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中国式过马路,这是网友对部分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由此还衍生出“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治堵”、“中国式跨栏”……一系列的“中国式”充斥网络。不管是过马路还是送孩子,一旦被贴上“中国式”的标签,总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人满为患,拥堵不堪的景象。毫无疑问“中国式”已经被贴上了贬义词的标签。论及谈“房”色变的中国房地产界,“中国式购房”更是如此。
但是深究这种“中国式”标签的形成,以及所谓的“中国式”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诸如此类的网络热议都值得深思。冬日的午后我们走访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先生,沐浴在四溢的茶香中聆听他对此现象的解析与教海。
“中国式”标签背后
“中国式”是一个网络上反映“中国社会”特性的流行语,通过它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等。各式各样的“中国式”无异于另一个被丑化的“中国特色”。王秘书长认为这种“中国式”不乏揶揄,不乏自嘲,甚至不乏刻意的放大。
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其实,“中国式”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暴露出的。中国式婚姻、中国式饭局、中国式相亲……早已屡见不鲜,只是因为现代社会网络的推波助澜,“中国式”成了人人关注的焦点,甚至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都是声声谴责。有人质疑中国的国民素质,有人质疑中国的制度体制。“中国式”标签俨然成了“中国病”、“中国问题”的代名词。
一篇题为《一次欧洲聚会,我的中国式骄傲被瞬间被击垮!》的文章在凤凰网上的访问量达到近四十万次,转载者各有各的转载原因,但是如果都是因为认同并支持这篇稿子而转载的话,真的是很恐怖的。诚然,这一系列的“中国式”调侃背后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到中国情结,有人会晦涩一笑,有人做苦涩难堪状,也有人觉得又爱又恨。
王秘书长认为,既然公众对这些问题进行调侃,那就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就不应该单纯地一味调侃、谴责,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中国式”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暴露出的。中国式婚姻、中国式饭局、中国式相亲……
科学发展并不是发展科学
对诸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等等这类暴露“中国式”弊端的问题,王秘书长认为都可以归结为教育的问题。他认为,科学发展并不是发展科学,“中国式”背后—方面是社会的极速发展带来的陋习;另一方面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随即王秘书长分析道,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方面极大充裕的同时,心浮气躁、人浮于事也相伴而生。越来越多的人把科学发展视为发展科学。为了提高作物产量,研制出了转基因食品;为了给行程提速,飞机输送越来越被人们接受采纳。只快是快节奏的科学背后是人们忽略了转基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错过了长途旅程中沿途的风光美景。
现代社会,人们抵挡不住金钱物质的诱惑,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不会讲话,不懂礼貌,不安于现状,没有敬业爱业的精神,不能在工作生活中找到乐趣。不愿等待信号,于是一堆人集体闯红灯,有了“中国式过马路”;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于是大家都拥挤到校门口,有了“中国式接孩子”……有人抱怨中国路口红灯设计时间过长,超过了人的等待耐性,但是他们忽略了享受等待的闲暇,用急躁的心灵错失一次次静思的好机会。有为孩子保驾护航的细心,却注意不到拥挤在学校门口接孩子的车辆才是威胁孩子安全的真正隐患,把孩子牢牢护在翼下的同时也掠夺了孩子们结伴同行的乐趣。
与以往少说多做相反,现代人则是说的多,真正实践的少。人人都会谴责议论,却鲜有人去实践。很多人认为“中国式过马路”是低素质的表现,但是这些人中有绝大多数也是“中国式过马路”的促成者。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学校门口堵车严重,车辆威胁到孩子的安全,但是他们依然不能放弃接送孩子的惯常行为。鉴于此,王秘书长说,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道德的建设者,而非谴责者。
让“中国式”成为一种正能量
王秘书长认为,“中国式”谴责之所以盛行,还因为社会中缺乏人性关怀。人的内心缺乏情感疏导,盲目从众,借助网络力量,便让“中国式”成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牺牲品。对此,王秘书长以“中国式接孩子”为例为我们引出了为“中国式”去贬义色彩的建议。
一方面,家长应该身体力行。如果能够沉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所谓的“中国式”弊病并不是问题。只是人们习惯了说教,习惯了谴责,习惯了拿着放大镜去深挖疵点。因而王秘书长强调,我们应该成为道德的建设者。而作为一个建设者,应随时投身到实践中去。破除“中国式”标签则应该从父母对弦子的言传身教开始。
然而,王秘书长指出,国内很多家长不懂反思自己,习惯了依附辅导班来完成对子女的教育,执于说教,就不力行。自己不学习,却把学习强加到孩子身上。甚至有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应该取得好成绩。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家长一边看电视一边谴责孩子没有专心学习;一边抱怨自己工作的烦忧,一边又对孩子强调自己是为了他/她才如此辛劳付出的。王秘书长认为这就像于丹提出的“非爱”,这是以爱的名义对身边最亲近的人的一种非爱性掠夺。
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因而王秘书长说,父母应该接受再教育,不能人云亦云,而是应该身体力行的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为孩子传递正能量。古人有云,先修身再立业。父母教育子女也是一项重要的事业,要想做好这份事业必须先修正自身。通过反思,时时反省来正身修己,敬业乐群,言传身教,传递给孩子最健康的气息。
另一方面,应该对孩子进行全人教育。人都有真善美的一面,家长应该注意启发孩子这些正面积极的东西。在健全孩子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培养孩子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王秘书长说,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教育孩子时总是让孩子选两样事物,一件是孩子自己喜欢的,另一件是孩子不喜欢的。以此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博士在一本书中写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这样的观点对“中国式父母”来说简直无法接受,他们没有信心放子女去独立生活,不懂得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成为一个全人。因而,如果想改变“中国式”弊病,让“中国式”成为一种正能量,从现在起为孩子做个好榜样,从现在起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全人。
“中国式”讨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文明意识的觉醒,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善,让“中国式”的标签不再沦为中国问题的代名词,而是让其成为一种正能量,彰显一个大国的风范和魅力。
但是深究这种“中国式”标签的形成,以及所谓的“中国式”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诸如此类的网络热议都值得深思。冬日的午后我们走访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先生,沐浴在四溢的茶香中聆听他对此现象的解析与教海。
“中国式”标签背后
“中国式”是一个网络上反映“中国社会”特性的流行语,通过它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等。各式各样的“中国式”无异于另一个被丑化的“中国特色”。王秘书长认为这种“中国式”不乏揶揄,不乏自嘲,甚至不乏刻意的放大。
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其实,“中国式”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暴露出的。中国式婚姻、中国式饭局、中国式相亲……早已屡见不鲜,只是因为现代社会网络的推波助澜,“中国式”成了人人关注的焦点,甚至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都是声声谴责。有人质疑中国的国民素质,有人质疑中国的制度体制。“中国式”标签俨然成了“中国病”、“中国问题”的代名词。
一篇题为《一次欧洲聚会,我的中国式骄傲被瞬间被击垮!》的文章在凤凰网上的访问量达到近四十万次,转载者各有各的转载原因,但是如果都是因为认同并支持这篇稿子而转载的话,真的是很恐怖的。诚然,这一系列的“中国式”调侃背后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到中国情结,有人会晦涩一笑,有人做苦涩难堪状,也有人觉得又爱又恨。
王秘书长认为,既然公众对这些问题进行调侃,那就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就不应该单纯地一味调侃、谴责,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中国式”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暴露出的。中国式婚姻、中国式饭局、中国式相亲……
科学发展并不是发展科学
对诸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等等这类暴露“中国式”弊端的问题,王秘书长认为都可以归结为教育的问题。他认为,科学发展并不是发展科学,“中国式”背后—方面是社会的极速发展带来的陋习;另一方面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随即王秘书长分析道,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方面极大充裕的同时,心浮气躁、人浮于事也相伴而生。越来越多的人把科学发展视为发展科学。为了提高作物产量,研制出了转基因食品;为了给行程提速,飞机输送越来越被人们接受采纳。只快是快节奏的科学背后是人们忽略了转基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错过了长途旅程中沿途的风光美景。
现代社会,人们抵挡不住金钱物质的诱惑,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不会讲话,不懂礼貌,不安于现状,没有敬业爱业的精神,不能在工作生活中找到乐趣。不愿等待信号,于是一堆人集体闯红灯,有了“中国式过马路”;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于是大家都拥挤到校门口,有了“中国式接孩子”……有人抱怨中国路口红灯设计时间过长,超过了人的等待耐性,但是他们忽略了享受等待的闲暇,用急躁的心灵错失一次次静思的好机会。有为孩子保驾护航的细心,却注意不到拥挤在学校门口接孩子的车辆才是威胁孩子安全的真正隐患,把孩子牢牢护在翼下的同时也掠夺了孩子们结伴同行的乐趣。
与以往少说多做相反,现代人则是说的多,真正实践的少。人人都会谴责议论,却鲜有人去实践。很多人认为“中国式过马路”是低素质的表现,但是这些人中有绝大多数也是“中国式过马路”的促成者。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学校门口堵车严重,车辆威胁到孩子的安全,但是他们依然不能放弃接送孩子的惯常行为。鉴于此,王秘书长说,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道德的建设者,而非谴责者。
让“中国式”成为一种正能量
王秘书长认为,“中国式”谴责之所以盛行,还因为社会中缺乏人性关怀。人的内心缺乏情感疏导,盲目从众,借助网络力量,便让“中国式”成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牺牲品。对此,王秘书长以“中国式接孩子”为例为我们引出了为“中国式”去贬义色彩的建议。
一方面,家长应该身体力行。如果能够沉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所谓的“中国式”弊病并不是问题。只是人们习惯了说教,习惯了谴责,习惯了拿着放大镜去深挖疵点。因而王秘书长强调,我们应该成为道德的建设者。而作为一个建设者,应随时投身到实践中去。破除“中国式”标签则应该从父母对弦子的言传身教开始。
然而,王秘书长指出,国内很多家长不懂反思自己,习惯了依附辅导班来完成对子女的教育,执于说教,就不力行。自己不学习,却把学习强加到孩子身上。甚至有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应该取得好成绩。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家长一边看电视一边谴责孩子没有专心学习;一边抱怨自己工作的烦忧,一边又对孩子强调自己是为了他/她才如此辛劳付出的。王秘书长认为这就像于丹提出的“非爱”,这是以爱的名义对身边最亲近的人的一种非爱性掠夺。
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因而王秘书长说,父母应该接受再教育,不能人云亦云,而是应该身体力行的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为孩子传递正能量。古人有云,先修身再立业。父母教育子女也是一项重要的事业,要想做好这份事业必须先修正自身。通过反思,时时反省来正身修己,敬业乐群,言传身教,传递给孩子最健康的气息。
另一方面,应该对孩子进行全人教育。人都有真善美的一面,家长应该注意启发孩子这些正面积极的东西。在健全孩子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培养孩子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王秘书长说,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教育孩子时总是让孩子选两样事物,一件是孩子自己喜欢的,另一件是孩子不喜欢的。以此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博士在一本书中写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这样的观点对“中国式父母”来说简直无法接受,他们没有信心放子女去独立生活,不懂得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成为一个全人。因而,如果想改变“中国式”弊病,让“中国式”成为一种正能量,从现在起为孩子做个好榜样,从现在起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全人。
“中国式”讨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文明意识的觉醒,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善,让“中国式”的标签不再沦为中国问题的代名词,而是让其成为一种正能量,彰显一个大国的风范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