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肖邦出生于波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民族主义代表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是一位充满思想内涵的作曲家及钢琴演奏者,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钢琴作品,是艺术瑰宝。其中谐谑曲是肖邦的钢琴作品中极具特色的体裁,肖邦也将谐谑曲带到了新的高度。本文重点对肖邦四首谐谑曲中最著名的作品31号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的创作背景、风格、情感表达、曲式、演奏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对这首作品进一步的了解,以及演奏过程中对整体的風格以及情绪的把握。
关键词:肖邦;谐谑曲;分析
肖邦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钢琴家出生于波兰,19世纪波兰浪漫派作曲家,钢琴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创作了第一首音乐作品《g小调波罗乃兹舞曲》,8岁公开演奏,16岁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开始早期创作。1830年底离开祖国,再也没有回去过。同年12月波兰发生起义,引发其强烈的爱国悲情,1831年后因为华沙沦陷,长期客居巴黎,也是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表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和悲剧色彩,充满对祖国深沉的怀念。1838—1847时肖邦与女作家乔治·桑共同生活,也使其创作水平达到艺术的顶峰,直至两年之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谐谑曲"Scherzo"是意大利语中玩笑的意思,谐谑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是一种起源于法国的三拍子舞曲,风格温和典雅,善于描绘各种礼仪动态。18世纪中期以后,这种体裁继续发展,在音乐巨匠贝多芬的手中,开始大量将谐谑曲取代了先前小步舞曲的部分,并将这种体裁在诙谐、幽默的特点上,大大扩展了其戏剧性和讽刺性。之后的作曲家不仅把谐谑曲作为各种器乐套曲的一个乐章。19世纪以后,随着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密切结合和发展,使谐谑曲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叙述性与抒情性等特点,并且有了更加深刻的哲理性,肖邦的四首谐谑曲便是本时期这种体裁的典型代表作。这首献给费斯登西斯丁伯爵之女——阿黛拉·德·菲尔斯滕施泰因小姐的曲子写于1837年,是一首基于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这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反映出作者在巴黎生活的情致,创作时正值他刚刚解除与波兰贵族沃德金斯基家的女儿玛利亚的婚约,与乔治·桑刚刚结实不久之时,此时的肖邦已经完全适应了巴黎的生活。虽然心系波兰的解放事业,但是对于同样处于欧洲民族主义革命高涨的背景下的法国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却冷漠以对,因此肖邦这一时期的部分作品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法国上层社会悠闲、伤感、华丽的审美趣味。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是肖邦四首谐谑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唯一具有谐谑性质的谐谑曲,它没有第一首的悲剧性冲突,但具有一定的幻想性和戏剧性,却也不乏抒情、歌唱性的优美段落,有热情威严,有优美轻巧,有疑问,有肯定,也有沉迷于思念、憧憬等情绪。是一首富有浪漫气息的音诗,它与其他三首谐谑曲最主要的差别是感情张力的类别不同,在这首谐谑曲中,表面的炫技因素多余深刻内容的表达,符合巴黎这一时期浓郁的浪漫主义艺术氛围,具有明显的法国“沙龙音乐”的特征。因此经常被演奏,成为了肖邦最受欢迎的一首谐谑曲。舒曼曾说过:“这是一首有高度感染力的乐曲,它丝毫不逊色于拜伦勋爵的任何一篇诗歌”,他也曾借拜伦勋爵的诗句“优美而大胆,爱与藐视”来形容这首乐曲。
该曲分为呈示部,中部,再现部及尾声四个部分,遵循奏鸣曲式的形式原则,但在调性、结构等方面做了自由的处理。
主部,以三连音敏捷,小声而急促不安并向上方向开始,有种好像是内心有着疑问提出来并期待着回答的感觉,接着沉默片刻后,突然迸发出坚定而威严的回答,与前面的疑问不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连接部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呈瀑布式的旋律线条,另外一组是为拱形线的旋律线条,这使得连接段落华丽,轻快,且带由一丝丝不安感.副部这是一段充满期待性与召唤性的明朗的主题,令人沉醉并具有深刻的抒情性,富有灵魂与感情,右手的歌唱z性与左手轻盈流水般的伴奏使旋律走向不断上升,前进,仿佛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这种充满了激动、喜悦与饱满感情的抒情音调也具有一定的舞曲特性,音乐虽然不是圆舞曲式的伴奏音型,但是某一些特性节奏的不断重复使得这部分的旋律音调具有了愉悦的感觉。结束部一串琶音后结束在主和弦。中部采用了复调创作手法。再现部及尾声部分中,前面的各种主题动机共同形成一段热烈、壮丽的音乐性格,强奏的和弦,三连音,快速的华彩旋律将音乐情绪再次推向顶峰。整个尾声不断渐强,加紧加速,宛如暴风雨般的热情,奔放,音乐层层推进,最后在火热带有一丝坚决态度的气氛中结束了整首曲子,因为结束在大调上,所以仿佛有一种作者想象自己已到达故乡,而沉浸在狂喜当中的激动心情。
谐谑曲是肖邦所创作的作品当中体裁最为悠久的一种,肖邦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对谐谑曲进行了开拓与丰富,发挥了自己的独创性,使谐谑曲获得了史诗般的意义与内涵,肖邦谐谑曲op.31不仅具有谐谑曲所共有的特点即宏大的篇幅,而且音乐主题也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包含了华丽的诗句、优美的旋律与辉煌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沙龙音乐的部分特征与气质以及肖邦的爱国情怀。这首谐谑曲,音乐形式相对较复杂,具有一定幻想性、戏剧对比以及浪漫性的作品。它的调性变化,主题对比,以及各种演奏要点的处理等,都表现出了钢琴音乐的诗情画意。肖邦的谐谑曲将此音乐体裁的美学范畴提高到更加突出的高度上,他的作品把握了诙谐的本质,并且将诙谐与庄严、英雄性、悲剧性等特征联系起来,使谐谑曲的题材在谐谑特质的基础上具有更加深邃的思想性与哲理性。
参考文献
[1] 贝尔纳·加沃蒂.肖邦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379
[2] 王笑容.肖邦谐谑曲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82-107
[3] 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77-83
[4] 林洪亮.肖邦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390
[5] 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76-179
[6] 陈灿.欧洲音乐地图.海南:南海出版,2009,272-276
[7] 解瑂.古典音乐零距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0-52
作者简介
王紫 1986.6.16汉,祖籍天津,钢琴演奏员,硕士,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作者单位:河南歌舞演艺集团)
关键词:肖邦;谐谑曲;分析
肖邦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钢琴家出生于波兰,19世纪波兰浪漫派作曲家,钢琴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创作了第一首音乐作品《g小调波罗乃兹舞曲》,8岁公开演奏,16岁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开始早期创作。1830年底离开祖国,再也没有回去过。同年12月波兰发生起义,引发其强烈的爱国悲情,1831年后因为华沙沦陷,长期客居巴黎,也是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表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和悲剧色彩,充满对祖国深沉的怀念。1838—1847时肖邦与女作家乔治·桑共同生活,也使其创作水平达到艺术的顶峰,直至两年之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谐谑曲"Scherzo"是意大利语中玩笑的意思,谐谑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是一种起源于法国的三拍子舞曲,风格温和典雅,善于描绘各种礼仪动态。18世纪中期以后,这种体裁继续发展,在音乐巨匠贝多芬的手中,开始大量将谐谑曲取代了先前小步舞曲的部分,并将这种体裁在诙谐、幽默的特点上,大大扩展了其戏剧性和讽刺性。之后的作曲家不仅把谐谑曲作为各种器乐套曲的一个乐章。19世纪以后,随着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密切结合和发展,使谐谑曲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叙述性与抒情性等特点,并且有了更加深刻的哲理性,肖邦的四首谐谑曲便是本时期这种体裁的典型代表作。这首献给费斯登西斯丁伯爵之女——阿黛拉·德·菲尔斯滕施泰因小姐的曲子写于1837年,是一首基于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这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反映出作者在巴黎生活的情致,创作时正值他刚刚解除与波兰贵族沃德金斯基家的女儿玛利亚的婚约,与乔治·桑刚刚结实不久之时,此时的肖邦已经完全适应了巴黎的生活。虽然心系波兰的解放事业,但是对于同样处于欧洲民族主义革命高涨的背景下的法国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却冷漠以对,因此肖邦这一时期的部分作品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法国上层社会悠闲、伤感、华丽的审美趣味。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是肖邦四首谐谑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唯一具有谐谑性质的谐谑曲,它没有第一首的悲剧性冲突,但具有一定的幻想性和戏剧性,却也不乏抒情、歌唱性的优美段落,有热情威严,有优美轻巧,有疑问,有肯定,也有沉迷于思念、憧憬等情绪。是一首富有浪漫气息的音诗,它与其他三首谐谑曲最主要的差别是感情张力的类别不同,在这首谐谑曲中,表面的炫技因素多余深刻内容的表达,符合巴黎这一时期浓郁的浪漫主义艺术氛围,具有明显的法国“沙龙音乐”的特征。因此经常被演奏,成为了肖邦最受欢迎的一首谐谑曲。舒曼曾说过:“这是一首有高度感染力的乐曲,它丝毫不逊色于拜伦勋爵的任何一篇诗歌”,他也曾借拜伦勋爵的诗句“优美而大胆,爱与藐视”来形容这首乐曲。
该曲分为呈示部,中部,再现部及尾声四个部分,遵循奏鸣曲式的形式原则,但在调性、结构等方面做了自由的处理。
主部,以三连音敏捷,小声而急促不安并向上方向开始,有种好像是内心有着疑问提出来并期待着回答的感觉,接着沉默片刻后,突然迸发出坚定而威严的回答,与前面的疑问不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连接部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呈瀑布式的旋律线条,另外一组是为拱形线的旋律线条,这使得连接段落华丽,轻快,且带由一丝丝不安感.副部这是一段充满期待性与召唤性的明朗的主题,令人沉醉并具有深刻的抒情性,富有灵魂与感情,右手的歌唱z性与左手轻盈流水般的伴奏使旋律走向不断上升,前进,仿佛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这种充满了激动、喜悦与饱满感情的抒情音调也具有一定的舞曲特性,音乐虽然不是圆舞曲式的伴奏音型,但是某一些特性节奏的不断重复使得这部分的旋律音调具有了愉悦的感觉。结束部一串琶音后结束在主和弦。中部采用了复调创作手法。再现部及尾声部分中,前面的各种主题动机共同形成一段热烈、壮丽的音乐性格,强奏的和弦,三连音,快速的华彩旋律将音乐情绪再次推向顶峰。整个尾声不断渐强,加紧加速,宛如暴风雨般的热情,奔放,音乐层层推进,最后在火热带有一丝坚决态度的气氛中结束了整首曲子,因为结束在大调上,所以仿佛有一种作者想象自己已到达故乡,而沉浸在狂喜当中的激动心情。
谐谑曲是肖邦所创作的作品当中体裁最为悠久的一种,肖邦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对谐谑曲进行了开拓与丰富,发挥了自己的独创性,使谐谑曲获得了史诗般的意义与内涵,肖邦谐谑曲op.31不仅具有谐谑曲所共有的特点即宏大的篇幅,而且音乐主题也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包含了华丽的诗句、优美的旋律与辉煌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沙龙音乐的部分特征与气质以及肖邦的爱国情怀。这首谐谑曲,音乐形式相对较复杂,具有一定幻想性、戏剧对比以及浪漫性的作品。它的调性变化,主题对比,以及各种演奏要点的处理等,都表现出了钢琴音乐的诗情画意。肖邦的谐谑曲将此音乐体裁的美学范畴提高到更加突出的高度上,他的作品把握了诙谐的本质,并且将诙谐与庄严、英雄性、悲剧性等特征联系起来,使谐谑曲的题材在谐谑特质的基础上具有更加深邃的思想性与哲理性。
参考文献
[1] 贝尔纳·加沃蒂.肖邦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379
[2] 王笑容.肖邦谐谑曲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82-107
[3] 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77-83
[4] 林洪亮.肖邦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390
[5] 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76-179
[6] 陈灿.欧洲音乐地图.海南:南海出版,2009,272-276
[7] 解瑂.古典音乐零距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0-52
作者简介
王紫 1986.6.16汉,祖籍天津,钢琴演奏员,硕士,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作者单位:河南歌舞演艺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