌里,莎士比亚(1564-1616)无疑是最闪亮的一颗明星。他一生从事写剧和演剧,他对舞台如此熟悉,使得戏剧在这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是一个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是入世的,庞杂的,甚至是粗糙的,但同时又充满了活力,比其他任何文学样式都更接近当时的生活。他的笔下表现了一个广大的阶层,尤为耐人寻味的是他笔下形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时期杰出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纵观李清照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李清照词中独特的女性意识。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审美意识上,都具有她个人的独特魅力。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将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研究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探讨,结合她的生活、作品以及她对自然独特的审美来探究李清照词女性意识之独特所在。   关键词:李清照词 女性意识 社会关怀意识 婚姻意
内容摘要:黑色幽默在西方文学流派中始终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黑色幽默作家通常善于将痛苦与欢乐、残忍与柔情的反差融合在一起,营造一个荒诞的世界。《第二十二条军规》出自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之手,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故事背景,在艺术形式与主题上充分展现了美国黑色幽默文学风格的精髓。作者以滑稽讽刺的写作手法展示了一个无秩序的、非理性的世界,小说中的黑色幽默将故事主旨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第二十二条军规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其内容深奥无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改善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文中结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探讨了如何利用支架来让文言文教学思趣共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支架 思趣共生   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跌、持、众”3个字。2.正确、流利地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熟读成诵。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
内容摘要:李白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李白诗歌教学的关键步骤,选择正确恰当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李白诗歌有效教学的保证。本文从李白诗歌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建议与教学方法选择建议三方面论述李白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为李白诗歌的有效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李白诗歌 诗歌教学 教学内容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样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历代诗人中,李白以其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