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法的形态指的是外在的形式、形状,历代行草书形态表现各具特色,晚明书家追求视觉效果,多热衷书写巨幅大轴,其代表书家有徐渭、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傅山等。巨幅大轴的时兴,要求书家的结体等也要拓而大之,其中最成功的实验者当然要属王铎。王铎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对其形态表现予以夸张变形,加强对比,如线条粗细,用笔节奏和欹侧变化等,尤其是涨墨法和行轴线等的成功运用,走出了一条尚态、尚奇之路。王铎让我们领略到了行草书形态表现的神奇,以及书法本身所承载的情感世界,他所创造的艺术空间将是永恒的。
关键词:行草书;形态;王铎;书法
引 言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他与中国文明史一样,大致以历史朝代为界点,表现出不同特征,比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等。他既受历史发展的制约,有时也会由于新兴的文化思潮而引发书风的变革,特别是行草书,从章草到今草,从今草到狂草,书写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行草书发展的历程
草书始于汉末,由隶书演变而来,这种草书称为章草,章草的笔法比隶书更为简易,而且书写速度快,这是一种变革隶法以求实用的新书体。章草书法家杜度、崔瑗、张芝、索靖等在章草书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章草的书写形态特征是:用笔上圆笔比方笔多,形态上,字字独立,带有波磔,有明显的隶书意味。
从章草演变为今草,东汉的张芝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人物,唐张怀瓘《书断》提到张芝:“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张芝的草书形态特点:“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说的是张芝今草改变了章草,字字独立,笔势连绵,气脉贯通的书写形态。
行草书盛行于晋,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家,把行草书推上历史的新高度,这是行草书第一高峰。行草书的技法和体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完善,并奠定行草书的基本格局,此后1600多年里,行草书就是沿着这一系统而逐步演化。在形态表现上,如王羲之《十七帖》等基本上还是单字成体,上下字笔断意连,不夸张,不变形,总体上典雅精巧,不激不厉,但如王献之《中秋帖》中外拓的写法,且上下字连绵,似乎启迪行草书烂漫形态的诞生。
行草书的第二高峰是唐宋时期,代表书家有李邕、颜真卿、张旭、怀素、孙过庭和宋四家等,所“羲之如龙,北海如象”,不管是李邕还是颜真卿,明显在行草书形态上,表现出更为雄浑壮美的一面,张旭和怀素,有“颠张醉素”之称,“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酣畅淋漓的书写,把狂草发挥到了极致,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等宋大家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也别开生面,大开尚意书风。尤其是米芾强调“八面出锋”,他们在行草书的形态表现上,各具特色,个性分明。元代书法主旋律是复古回归,行草书的形态表现沿袭“二王”格局,没有太多新鲜面目。
二、分析王铎行草书的形态与特征
(一)王铎行草书形态表现
首先分析一下王铎行草书线条的基本特征,早年多参照二王法帖进行临习,他这一时期的线条给人以硬挺之感,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看出,其线条的主要特点是用笔以中锋为主,有急有缓,抑扬顿挫,用墨浓淡对比强烈,形态变化多端,笔锋藏露兼用,正反兼施,起笔以藏锋为主,收笔多用露锋。如草书临《淳化阁帖》立轴,点画饱满灵动,连接快捷且自然,具有明显的提按顿挫特征,且相互间可随意轻松转换。
到了中年时,王铎所写的书法作品大多更为注重线条的粗细变化,从这时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非常成熟的线条,基本都是一气呵成。对比王铎早晚期作品,不仅线条粗细对比变化更加夸张,书写也更加圆润,如右图《临王羲之蔡家宾帖》,王铎既得王献之连带的手法,又得王羲之用笔沉稳的意蕴,提按顿挫,顺逆翻转,表现得十分娴熟。王铎“二王”的功力由此可见。不仅如此,他在“二王”点画的基础上,夸张笔法,加强视觉效果,表面上看是临摹之作,而实际上是二度创作,为王铎自家风格。
二王的书法结构对王铎也有很大的影响,王铎在继承他们精髓的同时,也对其进行改良,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既有疏密,也有正斜,将书法结体的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左图《三宿岩作》中,分别有三种形态,即上实下虚,左实右虚,以及虚实相参。此帖中的线条粗细有着较大的变化,诸如“僧”“来”“客”“明”等均是单字笔画变化较大的。同时在不同字间有着很大的大小变化,最大字和最小字之间的差异比例为4:1,比如“声”字与“知”字之间就存在明显的大小差异。
对章法来说,一副作品中,如果字太疏,则显得松散,太密则会显得沉闷,而没有生气。王铎行草书章法的特点是,他很善于根据字的笔画的多少依字赋形,形成自然的大小错落,既有粗线条的小字,也有细线条的大字,线条反差大,整体上字距紧,行距疏,可谓造势险峻,欹侧多姿,给人以银河落九天之感。其中王铎章法布局上最显着的特点还是行轴线的巧妙运用。
三、王铎行草书的继承与创新
王铎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冲破古人的攀篱,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气息,他的行草书虽源自二王系统,但经过个人不断的吸收和整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章法上,王铎在王羲之和米芾的基础上,大大夸张了明以前传统的制式,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加上以曲线为主的行轴线的巧妙运用,书作整体上纵横恣肆,酣畅淋漓,气势逼人。此外,用墨酣畅淋漓,极具变化性,涨墨法也是王铎用墨的一大创新。王铎的创新是全方位的,但是分解旧有的秩序,并拓展新的空间,可以说是王铎书法尤为突出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前所未有的。
王铎一生书法创作的另一个制高点,就是他巨轴行草书,其中“连绵草”的书写方法,使书法线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了魅力无穷的形态。其巨轴作品用笔技巧复杂多变,强调擒纵变化,时而紧缩,时而流荡,如惊涛骇浪,气象万千,气势之大,叹为观止。传统的精致尺牍,被这鸿篇的巨制所代替,视觉上的对比不言而喻。
四、王铎行草书形态表现对后世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王铎以其高古雄见的书风,给明末清初的书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事业,给沉闷了几百年的中国书法史带来了一片生机。
王铎书法天分极高,再加上他一生的苦心钻研,勤奋学习,一日临帖,一日创作,崇古、临古、变古,从而很好地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临创结合,做到了入古出新,达到水乳交融之境。王铎书法艺术的显着特征是草书形态表现的奇特多变,他善于将多种连接方法利用起来,让作品更加灵活生动。王铎的书法具有一种强势的审美理念,其作品中出现的虚实、疏密及快慢的辨证关系足可说明这一点。他的作品充满生命力,给人一种活泼之感,感觉其时刻都处于运动之中。可以说,王铎书法的形态表现达到中国书法的又一新的高度。
结语
王铎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书法艺术珍品,它拓展了草书新领域,这是后人学习草书,无穷无尽的宝藏。看他的行草书作品,纵横交错,气象万千,雄强俊逸之氣扑面而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王铎的出现,书法史该有多大的遗憾。王铎让我们领悟到了行草书形态表现的神奇,以及书法本身所承载的情感世界,他的行草书,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爱好者,王铎将是书法史上的一个永久的亮点,他所创造的艺术空间将是永恒的。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行草书;形态;王铎;书法
引 言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他与中国文明史一样,大致以历史朝代为界点,表现出不同特征,比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等。他既受历史发展的制约,有时也会由于新兴的文化思潮而引发书风的变革,特别是行草书,从章草到今草,从今草到狂草,书写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行草书发展的历程
草书始于汉末,由隶书演变而来,这种草书称为章草,章草的笔法比隶书更为简易,而且书写速度快,这是一种变革隶法以求实用的新书体。章草书法家杜度、崔瑗、张芝、索靖等在章草书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章草的书写形态特征是:用笔上圆笔比方笔多,形态上,字字独立,带有波磔,有明显的隶书意味。
从章草演变为今草,东汉的张芝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人物,唐张怀瓘《书断》提到张芝:“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张芝的草书形态特点:“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说的是张芝今草改变了章草,字字独立,笔势连绵,气脉贯通的书写形态。
行草书盛行于晋,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家,把行草书推上历史的新高度,这是行草书第一高峰。行草书的技法和体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完善,并奠定行草书的基本格局,此后1600多年里,行草书就是沿着这一系统而逐步演化。在形态表现上,如王羲之《十七帖》等基本上还是单字成体,上下字笔断意连,不夸张,不变形,总体上典雅精巧,不激不厉,但如王献之《中秋帖》中外拓的写法,且上下字连绵,似乎启迪行草书烂漫形态的诞生。
行草书的第二高峰是唐宋时期,代表书家有李邕、颜真卿、张旭、怀素、孙过庭和宋四家等,所“羲之如龙,北海如象”,不管是李邕还是颜真卿,明显在行草书形态上,表现出更为雄浑壮美的一面,张旭和怀素,有“颠张醉素”之称,“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酣畅淋漓的书写,把狂草发挥到了极致,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等宋大家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也别开生面,大开尚意书风。尤其是米芾强调“八面出锋”,他们在行草书的形态表现上,各具特色,个性分明。元代书法主旋律是复古回归,行草书的形态表现沿袭“二王”格局,没有太多新鲜面目。
二、分析王铎行草书的形态与特征
(一)王铎行草书形态表现
首先分析一下王铎行草书线条的基本特征,早年多参照二王法帖进行临习,他这一时期的线条给人以硬挺之感,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看出,其线条的主要特点是用笔以中锋为主,有急有缓,抑扬顿挫,用墨浓淡对比强烈,形态变化多端,笔锋藏露兼用,正反兼施,起笔以藏锋为主,收笔多用露锋。如草书临《淳化阁帖》立轴,点画饱满灵动,连接快捷且自然,具有明显的提按顿挫特征,且相互间可随意轻松转换。
到了中年时,王铎所写的书法作品大多更为注重线条的粗细变化,从这时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非常成熟的线条,基本都是一气呵成。对比王铎早晚期作品,不仅线条粗细对比变化更加夸张,书写也更加圆润,如右图《临王羲之蔡家宾帖》,王铎既得王献之连带的手法,又得王羲之用笔沉稳的意蕴,提按顿挫,顺逆翻转,表现得十分娴熟。王铎“二王”的功力由此可见。不仅如此,他在“二王”点画的基础上,夸张笔法,加强视觉效果,表面上看是临摹之作,而实际上是二度创作,为王铎自家风格。
二王的书法结构对王铎也有很大的影响,王铎在继承他们精髓的同时,也对其进行改良,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既有疏密,也有正斜,将书法结体的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左图《三宿岩作》中,分别有三种形态,即上实下虚,左实右虚,以及虚实相参。此帖中的线条粗细有着较大的变化,诸如“僧”“来”“客”“明”等均是单字笔画变化较大的。同时在不同字间有着很大的大小变化,最大字和最小字之间的差异比例为4:1,比如“声”字与“知”字之间就存在明显的大小差异。
对章法来说,一副作品中,如果字太疏,则显得松散,太密则会显得沉闷,而没有生气。王铎行草书章法的特点是,他很善于根据字的笔画的多少依字赋形,形成自然的大小错落,既有粗线条的小字,也有细线条的大字,线条反差大,整体上字距紧,行距疏,可谓造势险峻,欹侧多姿,给人以银河落九天之感。其中王铎章法布局上最显着的特点还是行轴线的巧妙运用。
三、王铎行草书的继承与创新
王铎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冲破古人的攀篱,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气息,他的行草书虽源自二王系统,但经过个人不断的吸收和整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章法上,王铎在王羲之和米芾的基础上,大大夸张了明以前传统的制式,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加上以曲线为主的行轴线的巧妙运用,书作整体上纵横恣肆,酣畅淋漓,气势逼人。此外,用墨酣畅淋漓,极具变化性,涨墨法也是王铎用墨的一大创新。王铎的创新是全方位的,但是分解旧有的秩序,并拓展新的空间,可以说是王铎书法尤为突出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前所未有的。
王铎一生书法创作的另一个制高点,就是他巨轴行草书,其中“连绵草”的书写方法,使书法线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了魅力无穷的形态。其巨轴作品用笔技巧复杂多变,强调擒纵变化,时而紧缩,时而流荡,如惊涛骇浪,气象万千,气势之大,叹为观止。传统的精致尺牍,被这鸿篇的巨制所代替,视觉上的对比不言而喻。
四、王铎行草书形态表现对后世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王铎以其高古雄见的书风,给明末清初的书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事业,给沉闷了几百年的中国书法史带来了一片生机。
王铎书法天分极高,再加上他一生的苦心钻研,勤奋学习,一日临帖,一日创作,崇古、临古、变古,从而很好地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临创结合,做到了入古出新,达到水乳交融之境。王铎书法艺术的显着特征是草书形态表现的奇特多变,他善于将多种连接方法利用起来,让作品更加灵活生动。王铎的书法具有一种强势的审美理念,其作品中出现的虚实、疏密及快慢的辨证关系足可说明这一点。他的作品充满生命力,给人一种活泼之感,感觉其时刻都处于运动之中。可以说,王铎书法的形态表现达到中国书法的又一新的高度。
结语
王铎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书法艺术珍品,它拓展了草书新领域,这是后人学习草书,无穷无尽的宝藏。看他的行草书作品,纵横交错,气象万千,雄强俊逸之氣扑面而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王铎的出现,书法史该有多大的遗憾。王铎让我们领悟到了行草书形态表现的神奇,以及书法本身所承载的情感世界,他的行草书,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爱好者,王铎将是书法史上的一个永久的亮点,他所创造的艺术空间将是永恒的。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