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古老的自源文字中的表意文字,它不但直接与汉语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高度一致。文化帮助人们理解汉字,汉字又记录着中华文化。本文从先秦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旨在通过汉字构形分析,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建筑文化,探究汉字所承载的建筑文化信息,加深对汉字与文化“互证关系”的理解。
一、汉字与建筑文化
(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概览
除了史料记载以外,汉字形体也蕴含丰富的建筑文化信息。透过一些类化符号和汉字形体的研究,人们可以窥测到远古先民各式各样的建筑。
远古先民经历了穴居、半穴居、巢居之后,逐渐走向高土,建筑起遮风挡雨式的地面建筑。旧石器时代早期,北方地区多为穴居,南方地区多为巢居,人们多依附天然洞穴而居;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发展为地穴及地面木骨泥墙圆形或方形半地穴建筑,南方地区的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先秦时期,出现了地面建筑,即木架夯土建筑。本文主要集中介绍先秦时期的建筑文化。
先秦时期,即夏商周时期,地面建筑广泛出现并繁荣发展。先秦时期的人民不僅在平地上建造房屋,而且在高地上开始尝试建造“高台建筑”。宫殿建在高高的夯土台基上,整座建筑由台基、夯土墙、本质梁桂、门户廊檐与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其屋顶为四坡形制,重檐。宫殿台基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或“囧”形,以方形、长方形为多见,“囧”形是前二者的变形。
地面建筑是从穴居发展而来的,这一壮举不仅可以使人们“避寒湿”,而且可以有“家室”。夏代以前就有了地面建筑,商周时期,地面建筑的技术、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汉字与建筑文化的关系
作为记录汉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受到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蕴含很深的文化内涵。因此,分析特定时期字形,人们可以窥测到所处时代的文化信息。通过开展汉字有关建筑方面的形体研究,人们就可以一览当时的建筑文化。
本文的研究着眼于汉字构形与先秦时期建筑文化的关系,原因有二:一是先秦时期,建筑形式经历了剧烈的变化,从穴居、巢居等原始建筑形式演变到地面建筑形式,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性和转折性;二是汉字构形方面,小篆对形声字的义符进行了规整,使构形系统与表义系统合流,关于房屋建筑汉字的义符形成了一些类化符号。因此,研究秦代以前的建筑文化,更能看出汉字构形与建筑文化的对应关系。本文研究的是前秦时期的建筑文化,通过对先秦和较早时期文字构形的研究,对这一时期建筑文化的发展面貌有整体认识,理解汉字构形与建筑文化的密切关系。
二、汉字构形中的建筑文化分析
《周易》有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淮南子》又云:“圣人乃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反映的就是先秦时期,普遍由穴居式建筑转变为地面建筑。地面建筑根据地基所在,又分为地面起筑的建筑物和高台式建筑物。地面建筑同样在汉字构形中保留了明显痕迹,如“”“”“”“广”“”等。
(一)地面起筑的建筑物
由平地而起的建筑,是居住面已经上升到地表,内部使用空间不再依赖挖入地下的竖穴,而是运用屋架的造型,扩大居住的空间实体,是一种有着承重的木骨泥墙、倾斜的屋盖式建筑物。这种居室类型奠定了中国后世建筑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基础。该种建筑特点为:以木为梁柱,屋顶呈人字形,有一定的坡度,屋顶用茅草或树枝覆盖,两侧是墙,主要用于人们居住的房屋或者祭祀的宗庙。下面举相应例字加以说明。
1.“”与“”“”字形构件分析与“四面有墙”式地面建筑
“”字,楷书写作“宀”,象形字,象“交覆屋”也。古代的房屋四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交覆,指的是人字形的屋顶。“宀”本义就是古代的一种房屋,从甲骨文形体看,这是一种“人”字形屋顶的建筑,是早期房屋的侧视图。这种屋顶由两侧的立柱或两侧的墙壁支撑。该字正是反映了地面建筑普遍的“人字形”屋顶样式。
“”字,楷书写作“宫”,会意字,由构件“”和“吕”构成,本意是居宅。“吕”象室屋相连或分布之形。“宫”字是多间建筑的直视图。该字反映的是“人字形”屋顶与地面建筑内部的形式。
“”字,楷书写作“宋”,会意字,由构件“”和“木”构成。“宋”本意是居的意思。“”象屋顶和两侧的墙壁,木立其下,用来表示用木叠架建成地面居宅。“”象“以木为梁柱而成地上居宅之形”。该字让人清楚地看到先秦时期的地面建筑多以木为梁柱,对房屋建造的材料多了一份认识。
2.“”与“”“”字形构件分析与“三面有墙”式地面建筑
“”字,楷书写作“广”,象形字,象“堂皇”形,三面有墙。与“宀”相异,“宀”是“房屋”形,四面有墙。
“”字,楷书写作“库”,会意字,由构件“广”和“车”构成,兵车藏也。从车在广下。以马车停放在一面无墙的房中,表示车库。
“”字,楷书写作“廛”,会意字,由构件“广”“里”“八”“土”构成,意为“一家之居”。《说文》曰:“古者在野曰庐,在邑曰里。里,居也。八土,犹分土也。亦谓八夫同井也。”
3.“”字形构件分析与“干栏式巢居”建筑
“”,是族徽文字。上边的是“人字形屋顶”,下边的三竖是木桩,其上“一”为架设的横梁,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再在上面铺设楼板,在楼板上边立柱子,建造墙壁。该字形反映的就是“原始巢居”发展的后期形式——“干栏式巢居形式”,或者叫做“干栏式建筑”。依据该字的构形,人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干栏式建筑”的面貌。
(二)高台式建筑
上古时期的高台建筑,是对远古建筑形式的继承。大概在4000年前,中华先民发明了土台式建筑。房屋基本呈方形,两面坡顶。下面举两例字加以说明。
“”字,楷书写作“高”,象形字,像高大的台基上建筑起来的屋舍。“”象“上屋”,人字形屋顶边沿稍稍上翘;“”是最早的四坡重檐式屋顶,这种屋顶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宫殿形式;“”是夯土台基的象形;“”表示登上高台的台阶。该字将高台式建筑标示得清清楚楚,有屋顶的样式,有夯土台基,还有登上建筑的台阶,让人对当时的高台式建筑有了基本的认识。
“”字,是古代的“享”字,象形字,象“营造在台基上的宗庙之形”,是鬼神享受的地方,为祭祀之所。上部是房屋的象形,像建在高台上的屋,下部是土台。也有人说,“”表墓葬之土及墓中死者。有的金文字形中在“口”中有“-”“+”符号,以指示里面有物。该字让人们在认识高台式建筑的大致构造后,还了解了祭祀类建筑有的也建在高台上。
三、结语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又以它特有的形式承载着中华文化。汉字记录着中华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史料,人们通过汉字了解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又帮助人们理解汉字的构形,二者处于相互作用的体系中。
先秦时期的建筑文化具有划时代的作用,人们通过汉字的构形分析,了解了这一历史阶段建筑形式的变化,对建筑样式、建筑材料有了概览。中华民族从穴居、巢居过渡到地面建筑,承载文化因素的汉字在构形上进行了准确记录,从“广”到“宀”,再到众多构件组合成的高台式建筑样式,这些重要的汉字形体和类化符号,让人们进一步领略了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一、汉字与建筑文化
(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概览
除了史料记载以外,汉字形体也蕴含丰富的建筑文化信息。透过一些类化符号和汉字形体的研究,人们可以窥测到远古先民各式各样的建筑。
远古先民经历了穴居、半穴居、巢居之后,逐渐走向高土,建筑起遮风挡雨式的地面建筑。旧石器时代早期,北方地区多为穴居,南方地区多为巢居,人们多依附天然洞穴而居;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发展为地穴及地面木骨泥墙圆形或方形半地穴建筑,南方地区的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先秦时期,出现了地面建筑,即木架夯土建筑。本文主要集中介绍先秦时期的建筑文化。
先秦时期,即夏商周时期,地面建筑广泛出现并繁荣发展。先秦时期的人民不僅在平地上建造房屋,而且在高地上开始尝试建造“高台建筑”。宫殿建在高高的夯土台基上,整座建筑由台基、夯土墙、本质梁桂、门户廊檐与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其屋顶为四坡形制,重檐。宫殿台基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或“囧”形,以方形、长方形为多见,“囧”形是前二者的变形。
地面建筑是从穴居发展而来的,这一壮举不仅可以使人们“避寒湿”,而且可以有“家室”。夏代以前就有了地面建筑,商周时期,地面建筑的技术、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汉字与建筑文化的关系
作为记录汉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受到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蕴含很深的文化内涵。因此,分析特定时期字形,人们可以窥测到所处时代的文化信息。通过开展汉字有关建筑方面的形体研究,人们就可以一览当时的建筑文化。
本文的研究着眼于汉字构形与先秦时期建筑文化的关系,原因有二:一是先秦时期,建筑形式经历了剧烈的变化,从穴居、巢居等原始建筑形式演变到地面建筑形式,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性和转折性;二是汉字构形方面,小篆对形声字的义符进行了规整,使构形系统与表义系统合流,关于房屋建筑汉字的义符形成了一些类化符号。因此,研究秦代以前的建筑文化,更能看出汉字构形与建筑文化的对应关系。本文研究的是前秦时期的建筑文化,通过对先秦和较早时期文字构形的研究,对这一时期建筑文化的发展面貌有整体认识,理解汉字构形与建筑文化的密切关系。
二、汉字构形中的建筑文化分析
《周易》有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淮南子》又云:“圣人乃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反映的就是先秦时期,普遍由穴居式建筑转变为地面建筑。地面建筑根据地基所在,又分为地面起筑的建筑物和高台式建筑物。地面建筑同样在汉字构形中保留了明显痕迹,如“”“”“”“广”“”等。
(一)地面起筑的建筑物
由平地而起的建筑,是居住面已经上升到地表,内部使用空间不再依赖挖入地下的竖穴,而是运用屋架的造型,扩大居住的空间实体,是一种有着承重的木骨泥墙、倾斜的屋盖式建筑物。这种居室类型奠定了中国后世建筑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基础。该种建筑特点为:以木为梁柱,屋顶呈人字形,有一定的坡度,屋顶用茅草或树枝覆盖,两侧是墙,主要用于人们居住的房屋或者祭祀的宗庙。下面举相应例字加以说明。
1.“”与“”“”字形构件分析与“四面有墙”式地面建筑
“”字,楷书写作“宀”,象形字,象“交覆屋”也。古代的房屋四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交覆,指的是人字形的屋顶。“宀”本义就是古代的一种房屋,从甲骨文形体看,这是一种“人”字形屋顶的建筑,是早期房屋的侧视图。这种屋顶由两侧的立柱或两侧的墙壁支撑。该字正是反映了地面建筑普遍的“人字形”屋顶样式。
“”字,楷书写作“宫”,会意字,由构件“”和“吕”构成,本意是居宅。“吕”象室屋相连或分布之形。“宫”字是多间建筑的直视图。该字反映的是“人字形”屋顶与地面建筑内部的形式。
“”字,楷书写作“宋”,会意字,由构件“”和“木”构成。“宋”本意是居的意思。“”象屋顶和两侧的墙壁,木立其下,用来表示用木叠架建成地面居宅。“”象“以木为梁柱而成地上居宅之形”。该字让人清楚地看到先秦时期的地面建筑多以木为梁柱,对房屋建造的材料多了一份认识。
2.“”与“”“”字形构件分析与“三面有墙”式地面建筑
“”字,楷书写作“广”,象形字,象“堂皇”形,三面有墙。与“宀”相异,“宀”是“房屋”形,四面有墙。
“”字,楷书写作“库”,会意字,由构件“广”和“车”构成,兵车藏也。从车在广下。以马车停放在一面无墙的房中,表示车库。
“”字,楷书写作“廛”,会意字,由构件“广”“里”“八”“土”构成,意为“一家之居”。《说文》曰:“古者在野曰庐,在邑曰里。里,居也。八土,犹分土也。亦谓八夫同井也。”
3.“”字形构件分析与“干栏式巢居”建筑
“”,是族徽文字。上边的是“人字形屋顶”,下边的三竖是木桩,其上“一”为架设的横梁,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再在上面铺设楼板,在楼板上边立柱子,建造墙壁。该字形反映的就是“原始巢居”发展的后期形式——“干栏式巢居形式”,或者叫做“干栏式建筑”。依据该字的构形,人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干栏式建筑”的面貌。
(二)高台式建筑
上古时期的高台建筑,是对远古建筑形式的继承。大概在4000年前,中华先民发明了土台式建筑。房屋基本呈方形,两面坡顶。下面举两例字加以说明。
“”字,楷书写作“高”,象形字,像高大的台基上建筑起来的屋舍。“”象“上屋”,人字形屋顶边沿稍稍上翘;“”是最早的四坡重檐式屋顶,这种屋顶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宫殿形式;“”是夯土台基的象形;“”表示登上高台的台阶。该字将高台式建筑标示得清清楚楚,有屋顶的样式,有夯土台基,还有登上建筑的台阶,让人对当时的高台式建筑有了基本的认识。
“”字,是古代的“享”字,象形字,象“营造在台基上的宗庙之形”,是鬼神享受的地方,为祭祀之所。上部是房屋的象形,像建在高台上的屋,下部是土台。也有人说,“”表墓葬之土及墓中死者。有的金文字形中在“口”中有“-”“+”符号,以指示里面有物。该字让人们在认识高台式建筑的大致构造后,还了解了祭祀类建筑有的也建在高台上。
三、结语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又以它特有的形式承载着中华文化。汉字记录着中华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史料,人们通过汉字了解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又帮助人们理解汉字的构形,二者处于相互作用的体系中。
先秦时期的建筑文化具有划时代的作用,人们通过汉字的构形分析,了解了这一历史阶段建筑形式的变化,对建筑样式、建筑材料有了概览。中华民族从穴居、巢居过渡到地面建筑,承载文化因素的汉字在构形上进行了准确记录,从“广”到“宀”,再到众多构件组合成的高台式建筑样式,这些重要的汉字形体和类化符号,让人们进一步领略了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
(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