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叶圣陶教师团队”的愿景
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是叶圣陶先生的母校。“像叶圣陶那样做教师”是草桥中学教师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为此,草桥中学成立了“叶圣陶教师团队”,弘扬并落实叶圣陶教育思想,担当为人生而教育的社会责任。“叶圣陶教师团队”所扎根的这座校园,曾经走出叶圣陶、顾颉刚等一代大师,他们的精神已成为团队的源动力,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推动着教师的发展,推动着学生的发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教师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哲学。这句话所表达的是叶圣陶先生对学校教育目的和教师责任至高境界的诉求。换句话说,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管理教学”,教师的责任也不仅在于“教好书”,而是在于实现每一个人的学习权和发展权。
二、“叶圣陶教师团队”的模式
1.学习团队
团队深信教师职业的底色是学习者。团队的组建转变了草桥教师的职业发展模式——从“教学专家”转型为“学习专家”。
团队通过“听专家、说主题、读专著、写文章”四个方面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相互交流信息、合作探讨,思维碰撞,3个学期“共读”6本书:《如果我当老师》《教育照亮未来》《静悄悄的革命》《论语今读》《56号教室的教育玄机》《教育机智》,深度学习叶圣陶教育文集。“共写”读书笔记、案例分析近千篇,奠定了教师团队深厚的理论素养。
而且,在常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中,从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转变为注重之前的预习以及之后的反思。这一转变,改变了草桥教师团队的“行为走向”:每位教师,通过每节课、每次活动,对教学、教育活动过程进行直接的、有效的、缜密的审视,日积月累而形成了宝贵的经验,精雕细琢了草桥特色的学习资源——《苇草》校刊、《五色青春》《零度阅读》《历史痕迹》等系列校本教材、校本题库等。
2.“交响乐团”
团队由自愿和选拔相结合构成,形成了兴趣和责任相结合的特色实践和研修集体。研究课题呈现多学科、多角度、多方向的特征;团队组织具有兼容性和多样性;团队分层、分类的课例研修和课题研究更是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相结合。比如,初二物理的“自主自选”,初三历史的“人文历史”,初一综合实践的“零度阅读”等,均是自主申请和学校评定相结合。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育智慧、多种学习主张形成了交响乐团式的教学研发、教育改革。
三、“叶圣陶教师团队”的实践
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个教师发展的学习权,是“叶圣陶教师团队”实践的基础与研修课题的核心内容。
1.教师学习权
苏州市教育局为草桥中学“叶圣陶教师团队”挂牌,增加了团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增强了成员的职业价值感和尊严;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固定研修地点,保证了团队实践和研修的稳定性和规范化;定期的学习反思交流,助推并提升了教师发展的速度与高度。
团队以“三尊重”原则具体、细化、分层、分组落实教育教研的权利和义务。即尊重学生发展,以教授不同学段、不同学力的学生群体分类的“学科分层”教师团队;尊重教材发展,以研发教材、拓展教材的“微课题” 教研团队;尊重教师发展,以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分类的“优质资源倍增”系列——青蓝工程、名师高徒、督导室。同时,团队自然担负起全程指导教师发展、推动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责任。特聘请苏州大学、苏州市党校、省市教科院、教育学会等专家进行“圣陶讲坛”“名师讲座”;联合苏州市一中、二中、十二中、立达中学、彩香中学的教师共同研讨,举办“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主题论坛,同时搭建梯级培训平台,发挥本校特级教师、名优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激励草桥教师从学习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团队的奖励机制是“专业和文化激励”,如帮助优秀教师出版了三本书——《种幸福的人》《操场“悟”语》《在手边——教育杂文》;出版《苇草》集刊等,把团队建设变成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需要。
2.学生学习权
团队承担的课堂变革宗旨是:为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创建“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课堂学习模式。为此,引进了课堂改革三要素。
一是课堂评价。新学期宣布团队共同行动纲领时,校长向教职工提出了三个课堂改革的课题:每位教师学期内至少一次公开课教学,至少听课15节;每位教师必须明确自己课堂改革研究的中心——学科领域与个人研究课题,用课堂录像记录围绕中心课题展开的教学研究课例一节;每节课后撰写基于“学生学习表现”的课后简短反思。“教案加入反思环节”是团队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的关键。
团队教师研修的核心是:学生如何“创造性学习”。如将录像镜头从面向教师授课转为面向学生听课,这意味着教师要“眼中有学生,心中装学生,脑中想学生”,教学更关注学生的状态。团队对听课后的教学评价提供了如下建议:根据课堂的学生状态进行评论;观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倾听关系是否形成;观察合作学习是否形成;听课教师必须及时与被听课教师交流。
“团队”教师的共识是:教学研讨的中心不在于教材的解释与教学的技术,而是必须基于课堂中学生的具体表现。课堂研讨中,听课教师不是“对执教者建言”,而是阐述观摩后“学到了什么”。“教学公开课”成为每一个教师富于魅力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场所。注重对听课教师“听”的引导,是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重要一步。
二是课堂焦点。在探索了多种教学改革模式后,团队得出结论:当教学的关注点从“上好课”转变为“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权”,教师的身份就必然从“教学能手”转到“学习能手”,教师身份恢复了,学生学习发生了,学校也就回归了原点——“一个学习的地方”。
团队内的教师率先学习如何创建教育情境(活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享表达教育教学主张等,然后带动所有教师展开课堂“对话”改革的尝试。团队学习的讨论焦点改变了以往动辄集中于教材与教师教学技巧的分析,而聚焦于学生学习的事实。教师从研究“教”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研究“学”。
三是课堂节奏。团队在反复实践、研讨后认为,要改变课堂节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必须先转换观念:教师应当追求的不是传授课本知识的效率,而是丰富每一个学生学习经验的效率。教师的责任不是完成教学进度,而是寻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也需要快慢不同的节奏,因此团队建议:“教学”以实现“学习”为目的,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现才是“教学”的关键。
团队根据草桥特色总结了小组学习成功的要诀:学力不同的4人、男女混编组合最适合平等倾听关系;学生“心愤口悱”时是实施小组讨论学习的最好时机;学生懒散、闲谈的状态是结束“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指令;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一个不漏地参与“讨论”,特别关照不能参与小组“讨论学习”的边缘学生。一句话,课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节奏来进行的。
质言之,教师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扎根于课堂的研究与研修,这是永无止境的学习。无论是教学的改进还是教师的成长,都要以教师自身的实践场所为中心,形成一种同心圆的结构。“叶圣陶教师团队”的感悟是:对于学生的成长,教师永远也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正是这种无限的可能性,增加了教育工作的趣味性。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是叶圣陶先生的母校。“像叶圣陶那样做教师”是草桥中学教师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为此,草桥中学成立了“叶圣陶教师团队”,弘扬并落实叶圣陶教育思想,担当为人生而教育的社会责任。“叶圣陶教师团队”所扎根的这座校园,曾经走出叶圣陶、顾颉刚等一代大师,他们的精神已成为团队的源动力,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推动着教师的发展,推动着学生的发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教师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哲学。这句话所表达的是叶圣陶先生对学校教育目的和教师责任至高境界的诉求。换句话说,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管理教学”,教师的责任也不仅在于“教好书”,而是在于实现每一个人的学习权和发展权。
二、“叶圣陶教师团队”的模式
1.学习团队
团队深信教师职业的底色是学习者。团队的组建转变了草桥教师的职业发展模式——从“教学专家”转型为“学习专家”。
团队通过“听专家、说主题、读专著、写文章”四个方面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相互交流信息、合作探讨,思维碰撞,3个学期“共读”6本书:《如果我当老师》《教育照亮未来》《静悄悄的革命》《论语今读》《56号教室的教育玄机》《教育机智》,深度学习叶圣陶教育文集。“共写”读书笔记、案例分析近千篇,奠定了教师团队深厚的理论素养。
而且,在常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中,从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转变为注重之前的预习以及之后的反思。这一转变,改变了草桥教师团队的“行为走向”:每位教师,通过每节课、每次活动,对教学、教育活动过程进行直接的、有效的、缜密的审视,日积月累而形成了宝贵的经验,精雕细琢了草桥特色的学习资源——《苇草》校刊、《五色青春》《零度阅读》《历史痕迹》等系列校本教材、校本题库等。
2.“交响乐团”
团队由自愿和选拔相结合构成,形成了兴趣和责任相结合的特色实践和研修集体。研究课题呈现多学科、多角度、多方向的特征;团队组织具有兼容性和多样性;团队分层、分类的课例研修和课题研究更是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相结合。比如,初二物理的“自主自选”,初三历史的“人文历史”,初一综合实践的“零度阅读”等,均是自主申请和学校评定相结合。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育智慧、多种学习主张形成了交响乐团式的教学研发、教育改革。
三、“叶圣陶教师团队”的实践
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个教师发展的学习权,是“叶圣陶教师团队”实践的基础与研修课题的核心内容。
1.教师学习权
苏州市教育局为草桥中学“叶圣陶教师团队”挂牌,增加了团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增强了成员的职业价值感和尊严;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固定研修地点,保证了团队实践和研修的稳定性和规范化;定期的学习反思交流,助推并提升了教师发展的速度与高度。
团队以“三尊重”原则具体、细化、分层、分组落实教育教研的权利和义务。即尊重学生发展,以教授不同学段、不同学力的学生群体分类的“学科分层”教师团队;尊重教材发展,以研发教材、拓展教材的“微课题” 教研团队;尊重教师发展,以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分类的“优质资源倍增”系列——青蓝工程、名师高徒、督导室。同时,团队自然担负起全程指导教师发展、推动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责任。特聘请苏州大学、苏州市党校、省市教科院、教育学会等专家进行“圣陶讲坛”“名师讲座”;联合苏州市一中、二中、十二中、立达中学、彩香中学的教师共同研讨,举办“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主题论坛,同时搭建梯级培训平台,发挥本校特级教师、名优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激励草桥教师从学习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团队的奖励机制是“专业和文化激励”,如帮助优秀教师出版了三本书——《种幸福的人》《操场“悟”语》《在手边——教育杂文》;出版《苇草》集刊等,把团队建设变成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需要。
2.学生学习权
团队承担的课堂变革宗旨是:为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创建“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课堂学习模式。为此,引进了课堂改革三要素。
一是课堂评价。新学期宣布团队共同行动纲领时,校长向教职工提出了三个课堂改革的课题:每位教师学期内至少一次公开课教学,至少听课15节;每位教师必须明确自己课堂改革研究的中心——学科领域与个人研究课题,用课堂录像记录围绕中心课题展开的教学研究课例一节;每节课后撰写基于“学生学习表现”的课后简短反思。“教案加入反思环节”是团队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的关键。
团队教师研修的核心是:学生如何“创造性学习”。如将录像镜头从面向教师授课转为面向学生听课,这意味着教师要“眼中有学生,心中装学生,脑中想学生”,教学更关注学生的状态。团队对听课后的教学评价提供了如下建议:根据课堂的学生状态进行评论;观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倾听关系是否形成;观察合作学习是否形成;听课教师必须及时与被听课教师交流。
“团队”教师的共识是:教学研讨的中心不在于教材的解释与教学的技术,而是必须基于课堂中学生的具体表现。课堂研讨中,听课教师不是“对执教者建言”,而是阐述观摩后“学到了什么”。“教学公开课”成为每一个教师富于魅力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场所。注重对听课教师“听”的引导,是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重要一步。
二是课堂焦点。在探索了多种教学改革模式后,团队得出结论:当教学的关注点从“上好课”转变为“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权”,教师的身份就必然从“教学能手”转到“学习能手”,教师身份恢复了,学生学习发生了,学校也就回归了原点——“一个学习的地方”。
团队内的教师率先学习如何创建教育情境(活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享表达教育教学主张等,然后带动所有教师展开课堂“对话”改革的尝试。团队学习的讨论焦点改变了以往动辄集中于教材与教师教学技巧的分析,而聚焦于学生学习的事实。教师从研究“教”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研究“学”。
三是课堂节奏。团队在反复实践、研讨后认为,要改变课堂节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必须先转换观念:教师应当追求的不是传授课本知识的效率,而是丰富每一个学生学习经验的效率。教师的责任不是完成教学进度,而是寻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也需要快慢不同的节奏,因此团队建议:“教学”以实现“学习”为目的,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现才是“教学”的关键。
团队根据草桥特色总结了小组学习成功的要诀:学力不同的4人、男女混编组合最适合平等倾听关系;学生“心愤口悱”时是实施小组讨论学习的最好时机;学生懒散、闲谈的状态是结束“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指令;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一个不漏地参与“讨论”,特别关照不能参与小组“讨论学习”的边缘学生。一句话,课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节奏来进行的。
质言之,教师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扎根于课堂的研究与研修,这是永无止境的学习。无论是教学的改进还是教师的成长,都要以教师自身的实践场所为中心,形成一种同心圆的结构。“叶圣陶教师团队”的感悟是:对于学生的成长,教师永远也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正是这种无限的可能性,增加了教育工作的趣味性。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