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良好方式,唯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方能形成正确的语文思维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逐步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已经成了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文章将整合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概念,根据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况,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给出怎样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接下来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语文教学;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示: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初中学生,其课外阅读总量不得低于260万字,所以每个学年都必须阅读2~3本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阅读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在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深度学习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习知识的有效整合,促使学生系统性地阅读文章,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并通过批判性、质疑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学习知识,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丰富知识储备,陶冶自身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 深度学习概述
深度学习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计算机智能领域,后来延伸至脑科学领域,随着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教育事业的而不断改革,深度学习理念在教育领域逐步得到应用。相对于传统的浅层学习而言,深度学习更加注重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强调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并理解学习内容的完整含义,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系统地学习知识,在学生加深知识理解程度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深度学习理念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重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旧知识为新知识提供了学习支撑,在探索新知时,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其次,提高学生对新知的欲望,知识的学习是由学习者内部激发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并不是機械地接受知识,只有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后,具有终身学习的内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需要将学习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 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是发散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实践途径之一,是指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从积极主动的情感思维以及相关活动中,帮助学生增强体验感,在有所思考与感悟的情况下,得到全新的思想启迪。在享受美好与乐趣到同时,珍惜不同学生的理解、感受与体验。受传统教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并不理想,深度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还没有体现,具体展现在这些领域:
首先,重视直观体验,忽视思维能力。不可否认,阅读的过程便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阅读教学活动,而且初中教材中的文章多表达作者的生活状态,并展现作者自身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持续加快,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师习惯于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课件,针对阅读教学活动中不易理解的难点,如果以视频或者动画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缺少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能够增强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一文章时,语文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的理解,在课前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与视频,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尽管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便不会思考苏州园林的模样,直接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其次,思维碎片化,忽视整体建构。阅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整体性的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全局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比较薄,注重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将文本内容进行细化,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阅读文章的难度,尽可能地提高语文阅读的效果。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这一文章时,作者采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显著特点,并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来说明,赞扬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涵,尽管可以在短期内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学生也可以体验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获得教育与思想的启迪,但是这样碎片化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提高,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最后,阅读功利化,主动性不强。《语文课程标准》表示:阅读作为不同学生个性的表现。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分析文本,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活动中,增强理解,在有所思考与感悟的情况下,得到情感熏陶,从思想中得到审美乐趣与启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普及,为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使得学生离阅读越来越远,他们更希望从电子产品中获得更有趣的知识,导致一些学生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以至于阅读能力日益低下,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形成终身阅读的意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在学习《昆明的雨》这篇文章时,这是汪曾祺写作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彰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热爱百姓的思想情感,一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阅读,或者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尽管他们完成了阅读任务,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去想象,便无法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内涵,也就难以形成终身阅读的思维。 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的路径
(一)置身问题情境,激活阅读思维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阅读的内容,并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已有知识,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语文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创设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于已有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在质疑、推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
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这篇文章时,这是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通俗的语言,将父亲对于孩子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从这个背影里读到了什么?什么样的原因唤起了作者沉睡的记忆?非常普遍的情感经历,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煽情?文章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什么不相见?采用这样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教学的情境中,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调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问题,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并有效地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为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整合阅读,增强阅读兴趣
所谓整合阅读教学,即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整理需要阅读和学习的资料,并采取整体的眼光进行分析,将分析的过程与结果应用于语文学习中。实质上,整合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系统地去阅读文章和书籍,不可以将文章的段落与话语进行拆开,而是将一篇文章的语句或者几篇同类型的文章结合起来进行阅读,从而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发现其中存在的内在关系,整合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一系列的文章,这是增强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
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这是朱德早期创作的记叙性散文,作者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记叙了母亲的生平,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形象,流露出思念母亲的真挚感情。在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语文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今夜无眠》《慈母情深》等文章,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表达对父母之爱的优美语句,并引导学生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鼓励学生朗读成诵,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父母之爱的美好情感,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对于父母的爱和父母对于自己的爱。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大大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品德素养。
(三)注重名著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名著导读栏目,为名著导读课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所谓名著,即是一个时期的文学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缩影。通过阅读名著,读者可以了解当时时代的社会與文化特征,并且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或者是应付考试,只是简单地将名著大概内容浏览一遍,或者是将整理好的名著重点内容背下来。这样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阅读目标,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如在导读《骆驼祥子》这一名著时,语文教师可以设立第一章至第二十四章的目标:a. 第一至第三章:请完善祥子的“个人简历”,包含姓名、年龄、外貌和家庭背景等,初步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b. 第四章至第六章:在名著的第四章,刘四爷这一人物出场,请问是否还有其他人物的出现,请描写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对于第六章至第二十四章,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内容设置合理的阅读目标,以此来增强学生阅读的动力与趣味,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目标。
(四)巧用读写结合,发展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可以做到将自身的见闻、想法以及体验进行明确的、具体地、流利通畅地表达,同时可以根据所需,在进行写作中对常见的表达方式加以应用,进而获得书面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及发展。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则是表达的过程,两者是加深学生理解和领会课文内涵的有效方式。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字、词、句较为匮乏,一些学生面对写作任务时常常抓耳挠腮、无从下手,正所谓“胸中无墨,着笔穷词”。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写作中促进自身写作能力的提升。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这一名著时,语文教师要促使学生将读、思、忆有效结合起来,也可以展示片段仿写或者读后感,让学生遨游在名著阅读的海洋中,提升名著导读的教学效果,同时,在学生阅读完名著后,引导学生写出读后感,根据学生读后感的写作质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阅读效果,让学生爱上阅读,进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重视分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合作是为了达成某项目标,将两个或者以上的个体放在一起共同完成该行为,它是协调个体获得较高水平的行为体现。分组合作是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助分享的一种学习过程,涵盖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时的积极行为,如常见的分工完成学习任务,交流和分享学习过程等。语文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由五位同学组成,让小组成员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阅读与学习的方法,有利于深入学习目标的实现,加快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时,这一单元主要指导学生学习各种散文,不仅有自然美景,而且有社会生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阅读学习体系,促使学生产生更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实现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目标,推动初中阅读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四、 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增长见识和提高自身内涵的有效方式,阅读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走进书籍,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以深度学习为基础,初中语文教师不只要掌握深度学习的特征与相关概念,还应该将深度学习放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将语文阅读教学与深度学习巧妙融合,引导和支持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使学生由浅层的认知逐步过渡到深度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地发散自身的思维,在阅读活动中重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思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阅读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龚翡翡.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启发式阅读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92-93.
[2]赵玉.指向思维发展的深度阅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1 X”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0(17):43-46.
[3]余志明.深度学习观照下的语文课外阅读拓展——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9(35):44-46.
[4]沈东新.聚焦思维,深度学习——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9):26.
[5]王新强.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8):192.
[6]茅峻青.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艺术,2019(3):23.
[7]肖东志.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19(3):35-36.
作者简介:
韩开湘,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语文教学;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示: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初中学生,其课外阅读总量不得低于260万字,所以每个学年都必须阅读2~3本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阅读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在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深度学习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习知识的有效整合,促使学生系统性地阅读文章,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并通过批判性、质疑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学习知识,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丰富知识储备,陶冶自身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 深度学习概述
深度学习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计算机智能领域,后来延伸至脑科学领域,随着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教育事业的而不断改革,深度学习理念在教育领域逐步得到应用。相对于传统的浅层学习而言,深度学习更加注重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强调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并理解学习内容的完整含义,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系统地学习知识,在学生加深知识理解程度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深度学习理念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重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旧知识为新知识提供了学习支撑,在探索新知时,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其次,提高学生对新知的欲望,知识的学习是由学习者内部激发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并不是機械地接受知识,只有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后,具有终身学习的内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需要将学习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 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是发散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实践途径之一,是指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从积极主动的情感思维以及相关活动中,帮助学生增强体验感,在有所思考与感悟的情况下,得到全新的思想启迪。在享受美好与乐趣到同时,珍惜不同学生的理解、感受与体验。受传统教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并不理想,深度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还没有体现,具体展现在这些领域:
首先,重视直观体验,忽视思维能力。不可否认,阅读的过程便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阅读教学活动,而且初中教材中的文章多表达作者的生活状态,并展现作者自身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持续加快,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师习惯于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课件,针对阅读教学活动中不易理解的难点,如果以视频或者动画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缺少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能够增强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一文章时,语文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的理解,在课前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与视频,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尽管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便不会思考苏州园林的模样,直接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其次,思维碎片化,忽视整体建构。阅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整体性的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全局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比较薄,注重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将文本内容进行细化,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阅读文章的难度,尽可能地提高语文阅读的效果。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这一文章时,作者采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显著特点,并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来说明,赞扬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涵,尽管可以在短期内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学生也可以体验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获得教育与思想的启迪,但是这样碎片化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提高,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最后,阅读功利化,主动性不强。《语文课程标准》表示:阅读作为不同学生个性的表现。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分析文本,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活动中,增强理解,在有所思考与感悟的情况下,得到情感熏陶,从思想中得到审美乐趣与启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普及,为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使得学生离阅读越来越远,他们更希望从电子产品中获得更有趣的知识,导致一些学生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以至于阅读能力日益低下,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形成终身阅读的意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在学习《昆明的雨》这篇文章时,这是汪曾祺写作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彰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热爱百姓的思想情感,一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阅读,或者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尽管他们完成了阅读任务,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去想象,便无法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内涵,也就难以形成终身阅读的思维。 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的路径
(一)置身问题情境,激活阅读思维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阅读的内容,并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已有知识,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语文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创设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于已有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在质疑、推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
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这篇文章时,这是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通俗的语言,将父亲对于孩子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从这个背影里读到了什么?什么样的原因唤起了作者沉睡的记忆?非常普遍的情感经历,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煽情?文章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什么不相见?采用这样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教学的情境中,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调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问题,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并有效地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为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整合阅读,增强阅读兴趣
所谓整合阅读教学,即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整理需要阅读和学习的资料,并采取整体的眼光进行分析,将分析的过程与结果应用于语文学习中。实质上,整合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系统地去阅读文章和书籍,不可以将文章的段落与话语进行拆开,而是将一篇文章的语句或者几篇同类型的文章结合起来进行阅读,从而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发现其中存在的内在关系,整合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一系列的文章,这是增强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
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这是朱德早期创作的记叙性散文,作者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记叙了母亲的生平,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形象,流露出思念母亲的真挚感情。在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语文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今夜无眠》《慈母情深》等文章,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表达对父母之爱的优美语句,并引导学生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鼓励学生朗读成诵,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父母之爱的美好情感,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对于父母的爱和父母对于自己的爱。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大大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品德素养。
(三)注重名著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名著导读栏目,为名著导读课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所谓名著,即是一个时期的文学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缩影。通过阅读名著,读者可以了解当时时代的社会與文化特征,并且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或者是应付考试,只是简单地将名著大概内容浏览一遍,或者是将整理好的名著重点内容背下来。这样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阅读目标,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如在导读《骆驼祥子》这一名著时,语文教师可以设立第一章至第二十四章的目标:a. 第一至第三章:请完善祥子的“个人简历”,包含姓名、年龄、外貌和家庭背景等,初步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b. 第四章至第六章:在名著的第四章,刘四爷这一人物出场,请问是否还有其他人物的出现,请描写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对于第六章至第二十四章,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内容设置合理的阅读目标,以此来增强学生阅读的动力与趣味,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目标。
(四)巧用读写结合,发展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可以做到将自身的见闻、想法以及体验进行明确的、具体地、流利通畅地表达,同时可以根据所需,在进行写作中对常见的表达方式加以应用,进而获得书面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及发展。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则是表达的过程,两者是加深学生理解和领会课文内涵的有效方式。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字、词、句较为匮乏,一些学生面对写作任务时常常抓耳挠腮、无从下手,正所谓“胸中无墨,着笔穷词”。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写作中促进自身写作能力的提升。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这一名著时,语文教师要促使学生将读、思、忆有效结合起来,也可以展示片段仿写或者读后感,让学生遨游在名著阅读的海洋中,提升名著导读的教学效果,同时,在学生阅读完名著后,引导学生写出读后感,根据学生读后感的写作质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阅读效果,让学生爱上阅读,进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重视分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合作是为了达成某项目标,将两个或者以上的个体放在一起共同完成该行为,它是协调个体获得较高水平的行为体现。分组合作是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助分享的一种学习过程,涵盖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时的积极行为,如常见的分工完成学习任务,交流和分享学习过程等。语文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由五位同学组成,让小组成员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阅读与学习的方法,有利于深入学习目标的实现,加快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时,这一单元主要指导学生学习各种散文,不仅有自然美景,而且有社会生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阅读学习体系,促使学生产生更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实现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目标,推动初中阅读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四、 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增长见识和提高自身内涵的有效方式,阅读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走进书籍,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以深度学习为基础,初中语文教师不只要掌握深度学习的特征与相关概念,还应该将深度学习放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将语文阅读教学与深度学习巧妙融合,引导和支持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使学生由浅层的认知逐步过渡到深度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地发散自身的思维,在阅读活动中重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思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阅读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龚翡翡.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启发式阅读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92-93.
[2]赵玉.指向思维发展的深度阅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1 X”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0(17):43-46.
[3]余志明.深度学习观照下的语文课外阅读拓展——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9(35):44-46.
[4]沈东新.聚焦思维,深度学习——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9):26.
[5]王新强.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8):192.
[6]茅峻青.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艺术,2019(3):23.
[7]肖东志.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19(3):35-36.
作者简介:
韩开湘,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