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提高物理学习的成效,才能够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整体学习得到保障。但是一直以来物理学习都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只有基于对高中阶段物理知识结构特点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关键词】高中教学 物理规律 方法策略
前言:物理规律是物理的灵魂,总领一切物理知识的学习,它具体指的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经历相应的过程之后,发生的物理现象。它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内容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反映一切物理知识的内在逻辑,促使物理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一、高中阶段的物理所具有的规律特征
物理规律代表着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物理概念的相互联系产生物理规律[1]。比如说在欧姆定律中,通过物理学中的电压、电流还有电阻等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了物理规律,这一规律就是欧姆定律。在这一定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参照具体的数值变化,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得出这三种物理学概念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除此之外,现有的物理规律尽管客观存在着,但是还有这难以突破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物理规律是将其放在极致纯粹的环境中所得出的理论上的规律,而在现实的生活中那样理想的环境是不存在的,不仅如此,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仪器和操作上的误差,这就使得物理规律难以将事物之间的细致联系充分的反映出来,造成一定的局限。
二、物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没有对物理形成深刻的感官认识。由于传统的学术观念中对物理学重要性的强调,使得物理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了高深和玄奥的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2]。不仅如此,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的层面上,而没有形成一个深刻的感官印象,使得相关的物理学规律在生活中出现时,学生根本不能够联想和识别,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脱离了实际生活,并没有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生活现象紧密的结合起来。其次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形成了很多没有理论基础的畸形观念,这种观念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干扰和影响着学生的正确认识和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新的正确的知识或理论来代替旧的错误的知识和理论,只有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才能够发挥物理学习的应有作用。
三、物理规律在高中教学中的策略
3.1营造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好奇心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太过于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这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对物理规律和相关知识的接受。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热情得到激发,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点[3]。这样一来就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自主独立的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就拿“电场强度”为事例,教师为学生讲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产生,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根据教科书中的电荷的图片为学生教学,若是电荷A对电荷B有作用,那么电荷B对电荷A也会产生作用,这时,教师便可以提出问题,在电荷A与电荷B没有相互接触,那么二者之间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在问题提出之后,便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且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3.2让学生知道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
在具体的物理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多数教师只机械的将结论或者相关公式摆列出来,使得学生只获得皮毛的物理认识,难以深度的理解,这种浅尝辄止、浮皮潦草的教学方式是应该坚决禁止的。教师应该做到让学生能够知其然的同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具体来说,在电场强度这节课中,为学生讲解相应公式的演变,“在电场中的某一点处的电场强度E是唯一不变的,并且其大小以及方向与检验电荷q没有关系,主要是取决于电场中的场源电荷以及空间位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进行演示,教师将电荷的变化通过动画的效果展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够对发生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来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教师在进行动画的演示中,将检验电子电荷放入点电荷周围的电场中某一点,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对该点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得出在这一点的场强与放入的电荷没有关系。教师通过对引入点电荷的分析计算,从而来检验点电荷周围电厂强度是否满足公式E=KQ/r2。另外教师要对该公式进行全面的剖析,为学生讲解其中存在的物理意义,在公式中Q代表场源电荷的电量,并且r是代表着在电场中的某一点在场源电荷的距离,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到,决定空间中某一点场强的主要因素是,由该点到场源电荷的距离决定的,与检验电荷并没有关系。
3.3清晰划定相关规律的适用范围
物理规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或者条件之下才能够成立,如果忽视这一点会造成学生对规律认识的不够全面,最终影响到学习效果。拿电场强度为例,其中的物理学规律只有在真空的条件下才能够发挥作用,在其他条件下相关的理论是不能够成立的。教师一定要基于对教材和相关知识理论的深刻把握做到有针对性的强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相关知识全面认识。简单的举个例子,对于电场强度的公式E=F/q来说,教师在进行讲解时,不能够单纯的以数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讲解,并且由于教师讲解不够全面,会导致学生仅仅是简单的认为:“对于电场中任意一点,电场强度E与F都是成正比例,与电量q成反比例,”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在公式中,决定电场强度的是电场本身与电场中该点的位置,与电荷量多少,放不放电荷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说,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深刻的讲解,若是学生仅仅是理解表面性的意义,那么将会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结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因素,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发挥作用,对学生进行灵活的教学,掌握好实践过程中的分寸,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建立起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参考文献】
[1]雷怡.以“电场强度”为例谈高中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J].高中生物理,2013(12):13.
[2]徐远超.以“电场强度”为例谈高中物理规律的教学[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4(02):13.
[3]贝志成.以电场强度为例浅谈高中物理规律的教育教学研究策略[J].2013(12):13.
【关键词】高中教学 物理规律 方法策略
前言:物理规律是物理的灵魂,总领一切物理知识的学习,它具体指的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经历相应的过程之后,发生的物理现象。它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内容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反映一切物理知识的内在逻辑,促使物理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一、高中阶段的物理所具有的规律特征
物理规律代表着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物理概念的相互联系产生物理规律[1]。比如说在欧姆定律中,通过物理学中的电压、电流还有电阻等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了物理规律,这一规律就是欧姆定律。在这一定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参照具体的数值变化,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得出这三种物理学概念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除此之外,现有的物理规律尽管客观存在着,但是还有这难以突破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物理规律是将其放在极致纯粹的环境中所得出的理论上的规律,而在现实的生活中那样理想的环境是不存在的,不仅如此,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仪器和操作上的误差,这就使得物理规律难以将事物之间的细致联系充分的反映出来,造成一定的局限。
二、物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没有对物理形成深刻的感官认识。由于传统的学术观念中对物理学重要性的强调,使得物理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了高深和玄奥的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2]。不仅如此,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的层面上,而没有形成一个深刻的感官印象,使得相关的物理学规律在生活中出现时,学生根本不能够联想和识别,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脱离了实际生活,并没有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生活现象紧密的结合起来。其次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形成了很多没有理论基础的畸形观念,这种观念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干扰和影响着学生的正确认识和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新的正确的知识或理论来代替旧的错误的知识和理论,只有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才能够发挥物理学习的应有作用。
三、物理规律在高中教学中的策略
3.1营造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好奇心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太过于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这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对物理规律和相关知识的接受。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热情得到激发,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点[3]。这样一来就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自主独立的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就拿“电场强度”为事例,教师为学生讲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产生,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根据教科书中的电荷的图片为学生教学,若是电荷A对电荷B有作用,那么电荷B对电荷A也会产生作用,这时,教师便可以提出问题,在电荷A与电荷B没有相互接触,那么二者之间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在问题提出之后,便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且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3.2让学生知道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
在具体的物理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多数教师只机械的将结论或者相关公式摆列出来,使得学生只获得皮毛的物理认识,难以深度的理解,这种浅尝辄止、浮皮潦草的教学方式是应该坚决禁止的。教师应该做到让学生能够知其然的同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具体来说,在电场强度这节课中,为学生讲解相应公式的演变,“在电场中的某一点处的电场强度E是唯一不变的,并且其大小以及方向与检验电荷q没有关系,主要是取决于电场中的场源电荷以及空间位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进行演示,教师将电荷的变化通过动画的效果展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够对发生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来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教师在进行动画的演示中,将检验电子电荷放入点电荷周围的电场中某一点,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对该点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得出在这一点的场强与放入的电荷没有关系。教师通过对引入点电荷的分析计算,从而来检验点电荷周围电厂强度是否满足公式E=KQ/r2。另外教师要对该公式进行全面的剖析,为学生讲解其中存在的物理意义,在公式中Q代表场源电荷的电量,并且r是代表着在电场中的某一点在场源电荷的距离,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到,决定空间中某一点场强的主要因素是,由该点到场源电荷的距离决定的,与检验电荷并没有关系。
3.3清晰划定相关规律的适用范围
物理规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或者条件之下才能够成立,如果忽视这一点会造成学生对规律认识的不够全面,最终影响到学习效果。拿电场强度为例,其中的物理学规律只有在真空的条件下才能够发挥作用,在其他条件下相关的理论是不能够成立的。教师一定要基于对教材和相关知识理论的深刻把握做到有针对性的强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相关知识全面认识。简单的举个例子,对于电场强度的公式E=F/q来说,教师在进行讲解时,不能够单纯的以数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讲解,并且由于教师讲解不够全面,会导致学生仅仅是简单的认为:“对于电场中任意一点,电场强度E与F都是成正比例,与电量q成反比例,”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在公式中,决定电场强度的是电场本身与电场中该点的位置,与电荷量多少,放不放电荷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说,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深刻的讲解,若是学生仅仅是理解表面性的意义,那么将会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结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因素,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发挥作用,对学生进行灵活的教学,掌握好实践过程中的分寸,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建立起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参考文献】
[1]雷怡.以“电场强度”为例谈高中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J].高中生物理,2013(12):13.
[2]徐远超.以“电场强度”为例谈高中物理规律的教学[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4(02):13.
[3]贝志成.以电场强度为例浅谈高中物理规律的教育教学研究策略[J].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