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是对桐城古文派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物。他的诗学理论及创作方面的成就在清代中期乃至在清代诗学史上都可谓独树一帜,对晚清学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影响。自清朝以来,对姚鼐的研究从未间断,尤其是2004——2015年这十一年間,研究者们对于姚鼐诗歌的探讨呈现逐渐深化和细化的景象,但是也存在研究角度单一,缺乏诗学影响研究等问题。本文拟就2004——2015年以来学界对姚鼐诗歌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论文概况进行梳理研究。
【关键词】:姚鼐;诗歌理论;诗歌创作实践;研究综述
一、关于姚鼐诗歌理论研究
姚鼐不仅是一个古文创作流派的杰出代表,其对诗歌理论的见解以及诗歌创作在清代中期乃至在清代诗学史上都可谓独树一帜,同时也对晚清学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影响。自清朝以来,学界对姚鼐的研究从未间断,尤其是2004——2015年这十几年间,研究者们对于姚鼐诗歌的探讨呈现逐渐深化和细化的景象。
这一时期发表的有关姚鼐的学术专著,集中在姚鼐的古文理论及其创作实践上,然而,对其诗学主张论述仅仅是稍有提及:梅向东、李波在《桐城派学术文化》一书的下编中对桐城派进行梳理性概述,在第二章第二小节中提及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然而,全篇都紧紧围绕其文论展开,丝毫没有提及其诗学理论。周中期在《姚鼐研究》中虽然是以姚鼐散文研究为中心,但是其中提到一个观点即姚鼐的“以诗为文”。此观点最早由吴孟复在《桐城派述论》中提出。[1]2017年在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中,吕美生又将此观点进一步阐释说明,认为姚鼐是自觉实践“以诗为文”,并追求以“雅洁”为美,从而开一代文风,成为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2]王小舒在由徐成志和江小角主编的《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中详细地阐述姚鼐的诗学理论的同时,也深刻地剖析出“熔铸唐宋”与“刚柔并济”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互相关联,彼此补充,不可分割。[3]
有些学者从“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艺术要素论出发,如在2004年,柳春蕊的《神、理、声、色——姚鼐的诗歌体性论》说姚鼐的诗歌具有兴象丰神与阳刚阴柔之美,对应“神”这一艺术要素;具有切乎理而当于情,对应“理”这一要素;在听觉上,又具有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气;在视觉上,提倡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
基于姚鼐诗学宗旨的研究总共有四篇,如在2008年,史晶晶的《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认为姚鼐的“熔铸唐宋”的诗论,调和汉学和宋学之争的同时,也具有量的涵容和质的深刻。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柳春蕊的《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一文中发掘出姚鼐推崇诗学中的“雅颂”传统。认为姚鼐诗作中推举儒者之诗,突出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并未结合具体诗作进行更为详尽的阐述。在论述姚鼐诗歌理论时,温世亮在2015年《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創作论》,作者将姚鼐成长时代及其经历结合起来,剖析其对“熔铸唐宋”理论宗旨的理解。文章说,在经史考证学风兴盛的乾嘉时代,在时代与伯父的双重影响之下,提出宋学的义理与汉学考据学、调和宋学与汉学之争。[4]又如,徐善华在《姚鼐诗法思想管窥》中谈到,“熔铸唐宋”的含义要广泛得多,从时间范围来看,绝不单单限于唐宋。我们也不能抹煞了姚鼎对其他诗人学习借鉴的事实。[5]这些诗人包括明七子、乐府诗人等。
但更多的学者观照到姚鼐“以文论诗”的创作方法和学问化的倾向。
自姚鼐始,之前认为诗与文向来有着明确分界的偏见慢慢被消解。这种诗学观点也就随之泛化,不置可否,这缘起于姚鼐诗学主张的独特性,即“以文论诗”的诗学理论。因而,有关“以文论诗”的观点便层出不穷。如在2009年,王易华的《论姚鼐诗学中的以文论诗》指出,姚鼐诗歌在内容上,融合诗之“情”与文之“理”;在形式上,以文法入诗法,即“义法”与“文章”的统一;在审美特征上,主张“神韵”与“气势”结合。又如,在2012年,李剑波在《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阐释,姚鼐从散文( 古文) 本位出发,采用散文的美学原则、写作方法进入诗歌创作领域。同时,姚鼐诗歌的古文旨趣也是对历来“以文为诗”的全面总结与发展。[6]
乾嘉时期,在政府的政治恐怖和文化专制之下,考据之风盛行,姚鼐受此影响,推崇宋学,对汉学多有指斥,因而其诗学观点多表现出的学问化倾向。这一观点在许多学者笔下都有较为细致化的论述。温世亮在《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一文中盛赞姚鼐的“以学问为诗”,称姚鼐是成功的,甚至在开启一派乃至一代诗风中具有筚路蓝缕之功。[7]又如,王易华的《论姚鼐诗学中的以文论诗》,作者在这篇论文中也提到学养问题,他称姚鼐认为读书积累学问明理是作诗的前提条件。此外,王易华又在2011年发表《文人之诗——姚鼐诗歌研究》以“文人之诗”的视角更深层次地探讨姚鼐诗歌理论“学人之诗”和“儒者之诗”的联系与区别。诸如此类的文章比较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近几年来,从姚鼐编选的《今体诗钞》入手分析他的文学理论出现研究的新高潮,总共有四篇学术论文涉及到此方面。目前可查的最早的论文可以追溯到2008年韩胜在《安徽大学学报》发表的《从<今体诗钞>看姚鼐的诗歌批评》,作者从姚鼐的经典著作《今体诗钞》着手,从多层面剖析姚鼐诗歌理论的特色。2011年有三篇论文陆续发表,其中包括李围围的硕士毕业论文《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研究》和郭洪丽的《<今体诗钞>编选特点及姚鼐的诗歌理论》,两者都是通过文本细读法,探讨姚鼐的选诗标准和诗学思想,但是显然前者论述较为缜密、详尽。最后一篇是黄威、谢海林的 《姚鼐<今体诗钞>的编撰缘起及其经典化考察》,文章先分析为什么姚鼐编撰《今体诗钞》,从中不仅分析出了其广为流传的原因,也能找到有关姚鼐诗学主张的一些蛛丝马迹。
关于姚鼐诗歌理论探讨的文章中,值得注意的是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一文,该学者以乾嘉时期整体视域为着眼点,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姚鼐诗学观点及其创作实践,从而扩充文学研究的范围,对于延展拓宽目前对于姚鼐诗学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在专著方面,王达敏的《姚鼐与乾嘉学派》将姚鼐放置于整个乾嘉学术环境之中,深入研究其生平经历、个人思想、散文理论及创作,然而,却未能涉及姚鼐的诗学研究。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学界对于姚鼐诗学观点的研究涉猎面较为广博,然而,有些较有新意的学术论文也亟待后人进一步整理、挖掘。从整体上看,近些年的学术论文还缺乏对姚惜抱诗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研究。
二、关于姚鼐诗歌创作研究
2004——2015年这十一年间,从目前国内对姚鼐诗歌研究的整体情况上看,姚鼐诗歌的实践研究往往与其理论主张相交织。如2014年,姜楠的《浅论“义理、考据、词章”——从姚鼐创作实践的角度》,该文论以姚鼐的文本形态论和审美形态论为出发点,着重论述其诗作、散文等不同类型的作品是如何实践的。在文中,有兩点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在姚鼐的审美形态论中,作者提出综合分析姚鼐在词章上的特点,主要讲求的是阳刚之美。而在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中却说姚鼐在古文中偏于阴柔之美。两者所举事例都是姚鼐的《登泰山记》,虽然所选取文段不同,但是所述方向有所偏差。王小舒在《姚鼐及其桐城诗派非宗宋派》中做出较为准确的解答,作者结合姚鼐具体文学作品,认为其文章风格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为阳刚,另一类为阴柔。姚鼐将此观点也引入了诗歌领域。[8](二)作者在论述姚鼐学养问题时采用新的角度,即姚鼐的创作实践。作者提出用典成为姚鼐作诗的重要表现手法。作者通过解析姚鼐较有代表的诗作《登黄鹤楼次补山韵》和《赏番图为李西华侍郎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姚鼐对于学养问题的重视,对于考据的偏好。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着力于接受研究。在2010年,柳春蕊的《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一文中,作者认为在创作实践上,姚鼐以杜韩为宗,辅之以苏黄,参之以古文写作的原则,这是“熔铸唐宋”的另一面。[9]无独有偶,在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的王若琼在《姚鼐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研究》一文中对姚鼐接受杜甫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学界完全以比较研究为切入点的全面性论述研究的资料较少。另外,在马亚中的学术专著《皖江文化与近代中国京剧、近代工业和新文化的源头》中,将姚鼐所在的桐城诗派与宋诗派的诗学主张做比较研究,认为桐城诗派与宋诗派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诗学理论上也是完全一致的。[10]
许多学者从姚鼐诗歌风格、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角度分析,例如王易华在2011年发表论文《文人之诗——姚鼐诗歌研究》中以姚鼐诗歌为底本,结合姚鼐诗歌主张,再一次深入阐释姚诗的“以文为诗”的艺术特色和富有理学色彩的思想内容。2012年,李剑波的《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提出,姚鼐的诗歌从题材内容上来看,主要就是三个方面: 一是写景、纪游; 二是友朋赠答; 三是题咏。除此之外的题材不多。一般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爱情和亲情,表现个人生活内容与身世遭遇,表现社会现实之类的题材内容,在姚鼐的诗歌中却很难见到。这是由于姚鼐是一位理学信徒,不屑于表现个人荣辱休戚,更不愿涉笔儿女情长和风花雪月。[11]再如,同一年,张秋景的硕士论文《姚鼐诗学研究》和王若琼的硕士论文《姚鼐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研究》中,作者也都详尽地分析姚鼐的诗歌风格与体式,探讨姚诗的艺术特色。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学者另辟蹊径,截取姚鼐某一类诗歌进行讨论,比如说,段二丽在2007年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中以姚鼐的山水诗为研究中心,探究其诗歌创作。再如陈育馨在2011年所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姚鼐题画诗研究》,她结合中国诗画的特点,仅仅以姚鼐题画诗作为研究对象,论述其“诗文一理”的创作主张及其创作实践。[12]这两篇论文不仅丰富和发展姚鼐诗歌创作研究,而且为姚诗的全面研究带来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史晶晶的《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一文中,从姚鼐在教育、社会等层面着手论述,认识到姚鼐诗歌创作对桐城派诗歌的发展、开拓,以及影响至晚清时期的诗歌创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3]然而,目前学术界较少地论述姚鼐诗歌创作在教育、社会等层面对后世产生影响,因而,在整个研究情况中属于薄弱的一环,依然有值得挖掘的地方。
三、结语
2004——2015年这十几年来国内对于姚鼐的诗作研究取得不俗成绩,但是我们也得清醒地意识到当前学界对于姚鼐诗作研究承旧袭较多,突破较少,研究角度变换较少,缺乏诗学影响研究等问题。针对这些弊端,可以试图对同一空间地域下不同诗人的创作或者不同地域下不同诗人的创作影响给予充分的关切,笔者以为这也是行之有效之法。
注释:
[1]周中期.姚鼐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432.
[2]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277.
[3]徐成志、江小角.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66.
[4]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1.
[5]徐善华.姚鼐诗法思想管窥[C].第三届全國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270-271.
[6]李剑波.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22.
[7]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3.
[8]王小舒.姚鼐及其桐城诗派非宗宋派[J].河北学刊.2010(3):105.
[9]柳春蕊.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J].文艺理论研究,2010(5):131.
[10]汪军、马亚中.皖江文化与近代中国京剧、近代工业和新文化的源头[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76.
[11]李剑波.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23. [12]陈育馨.姚鼐题画诗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
[13]史晶晶.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J].绥化学院学报,2008(1):59.
参考文献:
[1]史晶晶.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J].绥化学院学报,2008(1):59-61.
[2]柳春蕊.熔鑄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J].文艺理论研究,2010(5):131.
[3]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1—214.
[4]王易华.论姚鼐诗学中的以文论诗[J].安徽文学月刊,2009(9):130.
[5]李剑波.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22-123.
[6]黄威、谢海林.姚鼐<今体诗钞> 的编撰缘起及其经典化考察 [J].新世纪图书馆,2011(3).
[7]姜楠.浅论“义理、考据、词章”——从姚鼐创作实践的角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107.
[8]张秋景.姚鼐诗学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7.
[10]韩胜.从<今体诗钞>看姚鼐的诗歌批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8(3):84.
[11]郭洪丽.<今体诗钞>编选特点及姚鼐的诗歌理论[J].语文学刊,2011(11).
[12]李圍围.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王易华.文人之诗——姚鼐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王若琼.姚鼐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陈育馨.姚鼐题画诗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5.
[16]王小舒.姚鼐及其桐城诗派非宗宋派[J].河北学刊.2010(3):105.
[17]柳春蕊.神、理、声、色——姚鼐的诗歌体性论[J].北京大学学报,2004(4):141,143.
[18]段二丽.姚鼐山水诗初探[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
[19]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20]汪军、马亚中.皖江文化与近代中国京剧、近代工业和新文化的源头[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76.
[21]徐成志、江小角.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66.
[22]梅向东、李波.桐城派学术文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3]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277.
[24]周中期.姚鼐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432.
[25]徐善华.姚鼐诗法思想管窥[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270-271.
【关键词】:姚鼐;诗歌理论;诗歌创作实践;研究综述
一、关于姚鼐诗歌理论研究
姚鼐不仅是一个古文创作流派的杰出代表,其对诗歌理论的见解以及诗歌创作在清代中期乃至在清代诗学史上都可谓独树一帜,同时也对晚清学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影响。自清朝以来,学界对姚鼐的研究从未间断,尤其是2004——2015年这十几年间,研究者们对于姚鼐诗歌的探讨呈现逐渐深化和细化的景象。
这一时期发表的有关姚鼐的学术专著,集中在姚鼐的古文理论及其创作实践上,然而,对其诗学主张论述仅仅是稍有提及:梅向东、李波在《桐城派学术文化》一书的下编中对桐城派进行梳理性概述,在第二章第二小节中提及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然而,全篇都紧紧围绕其文论展开,丝毫没有提及其诗学理论。周中期在《姚鼐研究》中虽然是以姚鼐散文研究为中心,但是其中提到一个观点即姚鼐的“以诗为文”。此观点最早由吴孟复在《桐城派述论》中提出。[1]2017年在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中,吕美生又将此观点进一步阐释说明,认为姚鼐是自觉实践“以诗为文”,并追求以“雅洁”为美,从而开一代文风,成为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2]王小舒在由徐成志和江小角主编的《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中详细地阐述姚鼐的诗学理论的同时,也深刻地剖析出“熔铸唐宋”与“刚柔并济”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互相关联,彼此补充,不可分割。[3]
有些学者从“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艺术要素论出发,如在2004年,柳春蕊的《神、理、声、色——姚鼐的诗歌体性论》说姚鼐的诗歌具有兴象丰神与阳刚阴柔之美,对应“神”这一艺术要素;具有切乎理而当于情,对应“理”这一要素;在听觉上,又具有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气;在视觉上,提倡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
基于姚鼐诗学宗旨的研究总共有四篇,如在2008年,史晶晶的《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认为姚鼐的“熔铸唐宋”的诗论,调和汉学和宋学之争的同时,也具有量的涵容和质的深刻。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柳春蕊的《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一文中发掘出姚鼐推崇诗学中的“雅颂”传统。认为姚鼐诗作中推举儒者之诗,突出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并未结合具体诗作进行更为详尽的阐述。在论述姚鼐诗歌理论时,温世亮在2015年《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創作论》,作者将姚鼐成长时代及其经历结合起来,剖析其对“熔铸唐宋”理论宗旨的理解。文章说,在经史考证学风兴盛的乾嘉时代,在时代与伯父的双重影响之下,提出宋学的义理与汉学考据学、调和宋学与汉学之争。[4]又如,徐善华在《姚鼐诗法思想管窥》中谈到,“熔铸唐宋”的含义要广泛得多,从时间范围来看,绝不单单限于唐宋。我们也不能抹煞了姚鼎对其他诗人学习借鉴的事实。[5]这些诗人包括明七子、乐府诗人等。
但更多的学者观照到姚鼐“以文论诗”的创作方法和学问化的倾向。
自姚鼐始,之前认为诗与文向来有着明确分界的偏见慢慢被消解。这种诗学观点也就随之泛化,不置可否,这缘起于姚鼐诗学主张的独特性,即“以文论诗”的诗学理论。因而,有关“以文论诗”的观点便层出不穷。如在2009年,王易华的《论姚鼐诗学中的以文论诗》指出,姚鼐诗歌在内容上,融合诗之“情”与文之“理”;在形式上,以文法入诗法,即“义法”与“文章”的统一;在审美特征上,主张“神韵”与“气势”结合。又如,在2012年,李剑波在《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阐释,姚鼐从散文( 古文) 本位出发,采用散文的美学原则、写作方法进入诗歌创作领域。同时,姚鼐诗歌的古文旨趣也是对历来“以文为诗”的全面总结与发展。[6]
乾嘉时期,在政府的政治恐怖和文化专制之下,考据之风盛行,姚鼐受此影响,推崇宋学,对汉学多有指斥,因而其诗学观点多表现出的学问化倾向。这一观点在许多学者笔下都有较为细致化的论述。温世亮在《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一文中盛赞姚鼐的“以学问为诗”,称姚鼐是成功的,甚至在开启一派乃至一代诗风中具有筚路蓝缕之功。[7]又如,王易华的《论姚鼐诗学中的以文论诗》,作者在这篇论文中也提到学养问题,他称姚鼐认为读书积累学问明理是作诗的前提条件。此外,王易华又在2011年发表《文人之诗——姚鼐诗歌研究》以“文人之诗”的视角更深层次地探讨姚鼐诗歌理论“学人之诗”和“儒者之诗”的联系与区别。诸如此类的文章比较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近几年来,从姚鼐编选的《今体诗钞》入手分析他的文学理论出现研究的新高潮,总共有四篇学术论文涉及到此方面。目前可查的最早的论文可以追溯到2008年韩胜在《安徽大学学报》发表的《从<今体诗钞>看姚鼐的诗歌批评》,作者从姚鼐的经典著作《今体诗钞》着手,从多层面剖析姚鼐诗歌理论的特色。2011年有三篇论文陆续发表,其中包括李围围的硕士毕业论文《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研究》和郭洪丽的《<今体诗钞>编选特点及姚鼐的诗歌理论》,两者都是通过文本细读法,探讨姚鼐的选诗标准和诗学思想,但是显然前者论述较为缜密、详尽。最后一篇是黄威、谢海林的 《姚鼐<今体诗钞>的编撰缘起及其经典化考察》,文章先分析为什么姚鼐编撰《今体诗钞》,从中不仅分析出了其广为流传的原因,也能找到有关姚鼐诗学主张的一些蛛丝马迹。
关于姚鼐诗歌理论探讨的文章中,值得注意的是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一文,该学者以乾嘉时期整体视域为着眼点,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姚鼐诗学观点及其创作实践,从而扩充文学研究的范围,对于延展拓宽目前对于姚鼐诗学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在专著方面,王达敏的《姚鼐与乾嘉学派》将姚鼐放置于整个乾嘉学术环境之中,深入研究其生平经历、个人思想、散文理论及创作,然而,却未能涉及姚鼐的诗学研究。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学界对于姚鼐诗学观点的研究涉猎面较为广博,然而,有些较有新意的学术论文也亟待后人进一步整理、挖掘。从整体上看,近些年的学术论文还缺乏对姚惜抱诗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研究。
二、关于姚鼐诗歌创作研究
2004——2015年这十一年间,从目前国内对姚鼐诗歌研究的整体情况上看,姚鼐诗歌的实践研究往往与其理论主张相交织。如2014年,姜楠的《浅论“义理、考据、词章”——从姚鼐创作实践的角度》,该文论以姚鼐的文本形态论和审美形态论为出发点,着重论述其诗作、散文等不同类型的作品是如何实践的。在文中,有兩点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在姚鼐的审美形态论中,作者提出综合分析姚鼐在词章上的特点,主要讲求的是阳刚之美。而在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中却说姚鼐在古文中偏于阴柔之美。两者所举事例都是姚鼐的《登泰山记》,虽然所选取文段不同,但是所述方向有所偏差。王小舒在《姚鼐及其桐城诗派非宗宋派》中做出较为准确的解答,作者结合姚鼐具体文学作品,认为其文章风格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为阳刚,另一类为阴柔。姚鼐将此观点也引入了诗歌领域。[8](二)作者在论述姚鼐学养问题时采用新的角度,即姚鼐的创作实践。作者提出用典成为姚鼐作诗的重要表现手法。作者通过解析姚鼐较有代表的诗作《登黄鹤楼次补山韵》和《赏番图为李西华侍郎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姚鼐对于学养问题的重视,对于考据的偏好。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着力于接受研究。在2010年,柳春蕊的《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一文中,作者认为在创作实践上,姚鼐以杜韩为宗,辅之以苏黄,参之以古文写作的原则,这是“熔铸唐宋”的另一面。[9]无独有偶,在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的王若琼在《姚鼐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研究》一文中对姚鼐接受杜甫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学界完全以比较研究为切入点的全面性论述研究的资料较少。另外,在马亚中的学术专著《皖江文化与近代中国京剧、近代工业和新文化的源头》中,将姚鼐所在的桐城诗派与宋诗派的诗学主张做比较研究,认为桐城诗派与宋诗派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诗学理论上也是完全一致的。[10]
许多学者从姚鼐诗歌风格、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角度分析,例如王易华在2011年发表论文《文人之诗——姚鼐诗歌研究》中以姚鼐诗歌为底本,结合姚鼐诗歌主张,再一次深入阐释姚诗的“以文为诗”的艺术特色和富有理学色彩的思想内容。2012年,李剑波的《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提出,姚鼐的诗歌从题材内容上来看,主要就是三个方面: 一是写景、纪游; 二是友朋赠答; 三是题咏。除此之外的题材不多。一般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爱情和亲情,表现个人生活内容与身世遭遇,表现社会现实之类的题材内容,在姚鼐的诗歌中却很难见到。这是由于姚鼐是一位理学信徒,不屑于表现个人荣辱休戚,更不愿涉笔儿女情长和风花雪月。[11]再如,同一年,张秋景的硕士论文《姚鼐诗学研究》和王若琼的硕士论文《姚鼐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研究》中,作者也都详尽地分析姚鼐的诗歌风格与体式,探讨姚诗的艺术特色。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学者另辟蹊径,截取姚鼐某一类诗歌进行讨论,比如说,段二丽在2007年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中以姚鼐的山水诗为研究中心,探究其诗歌创作。再如陈育馨在2011年所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姚鼐题画诗研究》,她结合中国诗画的特点,仅仅以姚鼐题画诗作为研究对象,论述其“诗文一理”的创作主张及其创作实践。[12]这两篇论文不仅丰富和发展姚鼐诗歌创作研究,而且为姚诗的全面研究带来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史晶晶的《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一文中,从姚鼐在教育、社会等层面着手论述,认识到姚鼐诗歌创作对桐城派诗歌的发展、开拓,以及影响至晚清时期的诗歌创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3]然而,目前学术界较少地论述姚鼐诗歌创作在教育、社会等层面对后世产生影响,因而,在整个研究情况中属于薄弱的一环,依然有值得挖掘的地方。
三、结语
2004——2015年这十几年来国内对于姚鼐的诗作研究取得不俗成绩,但是我们也得清醒地意识到当前学界对于姚鼐诗作研究承旧袭较多,突破较少,研究角度变换较少,缺乏诗学影响研究等问题。针对这些弊端,可以试图对同一空间地域下不同诗人的创作或者不同地域下不同诗人的创作影响给予充分的关切,笔者以为这也是行之有效之法。
注释:
[1]周中期.姚鼐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432.
[2]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277.
[3]徐成志、江小角.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66.
[4]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1.
[5]徐善华.姚鼐诗法思想管窥[C].第三届全國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270-271.
[6]李剑波.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22.
[7]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3.
[8]王小舒.姚鼐及其桐城诗派非宗宋派[J].河北学刊.2010(3):105.
[9]柳春蕊.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J].文艺理论研究,2010(5):131.
[10]汪军、马亚中.皖江文化与近代中国京剧、近代工业和新文化的源头[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76.
[11]李剑波.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23. [12]陈育馨.姚鼐题画诗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
[13]史晶晶.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J].绥化学院学报,2008(1):59.
参考文献:
[1]史晶晶.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J].绥化学院学报,2008(1):59-61.
[2]柳春蕊.熔鑄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J].文艺理论研究,2010(5):131.
[3]温世亮.乾嘉视域中的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1—214.
[4]王易华.论姚鼐诗学中的以文论诗[J].安徽文学月刊,2009(9):130.
[5]李剑波.姚鼐诗歌的理学精神与古文旨趣[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22-123.
[6]黄威、谢海林.姚鼐<今体诗钞> 的编撰缘起及其经典化考察 [J].新世纪图书馆,2011(3).
[7]姜楠.浅论“义理、考据、词章”——从姚鼐创作实践的角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107.
[8]张秋景.姚鼐诗学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7.
[10]韩胜.从<今体诗钞>看姚鼐的诗歌批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8(3):84.
[11]郭洪丽.<今体诗钞>编选特点及姚鼐的诗歌理论[J].语文学刊,2011(11).
[12]李圍围.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王易华.文人之诗——姚鼐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王若琼.姚鼐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陈育馨.姚鼐题画诗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5.
[16]王小舒.姚鼐及其桐城诗派非宗宋派[J].河北学刊.2010(3):105.
[17]柳春蕊.神、理、声、色——姚鼐的诗歌体性论[J].北京大学学报,2004(4):141,143.
[18]段二丽.姚鼐山水诗初探[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
[19]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20]汪军、马亚中.皖江文化与近代中国京剧、近代工业和新文化的源头[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76.
[21]徐成志、江小角.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66.
[22]梅向东、李波.桐城派学术文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3]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277.
[24]周中期.姚鼐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432.
[25]徐善华.姚鼐诗法思想管窥[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探讨论文集,2007: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