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放开“二孩”,教育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我们应未雨绸缪,提早布局应对。当然,教育对此也有所期盼。
2017年国家数据显示,实施“全面二孩”第一年,全国新生儿1786万,比2015年增加了131万,增长率8%,比社会期望值低。原因可能是政策刚实施,人们心理准备不足,更与经济负担重、生活压力大有关;当然,“少生优育”生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应是根本原因。不过专家预测,2017年新生儿总量应该超过1800万。
提早布局学前教育
“二孩”来袭,幼儿园又将迎来一轮入园潮,两年后“入园难”将集中爆发;受“二孩”政策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中,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全覆盖,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87%,高等教育早已实现大众化。比较而言,我国学前教育起步晚,基础薄,欠账多,虽然国家推行了两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仍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2016年学前儿童入园率仅达到77%。“十三五”国家教育事业规划提出,到2020年学前儿童入园率要提高到85%。四年时间提高8个点,表面难度不大,但面临放开“二孩”后每年净增一百多万新生儿,难度无疑大了许多。
按每年新增150万新生儿计算,5年后将净增450万在园儿童。从2019年开始,入园儿童将迅速增多,2021年全国在园幼儿数预计将超过5300万(包括附设班),比2016年的4413万增加约900万,幼儿园预计增加7万所,幼儿教师和保育员预计缺口200万人。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学段,关乎社会民生、国家战略。面对全面“二孩”政策下如此严峻的学前教育资源缺口,各级政府应及早建立应对机制,做好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积极谋划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建立出生人口与入园幼儿动态关联数据库,提高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决策效力。以新生儿数量来预测适龄幼儿的学位数量,是进行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宏观依据。然而近些年来,许多地方卫计部门的数据与教育部门的数据并未进行适时有效的对接,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决策。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优化调整幼儿园空间布局结构。新增幼儿园究竟建在哪里最合适,是学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为此,应协同城市规划部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的精准优势,全面掌握现有幼儿园的空间布局状况,综合考虑社区、人口、交通、幼儿园性质(公办、民办)等要素,合理规划新建幼儿园的布局,实现学前教育资源的动态均衡配置。
在扩大幼儿教师教育规模的同时,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结构治理。面对200多万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缺口,首先,应根据幼儿学位需求数量,动态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其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是一个连锁反应系统,幼儿教师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更缺。应切实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此外,应优化调整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机构布局,构建分层发展的师资配置模式。缩减中职学前教育办学规模,扩大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办学规模,保持本科学前教育办学规模,增加研究生层次学前教育办学规模。
加大人力资源经费投入,切实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和地位。我国幼教从业者地位待遇相对低下,人才流失严重,严重影响学前教育师资稳定与幼儿园保教质量。应积极推行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定向培养机制,逐步扩大学前教育学生免费与奖补的范围与规模;增加人力资源经费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地位,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稳定。
破解学前教育这个教育发展瓶颈,国家已在推行第三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建立更多的普惠园,切实提高幼儿入园率。解决当下学前教育发展难题,还需要通过立法,明确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政府责任、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等。目前在《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中,唯有学前教育尚无立法,难以建立有效的学前教育管理秩序。所以,适应国家新形势、新战略,出台《学前教育法》迫在眉睫。
多措并举应对“产假式缺员”
我国教师队伍中女性比例大,幼儿园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小学女教师超过70%,中学女教师也过半。从放开“二孩”第一年情况看,女教师选择生育“二孩”的比例不小,扎堆生育导致了很多幼小学校的“产假式缺员”。
应对“产假式缺员”冲击,政府与学校需内外结合,多措并举化解教学压力。
区域内部調整 政府部门要积极围绕“保师资,促质量”这个重点,利用人事调配权,实行编制统筹调剂,针对各校实际情况予以人事倾斜;利用现有的联盟学区平台,通过支教、走教、顶岗等途径,保证学校特殊时期的正常运行;未雨绸缪,建立教师后备库,供有需求的学校遴选。后备教师的来源可以是身体健康的退休教师,可以是拥有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人员,也可是师范院校待就业的毕业生等等。
延迟离岗时间 面对“产假式”缺员,中小学校如果同科教师难以分担,可动员即将到龄退休的教师延迟离岗时间,支持学校工作。按照国家人事管理规定,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事业单位人员,必须及时办理退休手续。可以采取手续照办,人不离岗的方法,把紧缺学科教师留下来。他们的待遇与在职教师相同,岗位津贴、绩效工资按在职教师标准发放。学校领导应给予人文关怀,节假日上门探望慰问。
外聘兼职教师 在政府尚未统筹的情况下,学校可采用外聘方式解决所缺教师。虽然这需要较多的课时花费,但相对于学校编制内教师的费用总支出并不算多。校外兼职教师的聘用,需严格考核把关,确保教学质量。
接纳学生顶岗 学校的紧缺学科,急需招聘补充新教师,可以主动邀请相关高校的学生来校教育实习,让他们在学校教师指导下顶上急缺岗位,缓解教学压力。同时,学校从中发现优秀人才,为教师招聘选拔奠定基础。
有效化解扎堆 专家指出,“二孩”比“大孩”以小3—6岁为宜,即第一个孩子上了幼儿园或小学,再生第二个最好。当下,要“二孩”的女教师年龄偏大,“大孩”多上了小学,即将错过最佳年龄差,导致她们生“二孩”有些“急迫”。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以后扎堆“二孩”情况会有所缓解。学校虽不能限定女教师“二孩”生育时间,但要引导她们认识师资队伍稳定对学校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由学校女工委员出面做疏导调剂,合理安排,错峰孕育,有效避免扎堆,将生“二孩”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加强人文关怀 学校在鼓励“二孩”妈妈讲付出、讲奉献的同时,应予以人文关怀,增强她们的幸福感,如出台“一校两制”,对于已怀孕或哺乳期的女教师从作息时间、工作环境等方面予以照顾,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使她们安心岗位、乐于教学。
期盼重建良好教育生态
“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中小学校的生源荒,降低教师被裁员的可能性。更大的益处是,“二孩”有望带来良好教育生态的重建。
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饱受诟病,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教师自己都感到教育的艰难困惑与无所适从。这里不仅有国家高度开放、社会转型发展、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原因,教育对象与以往的迥异,则不能不说是教育背骂名、遭诟病的源头。这些年我们的教育面对的已非正常人群,而是独生子女,他们是“新兴人类亚种”(钱文忠语)。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一个兄弟姐妹都没有的人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出现在一个国家。
在“4+2+1”家庭结构中,家庭的一切都在围绕“小太阳”转——家长的过度关注、过于功利成为必然,娇惯、迁就和放任在所难免。面对“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成长环境,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必然差,自我中心心理、反叛悖逆心理自然强,自尊过敏、自恋成癖、任性跋扈难以避免。在“小霸王”的步步进逼中,我们的社会、家长、教师不断忍让退缩,有时已丧失底限和原则。
什么快乐学习、快乐教育、成功教育,纯粹是教育在无奈迁就下的讨欢应景之举!学习怎么可能都快乐?该背诵的就得背诵,该演算就得演算,来不得半点虚假;更没有谁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孩子需要吃苦感悟,需要挫折磨砺,犯了错误就得接受相应的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肯定和表扬固然重要,但没有必要的惩戒和警示,一味的赞赏和表扬,只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性。现在的孩子说不得、骂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待他们走上社会,面临的巨大反差和失落,足以将其摧毁!
傳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原本只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面对责难,我们的教育者在拼命反思检讨自己,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儿。但别忘了,这些年来,接受教育的主体已经是人类历史上很少出现的亚种了。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一样,他们和我们差异很大。
“二孩”来了!他不再是孤独的“新兴亚种”,而是有兄弟姐妹的“正常人”。家长的爱将被分摊,眼睛不再只盯着一个,只宠着一个。两个孩子在摩擦相处中,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必然逐渐学会尊重、分享、怡情,懂得关心、体谅、换位和低调。毫无疑问,全面“二孩”对于消除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化和集体观念,发挥其自我教育力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孩”有助良好教育生态的重建,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教育系)
2017年国家数据显示,实施“全面二孩”第一年,全国新生儿1786万,比2015年增加了131万,增长率8%,比社会期望值低。原因可能是政策刚实施,人们心理准备不足,更与经济负担重、生活压力大有关;当然,“少生优育”生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应是根本原因。不过专家预测,2017年新生儿总量应该超过1800万。
提早布局学前教育
“二孩”来袭,幼儿园又将迎来一轮入园潮,两年后“入园难”将集中爆发;受“二孩”政策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中,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全覆盖,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87%,高等教育早已实现大众化。比较而言,我国学前教育起步晚,基础薄,欠账多,虽然国家推行了两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仍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2016年学前儿童入园率仅达到77%。“十三五”国家教育事业规划提出,到2020年学前儿童入园率要提高到85%。四年时间提高8个点,表面难度不大,但面临放开“二孩”后每年净增一百多万新生儿,难度无疑大了许多。
按每年新增150万新生儿计算,5年后将净增450万在园儿童。从2019年开始,入园儿童将迅速增多,2021年全国在园幼儿数预计将超过5300万(包括附设班),比2016年的4413万增加约900万,幼儿园预计增加7万所,幼儿教师和保育员预计缺口200万人。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学段,关乎社会民生、国家战略。面对全面“二孩”政策下如此严峻的学前教育资源缺口,各级政府应及早建立应对机制,做好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积极谋划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建立出生人口与入园幼儿动态关联数据库,提高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决策效力。以新生儿数量来预测适龄幼儿的学位数量,是进行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宏观依据。然而近些年来,许多地方卫计部门的数据与教育部门的数据并未进行适时有效的对接,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决策。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优化调整幼儿园空间布局结构。新增幼儿园究竟建在哪里最合适,是学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为此,应协同城市规划部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的精准优势,全面掌握现有幼儿园的空间布局状况,综合考虑社区、人口、交通、幼儿园性质(公办、民办)等要素,合理规划新建幼儿园的布局,实现学前教育资源的动态均衡配置。
在扩大幼儿教师教育规模的同时,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结构治理。面对200多万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缺口,首先,应根据幼儿学位需求数量,动态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其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是一个连锁反应系统,幼儿教师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更缺。应切实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此外,应优化调整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机构布局,构建分层发展的师资配置模式。缩减中职学前教育办学规模,扩大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办学规模,保持本科学前教育办学规模,增加研究生层次学前教育办学规模。
加大人力资源经费投入,切实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和地位。我国幼教从业者地位待遇相对低下,人才流失严重,严重影响学前教育师资稳定与幼儿园保教质量。应积极推行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定向培养机制,逐步扩大学前教育学生免费与奖补的范围与规模;增加人力资源经费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地位,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稳定。
破解学前教育这个教育发展瓶颈,国家已在推行第三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建立更多的普惠园,切实提高幼儿入园率。解决当下学前教育发展难题,还需要通过立法,明确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政府责任、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等。目前在《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中,唯有学前教育尚无立法,难以建立有效的学前教育管理秩序。所以,适应国家新形势、新战略,出台《学前教育法》迫在眉睫。
多措并举应对“产假式缺员”
我国教师队伍中女性比例大,幼儿园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小学女教师超过70%,中学女教师也过半。从放开“二孩”第一年情况看,女教师选择生育“二孩”的比例不小,扎堆生育导致了很多幼小学校的“产假式缺员”。
应对“产假式缺员”冲击,政府与学校需内外结合,多措并举化解教学压力。
区域内部調整 政府部门要积极围绕“保师资,促质量”这个重点,利用人事调配权,实行编制统筹调剂,针对各校实际情况予以人事倾斜;利用现有的联盟学区平台,通过支教、走教、顶岗等途径,保证学校特殊时期的正常运行;未雨绸缪,建立教师后备库,供有需求的学校遴选。后备教师的来源可以是身体健康的退休教师,可以是拥有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人员,也可是师范院校待就业的毕业生等等。
延迟离岗时间 面对“产假式”缺员,中小学校如果同科教师难以分担,可动员即将到龄退休的教师延迟离岗时间,支持学校工作。按照国家人事管理规定,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事业单位人员,必须及时办理退休手续。可以采取手续照办,人不离岗的方法,把紧缺学科教师留下来。他们的待遇与在职教师相同,岗位津贴、绩效工资按在职教师标准发放。学校领导应给予人文关怀,节假日上门探望慰问。
外聘兼职教师 在政府尚未统筹的情况下,学校可采用外聘方式解决所缺教师。虽然这需要较多的课时花费,但相对于学校编制内教师的费用总支出并不算多。校外兼职教师的聘用,需严格考核把关,确保教学质量。
接纳学生顶岗 学校的紧缺学科,急需招聘补充新教师,可以主动邀请相关高校的学生来校教育实习,让他们在学校教师指导下顶上急缺岗位,缓解教学压力。同时,学校从中发现优秀人才,为教师招聘选拔奠定基础。
有效化解扎堆 专家指出,“二孩”比“大孩”以小3—6岁为宜,即第一个孩子上了幼儿园或小学,再生第二个最好。当下,要“二孩”的女教师年龄偏大,“大孩”多上了小学,即将错过最佳年龄差,导致她们生“二孩”有些“急迫”。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以后扎堆“二孩”情况会有所缓解。学校虽不能限定女教师“二孩”生育时间,但要引导她们认识师资队伍稳定对学校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由学校女工委员出面做疏导调剂,合理安排,错峰孕育,有效避免扎堆,将生“二孩”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加强人文关怀 学校在鼓励“二孩”妈妈讲付出、讲奉献的同时,应予以人文关怀,增强她们的幸福感,如出台“一校两制”,对于已怀孕或哺乳期的女教师从作息时间、工作环境等方面予以照顾,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使她们安心岗位、乐于教学。
期盼重建良好教育生态
“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中小学校的生源荒,降低教师被裁员的可能性。更大的益处是,“二孩”有望带来良好教育生态的重建。
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饱受诟病,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教师自己都感到教育的艰难困惑与无所适从。这里不仅有国家高度开放、社会转型发展、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原因,教育对象与以往的迥异,则不能不说是教育背骂名、遭诟病的源头。这些年我们的教育面对的已非正常人群,而是独生子女,他们是“新兴人类亚种”(钱文忠语)。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一个兄弟姐妹都没有的人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出现在一个国家。
在“4+2+1”家庭结构中,家庭的一切都在围绕“小太阳”转——家长的过度关注、过于功利成为必然,娇惯、迁就和放任在所难免。面对“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成长环境,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必然差,自我中心心理、反叛悖逆心理自然强,自尊过敏、自恋成癖、任性跋扈难以避免。在“小霸王”的步步进逼中,我们的社会、家长、教师不断忍让退缩,有时已丧失底限和原则。
什么快乐学习、快乐教育、成功教育,纯粹是教育在无奈迁就下的讨欢应景之举!学习怎么可能都快乐?该背诵的就得背诵,该演算就得演算,来不得半点虚假;更没有谁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孩子需要吃苦感悟,需要挫折磨砺,犯了错误就得接受相应的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肯定和表扬固然重要,但没有必要的惩戒和警示,一味的赞赏和表扬,只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性。现在的孩子说不得、骂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待他们走上社会,面临的巨大反差和失落,足以将其摧毁!
傳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原本只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面对责难,我们的教育者在拼命反思检讨自己,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儿。但别忘了,这些年来,接受教育的主体已经是人类历史上很少出现的亚种了。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一样,他们和我们差异很大。
“二孩”来了!他不再是孤独的“新兴亚种”,而是有兄弟姐妹的“正常人”。家长的爱将被分摊,眼睛不再只盯着一个,只宠着一个。两个孩子在摩擦相处中,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必然逐渐学会尊重、分享、怡情,懂得关心、体谅、换位和低调。毫无疑问,全面“二孩”对于消除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化和集体观念,发挥其自我教育力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孩”有助良好教育生态的重建,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