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生活实际 应用体验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27-01
新课改指出物理教学需要贴近生活,指导生活实践,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实践性。通过引入生活情境、设置生活问题、解决生活疑惑、鼓励生活实践等方法,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生活中的趣味问题融入到课堂中,有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与新课改理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很好地实现了契合,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勇敢创新、科学创造、实践探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一、引入生活情景,提升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会越高。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生活世界”,挖掘物理中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原型,引出物理问题,感悟日常生活现象中物理问题的存在,由此提升学生学习、探索与拓展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压强”知识时,教师引入“鸡蛋”实验,用手掌紧握鸡蛋,用尽全力鸡蛋都不能破,但是轻轻在桌角磕一下子就破了;在学习“力”的相互作用时,教师引入“划船”的情景,桨向后划水,船向前行驶等。通过引入这些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的思考与分析,激发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加重视理性观察,结合实际生活问题来深入学习物理知识,提升认知能力。
二、设置生活问题,促进实践探究
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关键因素。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初中物理应遵循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设置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创设生活问题,让学生摸索问题的解决思路、解决方案,探究出相关的规律与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关于“浮力”相关知识,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潜水艇在深海中上浮或下沉,提问“潜水艇是如何实现自身的上浮与下沉的?”“为什么很重的轮船在水面上不会沉下去?”通过设计一系列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的欲望,展开模型制作“自制小型潜水艇”,并实现潜水艇的上浮与下沉功能。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了解到浮力与液体密度、排水的体积有关。
三、解决生活疑惑,强化应用能力
为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教师应紧密结合生活、生产实践,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结合物理学科知识,探寻科学方法与规律,从而构建出完善的知识架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例如,照相机、放大镜、老花镜都运用了凸透镜的原理,但它们产生的作用不同,为什么呢?生活中常常会涉及透镜以及其应用的相关问题,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各有不同,并且不同的物距可以产生不同的像距,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深入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疑惑,强化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在深入学习透镜以及应用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归纳、总结出透镜的成像原理、成像规律,并分析不同情况下应该如何运用这些透镜,展开“自制特定功能透镜”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鼓励生活实践,培养科学素养
为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素养,教师应鼓励学生融入到生活中,结合生活元素和物理学科知识,展开生活问题实践探究,从小制作、小设计出发,深入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应用。如生活中一些家庭客厅中有“亮度可调节的吊灯”,这运用了物理的哪些知识,如何实现这一功能?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动手实践探究得出结论,深刻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提升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电路”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用的电路设计出发,从基础开始探索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自制亮度可调节的小台灯”综合生活实践活动,在实践设计过程中,可以用铅笔芯自制滑动变阻器,用废旧电池充当电源,再通过创意设计小灯泡的外观等,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现出学生的创造力。又如“设计上下楼梯控制开关”“两个房间开关互相控制”等实践活动,都能很好地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展开实践探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动手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强化知识应用体验,应重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交流合作学习过程,积极引入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问题与生活疑惑,通过激励学生发现并解决生活问题,寻找与物理知识的契合点,有效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27-01
新课改指出物理教学需要贴近生活,指导生活实践,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实践性。通过引入生活情境、设置生活问题、解决生活疑惑、鼓励生活实践等方法,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生活中的趣味问题融入到课堂中,有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与新课改理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很好地实现了契合,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勇敢创新、科学创造、实践探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一、引入生活情景,提升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会越高。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生活世界”,挖掘物理中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原型,引出物理问题,感悟日常生活现象中物理问题的存在,由此提升学生学习、探索与拓展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压强”知识时,教师引入“鸡蛋”实验,用手掌紧握鸡蛋,用尽全力鸡蛋都不能破,但是轻轻在桌角磕一下子就破了;在学习“力”的相互作用时,教师引入“划船”的情景,桨向后划水,船向前行驶等。通过引入这些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的思考与分析,激发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加重视理性观察,结合实际生活问题来深入学习物理知识,提升认知能力。
二、设置生活问题,促进实践探究
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关键因素。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初中物理应遵循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设置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创设生活问题,让学生摸索问题的解决思路、解决方案,探究出相关的规律与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关于“浮力”相关知识,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潜水艇在深海中上浮或下沉,提问“潜水艇是如何实现自身的上浮与下沉的?”“为什么很重的轮船在水面上不会沉下去?”通过设计一系列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的欲望,展开模型制作“自制小型潜水艇”,并实现潜水艇的上浮与下沉功能。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了解到浮力与液体密度、排水的体积有关。
三、解决生活疑惑,强化应用能力
为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教师应紧密结合生活、生产实践,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结合物理学科知识,探寻科学方法与规律,从而构建出完善的知识架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例如,照相机、放大镜、老花镜都运用了凸透镜的原理,但它们产生的作用不同,为什么呢?生活中常常会涉及透镜以及其应用的相关问题,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各有不同,并且不同的物距可以产生不同的像距,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深入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疑惑,强化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在深入学习透镜以及应用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归纳、总结出透镜的成像原理、成像规律,并分析不同情况下应该如何运用这些透镜,展开“自制特定功能透镜”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鼓励生活实践,培养科学素养
为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素养,教师应鼓励学生融入到生活中,结合生活元素和物理学科知识,展开生活问题实践探究,从小制作、小设计出发,深入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应用。如生活中一些家庭客厅中有“亮度可调节的吊灯”,这运用了物理的哪些知识,如何实现这一功能?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动手实践探究得出结论,深刻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提升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电路”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用的电路设计出发,从基础开始探索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自制亮度可调节的小台灯”综合生活实践活动,在实践设计过程中,可以用铅笔芯自制滑动变阻器,用废旧电池充当电源,再通过创意设计小灯泡的外观等,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现出学生的创造力。又如“设计上下楼梯控制开关”“两个房间开关互相控制”等实践活动,都能很好地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展开实践探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动手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强化知识应用体验,应重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交流合作学习过程,积极引入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问题与生活疑惑,通过激励学生发现并解决生活问题,寻找与物理知识的契合点,有效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