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数的性质》 教学片段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76-01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怀疑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且抱怨学生不会提出问题。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似乎这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让笔者备感疑惑:难道学生真的不会提问吗?为此,笔者展开了一次教学尝试,将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性质》一课作为探索的例子,以学生提问为主,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在提问中讨论和探究,借此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将这视为“问学”课堂的新尝试。
教学片段:
《小数的性质》学习之前,笔者将学生分组,并设置了如下问题:①写出你对小数性质的三个发现;②提出小数性质的三个相关问题。对小组长的要求如下:要能够组织组员讨论,并根据讨论提炼出一个小组的发现和问题。课堂伊始,学生就进入了讨论和汇报环节。
师:大家说说小数的性质有哪些?(学生很容易将自己对小数性质的发现说出来,有的认为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可以将小数简化;有的认为,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小数点前面的“0”也不能去掉,只有末尾的“0”可以去掉)根据学生的反馈,说明学生通过预习,对小数的性质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到底学生对这些性质的理解有多深刻呢?是否能够将其内化于心,变为自己的东西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也恰好是笔者实施这一“问学”模式尝试的关键。
师:看来大家对小数的性质都了解了,现在请你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来一起讨论。
生1:小数中间的“0”能省略吗?(刚提出这个问题,立刻有学生予以否定)
生1:为什么呢?
生2:如1.03这个小数,将中间的这个“0”去掉后,通过画线段图可以知道,小数就变成了1.3,改变了在线段上的所在位置,显然改变了小数的大小。
(接下来学生举出来更多的例子,证明小数中间的0不能省略)
生3:小数末尾的0能省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认为能省略末尾的0,并举例子如0.3,画图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三;如0.30,画图表示是百分之三十;如0.300,画图表示是千分之三百。学生对这三幅图的大小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大小相同,由此可以得到0.3=0.30=0.300。
至此,学生得到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紧接着有学生提问: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是去掉“0”之后,读法改变了吗?意义还一样吗?计数单位改变了吗?这几个非常有“份量”的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踊跃讨论。
生:读法肯定改变了。像0.5,读作零点五;末尾添上一个零,读作零点五零;末尾再添上一个零,就读作零点五零零。
生:意义也变了。像0.5的意义是十分之五,也表示5个0.1;添上一个“0”,表示百分之五十,也表示50个0.01;再添上一个“0”,表示千分之五百,表示500个0.001。
生:计数单位肯定也改变了。如0.6的计数单位是0.1,末尾添上一个“0”是0.60,计数单位就变成了0.01;末尾再添上一个“0”,计数单位就变成了0.001。
师:大家想一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这个过程中,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
学生根据刚才的问题总结归纳后,得到明确的认识: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改变,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都发生了改变。
【教学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说,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了契机。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让教学始于问学,放手让学生提问。
(一)做好预习,定准目标
好的问题来自好的预习,好的预习来自准确的目标定位。只有学生做好了准备,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学习导航,为思维开路。上例教学实践中,小数的性质很简单,只有寥寥几行字,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记住并倒背如流,但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内涵,这就需要学生自主提问,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为什么不可以那样”。为此笔者让学生充分预习,并有了准确的目标定位:围绕性质说出自己的三个发现,提出三个问题。
(二)适当引领,精彩生成
学生的问题,既是自主思考的结果,更是教师引领生成的动态过程。如学生在讨论中举出几个小数,并提出要用画图的方式来证明,笔者适时板书并画出来,让学生对这一例举方法有了深刻的感知。由此引发没有预设的精彩生成: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中的“不变”,想到了“变化”,提出了“读法变了吗”“意义变了吗”“计数单位变了吗”这样具有开拓思维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76-01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怀疑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且抱怨学生不会提出问题。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似乎这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让笔者备感疑惑:难道学生真的不会提问吗?为此,笔者展开了一次教学尝试,将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性质》一课作为探索的例子,以学生提问为主,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在提问中讨论和探究,借此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将这视为“问学”课堂的新尝试。
教学片段:
《小数的性质》学习之前,笔者将学生分组,并设置了如下问题:①写出你对小数性质的三个发现;②提出小数性质的三个相关问题。对小组长的要求如下:要能够组织组员讨论,并根据讨论提炼出一个小组的发现和问题。课堂伊始,学生就进入了讨论和汇报环节。
师:大家说说小数的性质有哪些?(学生很容易将自己对小数性质的发现说出来,有的认为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可以将小数简化;有的认为,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小数点前面的“0”也不能去掉,只有末尾的“0”可以去掉)根据学生的反馈,说明学生通过预习,对小数的性质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到底学生对这些性质的理解有多深刻呢?是否能够将其内化于心,变为自己的东西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也恰好是笔者实施这一“问学”模式尝试的关键。
师:看来大家对小数的性质都了解了,现在请你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来一起讨论。
生1:小数中间的“0”能省略吗?(刚提出这个问题,立刻有学生予以否定)
生1:为什么呢?
生2:如1.03这个小数,将中间的这个“0”去掉后,通过画线段图可以知道,小数就变成了1.3,改变了在线段上的所在位置,显然改变了小数的大小。
(接下来学生举出来更多的例子,证明小数中间的0不能省略)
生3:小数末尾的0能省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认为能省略末尾的0,并举例子如0.3,画图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三;如0.30,画图表示是百分之三十;如0.300,画图表示是千分之三百。学生对这三幅图的大小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大小相同,由此可以得到0.3=0.30=0.300。
至此,学生得到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紧接着有学生提问: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是去掉“0”之后,读法改变了吗?意义还一样吗?计数单位改变了吗?这几个非常有“份量”的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踊跃讨论。
生:读法肯定改变了。像0.5,读作零点五;末尾添上一个零,读作零点五零;末尾再添上一个零,就读作零点五零零。
生:意义也变了。像0.5的意义是十分之五,也表示5个0.1;添上一个“0”,表示百分之五十,也表示50个0.01;再添上一个“0”,表示千分之五百,表示500个0.001。
生:计数单位肯定也改变了。如0.6的计数单位是0.1,末尾添上一个“0”是0.60,计数单位就变成了0.01;末尾再添上一个“0”,计数单位就变成了0.001。
师:大家想一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这个过程中,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
学生根据刚才的问题总结归纳后,得到明确的认识: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改变,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都发生了改变。
【教学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说,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了契机。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让教学始于问学,放手让学生提问。
(一)做好预习,定准目标
好的问题来自好的预习,好的预习来自准确的目标定位。只有学生做好了准备,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学习导航,为思维开路。上例教学实践中,小数的性质很简单,只有寥寥几行字,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记住并倒背如流,但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内涵,这就需要学生自主提问,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为什么不可以那样”。为此笔者让学生充分预习,并有了准确的目标定位:围绕性质说出自己的三个发现,提出三个问题。
(二)适当引领,精彩生成
学生的问题,既是自主思考的结果,更是教师引领生成的动态过程。如学生在讨论中举出几个小数,并提出要用画图的方式来证明,笔者适时板书并画出来,让学生对这一例举方法有了深刻的感知。由此引发没有预设的精彩生成: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中的“不变”,想到了“变化”,提出了“读法变了吗”“意义变了吗”“计数单位变了吗”这样具有开拓思维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