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远地眺望那丛林般的各种款式的手机,就知道又是一群爱凑热闹的人在凑热闹。走近一瞧,是一起交通事故。警察、医护人员紧张地处理现场,路人甲乙丙丁并不比他们轻松,各自忙碌地用手机抢角度,甚至趴在地面从他人两腿之间拍照或录视频。不久,他们就会发到各自的朋友圈或不同的微信群。
我曾是电视人,当年也这样拍过,尤其是车祸……
那个激情澎湃的冬夜,犹如昨日,我与同事加班后吃了火锅,走在雪花纷飞的街头,眼前一辆货车把小轿车撞得四轮朝天,我们一身的酒热变作冷汗。小车上一对夫妻没救了,四五岁的孩子坐在两人之间,一脸血,浑身抖个不停……
虽然平时也开车,但不亲眼看见,似乎还真没有谁把车祸跟自个儿联系在一起。大家默默地回到台里,不约而同地搜索有关车祸的信息。我查到前一年的权威统计,全国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同事介绍了统计学的“海因里希法则”——1∶29∶300。通俗地解释,每1个车祸死亡人数背后,将涉及29个伤者,还有300个“潜在受伤者”(可能发生车祸、却躲过的人)。
那一夜,平均年龄26岁的我们九个人,激烈地讨论到天亮,最终确定做一档《第一目擊重现》节目,力图通过车祸实例,尤其惨烈的第一现场,提醒司机,告诫观众,车祸的伤害不仅是司机,还延伸至司机的家庭和亲人,更涉及众多无辜者。录制节目时,演播间还邀请来目击者、幸存者及交警、医护人员座谈。其中“刹那之间”环节,亲历者那痛不欲生或全身战栗的镜头,特别吸引眼球。许多观众反馈,既想看又惊恐,甚至有些女性坐在电视机前,双手捂眼,透过指缝半看半听。
节目从连霍高速一起六连撞事故开播,两个月后就火了,收视率火箭般噌噌上蹿。台里及时调整,给予每周四次重播的优待。虽然比较辛苦,或出现场或通宵剪片,但观众认可、领导表扬、广告商争相登门,让项目组每个人都倍感亢奋。热线电话由一部增加至三部,以便观众提供新闻线索、参与座谈、提建议、谈观后感想……铃声从早到晚丁零零不断。刚上班的记者和摄像,兴奋得不断鼓掌,纷纷表示要大干一番。
如果不是他的到来,我们的项目做到何时,还不好说……
那是隔年后的一个傍晚,正逢我值大班,有人通过电视台门卫转来电话,问当晚的《第一目击重现》能不能不再播了。太纳闷儿了,像火红的铁块上刺地浇了一瓢冷水。新项目组建后,头一遭啊!此人是什么来头?待他进办公室,打眼一瞧,明显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普通百姓。
当期节目讲的是环城高速的一起车祸,一辆货车的前半部冲过道路中间的隔离护栏,被迎面的车撞上,车头严重变形。等消防人员把驾驶室切割开,司机的身体已被分成几段,头仅剩半个……
死者是他的朋友,他们常结伴跑车。那天发生车祸时,他的车跟在后头,是他打了110、120,也是他陪朋友家人到殡仪馆送行。好在,经过化妆师的精心化妆,死者头部的残缺补齐了,身体各部位也缝合完整,像睡熟了,面部安详而平静,甚至有些红润。家人认为他就是那样走的,那就是他最后的样子……
白天看了节目首播,他担心极了……妻子去探询回来说,朋友的妻子和孩子确实在看电视,但神情正常,肯定没看此节目。哦,如果娘儿俩看到会怎样?未来的生活,是否可能因此而再度改变?
坐在沙发上的他,每问一句“能不能不播了”,就会焦急地站起来。后来,他蹲下,抱头抽泣说:“有一天我也那样了,可怜的娃儿若看到,这一辈子咋活人呀……”
有一阵子不知怎么接话,我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一问题。虽然是记者,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力求画面冲击力,但为人父为人夫的情感诉求,让我静下来思考,新闻到底该怎么做。经过我三番五次找领导,当晚没再播那起车祸,栏目仍保留,内容却由车祸改为其他。后来有一期,主持人采访一个被强奸的女孩子,当事人几度掩面哽咽的画面彻底激怒了我。难道电视人都病了吗?就知道收视率第一,像今天刷流量,圈粉丝!四面八方汇集形成的城市,滋生了各色的城市疾病,患者又何止电视人?既然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我选择了离开。
此刻,瞧这些路人甲乙丙丁比当年的电视人还拼,显然不是亚健康,而是扁鹊所说的疾病早过了腠理、肌肤、肠胃,已至骨髓。我掏出手机,决定拍下路人甲乙丙丁的吃相,然后发朋友圈发群,让人们瞧瞧自己平时的所为和病态,是否与鲁迅笔下吃人血馒头的是一伙儿。
我以一个电视人的专业技能去拍,直拍到手机提醒存储空间不足。那些高举手机的人,脸上的笑或紧张或冷漠,包括他们手机屏上那血腥的事故画面,都尽收我的手机。
突然,我陷入迷惘——到底谁病了?我,你,他,还是整座城市?
手机嘀了一声,没电了。
[责任编辑 晨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