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活力、更好立德树人,增强大学生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与党同心同德同行,高度认同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去解析新媒体对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进而构建起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知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知教育;路径
网络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得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被不断地改变,同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态同时被改变。对于热衷新信息传递工具和喜好新事物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民族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交流的便捷,更带给他们信息传递的自由。他们率先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网络的使用者和信息的传播者。鉴于边疆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本文试图从教育学的视角去解析新媒体对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进而构建起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知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高校教师的舆情引导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
由于受交通、地理、经济条件和信息的制约,在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媒介素养不高,舆情引导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较低,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力和判断力客观上是有很大影响的,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需要可以正确引导网络信息判断和认知的教育者的。要改变这一现状,提升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是一个必然的途径。这就需要在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考核中增加教师的舆情引导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的考核。首先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中,不仅要培训新媒体的信息思想和信息意识,更要培训使用新媒体的技能,提高教师的信息解读力、判断力和信息分辨力;其次,要在职务晋升、职称晋升中增加对教师舆情引导力和政治敏锐度的考核;另外,要求广大教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弘扬民族文化主旋律,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媒介,正确分辨网络舆情事件的善恶本质,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侵害,学会不信谣、不传讹、不造谣,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道德秩序。
二、开通网络直播
网络直播是当前新媒体行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的,观看者与开播嘉宾在同一时段通过视频软件,直接聊天、提问和问答,目前的各大新闻发布会、重大赛事常以直播的方式进行。优点在于不受地点、空间的局限,直播过程中可以相互提问解答,增加观看者的参与兴趣。以往高校邀请的名人专家在学校做的学生喜爱的专题讲座,受时间、场地空间限制,而网络直播恰好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
通过直播,少数民族大学生能与对方面对面,互相提问与回答,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同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分享自己是如何从少数民族地区脱颖而出,奋发图强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大学生通过倾听、学习身边的榜样,不仅能够在其他少数民族代表身上学习到如何成长和走向社会,还能更有意义的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
三、重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学校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相对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速度,其不同步、不协调、不平衡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为了加快边疆地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对学校教育受网络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层转变办学观念,树立网络化、信息化意识,适时跟上信息化、网络教育的步伐,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走信息化教育之路;学校主管部门应把信息化教育考核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把手追究责任制度;提高互联网等硬件设施的使用率,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在财力和人力上支持和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信息化网络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才的对口交流和合作;各高校要建立一支包括网络情报信息员、网络评沦员、网络安全监管员和网站管理员,专兼职结合的网络人才队伍,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切实提高这些管理人员的媒介素养和信息反应能力;要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通过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内容丰富、互动有序、公开透明的校园网站宣传正能量,引领学校新风尚,让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校聚焦在学校网络场域,实现理性沟通与情感对话,使之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学生学习的驿站、事务管理的平台和心灵聚焦的场域,以此为少数民发族大学生建构起一个生活、学习和咨询的平台。
四、制作公众号
新媒体中十分普遍的一种推广方式是利用公众号,定期定时更新信息传输某种精神或价值观念。通过每天对社会热门话题、时事政要、民生关注的推送,引起大众的共鸣并将其希望传达的精神内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读者在观看过程中也能够欣然接受。在对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可制作专门的公众号,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引导。
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通的公众号专栏设置可涵盖民族学生交流、高校实时动态、民族地区时事等板块。公众号推送的文章 也应以民族学生交流、高校实时动态、民族地区时事等板块。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也应以民族大学生关注的新鲜趣事、热门头条为主,以图文视频等形式推送。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末留言区将文章概要译成本民族文字并分享到朋友圈,吸引其他民族大学生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网上分享此公众号的二维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掀起民族大学生关注时事、国情、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增进民族大学生本民族之间,各民族之间,全国大學生之间学习交流的热情,增进彼此的感情。
五、立校园内部师生网络舆情信息的反馈机制,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本土网站建设
边疆民族地区的门户网站是对外信息交流的窗口,是本地区舆情汇聚的场域,更是地区讯息发布的平台。边疆民族地区本土网站上的信息大多都会被许多大型户网站引用。大门户网站信息的质量与边疆地区本土网站上发布的信息直接相关,从而影响着舆情的走向。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获取信息的渠道可能来自不同的网络媒介,但有关反映地区和民族实际问题的事件多数与地区本土网站提供的信息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引导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与加强地区本土网站建设有着非常关键的联系。地区本土网站的信息与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利益最为直接和相关。在信息化时代,为了理性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看待舆情事件,占领舆论阵地、提高他们的信息认知力和判断力,边疆民族地区各级部门应该加强本土网站建设,使之成为政务桥梁、新闻窗口、服务门户,同时也成为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知教育的网络平台。做到: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内容,反映边疆民族地区地方特色的文化讯息要增加;增加媒介的可信度、信息覆盖率和分布率,整合各种媒介资源信息。及时、准确发布公开各类新闻信息,让公民的信息知情权得到保证;网络民意互动栏目建设要进上步加强,对百姓关注的社会话题及问题要及时回复;建立民族语言的信息网络平台,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众的信息共享;自觉抵制各种低俗、消极讯息在网络空问的传递,传播反映正能量的信息内容。
关键词:新媒体;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知教育;路径
网络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得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被不断地改变,同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态同时被改变。对于热衷新信息传递工具和喜好新事物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民族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交流的便捷,更带给他们信息传递的自由。他们率先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网络的使用者和信息的传播者。鉴于边疆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本文试图从教育学的视角去解析新媒体对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进而构建起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知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高校教师的舆情引导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
由于受交通、地理、经济条件和信息的制约,在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媒介素养不高,舆情引导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较低,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力和判断力客观上是有很大影响的,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需要可以正确引导网络信息判断和认知的教育者的。要改变这一现状,提升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是一个必然的途径。这就需要在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考核中增加教师的舆情引导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的考核。首先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中,不仅要培训新媒体的信息思想和信息意识,更要培训使用新媒体的技能,提高教师的信息解读力、判断力和信息分辨力;其次,要在职务晋升、职称晋升中增加对教师舆情引导力和政治敏锐度的考核;另外,要求广大教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弘扬民族文化主旋律,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媒介,正确分辨网络舆情事件的善恶本质,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侵害,学会不信谣、不传讹、不造谣,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道德秩序。
二、开通网络直播
网络直播是当前新媒体行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的,观看者与开播嘉宾在同一时段通过视频软件,直接聊天、提问和问答,目前的各大新闻发布会、重大赛事常以直播的方式进行。优点在于不受地点、空间的局限,直播过程中可以相互提问解答,增加观看者的参与兴趣。以往高校邀请的名人专家在学校做的学生喜爱的专题讲座,受时间、场地空间限制,而网络直播恰好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
通过直播,少数民族大学生能与对方面对面,互相提问与回答,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同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分享自己是如何从少数民族地区脱颖而出,奋发图强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大学生通过倾听、学习身边的榜样,不仅能够在其他少数民族代表身上学习到如何成长和走向社会,还能更有意义的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
三、重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学校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相对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速度,其不同步、不协调、不平衡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为了加快边疆地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对学校教育受网络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层转变办学观念,树立网络化、信息化意识,适时跟上信息化、网络教育的步伐,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走信息化教育之路;学校主管部门应把信息化教育考核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把手追究责任制度;提高互联网等硬件设施的使用率,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在财力和人力上支持和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信息化网络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才的对口交流和合作;各高校要建立一支包括网络情报信息员、网络评沦员、网络安全监管员和网站管理员,专兼职结合的网络人才队伍,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切实提高这些管理人员的媒介素养和信息反应能力;要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通过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内容丰富、互动有序、公开透明的校园网站宣传正能量,引领学校新风尚,让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校聚焦在学校网络场域,实现理性沟通与情感对话,使之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学生学习的驿站、事务管理的平台和心灵聚焦的场域,以此为少数民发族大学生建构起一个生活、学习和咨询的平台。
四、制作公众号
新媒体中十分普遍的一种推广方式是利用公众号,定期定时更新信息传输某种精神或价值观念。通过每天对社会热门话题、时事政要、民生关注的推送,引起大众的共鸣并将其希望传达的精神内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读者在观看过程中也能够欣然接受。在对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可制作专门的公众号,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引导。
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通的公众号专栏设置可涵盖民族学生交流、高校实时动态、民族地区时事等板块。公众号推送的文章 也应以民族学生交流、高校实时动态、民族地区时事等板块。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也应以民族大学生关注的新鲜趣事、热门头条为主,以图文视频等形式推送。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末留言区将文章概要译成本民族文字并分享到朋友圈,吸引其他民族大学生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网上分享此公众号的二维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掀起民族大学生关注时事、国情、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增进民族大学生本民族之间,各民族之间,全国大學生之间学习交流的热情,增进彼此的感情。
五、立校园内部师生网络舆情信息的反馈机制,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本土网站建设
边疆民族地区的门户网站是对外信息交流的窗口,是本地区舆情汇聚的场域,更是地区讯息发布的平台。边疆民族地区本土网站上的信息大多都会被许多大型户网站引用。大门户网站信息的质量与边疆地区本土网站上发布的信息直接相关,从而影响着舆情的走向。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获取信息的渠道可能来自不同的网络媒介,但有关反映地区和民族实际问题的事件多数与地区本土网站提供的信息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引导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与加强地区本土网站建设有着非常关键的联系。地区本土网站的信息与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利益最为直接和相关。在信息化时代,为了理性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看待舆情事件,占领舆论阵地、提高他们的信息认知力和判断力,边疆民族地区各级部门应该加强本土网站建设,使之成为政务桥梁、新闻窗口、服务门户,同时也成为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知教育的网络平台。做到: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内容,反映边疆民族地区地方特色的文化讯息要增加;增加媒介的可信度、信息覆盖率和分布率,整合各种媒介资源信息。及时、准确发布公开各类新闻信息,让公民的信息知情权得到保证;网络民意互动栏目建设要进上步加强,对百姓关注的社会话题及问题要及时回复;建立民族语言的信息网络平台,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众的信息共享;自觉抵制各种低俗、消极讯息在网络空问的传递,传播反映正能量的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