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阅读,在诸多“标准”、“统一”等限制之下,呈现阅读心理的趋同化、阅读行为的程式化和阅读结果的聚合化现象,是一种辐辏式的评价,违离了“常态化”阅读和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阅读心理的个性化、阅读行为的探究性和阅读结果的创造性”等基本要求。
【关键词】辐辏式评价 趋同化 程式化 聚合化 常态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
2009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这样的一篇文章,题为《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寂寞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为作者的本报前实习生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对此,周南说:“我是作者,我做不出来,是我对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吗?他们可以指责一个答错题的学生不了解文章,总不能指责作者不了解自己写的文章吧?”无独有偶,作家韩寒也曾经“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的文章《求医》命制的中学语文阅读题。结果,8道题只做对了3道。
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高考阅读在诸多的限制之下已违离了常态化阅读。常态化的阅读方式包括生活化阅读和研究性阅读。比如,工作之余、荫榆之下读读小说,睡觉之前、床灯之前看看报纸,此类消闲式和浏览式阅读即为生活化阅读。至于广搜精取、比类见义、沿波讨源、举迩察远之类的专业阅读即为研究性阅读。就一般情况来说,生活化阅读顺随自我的心性,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偶有一得即可。或根本毋须刻意求得,阅读的过程本身已目的化,让时间在轻松的状态下如小溪般惬意地流动,心性随之摇荡,心境不觉空明,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一般而言,研究性阅读顺应自我的目的,他有明确的自我目的性和自我指向性,阅读的基本方式和基本阈限在自我目的的规定之下,力图通过阅读行为证明别人所未证明的或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东西。无论是生活化阅读还是研究性阅读,它们都有某些自由或自觉的特质。它的阅读行为、阅读心理和阅读结果都带有不可复制的“这一个”的特质。而高考阅读,尽管文本五色纷呈,尽管阅读者千差万别,但“大家都在同一套框架里讨论问题,出题人根据高考框架出题,考生根据高考框架答题,阅卷老师根据高考框架批改……”,“因此拿12分和拿1分差距这么大,不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是看你在不在高考框架里、用不用高考‘话语体系’说话”(庄庆鸿、李伟峰:《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中国青年报》,2009年10月28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和目前中学语文日常阅读教学的基本取向,一般来说,是为了培养学生常态化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服务的。它要求阅读心理的个性化、阅读行为的探究性和阅读结果的创造性,它是一种辐散式的阅读。而高考阅读恰恰与此相反,在诸多“标准”、“统一”等限制之下,它呈现阅读心理的趋同化、阅读行为的程式化和阅读结果的聚合化现象,是一种辐辏式的评价。这样,高考阅读评价和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发生了明显的违离和冲突。
比如,2005年北京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之(二):
合欢树
……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按照常态阅读,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读过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人,完全会把它和“庭前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相类比,理解为用树的长久的生命力反衬人生命的短暂和脆弱,表达物在人亡的无尽的伤痛。如果有人被前面一句“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所打动,他就会把它理解为:这棵树寄寓着母亲对儿子的祈愿,而这种祈愿只有自己知道,结尾表达一种树虽在而植树之因却无人会意的失落与伤感。还有人理解为:在母亲呵护下的自己就好像这棵合欢树那样已有所成,但母亲却操劳而逝,现在及今后的人们能看到树的繁茂及“我”的成功,但却不知这背后有一个人——母亲辛苦的付出,表达了大爱无声、母爱的深沉与博大等等。此题的高考答案为: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答为:以画面或情境来表达感情,寓情于境或寓情于事,增强画面感和形象性。也可以答为:由实写进入虚写,由实及虚,丰富和拓宽了文章的意旨等等。此题高考答案为:①依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高考阅读评价和中学阅读教学或常态化阅读的这种违离现象就使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到底高中语文教学何去何从?是训练学生揣摩命题思路把握答题技巧以期在高考中夺得高分,还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品质和探究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同时,学生也在困惑着:我学习语文应首先为什么去学?应该去学什么?高考选拔人才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本来并不矛盾,但在这里却深刻地矛盾着。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卷领导组成员之一、福建师大附中教研室主任杨建成认为,高考答案制定出来也就10天左右,与作者想法有些出入是正常的。(庄庆鸿、李伟峰:《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中国青年报》,2009年10月28日)有出入是正常的,但有了出入却用来作“标准”绳墨几十万考生,以此来决定他们的命运就不正常了。况且,“上行下效”,高考阅读会影响到中考阅读,影响到过程性评价,这样算来受到影响的就不止区区几十万了。在某些方面,高考阅读的辐辏式评价方式已违离了常态化阅读,违离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舛误,要思“变”而不要思“辩”,光“辩”无济于事,“变”了才能通。至于如何“变”,涉及的问题很多,完全解决起来,是一项浩大而系统的工程。这里只将问题暴露出来,以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为进一步研究做必要的铺垫。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关键词】辐辏式评价 趋同化 程式化 聚合化 常态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
2009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这样的一篇文章,题为《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寂寞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为作者的本报前实习生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对此,周南说:“我是作者,我做不出来,是我对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吗?他们可以指责一个答错题的学生不了解文章,总不能指责作者不了解自己写的文章吧?”无独有偶,作家韩寒也曾经“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的文章《求医》命制的中学语文阅读题。结果,8道题只做对了3道。
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高考阅读在诸多的限制之下已违离了常态化阅读。常态化的阅读方式包括生活化阅读和研究性阅读。比如,工作之余、荫榆之下读读小说,睡觉之前、床灯之前看看报纸,此类消闲式和浏览式阅读即为生活化阅读。至于广搜精取、比类见义、沿波讨源、举迩察远之类的专业阅读即为研究性阅读。就一般情况来说,生活化阅读顺随自我的心性,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偶有一得即可。或根本毋须刻意求得,阅读的过程本身已目的化,让时间在轻松的状态下如小溪般惬意地流动,心性随之摇荡,心境不觉空明,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一般而言,研究性阅读顺应自我的目的,他有明确的自我目的性和自我指向性,阅读的基本方式和基本阈限在自我目的的规定之下,力图通过阅读行为证明别人所未证明的或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东西。无论是生活化阅读还是研究性阅读,它们都有某些自由或自觉的特质。它的阅读行为、阅读心理和阅读结果都带有不可复制的“这一个”的特质。而高考阅读,尽管文本五色纷呈,尽管阅读者千差万别,但“大家都在同一套框架里讨论问题,出题人根据高考框架出题,考生根据高考框架答题,阅卷老师根据高考框架批改……”,“因此拿12分和拿1分差距这么大,不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是看你在不在高考框架里、用不用高考‘话语体系’说话”(庄庆鸿、李伟峰:《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中国青年报》,2009年10月28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和目前中学语文日常阅读教学的基本取向,一般来说,是为了培养学生常态化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服务的。它要求阅读心理的个性化、阅读行为的探究性和阅读结果的创造性,它是一种辐散式的阅读。而高考阅读恰恰与此相反,在诸多“标准”、“统一”等限制之下,它呈现阅读心理的趋同化、阅读行为的程式化和阅读结果的聚合化现象,是一种辐辏式的评价。这样,高考阅读评价和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发生了明显的违离和冲突。
比如,2005年北京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之(二):
合欢树
……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按照常态阅读,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读过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人,完全会把它和“庭前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相类比,理解为用树的长久的生命力反衬人生命的短暂和脆弱,表达物在人亡的无尽的伤痛。如果有人被前面一句“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所打动,他就会把它理解为:这棵树寄寓着母亲对儿子的祈愿,而这种祈愿只有自己知道,结尾表达一种树虽在而植树之因却无人会意的失落与伤感。还有人理解为:在母亲呵护下的自己就好像这棵合欢树那样已有所成,但母亲却操劳而逝,现在及今后的人们能看到树的繁茂及“我”的成功,但却不知这背后有一个人——母亲辛苦的付出,表达了大爱无声、母爱的深沉与博大等等。此题的高考答案为: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答为:以画面或情境来表达感情,寓情于境或寓情于事,增强画面感和形象性。也可以答为:由实写进入虚写,由实及虚,丰富和拓宽了文章的意旨等等。此题高考答案为:①依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高考阅读评价和中学阅读教学或常态化阅读的这种违离现象就使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到底高中语文教学何去何从?是训练学生揣摩命题思路把握答题技巧以期在高考中夺得高分,还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品质和探究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同时,学生也在困惑着:我学习语文应首先为什么去学?应该去学什么?高考选拔人才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本来并不矛盾,但在这里却深刻地矛盾着。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卷领导组成员之一、福建师大附中教研室主任杨建成认为,高考答案制定出来也就10天左右,与作者想法有些出入是正常的。(庄庆鸿、李伟峰:《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中国青年报》,2009年10月28日)有出入是正常的,但有了出入却用来作“标准”绳墨几十万考生,以此来决定他们的命运就不正常了。况且,“上行下效”,高考阅读会影响到中考阅读,影响到过程性评价,这样算来受到影响的就不止区区几十万了。在某些方面,高考阅读的辐辏式评价方式已违离了常态化阅读,违离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舛误,要思“变”而不要思“辩”,光“辩”无济于事,“变”了才能通。至于如何“变”,涉及的问题很多,完全解决起来,是一项浩大而系统的工程。这里只将问题暴露出来,以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为进一步研究做必要的铺垫。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