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萨义德“对位式阅读”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ztky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对位式阅读”,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主张在阅读时以相互交叠对位借鉴的方式进行比较,对文艺理论和文学比较研究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对位式阅读;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
  
  《文化与帝国主义》(以下简称《文化》)成书于1993年,按照萨义德的话说就是它是《东方学》的续篇。有评论者指出,在《东方学》中萨义德真正谈论的是欧洲对东方的观念,而忽视了真正的当事人——东方。言外之意,这是萨义德个人化的独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为此,在《文化》中作者开始转向,将关注的重心投注在那些彼此竞争的地理观念之间的斗争上,所以萨义德才说这本书的核心观念是竞争和竞逐。所谓彼此之间关于地理观念的竞争,不仅来自于帝国与帝国之间(英法以及美国对现代公共空间的争夺),也来自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这种多层面、多主体的呈现才能真正反映问题的实质。
  于是,“地理性”便成为《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在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启发下,萨义德创造性地提出了“再现”这一理论,即西方掌控着媒体等文化传播手段,将那些历史事实记录、保留并流传下来,成为全世界公共的历史经验,于是在“再现”的过程中,东方成为西方的“他者”。萨义德认为它是一种人类经济的形式、社会生活中的必要,和语言一样是基础,因此无法消除。这其实反映了西方对他者滥用“再现”的法则和特权的恐惧。当然,福柯的知识—权力关系学说以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都曾给萨义德以深刻的启发。
  但是,萨义德又说:“我从葛兰西那里所得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并不是霸权和有机的知识分子等等观念,而是下面这个观念:一切,包括一开始的公民社会,但其实整个世界都一样,都是根据地理所组织成的。”[1]其实,《文化》中的关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解构都是从地理分析、空间理论开始的,比如康拉德、奈保尔。因为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明显的便是地理问题,康拉德那里也许并不明显,但是看看奈保尔的作品名称——《河湾》《米格尔大街》《自由的国度》等等,都具有空间性。可以说这本书中的空间的重要性凌驾于时间。我们可以看看,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讲述的是美洲,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涉及了加勒比海地区,狄更斯的《远大前程》牵涉了澳洲,吉卜林的《吉姆》和福斯特的《印度之旅》都讲述的是印度;而《法国》这类作品集中在法国与其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之间的空间性上。所以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变成了另一个轨迹的一部分——而那并不是英国长篇小说的轨迹。变成了加勒比海经验的一部分”[2]。
  萨义德正是通过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读及重新阐释,告诉我们那些历史经验是东、西方双方共同完成的。东方无声无息地进入了西方人的日常经验,而西方对东方的殖民已经大大改变了东方,两者的历史不是单方的历史,而是互相的历史。
  当然并不是说把阅读文学经典当成殖民或帝国的宣传,这些作品的某些方面可以是帝国主义的某种例证,但只是帝国文化的一部分,是那个过程的一部分,并非全部都是帝国主义的。“而是说他们在作品中提供了有关帝国世界的不同看法。他们扩大它,他们精炼它,他们把某些感受和愉悦附加在它上面,比如说,就像吉卜林在《吉姆》中所做的。”[3]这便是萨义德从音乐理论中借用来的“对位式阅读”,简单地说就是处理相同的历史,却是以不同的观点和方式。而作者所做的“就是揭露这些经典文本中通常遭人忽略的公共面、现实面”[4]。
  萨义德在《文化》中所提到的诸多英国小说,比如《吉姆》《曼斯菲尔德庄园》《黑暗的心》《诺斯托罗莫》《河湾》《远大前程》《文静的美国人》等等,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文静的美国人》。小说中的越南姑娘风儿,安静、柔美,沉默、乖巧,黄皮肤、瘦小、穿旗袍,除了用烧大烟、沏茶和性来服侍并抚慰西方白人外,她似乎再也没有出现的必要。这绝对是“再现”后的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人形象,是“他者”,这个形象跟毛姆《面纱》中的清朝皇家后裔如出一辙。当然《现代启示录》所表达的是,西方要追寻的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不在东方,他们不属于东方,应该重回西方,重新思考甚至定位自我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然必然迷失在东方。
  
  注释:
  [1][2][3][4] [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页、第116页、第108页、第61页。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应广大文学艺术创作者、评论者和爱好者的要求,西部青年作家俱乐部特邀知名作家、学者授课,  举办第二期青年作家培训班。具体安排如下:  一、培训安排  培训对象:文学艺术创作者、评论者和爱好者;大专院校师生。  培训时间:5月下旬(周五至周日三天)  培训内容:诗歌创作、散文创作、剧本创作、小说创作、评论写作。  课程安排:周五上午至周日上午统一安排课程,集中培训,晚上举行联谊会,学员可自由活动。周
期刊
摘要:中国目前有近4亿儿童,而中国的少儿电视节目市场并不景气,节目既不能吸引少儿,又不能取悦大众。虽然有“寓教于乐”的原则、“娱乐大军”的冲击、市场规律的约束等制约着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但节目的革新终归还是要从制作节目的电视人的理念改观出发。遥控器掌握在孩子手中,只有优良的少儿节目才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此停留。  关键词:少儿节目;寓教于乐;娱乐化  1958年5月1日是中国电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
期刊
摘要:任何时代的文化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文化本身的运作。演唱会就是当代流行音乐的典型运作模式。作为高额消费和豪华娱乐,现实的演唱会往往使人望而却步。这为电视介入演唱会的运作留下了空间。电视镜头里的演唱会就是这种介入的现实化和具体化。电视镜头呈现的演唱会有利于我们从镜头里的观看和电视观众的观看等层面揭示其隐藏的文化权力关系,剖析电视镜头生产主体和主体性的文化实质,揭示电视媒介和电视观众的生产性特征及
期刊
摘要:《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自我异化中感受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把现实荒诞化,把所描写的事物虚妄化,他从自身艰难的处境来审视人和现实。本文立足于异化,通过对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现实状况的比较分析,展现出人与人、人与环境、人自身的艰难处境,从而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变形;异化;生存困境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其中卡夫卡揭示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的
期刊
摘要:自汉语语法学建立以来,汉语词类划分一直争议不断。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功能说”被广泛接受并在学界日益形成共识。在郭锐的《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一书中,作者亦主张语法功能标准,但也多次提及分布标准。分布和语法功能有何区别?能否并存同现?本文将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分布;语法功能;汉语;词类    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自《马氏文通》问世时被提出,迄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这期间汉
期刊
摘要:日本导演寺山修司通过对时间和记忆的追寻,凭借独特的声像配合和色彩运用,以及对哲学命题与人性关怀的思考,使其魔幻超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呈现出绮丽而苍凉的风格,让人体会到人世及时间记忆的变幻。  关键词:寺山修司;日本电影;超现实主义    日本导演寺山修司是一位极度风格化的电影作者,其作品往往追求一种独特的“符号美学”。这些承载着哲学思考和影像意义的符号,配合其习惯性的情节解构,总能将影片抽象成为
期刊
摘要:在电影理论的发展史上,围绕蒙太奇与长镜头关系的争论颇多,电影理论家探讨的也多是电影与真实的关系。人们在提到长镜头时总是将其与“真实”相联系,认为长镜头是对真实的客观记录,可以给观众更多的自主选择性。而蒙太奇是要求观众被动地去接受,因而探讨蒙太奇与“真实”的关系的论述较少。但蒙太奇是否就意味着“不真实”?本文将对此进行集中探讨。  关键词:蒙太奇;真实;苏联蒙太奇学派    电影从1895年诞
期刊
电影《特洛伊》(2004)是德国著名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继《U潜艇96》(1981)、《空军一号》(1997)和《惊涛骇浪》(2000)之后的又一经典力作,这是一部以一段历史久远的古代希腊神话传说为背景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悲剧战争影片。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场由爱情而“掀起”的关于权力和荣誉的民族讨伐战争。关系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向观众展示了古希腊神话所特有的悲剧之美。表面看来,似乎是女人毁灭了一切。然而纵观
期刊
摘要:《海的女儿》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是关注女性主体的爱情悲剧,讲述单向爱人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这两部同构异质的作品,一方面遵循共同的故事模式:错位相遇——寻求男性认同——确认失败(死亡超越),“海的女儿”俨然成为“陌生女人”的化身;另一方面身份确认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前者是对父权社会的认同和超越,而后者则是恋父情结的再现。  关键词:陌生女人;海的女儿;同构异质;父权认同;恋父情结   
期刊
影视歌多栖发展在娱乐圈早已不是罕见现象,跨越唱歌、演戏、导演、编剧、制片多个领域,并且在这些全然不同的角色中都取得不俗成绩的人士却实在少见,张艾嘉便是其中之一。多年的演员生涯之后,她摇身一变,开始了自己的导演人生。至今已有《最爱》(1986)、《梦醒时分》(1993)、《少女小渔》(1995)、《心动》(1999)、《20 30 40》(2004)、《生日快乐》(2007)、《一个好爸爸》(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