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7月13日至14日招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如何在形成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初中生物教师的作用,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一个好的开端,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深入学习、领悟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教学实施的理念。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1.面向全体学生
课程目标是所有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最基本的公民素养,它所涵盖的相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不应以任何理由降低这一要求,而应创造条件去达成目标。实现不同发展状况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提出了探究性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最好的发展。
2.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社会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即一般公民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课程不去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是培养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而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3.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教学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于个性化。
二、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教育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特点之一,而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参与和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1.科学技术发展极快,与此相关的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问题很多,有些还是热点问题。如今,大众传媒对这类问题的传播很快,也很热衷。因此,作为老师要从多渠道关注此类问题,并对各种信息及信息源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必要的思考和分析,不能误导学生。
2.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很广,需要的背景资料涉及的领域很宽,对于初中学生常常难度很大。这需要更多地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和学生生活相关问题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亲切、实在,有用武之地。特别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进入教学,常常要用到调查、资料搜集、分析讨论等方法,还涉及到上网查询,个别专访等活动,会占用许多的课外时间。因此,有些活动不一定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只要让部分有兴趣、有精力的学生参加,再用其他形式(如报告会,展览等)和别的学生交流,便能实现成果共享。
三、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一类探究活动,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因而,加强和改进生物学实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
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具、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2.提倡实验的低成本和简单易行
鉴于目前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和相应的仪器设备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提倡低成本,简单易行,尤为重要。生物学课程中的实验成本(除显微镜外)大都是非常低廉的,可以有多种代用品。老师只要偿试就能够在低成本实验上做出创造。
3.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
通常,生物实验大都要使用生物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而且要注意爱护生物,对野生动植物不宜大量的采集,既是爱护生物资源,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如关于鼠妇和环境关系的探究,要提醒学生实验后放归大自然)。在缺乏生物材料的情况下,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设计虚拟实验,这也是科学实验的常用方法。实验设计的多样化,还包括同一实验的不同设计思路,教师可以创造,学生也可参与,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实验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
这里的技能,不单是指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等),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因而,要注重诸如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分析、表示方式及实验报告书写等多种技能的训练。
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初中生物学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能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要掌握好探究活动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侧重点
有的是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的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上,有的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上,有的重在取样、检测上,有的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上等。因此,一项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仍然应该有非常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要组织好探究活动,注重过程
因为要求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有定论的东西。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于是,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过程,即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在教师指导下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如实,讨论要尊重不同意见,鼓励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
3.要注意课内外活动的结合
课程中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在课内完成,即占有一定的课时。不可以挪到课外,加重负担,甚或放任自流,但另一方面有些活动也需要课外用适当时间才能完成。如:种子萌发的条件,必须坚持数天,至于体验栽培管理一种植物的全过程,更需要数月的艰辛。否则,又如何能亲自体验其生长发育和栽培管理的全过程呢?
4.要重视探究活动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通过各种形式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如:从一般的课堂讨论交流到举办小型报告会)。撰写一篇科学报告的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继续;辩证的逻辑,严密的推理,是科学活动要求的思维品质,这在撰写过程中将会得到锻炼。
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素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总之,生物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领悟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改进生物学教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生物学兴趣,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才能为“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一、深入学习、领悟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教学实施的理念。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1.面向全体学生
课程目标是所有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最基本的公民素养,它所涵盖的相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不应以任何理由降低这一要求,而应创造条件去达成目标。实现不同发展状况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提出了探究性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最好的发展。
2.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社会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即一般公民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课程不去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是培养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而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3.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教学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于个性化。
二、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教育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特点之一,而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参与和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1.科学技术发展极快,与此相关的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问题很多,有些还是热点问题。如今,大众传媒对这类问题的传播很快,也很热衷。因此,作为老师要从多渠道关注此类问题,并对各种信息及信息源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必要的思考和分析,不能误导学生。
2.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很广,需要的背景资料涉及的领域很宽,对于初中学生常常难度很大。这需要更多地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和学生生活相关问题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亲切、实在,有用武之地。特别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进入教学,常常要用到调查、资料搜集、分析讨论等方法,还涉及到上网查询,个别专访等活动,会占用许多的课外时间。因此,有些活动不一定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只要让部分有兴趣、有精力的学生参加,再用其他形式(如报告会,展览等)和别的学生交流,便能实现成果共享。
三、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一类探究活动,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因而,加强和改进生物学实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
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具、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2.提倡实验的低成本和简单易行
鉴于目前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和相应的仪器设备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提倡低成本,简单易行,尤为重要。生物学课程中的实验成本(除显微镜外)大都是非常低廉的,可以有多种代用品。老师只要偿试就能够在低成本实验上做出创造。
3.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
通常,生物实验大都要使用生物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而且要注意爱护生物,对野生动植物不宜大量的采集,既是爱护生物资源,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如关于鼠妇和环境关系的探究,要提醒学生实验后放归大自然)。在缺乏生物材料的情况下,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设计虚拟实验,这也是科学实验的常用方法。实验设计的多样化,还包括同一实验的不同设计思路,教师可以创造,学生也可参与,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实验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
这里的技能,不单是指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等),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因而,要注重诸如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分析、表示方式及实验报告书写等多种技能的训练。
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初中生物学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能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要掌握好探究活动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侧重点
有的是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的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上,有的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上,有的重在取样、检测上,有的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上等。因此,一项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仍然应该有非常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要组织好探究活动,注重过程
因为要求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有定论的东西。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于是,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过程,即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在教师指导下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如实,讨论要尊重不同意见,鼓励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
3.要注意课内外活动的结合
课程中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在课内完成,即占有一定的课时。不可以挪到课外,加重负担,甚或放任自流,但另一方面有些活动也需要课外用适当时间才能完成。如:种子萌发的条件,必须坚持数天,至于体验栽培管理一种植物的全过程,更需要数月的艰辛。否则,又如何能亲自体验其生长发育和栽培管理的全过程呢?
4.要重视探究活动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通过各种形式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如:从一般的课堂讨论交流到举办小型报告会)。撰写一篇科学报告的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继续;辩证的逻辑,严密的推理,是科学活动要求的思维品质,这在撰写过程中将会得到锻炼。
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素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总之,生物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领悟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改进生物学教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生物学兴趣,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才能为“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