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的辐辏式评价之弊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4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阅读,在诸多“标准”、“统一”等限制之下,呈现阅读心理的趋同化、阅读行为的程式化和阅读结果的聚合化现象,是一种辐辏式的评价,违离了“常态化”阅读和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阅读心理的个性化、阅读行为的探究性和阅读结果的创造性”等基本要求。
  【关键词】辐辏式评价 趋同化 程式化 聚合化 常态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
  
  2009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这样的一篇文章,题为《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寂寞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为作者的本报前实习生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对此,周南说:“我是作者,我做不出来,是我对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吗?他们可以指责一个答错题的学生不了解文章,总不能指责作者不了解自己写的文章吧?”无独有偶,作家韩寒也曾经“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的文章《求医》命制的中学语文阅读题。结果,8道题只做对了3道。
  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高考阅读在诸多的限制之下已违离了常态化阅读。常态化的阅读方式包括生活化阅读和研究性阅读。比如,工作之余、荫榆之下读读小说,睡觉之前、床灯之前看看报纸,此类消闲式和浏览式阅读即为生活化阅读。至于广搜精取、比类见义、沿波讨源、举迩察远之类的专业阅读即为研究性阅读。就一般情况来说,生活化阅读顺随自我的心性,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偶有一得即可。或根本毋须刻意求得,阅读的过程本身已目的化,让时间在轻松的状态下如小溪般惬意地流动,心性随之摇荡,心境不觉空明,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一般而言,研究性阅读顺应自我的目的,他有明确的自我目的性和自我指向性,阅读的基本方式和基本阈限在自我目的的规定之下,力图通过阅读行为证明别人所未证明的或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东西。无论是生活化阅读还是研究性阅读,它们都有某些自由或自觉的特质。它的阅读行为、阅读心理和阅读结果都带有不可复制的“这一个”的特质。而高考阅读,尽管文本五色纷呈,尽管阅读者千差万别,但“大家都在同一套框架里讨论问题,出题人根据高考框架出题,考生根据高考框架答题,阅卷老师根据高考框架批改……”,“因此拿12分和拿1分差距这么大,不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是看你在不在高考框架里、用不用高考‘话语体系’说话”(庄庆鸿、李伟峰:《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中国青年报》,2009年10月28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和目前中学语文日常阅读教学的基本取向,一般来说,是为了培养学生常态化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服务的。它要求阅读心理的个性化、阅读行为的探究性和阅读结果的创造性,它是一种辐散式的阅读。而高考阅读恰恰与此相反,在诸多“标准”、“统一”等限制之下,它呈现阅读心理的趋同化、阅读行为的程式化和阅读结果的聚合化现象,是一种辐辏式的评价。这样,高考阅读评价和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发生了明显的违离和冲突。
  比如,2005年北京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之(二):
  合欢树
  ……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按照常态阅读,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读过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人,完全会把它和“庭前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相类比,理解为用树的长久的生命力反衬人生命的短暂和脆弱,表达物在人亡的无尽的伤痛。如果有人被前面一句“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所打动,他就会把它理解为:这棵树寄寓着母亲对儿子的祈愿,而这种祈愿只有自己知道,结尾表达一种树虽在而植树之因却无人会意的失落与伤感。还有人理解为:在母亲呵护下的自己就好像这棵合欢树那样已有所成,但母亲却操劳而逝,现在及今后的人们能看到树的繁茂及“我”的成功,但却不知这背后有一个人——母亲辛苦的付出,表达了大爱无声、母爱的深沉与博大等等。此题的高考答案为: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答为:以画面或情境来表达感情,寓情于境或寓情于事,增强画面感和形象性。也可以答为:由实写进入虚写,由实及虚,丰富和拓宽了文章的意旨等等。此题高考答案为:①依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高考阅读评价和中学阅读教学或常态化阅读的这种违离现象就使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到底高中语文教学何去何从?是训练学生揣摩命题思路把握答题技巧以期在高考中夺得高分,还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品质和探究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同时,学生也在困惑着:我学习语文应首先为什么去学?应该去学什么?高考选拔人才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本来并不矛盾,但在这里却深刻地矛盾着。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卷领导组成员之一、福建师大附中教研室主任杨建成认为,高考答案制定出来也就10天左右,与作者想法有些出入是正常的。(庄庆鸿、李伟峰:《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 原作者只能得1分》,《中国青年报》,2009年10月28日)有出入是正常的,但有了出入却用来作“标准”绳墨几十万考生,以此来决定他们的命运就不正常了。况且,“上行下效”,高考阅读会影响到中考阅读,影响到过程性评价,这样算来受到影响的就不止区区几十万了。在某些方面,高考阅读的辐辏式评价方式已违离了常态化阅读,违离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舛误,要思“变”而不要思“辩”,光“辩”无济于事,“变”了才能通。至于如何“变”,涉及的问题很多,完全解决起来,是一项浩大而系统的工程。这里只将问题暴露出来,以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为进一步研究做必要的铺垫。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它的知识和语文、历史等科目都联系紧密.所以,巧用诗词对教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期刊
【摘 要】作文备考,学生到底应向名家经典文看齐,还是向高考满分作文看齐?从备考的角度看,作文备考更应向满分作文看齐。因为考试作文是应试作文,有着它的特殊性,高考、中考满分作文正是考场上“催生”的“宠儿”,相对于名家经典来说,它更切合备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符合应试的要求,具有更强的示范性。  【关键词】作文备考 名家经典 满分作文 特殊性 示范性    在作文备考中,老师之间时常会思考和讨论这样一个
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有效教学这一教学理念备受关注。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有效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然而,以往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氛围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意识不强,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所学到的只是现成的结论型知识。这样的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
【摘要】在作文材料方面,来自农村的中学生,除了年龄限制和环境限制,主观上还有材料意识差和不会运用材料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想办法帮学生加强知识积累,并逐步学会在作文中运用材料,这样才能逐渐解决好学生作文材料不丰富和不能很好使用已占有的作文材料的问题。  【关键词】作文材料积累运用    高一學生作文材料不丰富,在客观上由于年龄限制和环境限制,十六七岁的年龄,生活经历尚短,社会阅历几乎为零,这就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十几年了,我回首翘望,无限感慨溢上心头。想想自己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经历,的的确确是在教书——将书本中的知识点抠出来,命令学生背诵并能够在任何时候能够将其复述出来。可这样的教书是真正的教书吗?如果是的话,那为什么学生却对这些知识点感到无趣,并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忘记呢?如果不是,那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呢?  一、语文教学贵在育人  教书的对象是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对
本文在对比海宁经编产品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提升海宁经编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即:鼓励企业开发产业用经编产品、加强后整理等技术投入、与相关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并实施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