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5年姚鼐诗歌研究论文综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yy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是对桐城古文派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物。他的诗学理论及创作方面的成就在清代中期乃至在清代诗学史上都可谓独树一帜,对晚清学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影响。自清朝以来,对姚鼐的研究从未间断,尤其是2004——2015年这十一年間,研究者们对于姚鼐诗歌的探讨呈现逐渐深化和细化的景象,但是也存在研究角度单一,缺乏诗学影响研究等问题。本文拟就2004——2015年以来学界对姚鼐诗歌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论文概况进行梳理研究。
  【关键词】:姚鼐;诗歌理论;诗歌创作实践;研究综述
  一、关于姚鼐诗歌理论研究
  姚鼐不仅是一个古文创作流派的杰出代表,其对诗歌理论的见解以及诗歌创作在清代中期乃至在清代诗学史上都可谓独树一帜,同时也对晚清学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影响。自清朝以来,学界对姚鼐的研究从未间断,尤其是2004——2015年这十几年间,研究者们对于姚鼐诗歌的探讨呈现逐渐深化和细化的景象。
  这一时期发表的有关姚鼐的学术专著,集中在姚鼐的古文理论及其创作实践上,然而,对其诗学主张论述仅仅是稍有提及:梅向东、李波在《桐城派学术文化》一书的下编中对桐城派进行梳理性概述,在第二章第二小节中提及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然而,全篇都紧紧围绕其文论展开,丝毫没有提及其诗学理论。周中期在《姚鼐研究》中虽然是以姚鼐散文研究为中心,但是其中提到一个观点即姚鼐的“以诗为文”。此观点最早由吴孟复在《桐城派述论》中提出。[1]2017年在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中,吕美生又将此观点进一步阐释说明,认为姚鼐是自觉实践“以诗为文”,并追求以“雅洁”为美,从而开一代文风,成为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2]王小舒在由徐成志和江小角主编的《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中详细地阐述姚鼐的诗学理论的同时,也深刻地剖析出“熔铸唐宋”与“刚柔并济”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互相关联,彼此补充,不可分割。[3]
  有些学者从“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艺术要素论出发,如在2004年,柳春蕊的《神、理、声、色——姚鼐的诗歌体性论》说姚鼐的诗歌具有兴象丰神与阳刚阴柔之美,对应“神”这一艺术要素;具有切乎理而当于情,对应“理”这一要素;在听觉上,又具有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气;在视觉上,提倡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
  基于姚鼐诗学宗旨的研究总共有四篇,如在2008年,史晶晶的《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认为姚鼐的“熔铸唐宋”的诗论,调和汉学和宋学之争的同时,也具有量的涵容和质的深刻。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柳春蕊的《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一文中发掘出姚鼐推崇诗学中的“雅颂”传统。认为姚鼐诗作中推举儒者之诗,突出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并未结合具体诗作进行更为详尽的阐述。在论述姚鼐诗歌理论时,温世亮在2015年《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創作论》,作者将姚鼐成长时代及其经历结合起来,剖析其对“熔铸唐宋”理论宗旨的理解。文章说,在经史考证学风兴盛的乾嘉时代,在时代与伯父的双重影响之下,提出宋学的义理与汉学考据学、调和宋学与汉学之争。[4]又如,徐善华在《姚鼐诗法思想管窥》中谈到,“熔铸唐宋”的含义要广泛得多,从时间范围来看,绝不单单限于唐宋。我们也不能抹煞了姚鼎对其他诗人学习借鉴的事实。[5]这些诗人包括明七子、乐府诗人等。
  但更多的学者观照到姚鼐“以文论诗”的创作方法和学问化的倾向。
  自姚鼐始,之前认为诗与文向来有着明确分界的偏见慢慢被消解。这种诗学观点也就随之泛化,不置可否,这缘起于姚鼐诗学主张的独特性,即“以文论诗”的诗学理论。因而,有关“以文论诗”的观点便层出不穷。如在2009年,王易华的《论姚鼐诗学中的以文论诗》指出,姚鼐诗歌在内容上,融合诗之“情”与文之“理”;在形式上,以文法入诗法,即“义法”与“文章”的统一;在审美特征上,主张“神韵”与“气势”结合。又如,在2012年,李剑波在《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阐释,姚鼐从散文( 古文) 本位出发,采用散文的美学原则、写作方法进入诗歌创作领域。同时,姚鼐诗歌的古文旨趣也是对历来“以文为诗”的全面总结与发展。[6]
  乾嘉时期,在政府的政治恐怖和文化专制之下,考据之风盛行,姚鼐受此影响,推崇宋学,对汉学多有指斥,因而其诗学观点多表现出的学问化倾向。这一观点在许多学者笔下都有较为细致化的论述。温世亮在《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一文中盛赞姚鼐的“以学问为诗”,称姚鼐是成功的,甚至在开启一派乃至一代诗风中具有筚路蓝缕之功。[7]又如,王易华的《论姚鼐诗学中的以文论诗》,作者在这篇论文中也提到学养问题,他称姚鼐认为读书积累学问明理是作诗的前提条件。此外,王易华又在2011年发表《文人之诗——姚鼐诗歌研究》以“文人之诗”的视角更深层次地探讨姚鼐诗歌理论“学人之诗”和“儒者之诗”的联系与区别。诸如此类的文章比较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近几年来,从姚鼐编选的《今体诗钞》入手分析他的文学理论出现研究的新高潮,总共有四篇学术论文涉及到此方面。目前可查的最早的论文可以追溯到2008年韩胜在《安徽大学学报》发表的《从<今体诗钞>看姚鼐的诗歌批评》,作者从姚鼐的经典著作《今体诗钞》着手,从多层面剖析姚鼐诗歌理论的特色。2011年有三篇论文陆续发表,其中包括李围围的硕士毕业论文《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研究》和郭洪丽的《<今体诗钞>编选特点及姚鼐的诗歌理论》,两者都是通过文本细读法,探讨姚鼐的选诗标准和诗学思想,但是显然前者论述较为缜密、详尽。最后一篇是黄威、谢海林的 《姚鼐<今体诗钞>的编撰缘起及其经典化考察》,文章先分析为什么姚鼐编撰《今体诗钞》,从中不仅分析出了其广为流传的原因,也能找到有关姚鼐诗学主张的一些蛛丝马迹。
  关于姚鼐诗歌理论探讨的文章中,值得注意的是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一文,该学者以乾嘉时期整体视域为着眼点,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姚鼐诗学观点及其创作实践,从而扩充文学研究的范围,对于延展拓宽目前对于姚鼐诗学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在专著方面,王达敏的《姚鼐与乾嘉学派》将姚鼐放置于整个乾嘉学术环境之中,深入研究其生平经历、个人思想、散文理论及创作,然而,却未能涉及姚鼐的诗学研究。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学界对于姚鼐诗学观点的研究涉猎面较为广博,然而,有些较有新意的学术论文也亟待后人进一步整理、挖掘。从整体上看,近些年的学术论文还缺乏对姚惜抱诗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研究。
  二、关于姚鼐诗歌创作研究
  2004——2015年这十一年间,从目前国内对姚鼐诗歌研究的整体情况上看,姚鼐诗歌的实践研究往往与其理论主张相交织。如2014年,姜楠的《浅论“义理、考据、词章”——从姚鼐创作实践的角度》,该文论以姚鼐的文本形态论和审美形态论为出发点,着重论述其诗作、散文等不同类型的作品是如何实践的。在文中,有兩点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在姚鼐的审美形态论中,作者提出综合分析姚鼐在词章上的特点,主要讲求的是阳刚之美。而在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中却说姚鼐在古文中偏于阴柔之美。两者所举事例都是姚鼐的《登泰山记》,虽然所选取文段不同,但是所述方向有所偏差。王小舒在《姚鼐及其桐城诗派非宗宋派》中做出较为准确的解答,作者结合姚鼐具体文学作品,认为其文章风格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为阳刚,另一类为阴柔。姚鼐将此观点也引入了诗歌领域。[8](二)作者在论述姚鼐学养问题时采用新的角度,即姚鼐的创作实践。作者提出用典成为姚鼐作诗的重要表现手法。作者通过解析姚鼐较有代表的诗作《登黄鹤楼次补山韵》和《赏番图为李西华侍郎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姚鼐对于学养问题的重视,对于考据的偏好。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着力于接受研究。在2010年,柳春蕊的《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一文中,作者认为在创作实践上,姚鼐以杜韩为宗,辅之以苏黄,参之以古文写作的原则,这是“熔铸唐宋”的另一面。[9]无独有偶,在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的王若琼在《姚鼐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研究》一文中对姚鼐接受杜甫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学界完全以比较研究为切入点的全面性论述研究的资料较少。另外,在马亚中的学术专著《皖江文化与近代中国京剧、近代工业和新文化的源头》中,将姚鼐所在的桐城诗派与宋诗派的诗学主张做比较研究,认为桐城诗派与宋诗派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诗学理论上也是完全一致的。[10]
  许多学者从姚鼐诗歌风格、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角度分析,例如王易华在2011年发表论文《文人之诗——姚鼐诗歌研究》中以姚鼐诗歌为底本,结合姚鼐诗歌主张,再一次深入阐释姚诗的“以文为诗”的艺术特色和富有理学色彩的思想内容。2012年,李剑波的《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提出,姚鼐的诗歌从题材内容上来看,主要就是三个方面: 一是写景、纪游; 二是友朋赠答; 三是题咏。除此之外的题材不多。一般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爱情和亲情,表现个人生活内容与身世遭遇,表现社会现实之类的题材内容,在姚鼐的诗歌中却很难见到。这是由于姚鼐是一位理学信徒,不屑于表现个人荣辱休戚,更不愿涉笔儿女情长和风花雪月。[11]再如,同一年,张秋景的硕士论文《姚鼐诗学研究》和王若琼的硕士论文《姚鼐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研究》中,作者也都详尽地分析姚鼐的诗歌风格与体式,探讨姚诗的艺术特色。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学者另辟蹊径,截取姚鼐某一类诗歌进行讨论,比如说,段二丽在2007年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中以姚鼐的山水诗为研究中心,探究其诗歌创作。再如陈育馨在2011年所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姚鼐题画诗研究》,她结合中国诗画的特点,仅仅以姚鼐题画诗作为研究对象,论述其“诗文一理”的创作主张及其创作实践。[12]这两篇论文不仅丰富和发展姚鼐诗歌创作研究,而且为姚诗的全面研究带来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史晶晶的《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一文中,从姚鼐在教育、社会等层面着手论述,认识到姚鼐诗歌创作对桐城派诗歌的发展、开拓,以及影响至晚清时期的诗歌创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3]然而,目前学术界较少地论述姚鼐诗歌创作在教育、社会等层面对后世产生影响,因而,在整个研究情况中属于薄弱的一环,依然有值得挖掘的地方。
  三、结语
  2004——2015年这十几年来国内对于姚鼐的诗作研究取得不俗成绩,但是我们也得清醒地意识到当前学界对于姚鼐诗作研究承旧袭较多,突破较少,研究角度变换较少,缺乏诗学影响研究等问题。针对这些弊端,可以试图对同一空间地域下不同诗人的创作或者不同地域下不同诗人的创作影响给予充分的关切,笔者以为这也是行之有效之法。
  注释:
  [1]周中期.姚鼐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432.
  [2]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277.
  [3]徐成志、江小角.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66.
  [4]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1.
  [5]徐善华.姚鼐诗法思想管窥[C].第三届全國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270-271.
  [6]李剑波.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22.
  [7]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3.
  [8]王小舒.姚鼐及其桐城诗派非宗宋派[J].河北学刊.2010(3):105.
  [9]柳春蕊.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J].文艺理论研究,2010(5):131.
  [10]汪军、马亚中.皖江文化与近代中国京剧、近代工业和新文化的源头[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76.
  [11]李剑波.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23.   [12]陈育馨.姚鼐题画诗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
  [13]史晶晶.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J].绥化学院学报,2008(1):59.
  参考文献:
  [1]史晶晶.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J].绥化学院学报,2008(1):59-61.
  [2]柳春蕊.熔鑄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J].文艺理论研究,2010(5):131.
  [3]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1—214.
  [4]王易华.论姚鼐诗学中的以文论诗[J].安徽文学月刊,2009(9):130.
  [5]李剑波.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22-123.
  [6]黄威、谢海林.姚鼐<今体诗钞> 的编撰缘起及其经典化考察 [J].新世纪图书馆,2011(3).
  [7]姜楠.浅论“义理、考据、词章”——从姚鼐创作实践的角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107.
  [8]张秋景.姚鼐诗学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7.
  [10]韩胜.从<今体诗钞>看姚鼐的诗歌批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8(3):84.
  [11]郭洪丽.<今体诗钞>编选特点及姚鼐的诗歌理论[J].语文学刊,2011(11).
  [12]李圍围.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王易华.文人之诗——姚鼐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王若琼.姚鼐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陈育馨.姚鼐题画诗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5.
  [16]王小舒.姚鼐及其桐城诗派非宗宋派[J].河北学刊.2010(3):105.
  [17]柳春蕊.神、理、声、色——姚鼐的诗歌体性论[J].北京大学学报,2004(4):141,143.
  [18]段二丽.姚鼐山水诗初探[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
  [19]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20]汪军、马亚中.皖江文化与近代中国京剧、近代工业和新文化的源头[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76.
  [21]徐成志、江小角.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66.
  [22]梅向东、李波.桐城派学术文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3]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277.
  [24]周中期.姚鼐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432.
  [25]徐善华.姚鼐诗法思想管窥[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270-271.
其他文献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progressive movement, American society had many problems. Based on this, the reformers began to rethink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ideolog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put
期刊
【摘要】:在汉语教学中,通常是从词义、色彩、词性等角度来对近义词进行辨析的,但是这些方法在对外汉语中,对近义副词的辨析会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前提下辨析近义词有自己的特点,近义副词的辨析只有从研究它们在各语言形式中的具体用法入手,才能揭示其不同,因此,我们要发挥语用在近义副词辨析时的作用。  【关键词】:近义词;副词;辨析方法  一、近义副词的判定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副词,不等
期刊
【摘要】:实验教学是计算机网络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当前计算机网络类课程与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探讨了改进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实验设计  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内容庞杂,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和更新十分迅速. 一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具有非常强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这些课程特别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
期刊
健美操己成为当代学校代表教学重要项目之一,在健美操教学中,一般比较重视学生掌握动作的准确性,而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对于动作的优美性,提高动作的表现力,却常常停留在“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概念上。如何做到更好地提高教學质量,下面文中来探讨一下。  一、首先要提升学生的成就动机  1、经常给学生积极反馈。成就动机是在不断成功中被强化的,如果一直失败,鲜有成功,学生很快就会对健美操产生畏难情绪,
期刊
【摘要】: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导入传播研究领域后,对传播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对于“媒介仪式”的研究中,如果研究視角从传统人类学仪式研究的时间维度转向空间维度,会扩大我们的研究范式,调查和研究方法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得此启发,本文将以笔者亲赴广西壮族上卢屯社区的具体田野调查为依据,以武鸣罗波“三月三”歌圩暨骆越祖母王祭祀大典和上卢屯丧葬仪式为基础,具体讨论传统仪式中的过程分析和媒介仪式中的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日益逐渐迫切起来,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很多家长一方面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渴望通过音乐来陶冶孩子的情操,另一方面 ,为了弥补自己音乐素养的缺失,于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一门乐器。在众多乐器中钢琴永远是最受欢迎的,这就造成了在幼教专业中钢琴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幼儿园老师如果不具备基本的钢琴素养,是很难完成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关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校园安全问题是安全问题中的重点,只有安全稳定的校园才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才能够为国家培养人才,本文针对中专学校的保卫部门展开研究,从而探析其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学校;保卫部门;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应用  引言:校园的安全同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面对各个中专院校,我国已经
期刊
本文站在美术教师的角度,着眼于传统的美术教学“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现实问题,立足于运用课堂实例论证如何带领孩子走近生活,通过游戏、生活体验、走出课堂、生活观察四个方面,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小学美术课堂充满盎然生机。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
期刊
【摘要】:《虬髯客传》是唐传奇中的精品之作,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鼻祖,也是一部精美的文化传承佳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译学界一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如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S Holmes)、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安德烈·勒菲佛尔(Andre Lefevere)等,以他们为代表的文化学派,提出了的文化翻译观念,以文化为大背景对翻译进行考察,让人们以新的
期刊
【摘要】:舞蹈是通过人体的肢体语言来展现舞者内心的情感,蕴含极高的想像力以及创造力,舞蹈教学的开展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强化其身体素质等,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中职的舞蹈教学开展存在有许多问题,如教学观念较为陈旧,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低等,极大影响了舞蹈教学的教学效果,故本文提出几项舞蹈教学创新教育方法,旨在优化中职的舞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