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重要出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传统行业的去产能问题。钢铁行业是传统行业的典型代表,通过一系列数据支持,可以发现其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出口受阻和环境污染等困境,诸多的问题综合在一起让去产能更加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要的对策有政府行政手段,注重技术创新,完善环保要求,优化出口结构等。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钢铁行业 去产能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4(a)-001-02
供给和需求是最基本的经济概念,是决定一国经济均衡的两个重要维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向主要侧重于需求侧,一个主要的体现是“三驾马车”理论,即通过扩大消费、投资、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种以扩大需求为核心的政策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其产生的结构性失衡副作用也较大,从而使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缺少动力。近年来,学术界和我国决策层开始将目光转向供给侧,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供给侧改革”被正式提出,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以供给侧出发的深化改革阶段。与需求侧相比,供给侧主要从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改革入手,
从经济的根源“对症下药”,理清不合理的制度障碍,从而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注入活力。
具体而言,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具体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是针对我国目前供给存在的矛盾所提出的,即中低端商品供给过剩,而高端产品供不应求[1]。其中,对传统低端产业的调整改革是重点,而去产能又是这一方面的当务之急。我国目前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比如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约为4亿吨;煤炭行业过剩产能4.2亿吨;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仅67%。虽然去产能已经刻不容缓,但其实施过程也将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将以钢铁行业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进行供给侧改革下去产能问题的分析。
1 钢铁行业的发展困境
1.1 产能过大,供需失衡
中国的粗钢产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位,2005年中国粗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1%,到了2015年这一数据上升至49.6%。具体来看,中国的钢铁产能巨大,且近十年的年产量上升快速。2006年生铁产量为41245.19万吨,粗钢产量41914.85万吨,钢材产量46893.36万吨,到了2014年这一数据分别上升为71374.78万吨、82230.63万吨、112513.12万吨,上升幅度分别为73%、96%、140%,可见钢铁产量的扩张规模之大(数据来源:世界钢铁协会网站数据库)。
其中,2009年的钢铁产量增幅尤其明显,这是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为减少我国可能受到的冲击,积极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其中四万亿投资计划极大地刺激了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钢铁行业产能大幅扩张的催化剂。但是“十二五”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传统的钢铁消耗性行业诸如建筑业、机械制造业的用钢需求也随之下降,一边是扩张的供给,另一边是逐渐疲乏的需求,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无疑日益凸显。
1.2 价格下跌,亏损普遍
在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钢铁行业的普遍价格下跌。钢材价格持续下跌。从2012年开始,我国钢材价格已连年下降。2015年,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2014年的81.91点下跌到56.37点,下降25.54点,降幅达到31.1%。
价格下跌直接导致了利润的下降,甚至引发钢铁行业的大面积亏损。2014 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盈利225.89亿元,亏损面为14.77%,到2015年,这些重点企业转盈为亏,亏损高达645.34亿元,亏损面达50%以上(数据来源:中华商务网)。表2列举了我国9个高产量钢铁集团的利润增减情况,除了河钢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外,其他企业都有严重的亏损。
鋼铁集团严重的亏损情况使这些企业更加依赖外部融资,导致企业负债规模持续扩大、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而严重的亏损会导致行业效率低下,生产要素浪费,所以去产能迫在眉睫。
1.3 贸易摩擦加剧,出口难度加大
我国作为钢铁出口第一大国,在出口数量上保持着较高水平。2006年,我国钢铁出口量达到2450万吨,这标志着我国从钢铁进口国一跃成为了最大的钢铁出口国。2015年我国钢铁出口量突破了1亿吨,达1.124亿吨,同比增长20%,出口量约占中国同年钢铁总产量的10%[5]。但是,出口量大并不代表良好的产品的出口贸易状况,事实上,我国钢铁行业面对的贸易环境不容乐观,贸易摩擦屡见不鲜。
在2014年,世界各国针对我国钢铁贸易开展的贸易调查达到了67起,是2013年的两倍之多,其中大部分案件为反倾销案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国钢铁行业普遍认为我国钢铁出口价格过低,抢占了其本土的钢铁产品的份额,扰乱了其市场价格机制。仅在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遭受的针对钢铁出口的反倾销调查就达到34起之多。这种国外的贸易保护政策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钢铁企业的出口时间、风险和直接经济成本,进而加大出口难度,更不利于化解过剩的国内产能。
1. 4 生产技术落后,环境成本大
从技术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利用后发优势,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了我国钢铁制造业的改进。但是随后钢铁企业忽视技术创新,导致了中国钢铁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弱。2013年我国钢铁企业的科研资金投入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9%左右,其中自主研发的投入更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更倾向于采用投入成本较低的低端传统技术模式,但长此以往不利于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从环保角度看,我国钢铁行业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带来的环境成本居高不下。钢铁行业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排放如果不按要求处理,则会引起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尤其是废气污染,钢铁行业的废弃排放是造成北方严重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占到整个工业总能耗的23%。并且二氧化碳排放量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三,为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3%。可见钢铁行业的高能耗特点,如果对产能不加控制,则不利于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 去产能改革应对措施
钢铁行业的去产能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因为产能过剩会造成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严重浪费,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对于去产能问题,不仅要通过政府外部施压,也要激发行业内部的活力;不仅要重视国内市场,也要重视国外市场。只有从多角度出发,多层面切入,才能使去产能行之有效。
2.1 运用行政手段,强制化解产能
2016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严禁新增产能,意见称“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3]这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强制控制产能,通过设置钢铁市场的准入屏障,以防止已经过于庞大的钢铁产业进一步无效率扩张,为行业“瘦身”做准备,这种方法往往快速有效,且影响范围广。同时该意见还鼓励兼并重组,引导“僵尸企业”主动退出,淘汰落后企业,降低整个钢铁市场的供应量。
2.2 重视技术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要充分重视钢铁行业内部的技术进步,提高钢铁产业的创新能力,实现我国钢铁从“量大”到“质优”的根本转变。对于生产工艺落后钢铁产品要适量减产,从而将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转移到附加值高的高端优势产品上去。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全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满足下游消费端对中高端钢铁产品的需求。这样才能提升产能的质量,从而实现精细化,高端化生产,去除大量的落后产能,用高质量产能弥补市场的不足,优化市场结构。
2.3 提高环境保护要求,完善工艺流程
不完善是工業环境保护机制也是造成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如果钢铁企业对其排放的污染物的处理不符合相关规定,则应该加大对其的行政或法律处罚。对于排放污染物高的钢铁企业来说,如果其为污染付出的成本远小于其利润,那么企业可能毫无顾忌地扩大规模,而不能将其对整个社会造成的负的外部性内在化。同时,优秀的钢铁企业治理污染成本要远远高于落后企业,这就更不利于公平的市场竞争。因此,首先需要完善的环保立法与有效的执法规则,使环保标准成为一项硬性指标严格执行,这样不达标的企业就会自动被限制在生产之外,实现优胜劣汰,及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僵尸企业”,从而有利于减少产能。 其次,在生产工艺上要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做到“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4],实现“绿色钢铁”的生产,使环境与工业和谐共进。
2.4 改善贸易结构,提高竞争优势
在国内需求呈现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对外出口化解产能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应该在出口市场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两方面进行调整。
在出口市场方面,为了拓宽海外钢铁消费市场,使市场结构多元化,我们应该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依托[5]。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其正在蓬勃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对钢铁材料的需求相当可观。根据《“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钢铁出口额达到237.2亿美元,钢铁制品的出口额为186亿美元。所以进一步避免沿线经济带贸易中可能存在的壁垒和摩擦,那么这些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市场可以显著地吸纳我国钢铁的产能。
另一方面,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具体来看,我国应进行适度调整,灵活地根据国外市场对不同品种与用途的钢材产品的需求来控制钢材的分类产量。同时,提高具有更大附加值的高端产品的出口比重,打造优秀的中国钢铁品牌,使我国的钢铁产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R].2016.
[2] 王庆炜.我国钢铁出口贸易现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6(15).
[3] 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Z].
[4] 徐泮来.“绿色钢铁”的发展现状的评析[J].铸造技术, 2010(05).
[5] 陈一,李友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际,2016(5).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钢铁行业 去产能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4(a)-001-02
供给和需求是最基本的经济概念,是决定一国经济均衡的两个重要维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向主要侧重于需求侧,一个主要的体现是“三驾马车”理论,即通过扩大消费、投资、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种以扩大需求为核心的政策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其产生的结构性失衡副作用也较大,从而使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缺少动力。近年来,学术界和我国决策层开始将目光转向供给侧,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供给侧改革”被正式提出,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以供给侧出发的深化改革阶段。与需求侧相比,供给侧主要从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改革入手,
从经济的根源“对症下药”,理清不合理的制度障碍,从而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注入活力。
具体而言,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具体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是针对我国目前供给存在的矛盾所提出的,即中低端商品供给过剩,而高端产品供不应求[1]。其中,对传统低端产业的调整改革是重点,而去产能又是这一方面的当务之急。我国目前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比如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约为4亿吨;煤炭行业过剩产能4.2亿吨;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仅67%。虽然去产能已经刻不容缓,但其实施过程也将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将以钢铁行业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进行供给侧改革下去产能问题的分析。
1 钢铁行业的发展困境
1.1 产能过大,供需失衡
中国的粗钢产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位,2005年中国粗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1%,到了2015年这一数据上升至49.6%。具体来看,中国的钢铁产能巨大,且近十年的年产量上升快速。2006年生铁产量为41245.19万吨,粗钢产量41914.85万吨,钢材产量46893.36万吨,到了2014年这一数据分别上升为71374.78万吨、82230.63万吨、112513.12万吨,上升幅度分别为73%、96%、140%,可见钢铁产量的扩张规模之大(数据来源:世界钢铁协会网站数据库)。
其中,2009年的钢铁产量增幅尤其明显,这是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为减少我国可能受到的冲击,积极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其中四万亿投资计划极大地刺激了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钢铁行业产能大幅扩张的催化剂。但是“十二五”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传统的钢铁消耗性行业诸如建筑业、机械制造业的用钢需求也随之下降,一边是扩张的供给,另一边是逐渐疲乏的需求,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无疑日益凸显。
1.2 价格下跌,亏损普遍
在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钢铁行业的普遍价格下跌。钢材价格持续下跌。从2012年开始,我国钢材价格已连年下降。2015年,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2014年的81.91点下跌到56.37点,下降25.54点,降幅达到31.1%。
价格下跌直接导致了利润的下降,甚至引发钢铁行业的大面积亏损。2014 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盈利225.89亿元,亏损面为14.77%,到2015年,这些重点企业转盈为亏,亏损高达645.34亿元,亏损面达50%以上(数据来源:中华商务网)。表2列举了我国9个高产量钢铁集团的利润增减情况,除了河钢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外,其他企业都有严重的亏损。
鋼铁集团严重的亏损情况使这些企业更加依赖外部融资,导致企业负债规模持续扩大、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而严重的亏损会导致行业效率低下,生产要素浪费,所以去产能迫在眉睫。
1.3 贸易摩擦加剧,出口难度加大
我国作为钢铁出口第一大国,在出口数量上保持着较高水平。2006年,我国钢铁出口量达到2450万吨,这标志着我国从钢铁进口国一跃成为了最大的钢铁出口国。2015年我国钢铁出口量突破了1亿吨,达1.124亿吨,同比增长20%,出口量约占中国同年钢铁总产量的10%[5]。但是,出口量大并不代表良好的产品的出口贸易状况,事实上,我国钢铁行业面对的贸易环境不容乐观,贸易摩擦屡见不鲜。
在2014年,世界各国针对我国钢铁贸易开展的贸易调查达到了67起,是2013年的两倍之多,其中大部分案件为反倾销案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国钢铁行业普遍认为我国钢铁出口价格过低,抢占了其本土的钢铁产品的份额,扰乱了其市场价格机制。仅在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遭受的针对钢铁出口的反倾销调查就达到34起之多。这种国外的贸易保护政策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钢铁企业的出口时间、风险和直接经济成本,进而加大出口难度,更不利于化解过剩的国内产能。
1. 4 生产技术落后,环境成本大
从技术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利用后发优势,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了我国钢铁制造业的改进。但是随后钢铁企业忽视技术创新,导致了中国钢铁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弱。2013年我国钢铁企业的科研资金投入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9%左右,其中自主研发的投入更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更倾向于采用投入成本较低的低端传统技术模式,但长此以往不利于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从环保角度看,我国钢铁行业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带来的环境成本居高不下。钢铁行业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排放如果不按要求处理,则会引起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尤其是废气污染,钢铁行业的废弃排放是造成北方严重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占到整个工业总能耗的23%。并且二氧化碳排放量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三,为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3%。可见钢铁行业的高能耗特点,如果对产能不加控制,则不利于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 去产能改革应对措施
钢铁行业的去产能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因为产能过剩会造成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严重浪费,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对于去产能问题,不仅要通过政府外部施压,也要激发行业内部的活力;不仅要重视国内市场,也要重视国外市场。只有从多角度出发,多层面切入,才能使去产能行之有效。
2.1 运用行政手段,强制化解产能
2016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严禁新增产能,意见称“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3]这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强制控制产能,通过设置钢铁市场的准入屏障,以防止已经过于庞大的钢铁产业进一步无效率扩张,为行业“瘦身”做准备,这种方法往往快速有效,且影响范围广。同时该意见还鼓励兼并重组,引导“僵尸企业”主动退出,淘汰落后企业,降低整个钢铁市场的供应量。
2.2 重视技术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要充分重视钢铁行业内部的技术进步,提高钢铁产业的创新能力,实现我国钢铁从“量大”到“质优”的根本转变。对于生产工艺落后钢铁产品要适量减产,从而将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转移到附加值高的高端优势产品上去。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全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满足下游消费端对中高端钢铁产品的需求。这样才能提升产能的质量,从而实现精细化,高端化生产,去除大量的落后产能,用高质量产能弥补市场的不足,优化市场结构。
2.3 提高环境保护要求,完善工艺流程
不完善是工業环境保护机制也是造成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如果钢铁企业对其排放的污染物的处理不符合相关规定,则应该加大对其的行政或法律处罚。对于排放污染物高的钢铁企业来说,如果其为污染付出的成本远小于其利润,那么企业可能毫无顾忌地扩大规模,而不能将其对整个社会造成的负的外部性内在化。同时,优秀的钢铁企业治理污染成本要远远高于落后企业,这就更不利于公平的市场竞争。因此,首先需要完善的环保立法与有效的执法规则,使环保标准成为一项硬性指标严格执行,这样不达标的企业就会自动被限制在生产之外,实现优胜劣汰,及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僵尸企业”,从而有利于减少产能。 其次,在生产工艺上要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做到“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4],实现“绿色钢铁”的生产,使环境与工业和谐共进。
2.4 改善贸易结构,提高竞争优势
在国内需求呈现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对外出口化解产能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应该在出口市场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两方面进行调整。
在出口市场方面,为了拓宽海外钢铁消费市场,使市场结构多元化,我们应该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依托[5]。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其正在蓬勃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对钢铁材料的需求相当可观。根据《“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钢铁出口额达到237.2亿美元,钢铁制品的出口额为186亿美元。所以进一步避免沿线经济带贸易中可能存在的壁垒和摩擦,那么这些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市场可以显著地吸纳我国钢铁的产能。
另一方面,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具体来看,我国应进行适度调整,灵活地根据国外市场对不同品种与用途的钢材产品的需求来控制钢材的分类产量。同时,提高具有更大附加值的高端产品的出口比重,打造优秀的中国钢铁品牌,使我国的钢铁产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R].2016.
[2] 王庆炜.我国钢铁出口贸易现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6(15).
[3] 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Z].
[4] 徐泮来.“绿色钢铁”的发展现状的评析[J].铸造技术, 2010(05).
[5] 陈一,李友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际,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