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对新课程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的不断学习与研究,特别吸引我们的是学生学业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因为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但是,一方面,相关的研究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另一方面,表现性评价在传统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的学习评价中较少使用,在这些学科中如何使用表现性评价方面的研究经验比较缺乏。此外,对表现性评价在小学阶段的运用情况,各种文献中也缺乏比较系统的阐述,我们知之甚少。幸运的是,就在我们思考如何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开展表现性评价时,广州市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第三阶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学习与研究的条件,让我校成为“广州市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第三阶段)试点学校”。在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把“小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作为试点学校的研究课题。同时,此课题成为了天河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新课程评价理念为指导,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促进学校与学生发展为目的,开展小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研究。具体地说:
1. 研究小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促进我校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
2. 我们根据我校的师资情况,在品德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体育等7门学科教学中开展小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研究在小学开展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并能创造出符合学科学习的表现性评价量表。
3. 为学校现有的学生学习评价增加一把“尺子”,完善学校现行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构建出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表现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4.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的落实,我们将课题研究分成了学习阶段、开展个案研究阶段、成果推广阶段、课题总结阶段四个阶段。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 文献的学习与研讨
2. 总体设计,形成课题研究体系
3. 实施研究
各学科的子课题方案通过后,课题组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了表现性评价的实施与研究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开发与设计初步的表现性任务
(2)小范围尝试实施并修改完善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评价的基础和核心就是让学生完成一个表现性任务,因此设计出初步的表现性任务后,接下来就是开展实验研究,在研究中检验和完善任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易操作性。我们开展实验研究的方法如下:
首先,将设计好的表现性任务在学生中小范围实施。实施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活动要求,理解评价标准(在多次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应该知道评价的标准,明确的标准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关键信息,也可以使学生确立一个奋斗的目标,激发学生表现出他们最佳的行为);实施过程中,学生按任务要求进行活动,教师进行组织与观察、记录等。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尽量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角,他们除了按任务要求开展活动之外,在得出评价结论时,我们鼓励和要求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活动结束后,教师主要根据现场观察、课后访谈、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记录表、完成任务的表现情况表及上评价指导课,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质性评价(包括对小组和个人的评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活动指明努力方向。这一环节,在反馈评价信息时,教师与学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改进措施,以保证改进措施的真正落实。
接着,修改与完善表现性任务并再实施、修改。经过第一次的实施与观察、反思,实验教师找出任务中存在的不足加以修改和完善,尤其是评价标准和任务的表述。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再次的小范围实施、修改、实施等,多次在实践中检验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3)对表现性任务进行分类
4. 推广与应用
经过多次的实施与修改后,我们将已形成的任务定稿在学科、年级内予以推广,在推广与应用中进一步检验表现性任务的信度和效度,操作程序与小范围实施时基本相同。
在个案研究与推广应用中,我们逐渐体会到:由于一次表现性评价所使用的任务仅仅是一个,因此单独一次的观察结果只能代表学生的一次行为表现,不具有普遍性。要保证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必须多次观察、多次收集资料,然后做出综合分析。这就需要我们的表现性评价具有持续性和延续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证学校的表现性任务资源库中有足够数量的、一系列的表现性任务供教师们持续使用。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各个学科都开发出有质量的、足够数量的系列表现性任务供教师和学生使用,使得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运用具有持续性和延续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目前,除了课题组教师已开发出的第一批表现性任务,我们还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发动非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表现性任务的开发,丰富了我们的表现性任务资源库。我们的推广方法是:
以我校教师校本研修为平台,借助教师研修班的活动形式,组织全校教师深入学习表现性评价的有关理论,发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我们课题小组教师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帮助本学科教师尝试开发、设计、实施、修改、再实施、再修改表现性任务,使我校的表现性任务资源库进一步得以完善与充实。
5. 制度保障,科学管理
一个课题的持续顺利开展,必须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由于本课题涉及到我校的多个学科参与,因此课题由我校刘燕校长担任总负责人,石旭红副校长、郑晓峰主任主抓,并制定了详细的科研制度,成立了科研室,由科研室负责执行负责本课题的日常研究管理工作。根据制度的要求,在整个研究进程中我们基本做到了课题组每两个星期至少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会议,主要内容有: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文献与资料、组织交流与讨论、跟进研究的进度、把握研究的方向、反馈与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工作的布置等;此外,科研室还组织课题组老师们定期对本学科研究工作进行小结、聘请专家指导撰写论文和案例、为课题组老师提供学习的案例等。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中,在科学严格的制度保证下,尽管参与的学科与教师都较多,尽管教师们都担负着比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但我们的课题研究却始终做到了按既定方案,有计划地、持续地、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研究成果
1. 通过研究、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小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理论
学习、研究了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功能,总结出了在小学学科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比较成熟的方法:
第一步:研究、确定学科评价内容和标准
第二步:设计表现性任务
第三步:进行个案研究,检验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对实施表现性任务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如何进行活动与评价,都有较为系统的归纳。
第四步:推广与应用
经过个案研究的检验,将成果在学校全面推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步:评价结果的运用
课程评价的第四代评价理念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双方互相分享彼此的经验,就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内容、评价的途径乃至评价的结果贡献意见、相互协商。这样的评价才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评价结果产生心理认同,从而有效地发挥评价对于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
四、思考
本研究构建了多元互动、注重过程、具有针对性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批评价工具,补充、完善了表现性评价在小学学科中实施的理论体系,较成功地达成了研究目的。这一研究结果对我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研究中全面而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优点和需要努力之处。
(1)改变了我校教师传统的评价理念,建立起更加全面、先进的评价理念
(2)对我校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手段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3)作为广州市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的研究课题之一,极具推广价值
(4)需要营造一个认可和重视表现性评价的大环境
(5)要始终遵循操作上的简单易行的原则
(6)鉴于表现性评价的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的过程性,所以运用表现性评价,要想从短时的评价活动中获得显著的效果,是不符合实际的。
责任编辑龙建刚
随着对新课程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的不断学习与研究,特别吸引我们的是学生学业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因为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但是,一方面,相关的研究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另一方面,表现性评价在传统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的学习评价中较少使用,在这些学科中如何使用表现性评价方面的研究经验比较缺乏。此外,对表现性评价在小学阶段的运用情况,各种文献中也缺乏比较系统的阐述,我们知之甚少。幸运的是,就在我们思考如何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开展表现性评价时,广州市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第三阶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学习与研究的条件,让我校成为“广州市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第三阶段)试点学校”。在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把“小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作为试点学校的研究课题。同时,此课题成为了天河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新课程评价理念为指导,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促进学校与学生发展为目的,开展小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研究。具体地说:
1. 研究小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促进我校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
2. 我们根据我校的师资情况,在品德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体育等7门学科教学中开展小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研究在小学开展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并能创造出符合学科学习的表现性评价量表。
3. 为学校现有的学生学习评价增加一把“尺子”,完善学校现行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构建出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表现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4.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的落实,我们将课题研究分成了学习阶段、开展个案研究阶段、成果推广阶段、课题总结阶段四个阶段。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 文献的学习与研讨
2. 总体设计,形成课题研究体系
3. 实施研究
各学科的子课题方案通过后,课题组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了表现性评价的实施与研究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开发与设计初步的表现性任务
(2)小范围尝试实施并修改完善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评价的基础和核心就是让学生完成一个表现性任务,因此设计出初步的表现性任务后,接下来就是开展实验研究,在研究中检验和完善任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易操作性。我们开展实验研究的方法如下:
首先,将设计好的表现性任务在学生中小范围实施。实施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活动要求,理解评价标准(在多次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应该知道评价的标准,明确的标准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关键信息,也可以使学生确立一个奋斗的目标,激发学生表现出他们最佳的行为);实施过程中,学生按任务要求进行活动,教师进行组织与观察、记录等。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尽量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角,他们除了按任务要求开展活动之外,在得出评价结论时,我们鼓励和要求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活动结束后,教师主要根据现场观察、课后访谈、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记录表、完成任务的表现情况表及上评价指导课,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质性评价(包括对小组和个人的评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活动指明努力方向。这一环节,在反馈评价信息时,教师与学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改进措施,以保证改进措施的真正落实。
接着,修改与完善表现性任务并再实施、修改。经过第一次的实施与观察、反思,实验教师找出任务中存在的不足加以修改和完善,尤其是评价标准和任务的表述。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再次的小范围实施、修改、实施等,多次在实践中检验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3)对表现性任务进行分类
4. 推广与应用
经过多次的实施与修改后,我们将已形成的任务定稿在学科、年级内予以推广,在推广与应用中进一步检验表现性任务的信度和效度,操作程序与小范围实施时基本相同。
在个案研究与推广应用中,我们逐渐体会到:由于一次表现性评价所使用的任务仅仅是一个,因此单独一次的观察结果只能代表学生的一次行为表现,不具有普遍性。要保证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必须多次观察、多次收集资料,然后做出综合分析。这就需要我们的表现性评价具有持续性和延续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证学校的表现性任务资源库中有足够数量的、一系列的表现性任务供教师们持续使用。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各个学科都开发出有质量的、足够数量的系列表现性任务供教师和学生使用,使得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运用具有持续性和延续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目前,除了课题组教师已开发出的第一批表现性任务,我们还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发动非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表现性任务的开发,丰富了我们的表现性任务资源库。我们的推广方法是:
以我校教师校本研修为平台,借助教师研修班的活动形式,组织全校教师深入学习表现性评价的有关理论,发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我们课题小组教师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帮助本学科教师尝试开发、设计、实施、修改、再实施、再修改表现性任务,使我校的表现性任务资源库进一步得以完善与充实。
5. 制度保障,科学管理
一个课题的持续顺利开展,必须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由于本课题涉及到我校的多个学科参与,因此课题由我校刘燕校长担任总负责人,石旭红副校长、郑晓峰主任主抓,并制定了详细的科研制度,成立了科研室,由科研室负责执行负责本课题的日常研究管理工作。根据制度的要求,在整个研究进程中我们基本做到了课题组每两个星期至少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会议,主要内容有: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文献与资料、组织交流与讨论、跟进研究的进度、把握研究的方向、反馈与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工作的布置等;此外,科研室还组织课题组老师们定期对本学科研究工作进行小结、聘请专家指导撰写论文和案例、为课题组老师提供学习的案例等。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中,在科学严格的制度保证下,尽管参与的学科与教师都较多,尽管教师们都担负着比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但我们的课题研究却始终做到了按既定方案,有计划地、持续地、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研究成果
1. 通过研究、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小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理论
学习、研究了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功能,总结出了在小学学科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比较成熟的方法:
第一步:研究、确定学科评价内容和标准
第二步:设计表现性任务
第三步:进行个案研究,检验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对实施表现性任务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如何进行活动与评价,都有较为系统的归纳。
第四步:推广与应用
经过个案研究的检验,将成果在学校全面推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步:评价结果的运用
课程评价的第四代评价理念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双方互相分享彼此的经验,就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内容、评价的途径乃至评价的结果贡献意见、相互协商。这样的评价才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评价结果产生心理认同,从而有效地发挥评价对于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
四、思考
本研究构建了多元互动、注重过程、具有针对性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批评价工具,补充、完善了表现性评价在小学学科中实施的理论体系,较成功地达成了研究目的。这一研究结果对我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研究中全面而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优点和需要努力之处。
(1)改变了我校教师传统的评价理念,建立起更加全面、先进的评价理念
(2)对我校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手段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3)作为广州市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的研究课题之一,极具推广价值
(4)需要营造一个认可和重视表现性评价的大环境
(5)要始终遵循操作上的简单易行的原则
(6)鉴于表现性评价的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的过程性,所以运用表现性评价,要想从短时的评价活动中获得显著的效果,是不符合实际的。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