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庄子》一书中,孔子的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三类:道家形象、被批判的儒家学派宗师及受道家高人所感的悟道者。王雱并不排斥孔子的道家代言人形象,并且认为孔子作为道家代言人时所作的言语为高见,但对于孔子的后两种形象,却是极力辩驳的,尽可能维护孔子儒家宗师的形象,最后使孔子成为了一个具有道家学说之妙的儒家宗师,使孔子兼具了道家宗师和儒家宗师两种形象,进而调和了儒道的矛盾,引儒入道、以道解道的儒道调和也就成了王雱的庄学思想。
关键词:庄子;王雱;孔子形象;庄学思想
一、王雱其人其书
王雱乃王安石之子,字元泽,史称其人“聛睨一世,无所顾忌,其狠愎本不足道,顾率其傲然自恣之意,与庄周之滉漾肆论,破规矩而任自然者,反若相近”,著有《老子訓传》、《佛书异解》及《南华真经新传》等,曾参加修撰其父王安石为确立变法理论依据所主持的《三经新义》。
王雱也是其父王安石的门人,是荆公学派庄学群体的一员,王雱的庄学思想深受其父王安石的影响。王雱在诠释《天下》篇时,几乎和王安石的《庄周论》如出一辙。但王雱对其父王安石的学说是有所超越的,如王安石认为庄周的学说是邪说,只可善其意不可善其说,而王雱却将这些学说看做是高言尽道。
关于《庄子》,王雱作了很多新的见解,故名之为新传,其中当然也包括《庄子》书中所提到的关于儒家圣人孔子的部分。
《庄子》是道家经典著作,而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必然存在矛盾,那么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道家著作《庄子》一书中的形象必然是为道家学派思想服务的,要么以俨然道家高人的形象出现,要么以饱受指责的儒家圣人的形象出现,或者是一个为道家高人所感的悟道者形象出现,而对于《庄子》中所出现的不同的孔子形象,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中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可谓是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重塑。而这种重塑,对我们理解王雱的庄学思想有着重大意义。
二、《南华真经新传》中的孔子形象分析
在王雱的《南华真经新传》中,王雱对孔子的道家代言人形象给予了肯定,他并非曲解孔子站在道家立场所作的言论,而是仍以道家身份对其作了一番见解。但对于《庄子》中孔子作为被批判的儒家宗师时,王雱却是极力维护孔子儒家宗师的地位,甚至对于为道家高人所折服而转而求道的孔子之形象,也极力以偏向儒家的思想来为孔子辩解,极力维护孔子儒家宗师的形象。可见,王雱没有排斥孔子的道家代言人形象,却也没有放弃孔子的儒家宗师形象,使得孔子既是一位道家高人,也是一位儒家宗师。
(一)道家形象
孔子在《庄子》书中以道家思想代言人形象出现最为典型的是在《人间世》篇,此篇开头说道: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至。”曰:“将至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仲尼曰:“若殆往而刑耳”。
对此,王雱在此下的传中提到“故仲尼者无我也”、“颜回者克己也,克己,则未至于无我”,还提到“夫仲尼之无我,则无私无为也;颜回之克己,则有思有为也”。当仲尼接着告诉颜回“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王雱则说到“此皆有思有为之致也”,对于仲尼所说“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中也说“圣人无名所以无为,无智所以无得,无为则物莫不归,无得则物莫与竞,常人好名用智,而所以有为有得也,有为则物不相服,有得则物必与竞”。从以上出现的“无我”、“无为”、“无名”等不难看出,王雱是以道家无为的思想来阐释原文的,是与道家思想相符合的。
孔子还举出古时贤人的例子来教导颜回:
且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在此处的孔子看来,关龙逢、王子比干、尧和禹,都是求名实者,为名实所累,如果这些人都不免于累,那么颜回则更难免于名实之累,更是“往而刑耳”。对此,王雱所持的观点并非是儒家所提倡的有为思想。
除了无为之外,道家另一重要思想是任自然。在《人间世》篇中,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因为“阴阳之患”和“人道之患”所累,于是向孔子请教,孔子告诉他: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孔子让叶公子高顺其自然,安然接受命运所带来的一切,即使“不可奈何”,也“安之若命”。王雱对此在传中说道:
夫内事父而外事君,是有诸身而已。有诸身,必有诸事,不可遁去而已矣,故曰不可逃于天地之间。此事之自然,而惟能顺其自然,则免于忧累矣。
王雱同意《庄子》中孔子所说的顺其自然之法,认为顺其自然,叶公子高便可“免于忧累”,这是符合庄子本意的,也是符合道家思想的。可见,在王雱的《南华真经新传》中,王雱所认同的孔子,俨然是道家宗师的形象,时常以道家高人的口吻教诲他人,和《庄子》中的原意是相符合的。
(二)儒家形象
孔子在《庄子》一书中,除了以道家宗师的形象出现,还有儒家宗师和被道家高人点化的悟道者两种形象。 在《人间世》一篇中,当孔子到楚国去的时候,楚狂接舆走到孔子的门前唱道: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显然,楚狂接舆此处有嘲讽孔子的意味,批评了孔子的处世之道,认为在今天这个世道,仅仅能保全生命就已经不错了,而孔子还“临人以德”,在人们的面前用德来炫耀自己,这是不可取的,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便在《廬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写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对此,王雱在传中说道:
大圣人与世推移,而不凝滞于物,物亦莫能伤之矣。孔子之心,未尝以经世为事,其所以推而行之者,直随时而已。故时之可行,则成其功;时之可止,则全其生。泛然无碍,而盛衰不自以知觉,此圣人之心如此也。故接舆之歌,所以寓圣人之心,而庄子引之以经世之道,而亦自叹其不得于时,故曰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原本楚狂接舆是嘲笑孔子的处世之道的,也就是儒家的经世致用,有为有思,王雱则说孔子未尝以经世为事,而是顺应潮流,随时而已。在王雱看来,接舆所唱之歌,并非是批评孔子,反而是“寓圣人之心”,所唱正是孔子所想的。庄子此处引接舆之歌,是为了批判孔子的处世之道,也就是儒家的有为思想,进而阐明道家无为的思想,即“无用之用”,王雱则将其曲解为庄子不得于时,将庄子塑造成了怀才不遇的形象,更倾向于儒家思想。如此一来,楚狂接舆便不再是嘲笑孔子,孔子也成为了能够“与世推移”的儒家圣人。
三、亦道亦儒:王雱的庄学思想
前面我们说道,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中对原本《庄子》中的孔子之形象进行了重新分析,既肯定了孔子为道家代言时的高言妙道,也极力为孔子辩解,维护孔子儒家宗师的正面形象,使得孔子兼具儒家宗师和道家宗师两种角色。由此,我们可以管窥王雱的庄学思想,不难发现,王雱在塑造孔子形象的过程中,既以道解道,站在道家立场来分析孔子的言论,也以儒解道,站在儒家立场来解释作为道家经典的《庄子》中的关于孔子的言论。王雱在努力调和儒道的矛盾,从《南华真经新传》不难看出,孔子既有儒家形象,也有道家形象,但不得不说,这本就是一种矛盾,儒家与道家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
(一)以道解道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很多时候并非是以其原本的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形象出现,反而阐述的是道家的观点,对于这些言论,王雱也并非像其父王安石那样摈弃这些所谓骀荡之言,而是以庄子解庄子,站在道家的立场来阐释《庄子》中出现的孔子所说的关于道家思想的言论,还其本真,如前面我们所说的,王雱在阐释《人间世》篇便提到了道家的无为和任自然的思想。王雱并非固执于孔子的儒家宗师的地位,而是着眼于《庄子》一书,从书中寻找思想的源泉。从王雱关于《庄子》中的孔子道家形象的见解我们已可以管窥一二,除了有关孔子的言论之外,王雱以道家思想阐释庄子,即以庄子解《庄子》之处,则更是不胜枚举。如《南华真经新传》开篇《逍遥游篇》便说道:“夫道无方也,无物也,寂然冥运而无形器之累,唯至人体之而无我,无我则无心,无心则不物于物,而放于自得之场,而游乎混茫之庭,其所以为逍遥也。”
(二)以儒解道
王雱多以道家思想来阐释《庄子》中孔子的言行,尤其是孔子以道家学派代言人的形象出现时,但我们也应看到,王雱也常站在儒家的立场来阐释《庄子》中孔子的言行。除了我们前面阐述孔子儒家形象时所举的诸多例子,还可以有力佐证这点的便是王雱在传中反复强调的经世思想,在《人间世》篇中孔子与颜回谈论心斋处,王雱便说道“夫心斋本于无我无心也,此颜回悟心斋之言而遂忘于己也,故曰未始有回也。未始有回,则亦可以经世矣”。同样在《人间世》篇,叶公子高将使齐国,因惧阴阳之患和人道之患而问于孔子,王雱也在其下的传中说道“经世之道必先于忘身,而其次在信命”。甚至于在《人间世》篇的最后,楚狂接舆游于孔子之门处,王雱也在传中写道“知其不材,明其无用,则经世之道尽矣”。可见,王雱除了倾向道家的一面,也有倾向于儒家的一面,既以道解道,也以儒解道。
四、结语
《庄子》中所出现的孔子形象,本都是为道家思想服务的,是庄周为了褒扬自己的学说而在书中引入了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孔子。而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中却做出了不同的阐释,使得孔子作为儒家宗师出现在《庄子》中的反面形象变成了正面形象。王雱也并没有否定庄子的学说,没有完全歪曲孔子所说的本应归属于道家的言论,而是以道解道。这样,孔子的形象在王雱《南华真经新传》中便得到了重塑,既是儒家宗师,也是道家圣人。
关键词:庄子;王雱;孔子形象;庄学思想
一、王雱其人其书
王雱乃王安石之子,字元泽,史称其人“聛睨一世,无所顾忌,其狠愎本不足道,顾率其傲然自恣之意,与庄周之滉漾肆论,破规矩而任自然者,反若相近”,著有《老子訓传》、《佛书异解》及《南华真经新传》等,曾参加修撰其父王安石为确立变法理论依据所主持的《三经新义》。
王雱也是其父王安石的门人,是荆公学派庄学群体的一员,王雱的庄学思想深受其父王安石的影响。王雱在诠释《天下》篇时,几乎和王安石的《庄周论》如出一辙。但王雱对其父王安石的学说是有所超越的,如王安石认为庄周的学说是邪说,只可善其意不可善其说,而王雱却将这些学说看做是高言尽道。
关于《庄子》,王雱作了很多新的见解,故名之为新传,其中当然也包括《庄子》书中所提到的关于儒家圣人孔子的部分。
《庄子》是道家经典著作,而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必然存在矛盾,那么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道家著作《庄子》一书中的形象必然是为道家学派思想服务的,要么以俨然道家高人的形象出现,要么以饱受指责的儒家圣人的形象出现,或者是一个为道家高人所感的悟道者形象出现,而对于《庄子》中所出现的不同的孔子形象,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中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可谓是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重塑。而这种重塑,对我们理解王雱的庄学思想有着重大意义。
二、《南华真经新传》中的孔子形象分析
在王雱的《南华真经新传》中,王雱对孔子的道家代言人形象给予了肯定,他并非曲解孔子站在道家立场所作的言论,而是仍以道家身份对其作了一番见解。但对于《庄子》中孔子作为被批判的儒家宗师时,王雱却是极力维护孔子儒家宗师的地位,甚至对于为道家高人所折服而转而求道的孔子之形象,也极力以偏向儒家的思想来为孔子辩解,极力维护孔子儒家宗师的形象。可见,王雱没有排斥孔子的道家代言人形象,却也没有放弃孔子的儒家宗师形象,使得孔子既是一位道家高人,也是一位儒家宗师。
(一)道家形象
孔子在《庄子》书中以道家思想代言人形象出现最为典型的是在《人间世》篇,此篇开头说道: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至。”曰:“将至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仲尼曰:“若殆往而刑耳”。
对此,王雱在此下的传中提到“故仲尼者无我也”、“颜回者克己也,克己,则未至于无我”,还提到“夫仲尼之无我,则无私无为也;颜回之克己,则有思有为也”。当仲尼接着告诉颜回“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王雱则说到“此皆有思有为之致也”,对于仲尼所说“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中也说“圣人无名所以无为,无智所以无得,无为则物莫不归,无得则物莫与竞,常人好名用智,而所以有为有得也,有为则物不相服,有得则物必与竞”。从以上出现的“无我”、“无为”、“无名”等不难看出,王雱是以道家无为的思想来阐释原文的,是与道家思想相符合的。
孔子还举出古时贤人的例子来教导颜回:
且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在此处的孔子看来,关龙逢、王子比干、尧和禹,都是求名实者,为名实所累,如果这些人都不免于累,那么颜回则更难免于名实之累,更是“往而刑耳”。对此,王雱所持的观点并非是儒家所提倡的有为思想。
除了无为之外,道家另一重要思想是任自然。在《人间世》篇中,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因为“阴阳之患”和“人道之患”所累,于是向孔子请教,孔子告诉他: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孔子让叶公子高顺其自然,安然接受命运所带来的一切,即使“不可奈何”,也“安之若命”。王雱对此在传中说道:
夫内事父而外事君,是有诸身而已。有诸身,必有诸事,不可遁去而已矣,故曰不可逃于天地之间。此事之自然,而惟能顺其自然,则免于忧累矣。
王雱同意《庄子》中孔子所说的顺其自然之法,认为顺其自然,叶公子高便可“免于忧累”,这是符合庄子本意的,也是符合道家思想的。可见,在王雱的《南华真经新传》中,王雱所认同的孔子,俨然是道家宗师的形象,时常以道家高人的口吻教诲他人,和《庄子》中的原意是相符合的。
(二)儒家形象
孔子在《庄子》一书中,除了以道家宗师的形象出现,还有儒家宗师和被道家高人点化的悟道者两种形象。 在《人间世》一篇中,当孔子到楚国去的时候,楚狂接舆走到孔子的门前唱道: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显然,楚狂接舆此处有嘲讽孔子的意味,批评了孔子的处世之道,认为在今天这个世道,仅仅能保全生命就已经不错了,而孔子还“临人以德”,在人们的面前用德来炫耀自己,这是不可取的,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便在《廬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写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对此,王雱在传中说道:
大圣人与世推移,而不凝滞于物,物亦莫能伤之矣。孔子之心,未尝以经世为事,其所以推而行之者,直随时而已。故时之可行,则成其功;时之可止,则全其生。泛然无碍,而盛衰不自以知觉,此圣人之心如此也。故接舆之歌,所以寓圣人之心,而庄子引之以经世之道,而亦自叹其不得于时,故曰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原本楚狂接舆是嘲笑孔子的处世之道的,也就是儒家的经世致用,有为有思,王雱则说孔子未尝以经世为事,而是顺应潮流,随时而已。在王雱看来,接舆所唱之歌,并非是批评孔子,反而是“寓圣人之心”,所唱正是孔子所想的。庄子此处引接舆之歌,是为了批判孔子的处世之道,也就是儒家的有为思想,进而阐明道家无为的思想,即“无用之用”,王雱则将其曲解为庄子不得于时,将庄子塑造成了怀才不遇的形象,更倾向于儒家思想。如此一来,楚狂接舆便不再是嘲笑孔子,孔子也成为了能够“与世推移”的儒家圣人。
三、亦道亦儒:王雱的庄学思想
前面我们说道,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中对原本《庄子》中的孔子之形象进行了重新分析,既肯定了孔子为道家代言时的高言妙道,也极力为孔子辩解,维护孔子儒家宗师的正面形象,使得孔子兼具儒家宗师和道家宗师两种角色。由此,我们可以管窥王雱的庄学思想,不难发现,王雱在塑造孔子形象的过程中,既以道解道,站在道家立场来分析孔子的言论,也以儒解道,站在儒家立场来解释作为道家经典的《庄子》中的关于孔子的言论。王雱在努力调和儒道的矛盾,从《南华真经新传》不难看出,孔子既有儒家形象,也有道家形象,但不得不说,这本就是一种矛盾,儒家与道家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
(一)以道解道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很多时候并非是以其原本的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形象出现,反而阐述的是道家的观点,对于这些言论,王雱也并非像其父王安石那样摈弃这些所谓骀荡之言,而是以庄子解庄子,站在道家的立场来阐释《庄子》中出现的孔子所说的关于道家思想的言论,还其本真,如前面我们所说的,王雱在阐释《人间世》篇便提到了道家的无为和任自然的思想。王雱并非固执于孔子的儒家宗师的地位,而是着眼于《庄子》一书,从书中寻找思想的源泉。从王雱关于《庄子》中的孔子道家形象的见解我们已可以管窥一二,除了有关孔子的言论之外,王雱以道家思想阐释庄子,即以庄子解《庄子》之处,则更是不胜枚举。如《南华真经新传》开篇《逍遥游篇》便说道:“夫道无方也,无物也,寂然冥运而无形器之累,唯至人体之而无我,无我则无心,无心则不物于物,而放于自得之场,而游乎混茫之庭,其所以为逍遥也。”
(二)以儒解道
王雱多以道家思想来阐释《庄子》中孔子的言行,尤其是孔子以道家学派代言人的形象出现时,但我们也应看到,王雱也常站在儒家的立场来阐释《庄子》中孔子的言行。除了我们前面阐述孔子儒家形象时所举的诸多例子,还可以有力佐证这点的便是王雱在传中反复强调的经世思想,在《人间世》篇中孔子与颜回谈论心斋处,王雱便说道“夫心斋本于无我无心也,此颜回悟心斋之言而遂忘于己也,故曰未始有回也。未始有回,则亦可以经世矣”。同样在《人间世》篇,叶公子高将使齐国,因惧阴阳之患和人道之患而问于孔子,王雱也在其下的传中说道“经世之道必先于忘身,而其次在信命”。甚至于在《人间世》篇的最后,楚狂接舆游于孔子之门处,王雱也在传中写道“知其不材,明其无用,则经世之道尽矣”。可见,王雱除了倾向道家的一面,也有倾向于儒家的一面,既以道解道,也以儒解道。
四、结语
《庄子》中所出现的孔子形象,本都是为道家思想服务的,是庄周为了褒扬自己的学说而在书中引入了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孔子。而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中却做出了不同的阐释,使得孔子作为儒家宗师出现在《庄子》中的反面形象变成了正面形象。王雱也并没有否定庄子的学说,没有完全歪曲孔子所说的本应归属于道家的言论,而是以道解道。这样,孔子的形象在王雱《南华真经新传》中便得到了重塑,既是儒家宗师,也是道家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