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的叙事艺术例说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thre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庄子》作为文学史的奇葩,通过寓言的形式传达自己的哲思和感悟,超越物我的局限,突破时空的阻隔,没有生死的区别,将不同的形象和谐统一于奇特诡谲的寓言世界。本文以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五石之瓠》为例,详细探究其中“假设问答,中立全知”、“形象思维,诗性抒情”、“陌生处理,讽刺剖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独特叙事艺术,为学生提供解读《庄子》寓言的学习支架。
   关键词:《庄子》 寓言 叙事艺术 无用 教材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庄子》无疑是一朵奇葩,以其肆意奇诡的想象,荒诞诗意的语言和丰富深刻的哲思卓然于世。清代林云铭在《庄子因》中评价《庄子》:“有天地以来,止有此一种至文。绝不许前人开发一字,后人摹仿一字。”[1]庄子语言表达的主要特征是采用“三言”的表达策略,即“寓言”、“重言”、“卮言”,是庄子与其他先秦诸子最大区别,而寓言在《庄子》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庄子》一书“大抵率寓言也”(《史记》卷六十三),“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寓言》)。
   《五石之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六篇课文,与《老子》四章合组一篇,为高中生最早接触的《庄子》选文。全文由庄子和惠子的对话组成,继续《老子》选篇中所探讨的自然、无用概念,对“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进行论辩。通过探究这篇文章的叙事艺术,初步把握《庄子》寓言的文学特色,为选修课文《逍遥游》的解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庄子》寓言
   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故鸿蒙、云将、肩吾、连叔之类皆寓言耳”[2]寓言,就是庄子借他人之口传己道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同于重言的“借重之言”和卮言的“酒后荒诞之言”[3],而是一种“寄寓之言”。寄寓性是庄子寓言的本质属性,“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4],他隐于幕后,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想借助短小精炼的寓言,借助生动的故事和艺术形象让人有所深思。
   《庄子》全文33篇,寓言201则,内篇、外篇、杂篇,分布不均,其中外篇占比最高,为43.28%。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神话传说,或取材于历史故事,或是对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或是对鸟兽虫鱼进行神化夸张。根据形象可以划分为人物类寓言,动植物类寓言和其他寓言,这些形象超越物我的局限,突破时空的阻隔,没有生死的区别,和谐统一的构成庄子奇特诡谲的寓言世界。而这巧妙的组合与构架正是得益于庄子高超的叙事艺术。
   二.叙事艺术
   (一)假设问答,中立全知
   章学诚在《校仇通义》中说:“假设对问,庄列寓言之遗也。”庄子的对话体继承了《论语》,但是是其进一步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子曰”模式,将对话寓于寓言之中,根据人物的身份、形态特点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对话。这些对话极具生气,形象而简明。同时对话中的两方,常以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輔,问题集中于一点层层论述。在《五石之瓠》中“记录”了庄子和惠子的一段问答,论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有用与无用。惠子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是六国合纵抗秦的积极组织者。他在讨论物之用是以一种实用主义的角度,认为魏王所赠送的种子长成能装下五石的葫芦,除了容量大之外没有任何用,所以打算“掊之”。而庄子作为一名寄情天地追求“逍遥游”的闲散隐士,论物之用延承老子,由“无之以为用”转向“无用之用”更加深入无的本身。老子思“无”而致用,庄子思“无”是思想对自身的回归,在齐敬中保存物的意义, 从而以此来言说道、处于道之中。它形成了居间性、间距性,这是道家所理解的界限,是一种真正的哲学态度。庄子开启和显现了这个界限、这个居间性。[5]随后庄子直接指出惠子被“固拙于大”的思维束缚,用宋国人的故事启发他无用和有用,从无用的本身出发,在用上开一个口将用无化,这是对物本质的一种保持。最后提出以大瓠为大樽浮于江湖之上,婉曲达意,增强趣味性。
   同时在论述宋人故事时,突破了以往的全知全能的叙述姿态,而是以中立全知的叙事情境,隐蔽部分经过和结果使得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可以分为开头,经过和结果。在开头说到宋国有人擅长制作不龟手的药但是家境却非常的凄苦,世代以洗衣为生。以及第二部分,客以百金购药,族人商议。这里明显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从“宋人”“客”得人称上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有一位独立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他对于宋人的籍贯,家境非常清楚,甚至于族人秘密交谈时所言也能详细记录。从叙事聚焦上讲,是全知叙述者的外部聚焦:“叙述者>人物,它的特征是叙述者所传达的信息多于人物所知道的。”[6]但是到客得之,以此助吴裂地而封的过程和结局却语焉不详,由全知变为一个有意识收束的叙事者,如在“客得之,以说吴王”中何人、何时、以何说、如何信、如何用均隐于文中。在叙事聚焦上,“戏剧式”的外部聚焦:“叙述者<人物,特征是叙述者传达的信息少于人物所知道的。”[7]文中所展现的信息少于文中形象所知的信息,作者多用笔于对话和行动,其他则略写或不写。这样的有意识留白和意识的断接,使情节和人物形象集中化,给读者想象和解读的空间。
   (二)形象思维,诗性抒情
   《庄子》寓言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象”统领思维流程结构全篇。形象思维不像是逻辑思维对信息进行具体的有序的加工,常是一种跳跃的平面化的信息分析。在寓言中庄子没用像圣贤般抽象论道,而是用以个个小故事来阐明幽微,给予读者一定的再创造空间。这种形象化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文本上便是诗性“深文隐蔚,余味曲包”[8]的抒情文字。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在文章最后,庄子提出两个反问句和一个感叹句,表现出自己对于惠子之前言论的态度。为什么不考虑将其作为大樽漂浮于江湖之上呢?为什么要忧虑它过于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呢?庄子并没有之言,而是发问,让惠子联系之前的故事自己去思考,也让读者进行深思。最后的感叹句虽语气强烈但仍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惠子的心和蓬草的心相比,是带有情感色彩的个性化表达。这样的“隐”和“曲”就构成了一种诗性的品格,带有深刻的哲学韵味。
   (三)陌生处理,讽刺剖析
   1.陌生化
   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对于陌生化这样论述——“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们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 世界本是一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自私的牵挂的翳蔽,我们视若无睹、听若罔闻,虽有心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9]庄子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没有价值的的事物中发现价值,从而在寓言中将陌生化运用的炉火纯青。瓠是农家常见的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生于颓坯蓬草之处,不惹人注目。然而在文章中庄子却特意将瓠变形,变为可以“实五石”的大瓠,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从而引发关于用与无用的论辩。故白居易称寓言为“九奏中之新声,八珍中之异味”,在文学奥府中寓言是给人新意之感的文学,通过庄子陌生化的处理,将俗物阐释出新意,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体现出庄子的哲学思辨精神。
   2.讽刺剖析
   在这一篇短文中,不仅体现着用与无用的论辩,同时巧妙的将讽刺批驳蕴于其中。
   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②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③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认为大瓠无用是因为它过于大,既不能自举又无所容,实际上是“喻道大则莫能用,而欲毁其道以求用,道喻决裂而不可用”[10],将大瓠掊之即是欲将庄子之道毁坏。庄子面对惠子对于道“大而无用”的评价说惠子“固拙于用大”,不擅长使用大的东西,暗指惠子不能明白道的义理,不是道过于大而是自身囿于陈说没有能力和胆识运用大道治理天下。他在文末将惠子的心比作蓬草的心,喻其没有见识,即他根本领会不了大小,有无的转变之妙,没有“逍遥游之心”,无法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外,大物不仅可以代指庄子之道,还可以指生命的本真,惠子对于生命本真的不察,汲汲于仕途功名将其认为是生命之用,而对本真的无之用却认为空虚无用。而要体认生命的本真就要改其蓬之心,“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从而体会那种超功利的无用之美。
   (四)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庄子》寓言想象奇特,空灵缥缈,通过庄子的构思将平实与怪诞,真实与虚幻巧妙的结合起来。刘熙载评价《庄子》时称:“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数。彼固自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蹈大方’处求之?《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11]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据考证约为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吴越之战记录大致可分为两段,一为公元前505年到公元前494年,吴国战胜走向称霸中原之路,第二段是公元前482年到公元前473年,夫差自杀,兵败亡国。可以看出不管哪段战争都距庄子较久远,而文中的“不龟手之药”的冬季“越有难”吴国大胜的战争并没有清楚地记载。这一段历史很有可能是庄子的虚构,然而他的虚构并不会给人一种生硬之感,断裂之憾, 相反,行文流畅,逻辑自洽,与历史相符合,体现出文史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有些语句甚至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小趣味: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如生动的将宋人一族面对百金诱惑时的谨慎和窃喜表现得淋漓尽致。客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找到了宋人的一支询问是否可以购买秘方,但是直面的宋人并没有为了一己之私而暗地答应,他们召开了一个家族聚会,围坐在一起表决是否将家族秘方出售。这里的语言也非常有意思,在讨论中有人说“我们世世代代洗衣为生,所积累的财富也不过数金,现在有一个人愿意买我们的秘方,我们能瞬间得到百金,我们答应他吧”宋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秘方放在自己身上没有任何用处,不过是让自己洗衣免于龟手,它的用在于有人愿意出百金购买,言语中透露出急迫和欣喜。而客则看到了秘方的真正的无用之大用,从而借此裂地封官。不知宋人闻之又会作何感想呢?
   《五石之瓠》作为《庄子·逍遥游》的选段具有较大的文学性,思想承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用寓言的形式婉曲达意,论辩说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其叙事艺术的讲解,培养学生语言组织与鉴赏能力,哲理思辨能力,领会“无用之用”的生命本质论,将其和社会人生结合,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勇.庄学史略[M].四川:巴蜀书社,2008:561.
   [2]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947-948.
   [3]赵德鸿.《庄子》诗化语言:“寓言、重言、卮言”辨析[J].北方论丛,2013(02):22-27.
   [4]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947.
   [5]高利民.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05-112.
   [6]罗钢著((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81.
   [7]罗钢著((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81.
   [8]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的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8.
   [9]柯勒律治.文学生涯[A].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刘若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3.
   [10]刘凤苞:《南华雪心编》,中华书局,2013:16-18.
   [11]刘熙载.艺概·文概[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崔仁勋作为朝鲜战争之后步入文坛的韩国现代中坚作家,发表了一系列能够反映朝鲜半岛人民经历的沉重苦痛和无助岁月的优秀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广场》。本文通过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对《广场》的叙事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为《广场》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广场》 叙事结构 主题 结构主义   《广场》是崔仁勋创作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广场》的时代背景是韩国从日帝统治
内容摘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世界级大师,《榆树下的欲望》映射出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元素,流露出作者复杂的内心矛盾。奥尼尔将剧作的丰富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渗透着浓厚的圣经文化气息,剧作中的凯伯特、伊本体现了圣经中上帝、亚当的原型。   关键词:《美狄亚》 《榆树下的欲望》 希腊神话因素   尤金·奥尼尔是著名的美国“戏剧之父”,他为现代美国戏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文学作品
内容摘要: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词人。他的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这些特点赋予其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关键词:柳永词 婉约豪放兼具 意象多重 视角多变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的重要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在发展慢词、丰富词调、以俗语入词等方面的贡献已被广泛关注,本文仅从柳永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三个角度略述柳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内容摘要:本文简单介绍《国殇》,分析其表达方式、氛围渲染及语言风格。基于此,分析这首诗中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发意义,分别从任务需要、美育价值以及现实需求三个角度陈述。   关键词:《国殇》 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生 现实意义   屈原作品中展现的爱国思想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源头。屈原的爱国主义本身特点反映在三个层面。首先,政治理想,以美政为核心,提倡廉政及意志坚定;其次,心怀人民,对民众饱含
内容摘要:应用型本科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主要是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一、探究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历史根源;二、为什么要采取对话式教学模式;三、探究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应用型 对话式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育工作者在
内容摘要:《拜月亭》又名《幽闺记》,是元代施惠所作。一直被人认为是在悲剧的时代背景下含有喜剧抒情色彩的爱情喜剧,在悲喜相生、相成的过程中,很多悲剧情节和悲剧气氛使戏剧效果得到了有效的加强。本文将以它的时代之悲、政治之悲、礼教之悲为出发点来探讨其悲剧色彩的原因和价值,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拜月亭》这部杂剧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关键词:《拜月亭》 悲剧色彩 南戏   《荆》《刘》《拜》《杀》四大南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彰显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与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感受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持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文章探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以期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
内容摘要:想要有效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水平,就要让学生掌握诗歌意象的分析方法,总结出意象形成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高职语文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利用意象来體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情感。   关键词:高职语文 古诗词教学 意象分析法 苏轼诗词 “梦”意象   在高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意象分析法是高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手段,可以帮助高职学生理解和
内容摘要:《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名篇,在他的小说创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大淖记事》中水、植物、服饰这三类意象的探讨,挖掘这些意象中的深邃内涵。这三类意象作为作者的“感情符码”,其组合与交错,对呈现独特的风俗景观、书写浓厚的文化意蕴,具有别具一格的作用。同时,这些意象的内涵也体现着群体认同下个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彰显着汪曾祺所特有的一种美学观与生命观。这些意象所构成的风俗画,绵延着现代诗
内容摘要:群文阅读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同类型的文本进行对读和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之间的共性与文本自身的独特价值。初中阶段的鲁迅小说在文本主体、人物形象及叙述形式等方面有诸多共性,其中蕴含着众多可以进行对读和比较阅读的探究点。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对初中阶段的鲁迅小说开展群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关键词:叙事学 群文阅读 鲁迅小说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