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澳門發展 默默耕耘的法律專家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9月1日起,政策研究室由項目組正式升級為局級部門,並確定命名為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政發局),直屬行政長官領導。原政策研究室主任米健教授,獲行政長官委任為首任局長,可謂是眾望所歸。
  米健教授曾在澳門特區成立前的1991-1995年間擔任當時政府的法律翻譯辦公室法律專家;特區成立後的2007-2010年間,又擔任過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兼任特區政府公共行政改革諮詢委員會委員。2010年,第三屆政府成立後,受新任行政長官之命,擔任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籌備辦公室首席顧問,負責籌備組建政策研究室,直至2018年6月受行政長官委任擔任政策研究室主任。2018年9月1日起,被委任為新組建的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此前,2014年起被委任為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委員,2016年起擔任特區海域管理及發展統籌委員會委員,海域利用與發展中長期規劃小組副組長,負責具體執行特區海域規劃工作。除公職外,米健教授作為一位知名學者,還先後擔任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法學院院長以及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創院院長等,在相關學術領域上造詣很深。
  本期“政經風雲”有幸邀請到米健教授,與我們一起談談他一路以來服務澳門的心路歷程,以及分享他眼中如何看待澳門融入灣區發展的種種心得與感受。
  “三進宮”結緣澳門
  與米健教授的訪談約在位處氹仔體育路的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辦公室。初次見面,米健教授已令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當天他穿著一身深色正裝,雖然擔任著政府部門一局之長的重要職務,但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均自然流露出一股嚴謹治學的學者氣質,讓記者聯想及學校中和藹可親的師長,倍感親切。
  訪問伊始,記者首先問及米健教授因何際遇而來到澳門。談起昔日的經歷,米健教授依然記憶猶新、娓娓道來。1991-1995年間他首次以中國法律專家身份受邀到澳門從事法律本地化的工作,從此便與澳門結下不解之緣。1995年,他辭職回到北京中國政法大學任教職,並創辦了國內第一所專門以澳門為研究對象的機構——“中國政法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繼續為澳門社會未來的發展出路尋找方向,可以說,米健教授儘管離開澳門這片土地,但是他與澳門的關係卻不曾有間斷。
  期間,澳門幾所高校先後有意聘請米健教授任教。2007年,他應澳門科技大學的邀請擔任該校法學院院長,但三年後他出於“北方人還是比較適合待在北方”的私人理由,決定離開澳門科技大學回到北京的中國政法大學執教。
  說到這裡,米健教授向記者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早在何厚鏵先生擔任特首執政時,他就曾經向特區政府提出建議——成立一個類似香港中央政策組或內地政策研究室這樣的機構,以協助、配合行政長官的施政工作,不過因為當時時間緊迫等原因而未能成事。2009年第三屆特區政府成立之初,新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先生決定建立這個機構。於是,機緣巧合之下,米健教授又於2010年應特區政府邀請再次進入澳門政府擔任公職,開始全身心投入籌備政策研究室的工作。
  正因如此,米健教授笑稱:自己來澳是“三進宮”,由此可見與澳門確實是有很深的緣份。而如何看待這個緣份?米健教授則十分真誠地說道:“既然澳門這個地方需要我,那麼自己就應當竭盡全力、全心全意地為澳門服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米健教授非常質樸的心聲。
  政研室的工作
  並不完全為外界知曉
  眾所周知,政策研究室由2010年成立,至今已有八年,當記者提及社會上對政研室的評價眾說紛紜時,米健教授向記者表示,政研室這個機構的性質,決定了它的工作不可能完全被外界所瞭解。另外,他還透露,事實上政研室不像外界看來那麼嚴肅,反而是一個充滿友愛的機構。他回憶起當時在籌備辦公室的時候,目標是要把政研室建設成一個特區政府最有活力、最有積極性、最有創造性的機構。“雖然政研室的工作很辛苦,但是在一個愉快的工作氛圍內,大家都很開心,覺得為特區政府、為澳門社會做了些事情,就是最大的工作動力,儘管這些工作不為外界瞭解,不過政研室內部同事面對外界的批判、評論,能夠做到心中有度。”如此看來,良好的團隊合作及友善的工作氛圍,是政研室成為政府高效率的團隊的原因之一。“我時常與年輕的同事分享,應該要有為特區做奉獻的意識與精神,要有自己的信仰,不要太過計較得失,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把長官交托的工作做好,就是個人最大的收穫。我常常要求自己要有‘不求聞達,但望有用’的心理狀態”,米健教授如是說道。
  米健教授還與記者分享了政研室在過去八年裡為特區政府施政做了很多基礎性、建設性的工作,包括研究編制《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發展策略(2016-2030)》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域利用與發展中長期規劃(2016-2036)》,完成了《澳門特區政府績效管理建設》(2013年8月)、《澳門法制發展的反思與展望》(2014年5月)、《多元糾紛解決機制》(2014年6月)、《“一個中心、一個平臺”背景下的澳門法治建設與發展研究》(2015年6月)、《澳門房屋租賃法律制度的比較研究》(2015年7月)、《從律師及其他法律專業人士中選任法官的原則與路徑》(2015年10月)、《粵澳合作開發橫琴的法律問題研究》(2015年12月)和《澳門海域利用發展產業佈局規劃諮詢論證》(2018年8月)等等。他透露說,這些年來政研室的大部分研究都堅持“平行研究”的原則,即外判研究專案同時,政研室團隊都要做外判課題的平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提交行政長官的報告或意見書。他認為,所有完成的研究項目中,凝聚了政研室團隊全體同事的心血,更是不可多得的、對於特區政府施政具有參考和利用價值的寶貴資料。
  米健教授亦向記者感慨,目前擔任領導的職位一點也不輕鬆,日常工作很緊張,並且必須要非同一般地負責任,政研室的工作性質,是向行政長官負責,向特區政府負責,這在某種程度上就要求工作者所做之事不能、也不需要對外公開。記者對此感到疑惑,米健教授就向記者釋疑:首先,我們的工作或研究成果是為長官決策、施政提供諮詢、參考意見和建議,無論最後是否被採納或影響決策,都不必然對外公佈。其次,我們的工作跟做學者的要求完全不一樣,學者只需要對學術負責,還可以對外分享自己的研究,但我們必須對長官、對政府負責,這是職業紀律和倫理。相信外界有朝一日瞭解了政研室所做的工作以後,肯定會對它有一個較為客觀和公平的評價,一些負面的看法或者會隨之改變。“若政研室這些年做得不好,那麼也不會有今天得到社會共識而產生的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米健教授自信且確定地說。   當記者問他如何評價政研室?米健教授坦然地說:“個人認為政研室完全可以面對社會的品頭論足和批評,然則這也不代表政研室的工作做得都很好、沒有不足之處;相反,仍有待提高的空間,未來我們會更加努力。”
  “政策研究”與“區域發展”
  並駕齊驅
  對於記者問到因應社會發展需要,政研室升級為局級部門,對未來的工作有甚麼展望時,米健教授如是說,當初政研室作為項目組成立,行政長官與政府都各有考慮,先是觀察政研室能夠做甚麼工作,以及它的價值、作用、功能等等,經過七、八年的運作,過渡到成立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這個過程醞釀了一、兩年時間,聽取了各個方面的意見,大部分人都認為特區政府無論從政府架構上還是現時工作需要上講,都需要有這樣的一個職能部門。“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實際上是在獲得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識的前提下才正式設立的。
  米健教授認同政發局的產生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之外,對特區政府而言亦是一舉多得的,接著,米健教授向記者逐一進行如下分析。
  第一得,就是落實“以行政為主導”的方針。特區政府成立不到二十年,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政府,政府架構雖說以行政為主導,但行政長官具體如何領導及開展特區政府的各項工作、保證各項政策的實施並執行,始終是個難題,而政發局可統籌、協助、配合、支持行政長官對澳門各方面的問題作判斷、決策,繼而協調、加強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聯繫及溝通,促進執行並提高施政效率。
  第二得,特區政府一直以來在做公共行政架構的調整、改革,其中有個原則就是精兵簡政、進而提高效率。政發局就是在政府調整架構的過程當中,把原來分散在各個不同部門的職能集中在一個部門,在不增加任何人手的前提下,把這些工作都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正式職能部門,這樣更便於行政長官領導,同時亦便於政發局內部作協調、執行的工作。
  第三得,在國家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這樣大的背景下,把政發局實際的功能、很多區域發展及區域合作的工作,集中到一個職能部門裡面,這也是為配合國家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實際需要。同時,澳門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區域合作,要求解開區域合作的“結”,突破、跨越現有的地域限制,這也是把區域發展作為未來政發局一個重要職能的初衷。
  記者對使用“區域發展”一詞而非“區域合作”感到好奇,米健教授則進一步向記者解析,“區域發展”一詞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區域發展”的內涵要比“區域合作”更豐富,“區域發展”意味著澳門更主動地思考問題、做決策、起引領作用,在磨合的過程當中,合作而尋求發展,能夠體現澳門在整個國家發展戰略當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被記者問及對於政發局的未來有哪些個人期望時,米健教授坦承:“政發局將本著‘勤謹精誠、至善為公’的團隊精神,在過往工作的基礎上,更加積極、主動地為行政長官決策和政府施政做好研究諮詢和政策建議,要對特區政府在未來國家發展戰略當中應該做的事情,做好研究、拿出想法、明確目標。‘區域發展’可說是新的區塊,未來澳門必須面對著十個城市,將來這些城市都會跟澳門有合作的必要性,如果特區政府只是被動地應付,那麼可能合作只能是事倍功半,實在可惜。”
  記者從米健教授的講述當中,深深感受到此項工作實是任重道遠、責任重大,以及當中的諸多不容易。米健教授告訴記者,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之中,遇到困難是難免的,但會時常鼓勵自己,而堅持下去的動力,一是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二是能向社會證明我們不負眾望、不負長官的信任和期待。
  融入灣區有利澳門發展
  因應記者問到如何看待國策之一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米健教授思路清晰地向記者道來: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世界格局下,國家提出“粵港澳大灣區”這樣一個大的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是正確的,這是天下發展的大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實質是區域經濟的整合,簡單來說就是四個要素:人員流動、商品流動、資金流動、資訊流動,讓這四個要素在大灣區9+2個城市間更有效率、更容易地流動及互通有無,就是要實現一種高度的融合或一體化。當然,要具體落實上述工作,絕非可以一踘而就。
  米健教授補充講到:“在認清大的發展形勢的前提下,我們要客觀、冷靜地去看待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過程當中可能會產生的一些問題。但是這並不等於卻步不前,而是要更積極地未雨綢繆、去做一些準備工作。”他相信,如果將來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能夠取得一定成績或達到目標的話,那麼整個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情況將會大不一樣。
  記者再追問:在這建設的過程當中,澳門應該怎樣去做?米健教授覺得,澳門始終要明確方向,積極主動地去利用自己的優勢來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而不是被動地跟著走,必須要自己有想法、有方案、有目標地去做,要利用澳門的制度優勢、區位優勢、文化優勢,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過程當中,獲得澳門應有的一席之地。
  米健教授非常肯定地對記者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實施、澳門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以後,至少會給澳門居民,尤其是年輕人,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擴大他們的生活圈、工作圈、服務圈。這是非常好的、百年一遇的機遇。年輕人需要有洞察捕抓機會的敏感和判斷力,以及擁有敢於創業、敢於擔風險的勇氣。”
  採訪的最後,記者提及米健教授個人對擔任局長一職有何想法時,他不禁莞爾,他現已過花甲之年,也很快將面臨退休年紀,而唯一的心願是爭取在退休之前盡可能實實在在地多做點事情。讓記者頗感意外的是,雖然現在擔任著局長的職務,但米健教授並不覺得這是他的所長,反而認為自己還是比較適合在大學從事教育、研究等工作,並表示既然接了局長這個重擔,當下就要以大局考慮為首,且冀不辜負長官的信任,做好政府賦予的工作。
  記者感到,若用一句話以概括米健教授對澳門的情意結,那即是他二十多年前曾在《澳門日報》發表過的詩句:“澳門山水不負我,我亦不負一方情”。米健教授這種為澳門付出的堅持和奉獻精神,在採訪的過程當中深深地感動著記者,即使不為外界所瞭解,卻仍然保持本心,不求回報。這種精神不論作為學者、抑或官員都十分寶貴,令人為之動容。
其他文献
10月23日,耗資1500億,全球最長達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在習近平主席的宣告下正式通車,成為本月裏席捲粵港澳三地的大事件,也是各大報章網路平台報導的焦點所在。若要在此公開數該大橋的威水史,實在是太多,多到數不來,所以筆者在此不再談及,反而會集中於大橋對澳門有何著數層面,從另類的角度來看大橋於澳門會帶來什麼利好。  港珠澳大橋的起源,於2002年由香港方面向中央提出興建,中間好事多磨,歷時16年
期刊
經歷了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來澳遊客數量同比持續增加,再次考驗澳門各方面的接待能力與承載能力,但在消費領域的實際提升似乎並非超出預期,“旺丁不旺財”的現象再次引發討論,究竟在旅遊經濟中如何在吸引人潮的同時也能吸引“買氣”,提升消費力尤其是中高端的品質消費?澳門又如何在一次次遊客數量暴增中,平衡“接待力”與“承載力”?在新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港珠澳大橋開通等的背景下,澳門如何堅持“世界旅遊休閒中
期刊
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有著多元共融的地域文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澳門居民,有著樸實包容的人文素質,並始終保持濃厚的民族自豪感。澳門基金會於2017年設立“歷史文化工作委員會”,就是要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澳門本土文化的獨特價值。委員會成立至今,舉辦多項針對本地學生、教師及青年社團的培訓計劃、考察活動、座談會等,與社會各界聯動互補,攜手將澳門建設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
期刊
全球熱潮,澳門順風起飛  近年來,旅遊經濟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大放異彩,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旅遊經濟就是旅遊者在旅遊地的旅遊活動所產生的所有經濟關係的總和,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的廣泛的關聯性和帶動性已經得到全球的認可與關注。而在目前大力提倡的全域旅遊的背景下,旅遊經濟擁有了更為廣泛的內涵。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旅遊業又是脆弱性產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如政治,環境,安全,甚至是氣候都
期刊
剛度過寒冬,卻迎來四月突襲的低溫,天氣驟變惹來市民一驚一乍。這個月的澳門風起雲湧,廉政公署公佈2017年工作報告,公共部門各類貪污現象“浮出水面”,成為本月澳門社會關注的焦點;當局擬簽署內地與澳門駕照互認協議,使得全城眾說紛紜;政府公佈前氣象局局長紀律程序,予以撤職及中止支付4年退休金;澳門輕軌氹仔線首5年營運權交由港鐵負責;“的士規章”法律草案歷經四年終有眉目;梁維特司長參加2018博鰲亞洲論壇
期刊
歷時10年建造期的港珠澳大橋終於在10月24日正式通車,這條橋擁有多個世界之最,工程難度堪稱橋樑界之首,甚至被英國媒體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然而港珠澳大橋的落成對澳門的影響,各界眾說紛紜,因此本期“時事辯論”有幸邀請來澳門立法會胡祖杰議員、澳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高冠鵬教授、民聯智庫陳冰冰理事長、澳門物流貨運聯合商會李國輝理事長、澳門北區工商聯會廖權輝副會長,齊來就港珠澳大橋對澳門的影響
期刊
本澳人多地少,資源有限,面對私樓價格飆升,很多靠打份工謀生的小市民,儘管節衣縮食,可是眼望遙不可及的樓價,上樓難依然無以言表。很多人感歎,眼下世事,為了層樓,青春被耗盡,價值觀被打亂,生活的全部似乎只是為層樓,現實無奈讓人唏噓感慨。  多年以來,私樓價格節節攀升,刷爆紀錄,虽然政府陸續推出劉十招、新八招、非首置印花稅等所謂辣招,加大私樓調控,只是政策未能對癥下藥,成效始終難以顯現,私樓價格一步步脫
期刊
早前,政府旅遊部門官員指出,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有望增加國際化旅客,請問您認為能否達致助力“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一定位的早日形成?  胡祖杰議員指出,經港珠澳大橋來澳的人流通常有部分是旅客,其他的是工作或是經商的人士。澳門的定位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本身就希望吸引更多不同的旅客,亦希望來澳旅客的質素越來越高。  澳門建設休閒小城的開端,應首要解決澳門的內部交通,如輕軌的興建、道路的使用、車輛的控制,實際
期刊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日前在韓國仁川發佈了《IPCC全球升溫1.5oC特別報告》,指全球若保持目前速度繼續暖化,2030年至2052年之間的氣溫或將上升攝氏1.5度,導致嚴重旱災、山火、洪水、食物短缺等危機出現。2015年簽定的《巴黎協定》,各國同意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限制於攝氏2度內,聯合國現建議收窄至攝氏1.5度內,即在2030年前減少45%二氧化碳排放量,並在2050年達至
期刊
以往港澳往來的方式主要為船運,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將會增加陸運這一選擇。於澳門而言,港珠澳大橋對現有的船、陸運帶來甚麼樣的影響?哪些產業會由港珠澳大橋的開通而得益?  胡祖杰議員透露,對港珠澳大橋的落成比較樂觀,無論是澳門海上或空中都有一個正面的影響。事實上,港珠澳大橋是完善了大灣區陸路交通,路通自然人通、財通,相信會對海上交通有一定的影響。港珠澳大橋現時的發展是偏向香港西部的大嶼山,而人們一般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