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人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9634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远地眺望那丛林般的各种款式的手机,就知道又是一群爱凑热闹的人在凑热闹。走近一瞧,是一起交通事故。警察、医护人员紧张地处理现场,路人甲乙丙丁并不比他们轻松,各自忙碌地用手机抢角度,甚至趴在地面从他人两腿之间拍照或录视频。不久,他们就会发到各自的朋友圈或不同的微信群。
  我曾是电视人,当年也这样拍过,尤其是车祸……
  那个激情澎湃的冬夜,犹如昨日,我与同事加班后吃了火锅,走在雪花纷飞的街头,眼前一辆货车把小轿车撞得四轮朝天,我们一身的酒热变作冷汗。小车上一对夫妻没救了,四五岁的孩子坐在两人之间,一脸血,浑身抖个不停……
  虽然平时也开车,但不亲眼看见,似乎还真没有谁把车祸跟自个儿联系在一起。大家默默地回到台里,不约而同地搜索有关车祸的信息。我查到前一年的权威统计,全国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同事介绍了统计学的“海因里希法则”——1∶29∶300。通俗地解释,每1个车祸死亡人数背后,将涉及29个伤者,还有300个“潜在受伤者”(可能发生车祸、却躲过的人)。
  那一夜,平均年龄26岁的我们九个人,激烈地讨论到天亮,最终确定做一档《第一目擊重现》节目,力图通过车祸实例,尤其惨烈的第一现场,提醒司机,告诫观众,车祸的伤害不仅是司机,还延伸至司机的家庭和亲人,更涉及众多无辜者。录制节目时,演播间还邀请来目击者、幸存者及交警、医护人员座谈。其中“刹那之间”环节,亲历者那痛不欲生或全身战栗的镜头,特别吸引眼球。许多观众反馈,既想看又惊恐,甚至有些女性坐在电视机前,双手捂眼,透过指缝半看半听。
  节目从连霍高速一起六连撞事故开播,两个月后就火了,收视率火箭般噌噌上蹿。台里及时调整,给予每周四次重播的优待。虽然比较辛苦,或出现场或通宵剪片,但观众认可、领导表扬、广告商争相登门,让项目组每个人都倍感亢奋。热线电话由一部增加至三部,以便观众提供新闻线索、参与座谈、提建议、谈观后感想……铃声从早到晚丁零零不断。刚上班的记者和摄像,兴奋得不断鼓掌,纷纷表示要大干一番。
  如果不是他的到来,我们的项目做到何时,还不好说……
  那是隔年后的一个傍晚,正逢我值大班,有人通过电视台门卫转来电话,问当晚的《第一目击重现》能不能不再播了。太纳闷儿了,像火红的铁块上刺地浇了一瓢冷水。新项目组建后,头一遭啊!此人是什么来头?待他进办公室,打眼一瞧,明显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普通百姓。
  当期节目讲的是环城高速的一起车祸,一辆货车的前半部冲过道路中间的隔离护栏,被迎面的车撞上,车头严重变形。等消防人员把驾驶室切割开,司机的身体已被分成几段,头仅剩半个……
  死者是他的朋友,他们常结伴跑车。那天发生车祸时,他的车跟在后头,是他打了110、120,也是他陪朋友家人到殡仪馆送行。好在,经过化妆师的精心化妆,死者头部的残缺补齐了,身体各部位也缝合完整,像睡熟了,面部安详而平静,甚至有些红润。家人认为他就是那样走的,那就是他最后的样子……
  白天看了节目首播,他担心极了……妻子去探询回来说,朋友的妻子和孩子确实在看电视,但神情正常,肯定没看此节目。哦,如果娘儿俩看到会怎样?未来的生活,是否可能因此而再度改变?
  坐在沙发上的他,每问一句“能不能不播了”,就会焦急地站起来。后来,他蹲下,抱头抽泣说:“有一天我也那样了,可怜的娃儿若看到,这一辈子咋活人呀……”
  有一阵子不知怎么接话,我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一问题。虽然是记者,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力求画面冲击力,但为人父为人夫的情感诉求,让我静下来思考,新闻到底该怎么做。经过我三番五次找领导,当晚没再播那起车祸,栏目仍保留,内容却由车祸改为其他。后来有一期,主持人采访一个被强奸的女孩子,当事人几度掩面哽咽的画面彻底激怒了我。难道电视人都病了吗?就知道收视率第一,像今天刷流量,圈粉丝!四面八方汇集形成的城市,滋生了各色的城市疾病,患者又何止电视人?既然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我选择了离开。
  此刻,瞧这些路人甲乙丙丁比当年的电视人还拼,显然不是亚健康,而是扁鹊所说的疾病早过了腠理、肌肤、肠胃,已至骨髓。我掏出手机,决定拍下路人甲乙丙丁的吃相,然后发朋友圈发群,让人们瞧瞧自己平时的所为和病态,是否与鲁迅笔下吃人血馒头的是一伙儿。
  我以一个电视人的专业技能去拍,直拍到手机提醒存储空间不足。那些高举手机的人,脸上的笑或紧张或冷漠,包括他们手机屏上那血腥的事故画面,都尽收我的手机。
  突然,我陷入迷惘——到底谁病了?我,你,他,还是整座城市?
  手机嘀了一声,没电了。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一个深秋的后晌时分,旺秀穿过一片草原,找了些树枝,靠一段矮崖搭了一个临时的窝棚,打开炒面袋,开始了深山里的生活。  玉盘般晶莹剔透的月亮一动不动凝滞在空中。微风的骤然停歇并没有使人感到有一丝暖意,反而使人觉得有点儿冷森森的。猫头鹰一阵紧似一阵地嘶喊,山雀扑棱棱在夜空里乱撞着,野狐喊冤叫屈一般……  旺秀躺在窝棚里,双眼迷离。  一只光溜溜的金黄色猞猁从眼前箭般穿过,旺秀也箭般奔出窝棚。猞猁进了洞。
期刊
那时候,沟里村的乡亲们都是从碾子上推着吃。  你家也推,我家也推,他家也推,因此碾子很忙,很少有闲着的时候。  到了年根儿底下,有推白面的,有碾稻谷的,有摊煎饼的,有做豆腐的,有蒸年糕的,碾子就格外忙,从早到晚骨碌碌地转,连明彻夜咯吱吱地响,看着像一盏忙疯了的走马灯,听着是一首沉重而又欢乐的曲儿。  因为碾子少,全村就那么三五盘,怕到时候摸不着,所以就得提前“占”碾子:看见碾子闲着时,赶紧把自己家
期刊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主营布料鞋服,兼营刺绣品、铜铁器、灯具及各式楠木家具。开张之初,恰逢冯玉祥扩军购办军服,老板任蕴清趁机捞了一肚子肥油。  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上海人对精于算计之人的称呼),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
期刊
年底了,办公室的小牛得了市“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一下子在局里出了名。别看小伙子平时寡言少语,不怎么引人注意,可登在报纸上的先进事迹,还真让人刮目相看。两年时间里他扑下身子,有空就往联系点跑,克服了不少困难,鼓励村里人开展肉鸽养殖,成立了合作社。不但他自己定点联系的贫困户提前一年完成脱贫目标,还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增收致富。  两年前,小牛刚分到局里工作的时候,给周围熟悉的同事印象最深的是,他方
期刊
“奶奶婶”跳墙摔着了!  扶贫干部老王没起床手机就响起来,传来这样的消息。他急忙穿衣起床,顾不得洗漱,趿拉着鞋子就往“奶奶婶”家跑,边提鞋边恨恨地说:“我说别把墙砌那么高,偏不听,这回摔着了吧?唉!”  “奶奶婶”今年七十六岁,个子不高,满脸沟壑,瘦瘦的一位老太太。村里人都不叫她名字,叫她“奶奶婶”。别看她瘦,精神头儿可蛮足的,每天从墙里跳到墙外,再从墙外跳到墙里,来来回回数不清,墙头跳出来豁儿。
期刊
蛋蛋从来不看连环画,蛋蛋太忙,哪有工夫呢!蛋蛋还要“放电影”呢——一块包袱皮四个角系上绳,往两棵树之间一拴,一群光葫芦头每人搬个小板凳,横成行竖成列坐好,聚精会神看那块连个补丁都没有的哑巴红布。蛋蛋还要挖地道呢——蛋蛋们计划把地道从打麦场挖到三娃家锅台下。三娃他娘好说话,是要争取的对象,但挖了没多深就塌了,再挖还塌,看来这儿不适合打游击。蛋蛋还要“埋地雷”呢——找块砖头拴上长绳,在村头大路中间挖个
期刊
财 运  许庆生十八岁那年,柳林镇这一带流行瘪螺痧(霍乱)。他所在的许家村里就死掉三十多个人。他家最倒霉,死掉四个,只剩他一人。请郎中买药、买棺材安葬,八亩三分水田全部卖光。他原跟父亲学会种瓜,却没有田地可种,有时便帮人家种几亩香瓜,得些工钱;不种瓜时帮粮行、木行、茧行挑运货物,干杂活儿。他虽有两间旧瓦房,但没有田产,四十岁了还打着光棍。  柳林中街杂货店老板许长生,是许庆生同族堂兄,在镇西北有块
期刊
田大脚上杆子要嫁戴老爷,二十多岁的大姑娘要嫁老头儿,这事儿轰动了桦树镇。  戴家是大粮户,养着枪队,方圆数百里有名的响窑。戴家有两百垧好地,种啥长啥,开烧锅、油坊、大车店、饭馆,买卖占了半条街。  田大脚长相端正,杨柳细腰,能识文断字。爷儿俩开私塾,收了十几个学生。她爹教《三字经》《百家姓》,领学生写毛笔字。她教做算术、记账目,领着学生打算盘。  小时候,爹让缠脚,她闹绝食,爹就由着她。长大后,她
期刊
天色很快暗下来了,山里似乎黑得更快。郭保全校长走出祠堂,沿着山村的小路兜了一圈。他时不时走进村民家里,一边与主人打招呼,一边查看租住着的学生,提醒他们当心火烛,早睡早起。  当他转回祠堂准备也去休息时,听到了风琴的声音。风琴弹的是《送别》,和着节奏,他不由得哼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他走进用作教室的祠堂,看见一个男生正在弹风琴,借着隐约的月光,手
期刊
如你所知,农村的房子,正房是不叫客厅的,而是叫堂屋。在我的家乡,这个“堂”字又发生了奇怪的音变,后鼻音变成前鼻音,所以堂屋听起来是“坛屋”。事实上,我家乡的方言中充满了这种无法解释其原因的很无厘头的音变。它们使家乡话土味浓重,牙碜得让人直打寒战。但是,不管喜欢不喜欢,它们已经像母乳一样被我吃进骨头里,永远无法摆脱。我四十多岁了,嘴里至今仍然会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下意识地蹦跳出几个土音,让我刻意营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