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妇幼卫生发展政策,营造宽松适宜发展环境,争取政策配套扶持,优化良好保健外部环境,创造适宜保健内部环境;注重预防、降低妇女病发率;改善特殊人群对基本保健服务可及性、公平性;提高流动人口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主动性;探索拓展反映妇幼健康指标的评估体系;促进和保障妇幼保健事业快速和谐发展。
【关键词】妇幼保健;政策;保健机构
【中图分类号】R25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202-02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和要求保障维护健康权意识的逐步加强,加快妇幼保健事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作用愈来愈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研究妇幼卫生发展政策,营造宽松适宜的发展环境是促进和保障妇幼保健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任务。
1 争取政策支持,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1.1 强化政府政策扶持,创造适宜保健内部环境。目前,妇女病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以南京为例,在占妇女人口1/10的26万人每年普查人群中,妇女病的发病率达40%;而在2003年近900名贫困人群的妇女病普查中,妇女病的发病率高达80%,不仅严重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也大大增加了因预防性的普查普治不足而导致的妇女病上升和严重妇女病诊治的费用投入。以降低妇女病发病率为目标,扩大妇女病普查量,掌握第一手地区性妇女病发病现状;制定有效措施和规范,分病种、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妇女病预防诊治干预;结合各地政府“五年规划”的制定,使本地区妇女病普普治率逐年上升,发病率逐年下降,切实保障妇女健康权益,提高人口素质。为此,首先需要政府政策配套,强化定期的妇女病普查,争取适龄妇女每两年体检一次,并逐步扩大普查面。在政府财政的直接支持下,联合妇联、工会、计生、民政等部门,给予特殊投入,建立高效低耗的普查和预防干预的费用投入模式,逐步取代多年来以花费大量资金诊治未能及早发现的严重妇女疾病,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的低效高耗的不经济模式。倡导以地区妇幼保健网络的网顶单位-三级妇幼保健院为牵头单位,协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落实扩大妇女病普查普治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现有保健网络和机构资源,加快建设两支队伍—妇女病普查和妇女五期保健队伍及妇女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专业队伍。通过三级妇幼保健院的宣传、培训、指导、监督,提高现有基层队伍妇女病普查普治的业务水平,保证普查质量;集中管理分析本地区普查普治的数据资料,及时了解妇女病疾病谱的变化趋势,根据普查疾病顺位排序,把握当前妇女病防治工作重点,制定常见、多发妇女病的防治措施,建立恶性肿瘤及可疑恶性肿瘤个案登记、定期随访制,开展性病高危人群的二、三级妇幼保健院管理随访工作。主动争取总工会、妇联组织的支持配合,系统开展女职工和适龄妇女五期保健和妇女病的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与民政、妇联和社会慈善团体配合,设立以社会团体、单位、个人捐赠为主体的贫困妇女健康关爱基金,免费定期为此人群进行体检,既体现和谐发展的宗旨,又能比较准确地反应地区妇女病的实际发病率和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为进行有效预防干预提供决策依据。
1.2 争取政府重视支持,优化良好保健外部环境妇幼保健是公共产品,承担着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健康的国家基本责任,需要明确的政府政策法规支持、足量经费投入和补贴。以《母婴保健法》为依据,以实现“两个纲要”为目标,强化政府行为,争取政府支持,切实将母婴保健事业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在积极当好参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提下,把向地方政府争取妇幼保健发展政策、资金和具体帮助界定为属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并定期考核;主动督促政府制定出台妇幼保健工作的相关政府指令性文件、政策、法规甚至法律,以增强地区妇幼保健机构的全面综合协调、指导、检查、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努力争取扩大妇幼保健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以足量的政府配套资金,用于妇幼保健机构的硬件建设、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3 拓展反映妇幼健康指标的评估体系。随着《一法两纲》的贯彻实施,一系列反映妇幼健康的效益指标日臻完善[1]。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围产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儿童系统管理率、妇科病查治率等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前沿。然而,伴随着健康理念的更新进步,几十年一贯制的妇幼健康指标体系已难以全面准确地反应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在妇幼保健的实践中,探索拓展新的、反映妇幼健康的有效指标,进一步完善妇幼健康评估体系,是妇幼保健工作者面临的重任。妇女生殖健康、妇儿心理健康、儿童早期发展、妇女围绝经期健康都是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生殖健康。1994年开罗会议提出“生殖健康”概念,要求“所有国家应不迟于2015年为年龄适合的所有人尽早提供生殖保健”,我国政府也在政策和卫生资源上给予妇幼卫生事业很大倾斜,确立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到2005年全面推行医疗卫生和生殖健康服务,到2010年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到21世纪中叶,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2]。妇女儿童的心理健康正在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中国,“自杀”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 7万人,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大学生自杀、青少年自杀等现象屡见不鲜。自杀者普遍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且缺少心理求助意识。资料显示,虽然63%的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但仅有7%的自杀者在死前曾求助过心理医生。与此相对应的,据权威机构的数字显示,在发达国家中,每百万人中就有500人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在中国每百万人中仅有3至5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由心理学研究转为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者则更是少而又少。社区、农村的精神卫生服务十分落后,公共健康教育任重道远。而促进儿童身体、智力、心理发展的儿童早教项目,虽在国内起步不久,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妇女围绝经期健康关怀,不仅可以改善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减少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发生,同时,可以提高妇女生活质量,稳定家庭关系,保持社会和谐。要达到以上目标,探索拓展新的能够反映包括妇女生殖健康、妇儿心理健康、儿童早期发展、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等内容的有效指标,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妇幼健康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刘昌良,陈田福.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妇幼保健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3, 23(4): 30
[2] 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与发展国家报告[EB/OL]. http: //www. china. com. cn, 2004~09~28
作者单位:133001 延吉市妇幼保健院
【关键词】妇幼保健;政策;保健机构
【中图分类号】R25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202-02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和要求保障维护健康权意识的逐步加强,加快妇幼保健事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作用愈来愈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研究妇幼卫生发展政策,营造宽松适宜的发展环境是促进和保障妇幼保健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任务。
1 争取政策支持,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1.1 强化政府政策扶持,创造适宜保健内部环境。目前,妇女病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以南京为例,在占妇女人口1/10的26万人每年普查人群中,妇女病的发病率达40%;而在2003年近900名贫困人群的妇女病普查中,妇女病的发病率高达80%,不仅严重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也大大增加了因预防性的普查普治不足而导致的妇女病上升和严重妇女病诊治的费用投入。以降低妇女病发病率为目标,扩大妇女病普查量,掌握第一手地区性妇女病发病现状;制定有效措施和规范,分病种、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妇女病预防诊治干预;结合各地政府“五年规划”的制定,使本地区妇女病普普治率逐年上升,发病率逐年下降,切实保障妇女健康权益,提高人口素质。为此,首先需要政府政策配套,强化定期的妇女病普查,争取适龄妇女每两年体检一次,并逐步扩大普查面。在政府财政的直接支持下,联合妇联、工会、计生、民政等部门,给予特殊投入,建立高效低耗的普查和预防干预的费用投入模式,逐步取代多年来以花费大量资金诊治未能及早发现的严重妇女疾病,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的低效高耗的不经济模式。倡导以地区妇幼保健网络的网顶单位-三级妇幼保健院为牵头单位,协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落实扩大妇女病普查普治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现有保健网络和机构资源,加快建设两支队伍—妇女病普查和妇女五期保健队伍及妇女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专业队伍。通过三级妇幼保健院的宣传、培训、指导、监督,提高现有基层队伍妇女病普查普治的业务水平,保证普查质量;集中管理分析本地区普查普治的数据资料,及时了解妇女病疾病谱的变化趋势,根据普查疾病顺位排序,把握当前妇女病防治工作重点,制定常见、多发妇女病的防治措施,建立恶性肿瘤及可疑恶性肿瘤个案登记、定期随访制,开展性病高危人群的二、三级妇幼保健院管理随访工作。主动争取总工会、妇联组织的支持配合,系统开展女职工和适龄妇女五期保健和妇女病的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与民政、妇联和社会慈善团体配合,设立以社会团体、单位、个人捐赠为主体的贫困妇女健康关爱基金,免费定期为此人群进行体检,既体现和谐发展的宗旨,又能比较准确地反应地区妇女病的实际发病率和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为进行有效预防干预提供决策依据。
1.2 争取政府重视支持,优化良好保健外部环境妇幼保健是公共产品,承担着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健康的国家基本责任,需要明确的政府政策法规支持、足量经费投入和补贴。以《母婴保健法》为依据,以实现“两个纲要”为目标,强化政府行为,争取政府支持,切实将母婴保健事业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在积极当好参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提下,把向地方政府争取妇幼保健发展政策、资金和具体帮助界定为属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并定期考核;主动督促政府制定出台妇幼保健工作的相关政府指令性文件、政策、法规甚至法律,以增强地区妇幼保健机构的全面综合协调、指导、检查、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努力争取扩大妇幼保健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以足量的政府配套资金,用于妇幼保健机构的硬件建设、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3 拓展反映妇幼健康指标的评估体系。随着《一法两纲》的贯彻实施,一系列反映妇幼健康的效益指标日臻完善[1]。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围产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儿童系统管理率、妇科病查治率等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前沿。然而,伴随着健康理念的更新进步,几十年一贯制的妇幼健康指标体系已难以全面准确地反应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在妇幼保健的实践中,探索拓展新的、反映妇幼健康的有效指标,进一步完善妇幼健康评估体系,是妇幼保健工作者面临的重任。妇女生殖健康、妇儿心理健康、儿童早期发展、妇女围绝经期健康都是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生殖健康。1994年开罗会议提出“生殖健康”概念,要求“所有国家应不迟于2015年为年龄适合的所有人尽早提供生殖保健”,我国政府也在政策和卫生资源上给予妇幼卫生事业很大倾斜,确立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到2005年全面推行医疗卫生和生殖健康服务,到2010年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到21世纪中叶,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2]。妇女儿童的心理健康正在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中国,“自杀”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 7万人,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大学生自杀、青少年自杀等现象屡见不鲜。自杀者普遍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且缺少心理求助意识。资料显示,虽然63%的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但仅有7%的自杀者在死前曾求助过心理医生。与此相对应的,据权威机构的数字显示,在发达国家中,每百万人中就有500人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在中国每百万人中仅有3至5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由心理学研究转为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者则更是少而又少。社区、农村的精神卫生服务十分落后,公共健康教育任重道远。而促进儿童身体、智力、心理发展的儿童早教项目,虽在国内起步不久,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妇女围绝经期健康关怀,不仅可以改善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减少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发生,同时,可以提高妇女生活质量,稳定家庭关系,保持社会和谐。要达到以上目标,探索拓展新的能够反映包括妇女生殖健康、妇儿心理健康、儿童早期发展、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等内容的有效指标,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妇幼健康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刘昌良,陈田福.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妇幼保健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3, 23(4): 30
[2] 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与发展国家报告[EB/OL]. http: //www. china. com. cn, 2004~09~28
作者单位:133001 延吉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