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需要注重理实结合。为了更好地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实验教学。众所周知,化学物质多是复杂甚至危险的,因此实验安全是首要强调的问题。学生通过正确、规范及科学的操作流程来验证和探索相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同时提高自己分析、动手及创新等多项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良好习惯
引言:
化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知生活,解答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化学实验因各种易燃易爆、腐蚀及有害物质的出现,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实验者的个人操作规范及动手能力也会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正确的实验操作不仅是老师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认知化学、了解实验的重要保障。以探究实验课堂为根本,努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全体化学教育者共同的目标。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现状
由于学生在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其具有一定的陌生性。化学不能仅仅通过死记硬背,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理论的支撑。
(一)实验教学的方法单一,无法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兴趣
很多学校课堂上,一种固有的化学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做实验,学生在下面听”,导致学生只接收到了最后的试验结果。学生并未成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对象。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缺乏理论和实践的交叉认知,导致学习兴趣低下。
(二)利用教学视频直接代替教学内容,缺乏直观性
有些学校无法供应实验器材,学生只能学习理论或观看实验视频来了解。部分学校老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认为课堂上做实验不但浪费时间,对考试没帮助,更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就用视频教学代替实验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对实验部分缺乏直观了解,过于熟悉理论,对实际操作却一无所知,不能学以致用,严重影响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理解。
(三)教师实验操作流程不规范
实验课和传统课堂最大的差异是课前的准备,传统课堂老师只需依靠教案,实验课存在很多突发性。课前应细心备课,多次操作实验,以免因实验操作流程不规范,导致实验结果有误,让学生造成误解。因为化学物质存在不稳定性,不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也会酿成危害,引起课堂恐慌。
二、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形成良好习惯的方法举措
(一)加强实验课的课前准备,从学生自身安全出发,降低实验危险系数
一节效果完美的实验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和老师的课前准备。学生应提前预习,熟悉每个实验步骤中的安全操作规定和注意事项,以便更好地参与到实验中。
老师应细心备课,对学生可以动手的实验部分和自己演示的部分了如指掌。在化学实验前,跟学生仔细讲解试验规范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事故。將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大胆交给学生去做,老师辅以指导。
比如,在“氧气的提取”中,难易适中,没什么危险操作,就可以完全交付给学生。学生兴趣得到提高,亲手完成的实验,印象也更加深刻。老师通过反复的课前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细节中可能遇到的不规范及不良习惯,将危险系数降到最小。
(二)在分组实验的活动中,做好实验记录
除了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外,还需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碰撞出记忆的火花,从他人的操作中,更能看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老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合理分组。比如,在“酸碱度”实验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用pH纸进行不同的实验,最终完成小组报告。
在分组实验中,每组的数据及实验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认真记下详细的、真实的、规范的实验数据和实验过程,不但可以作为日后实验真实性的有力佐证,还可以用于日后实验出现错误和疏漏时的检查、日后分析实验结果的参考。
(三)做好实验规范及流程讲解,避免危险发生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初三化学实验的危险系数低,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实验具有直观性、提升学习兴趣等诸多作用,因此不能因照顾学生安全就完全放弃实验教学。对此,在实验前,老师必须详细讲解实验规范及流程,实验期间需全程在学生旁指导。只有每一步都做到科学、规范,才能达到最终效果。不仅要对实验学习提供保证,更要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另外,一些易燃的液体、固体、自燃、遇湿易燃物及腐蚀品等等,都需要安全使用、回收及及时销毁的工作,以免造成危险。为了杜绝各类实验事故的发生,必须时刻加强危险化学药品的管理。
三、结束语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想要将实验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就必须做好课堂准备,确保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对象。自此之外,做好实验室药品仪器的管理,以学生的自身安全为首要目标,课堂上随时和学生互动,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以免因操作过失或不良习惯,引发安全隐患。在实验中,认真讲解实验理论及实验结果,规范、科学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增涛. 谈中学化学教学中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教育[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0期):31-31.
[2]严方. 新课改背景下初三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策探讨[J]. 新课程(中学),2013(6):185-185.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良好习惯
引言:
化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知生活,解答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化学实验因各种易燃易爆、腐蚀及有害物质的出现,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实验者的个人操作规范及动手能力也会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正确的实验操作不仅是老师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认知化学、了解实验的重要保障。以探究实验课堂为根本,努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全体化学教育者共同的目标。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现状
由于学生在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其具有一定的陌生性。化学不能仅仅通过死记硬背,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理论的支撑。
(一)实验教学的方法单一,无法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兴趣
很多学校课堂上,一种固有的化学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做实验,学生在下面听”,导致学生只接收到了最后的试验结果。学生并未成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对象。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缺乏理论和实践的交叉认知,导致学习兴趣低下。
(二)利用教学视频直接代替教学内容,缺乏直观性
有些学校无法供应实验器材,学生只能学习理论或观看实验视频来了解。部分学校老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认为课堂上做实验不但浪费时间,对考试没帮助,更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就用视频教学代替实验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对实验部分缺乏直观了解,过于熟悉理论,对实际操作却一无所知,不能学以致用,严重影响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理解。
(三)教师实验操作流程不规范
实验课和传统课堂最大的差异是课前的准备,传统课堂老师只需依靠教案,实验课存在很多突发性。课前应细心备课,多次操作实验,以免因实验操作流程不规范,导致实验结果有误,让学生造成误解。因为化学物质存在不稳定性,不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也会酿成危害,引起课堂恐慌。
二、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形成良好习惯的方法举措
(一)加强实验课的课前准备,从学生自身安全出发,降低实验危险系数
一节效果完美的实验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和老师的课前准备。学生应提前预习,熟悉每个实验步骤中的安全操作规定和注意事项,以便更好地参与到实验中。
老师应细心备课,对学生可以动手的实验部分和自己演示的部分了如指掌。在化学实验前,跟学生仔细讲解试验规范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事故。將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大胆交给学生去做,老师辅以指导。
比如,在“氧气的提取”中,难易适中,没什么危险操作,就可以完全交付给学生。学生兴趣得到提高,亲手完成的实验,印象也更加深刻。老师通过反复的课前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细节中可能遇到的不规范及不良习惯,将危险系数降到最小。
(二)在分组实验的活动中,做好实验记录
除了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外,还需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碰撞出记忆的火花,从他人的操作中,更能看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老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合理分组。比如,在“酸碱度”实验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用pH纸进行不同的实验,最终完成小组报告。
在分组实验中,每组的数据及实验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认真记下详细的、真实的、规范的实验数据和实验过程,不但可以作为日后实验真实性的有力佐证,还可以用于日后实验出现错误和疏漏时的检查、日后分析实验结果的参考。
(三)做好实验规范及流程讲解,避免危险发生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初三化学实验的危险系数低,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实验具有直观性、提升学习兴趣等诸多作用,因此不能因照顾学生安全就完全放弃实验教学。对此,在实验前,老师必须详细讲解实验规范及流程,实验期间需全程在学生旁指导。只有每一步都做到科学、规范,才能达到最终效果。不仅要对实验学习提供保证,更要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另外,一些易燃的液体、固体、自燃、遇湿易燃物及腐蚀品等等,都需要安全使用、回收及及时销毁的工作,以免造成危险。为了杜绝各类实验事故的发生,必须时刻加强危险化学药品的管理。
三、结束语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想要将实验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就必须做好课堂准备,确保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对象。自此之外,做好实验室药品仪器的管理,以学生的自身安全为首要目标,课堂上随时和学生互动,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以免因操作过失或不良习惯,引发安全隐患。在实验中,认真讲解实验理论及实验结果,规范、科学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增涛. 谈中学化学教学中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教育[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0期):31-31.
[2]严方. 新课改背景下初三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策探讨[J]. 新课程(中学),2013(6):18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