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oo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欧洲的西北角,有一个国家,它的文艺复兴来得有些迟,但却取得了无可替代的辉煌。而在这辉煌里,莎士比亚(1564-1616)无疑是最闪亮的一颗明星。他一生从事写剧和演剧,他对舞台如此熟悉,使得戏剧在这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是一个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是入世的,庞杂的,甚至是粗糙的,但同时又充满了活力,比其他任何文学样式都更接近当时的生活。他的笔下表现了一个广大的阶层,尤为耐人寻味的是他笔下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分析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来揭示文艺复兴时期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文艺复兴 女性主体意识 莎士比亚 女性形象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都是身体更加强壮、生存能力更强的男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男强女弱甚至于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个时期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现代社会的进步让女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接受文化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女性在社会进步中长期被低估、被忽略的情况逐渐得到了由浅入深的改观,女性发表自身看法的需求、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等共同激发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强烈觉醒,而且这种观念的萌芽、形成直至成熟是在一个相对漫长的人类发展时期内逐渐完成的。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
   从公元14世纪兴起直到16世纪才结束的文艺复兴是欧洲地区思想解放与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当时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以及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探讨社会的发展,原本非常盛行的、对人们的思想具有重大影响的宗教逐渐受到城市资产阶级的反抗。这时期的一些作品中已经开始通过深刻的笔触或者情节来刻画立体丰满的女性主角,那时候的女性主体意识已经成为作家、戏剧家们探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剧作家,其作品中出现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其中既包括温柔善良的类型,也包括拜金、狠毒的类型。他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突破社会固有思想的禁锢并提出女性应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因而其作品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意义[1]。
   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正处在封建王朝统治力逐渐下降而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当时的英国王室和贵族希望戏剧作品中能够将其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的创作内容,借此来维护自己在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另一方面,英国工业的发展让很多民众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且他们的影响力逐渐壮大,而这些新兴资产阶级往往也具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他们对戏剧作品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皇室贵族方面的题材。盛行于欧洲的天主教提倡人们要通过禁欲的方式来修行,这种精神上的约束到了14世纪-16世纪的欧洲引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人们开始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来获取更多的生活乐趣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社会所发生的主要变化。人们在这一时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追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其对新观念的接受程度,莎士比亚作品与众不同的风格、对女性的歌颂、对爱情的追求等成为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化元素[2]。
   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示例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个脍炙人口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戏剧作品。善良宽厚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奥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向心爱的女人鲍西亚求婚,在自己没有多余金币的情况下向一位曾经与自己有过过节的奸商夏洛克借了3000枚金币。然而不怀好意的夏洛克实际上借此机会迫害了安东尼奥并要求他用身上的3磅肉来偿还这笔欠款。此时,剧中的女性角色鲍西亚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和勇敢果断的决心帮助商人安东尼奥渡过了难关并免去他割肉的威胁。实际上,鲍西亚这一角色虽然是一位继承了家族巨大遗产的美丽姑娘,但她也说过“一个活着的女儿的意志,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所牵制。尼丽莎,像这样不能选择,也不能拒绝,不是太叫人难堪了吗?”这是一段很值得注意的对话,从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鲍西亚已经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女性了,她想为自己选择一段爱情,而不仅仅只是婚姻。而后面在法庭上的辩论,莎士比亚更是让她表现出了超越男性的理智和勇敢。在这部剧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对女性的肯定和同赞赏。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女性更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该作品中的男女主角分别属于两个具有强烈矛盾的家族且这两个家族势力中还经常出现械斗,罗密欧和朱丽叶在一次宴会中相识后就深深地爱上了对方,朱丽叶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而采用服毒假死的方法来获取自由之身,罗密欧在得知朱丽叶服毒自杀的消息之后掘开了他的坟墓并在她醒过之前服下了真正的毒药,当朱丽叶醒过之后发现自己心爱之人已经服下毒药并彻底死去了,于是她拔出罗密欧的剑殉情。朱丽叶是不屈从于家族安排并努力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形象,非常强烈地体现出了女性自我认知、敢于抗争、尊重自我感受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第一,突出女性主体地位的女性形象。传统的父权社会将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或者对女性进行“物”化,也就是说女性的权利、思想以及主体意识在文艺复兴之前长期受到忽视或者人为的压抑。莎士比亚的大量剧作品中将女性作为整个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并且其作品中常常将女性对抗封建婚姻制度、争取自主权和获得与男性相平等的地位作为主题。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不再完全受到男性的支配,其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在这些剧作品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鲍西亚和朱丽叶等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都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非常强调对女性主体地位的尊重,这些美丽女性通过激烈地抗争来获取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3]。
   第二,思维敏捷、才智过人的女性形象。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戏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常作为男性的陪衬,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中都塑造过女性思维敏捷、才智过人的一面。《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以及《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培琪大娘都是典型的代表。这种赞美女性、表扬女性的角色设计充分体现出莎士比亚对女性的尊重,而且这些聪敏的女性形象有力地回击了封建制度下对女性进行“物”化的不良思想。平等地看待女性以及正视女性的优秀品质是莎士比亚作品中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敢作敢为的女性形象。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主体地位长期受到男权社会的压制,封建社会在婚姻、恋爱、等级、门第等方面为女性的自主性设置了很多的障碍。而且女性长期在这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禁锢之下也逐渐形成了不敢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思想壁垒。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敢于为了爱情、自由以及公平正义而抵制封建等级制度的女性形象。《仲夏梦之夜》中的郝米亚以及《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必然伴随着女性在处理社会事务时所表现出的勇敢、果断和坚韧[4]。
   第四,追求自主婚姻的女性形象。对女性在婚恋中的自主权进行剥夺实际上是对女性地位最大的贬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下很多女性没有权利去选择那些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男性,只能选择与自己地位相匹配或者更高的男性。这种等级制度下的婚姻导致很多女性在恋爱和婚姻中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莎士比亚在其作品《第十二夜》中描述了薇奥拉和奥利维娅这两个勇于打破封建门第观念、追求自主恋爱和婚姻的女性角色。事实上,一个社会中只有女性在婚恋中获得完全的自主权才称得上是女性主意识的觉醒。
   第五,具有道德的女性形象。对爱情的忠贞、对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公平正义的坚持是一个人具有良好道德的重要体现。莎士比亚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中常常将这些良好的道德思想作为其重要的特质来加以表现。《无事生非》中的西罗在遭到恶意的污蔑并失去自己未婚夫信任之后,依旧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莎士比亚的剧作品通过对女性良好思想品德的歌颂来展示女性的美好形象,而且这些将女性作为主要人物的剧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促进了其自主意识的觉醒。
   第六,思想开阔的女性形象。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还表现在思想的解放,封建的道德伦理、等级观念等对女性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禁锢。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塑造了一个具备开放思想、突破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女性形象,她就是贝特丽丝。她主张独身主义,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乐于听到女人们谈论自己的丈夫。思想的解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对女性在社会地位、婚姻自由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形成了严重的禁锢作用。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德道良好、思想开阔、勇于打破封建制度禁锢、追求婚恋自由的女性角色。而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注 释
   [1]詹雨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9).
   [2]贾禹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青春岁月,2019,000(008):33.
   [3]张嘉楠.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看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爱情观[J].青春岁月,2018,000(011):27.
   [4]李嫣然.从莎士比亚经典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其女性观[J].北极光,2016, 000(002):28-29.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应用型本科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主要是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一、探究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历史根源;二、为什么要采取对话式教学模式;三、探究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应用型 对话式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育工作者在
内容摘要:《拜月亭》又名《幽闺记》,是元代施惠所作。一直被人认为是在悲剧的时代背景下含有喜剧抒情色彩的爱情喜剧,在悲喜相生、相成的过程中,很多悲剧情节和悲剧气氛使戏剧效果得到了有效的加强。本文将以它的时代之悲、政治之悲、礼教之悲为出发点来探讨其悲剧色彩的原因和价值,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拜月亭》这部杂剧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关键词:《拜月亭》 悲剧色彩 南戏   《荆》《刘》《拜》《杀》四大南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彰显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与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感受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持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文章探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以期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
内容摘要:想要有效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水平,就要让学生掌握诗歌意象的分析方法,总结出意象形成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高职语文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利用意象来體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情感。   关键词:高职语文 古诗词教学 意象分析法 苏轼诗词 “梦”意象   在高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意象分析法是高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手段,可以帮助高职学生理解和
内容摘要:《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名篇,在他的小说创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大淖记事》中水、植物、服饰这三类意象的探讨,挖掘这些意象中的深邃内涵。这三类意象作为作者的“感情符码”,其组合与交错,对呈现独特的风俗景观、书写浓厚的文化意蕴,具有别具一格的作用。同时,这些意象的内涵也体现着群体认同下个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彰显着汪曾祺所特有的一种美学观与生命观。这些意象所构成的风俗画,绵延着现代诗
内容摘要:群文阅读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同类型的文本进行对读和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之间的共性与文本自身的独特价值。初中阶段的鲁迅小说在文本主体、人物形象及叙述形式等方面有诸多共性,其中蕴含着众多可以进行对读和比较阅读的探究点。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对初中阶段的鲁迅小说开展群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关键词:叙事学 群文阅读 鲁迅小说 教学内容  
内容摘要:《庄子》作为文学史的奇葩,通过寓言的形式传达自己的哲思和感悟,超越物我的局限,突破时空的阻隔,没有生死的区别,将不同的形象和谐统一于奇特诡谲的寓言世界。本文以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五石之瓠》为例,详细探究其中“假设问答,中立全知”、“形象思维,诗性抒情”、“陌生处理,讽刺剖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独特叙事艺术,为学生提供解读《庄子》寓言的学习支架。   关键词:《庄子
内容摘要: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他关于东方主义的讨论主要聚焦于作为帝国主义主体的西洋和作为其客体的东洋两者之间的关系。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链接了中日以及西洋,文章对于三者关系的描述可以看见日本在东方主义主客体关系的转变,由此可以体现芥川龙之介的东方主义。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东方主义 《中国游记》 中国形象  
内容摘要:《地平线》是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巴黎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回忆往事并寻找失去之人的过程再现了人物迷惘失落的生存困境。本文以本雅明的“寓言式”批评理论作为切入点、从文本的破碎性、精神氛围的忧郁性以及救赎功能三个层面挖掘《地平线》中的寓言性特征。小说在记录人物迷惘失落的生存困境时,也把救赎的希望投射在文本之中,展现了寓言的救赎功能。   关键词:莫迪亚诺 《
内容摘要:治愈系是日本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词语,其本意是指电视上演出的女性艺人中能让人感到平静,治愈,舒畅的人,以及她们的动作。而类似让人感到治愈、舒畅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则被冠以“治愈系文学”的名头。在这浮华的世间,有一本治愈系书籍陪你度过,温暖你的心,充实灵魂是多么幸运。本文以法国畅销作家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为典型代表,浅谈当今治愈系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李维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