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怎樣减轻幼儿的负担,培养幼儿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已成为教师和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能否自始至终运用启发性教学进行幼儿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和研究中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深刻批判的背景下产生的。从本质上讲,启发式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儿童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锻炼、发展幼儿思维有良好促进作用。文章结合作者教学实践与深入思考,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思想以及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思考,真正实现让幼儿多动手多操作,在实际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思维,大力启发幼儿思维,从而达到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启发式教学;运用;技巧
幼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产生兴趣;鼓励儿童运用各种感官进行学习探究;指导幼儿获得相关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言之,教学中凡是能指导、启示、激发学习者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以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方法都可以称为启发式教学范畴。
一、启发性教学的基本理论
启发性教学是指教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的探索精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幼儿主动或与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幼儿教育的各种活动过程都是教师与幼儿的双边活动过程,如果离开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收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还不能把学习的社会意义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与他们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望等紧密相连的。因此,要求幼儿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幼儿注意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组织安排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具体、生动、形象、与兴致勃勃的活动之中,促使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产生热爱、兴趣、好奇心,产生吸取知识的要求和内在动机,主动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二、启发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1、启发幼儿独立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这是雨果的名言。也说明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2、要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其自主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压鸡吃米”的故事:压着鸡的头,鸡不会啄米;把鸡放开了,米放在一边,鸡反而自己跑过去啄米了。陶行知先生用这个故事作为讲座的开头,向大家诠释了一个教育的道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主动学习。启发式教学区别于直接说教式教学的优势就在于激发幼儿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3、鼓励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引”,在于“导”,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巧导善引、相机点拨,有效促进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4、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扬教学民主。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处于真正自由的状态,其创造性才可以得到最大的激发。只有摆正对幼儿的认识,肯定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才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师幼互动才会更和谐。
三、启发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并选择适合幼儿水平、能促进幼儿发展和幼儿感兴趣的教材,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参观、旅游、竞赛、故事会、演唱会、运动会、专题教学活动等,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提问法、比较法、观察法、游戏法、练习法、示范法、讲解法、创造问题情景法和丰富联想法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积极地进行想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
4、利用生活现象引导幼儿思考启发式教学,要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有价值、有依据的思考,而不是仅仅是异想天开。大班语言活动“片片树叶故事多”中,教师引导家长周末带着幼儿去公园观察树叶形状,看树叶飘落的样子,捡树叶,画树叶,进行树叶艺术创作,在班上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树叶的主题探索。有了生活经验的铺垫,再以诗歌《落叶》为文本,组织语言活动,以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再到“说一个故事”为目标,让幼儿将树叶与实物建立联系,进行发散思维。教师创设树叶从大树下飘落下来的场景,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树叶、场景产生联想,实现有意义的经验建构。
5、教师应树立热情、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正视幼儿的差异,注意与幼儿我进行体态语言交流,关心每一个幼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幼儿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绪,踊跃的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主动的学习。
6、让幼儿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展思维、巩固认知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多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经验,多提供动手的机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小班“小小运水工”科学活动中,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工具进行运水,发现玩具筛运不了水。“为什么玩具筛运不了水?”因为下面有洞洞。那怎样才可以让玩具筛也可以用来运水呢?教师启发幼儿进行尝试、探索。有的幼儿在筛底部放一张塑料垫,发现水还是会从四周漏出来;又改成在筛外面套一个塑料袋,发现水会掉到塑料袋上,变成是塑料袋运水了,而不是用筛运水了;又尝试把袋子套在筛子里面,这次可以运水了……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实践中启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思考,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尝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7、教师应正确的应用启发性语言对幼儿进行教育。
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幼儿的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生理心理机制尚未发育健全,这就对幼儿教师的语言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语言运用的缺失,会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不高,性格发展不完善。教师运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是调动幼儿学习和思考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手段是“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的语言和其他知道行为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启发儿童的“学”,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
四、结语
运用启发性教学模式进行幼儿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指导和教学方法,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通过启发性教育引导幼儿参与到主题中来,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对事物的新奇﹑幻想﹑探究的需要,而且使幼儿在各显其才﹑各尽所能的创意活动中,促进起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的提高。启发提示下,孩子们不断思考﹑尝试,有效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富有启发性和愉快的环境下,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志祥.启发式教学与幼儿音乐教育[J].黄河之声,2016(21):50.
[2]郑健,张棋.少儿美术教育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与创新[J].美育学刊,2016,7(01):97-100.
关键词:幼儿教育;启发式教学;运用;技巧
幼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产生兴趣;鼓励儿童运用各种感官进行学习探究;指导幼儿获得相关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言之,教学中凡是能指导、启示、激发学习者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以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方法都可以称为启发式教学范畴。
一、启发性教学的基本理论
启发性教学是指教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的探索精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幼儿主动或与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幼儿教育的各种活动过程都是教师与幼儿的双边活动过程,如果离开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收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还不能把学习的社会意义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与他们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望等紧密相连的。因此,要求幼儿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幼儿注意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组织安排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具体、生动、形象、与兴致勃勃的活动之中,促使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产生热爱、兴趣、好奇心,产生吸取知识的要求和内在动机,主动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二、启发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1、启发幼儿独立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这是雨果的名言。也说明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2、要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其自主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压鸡吃米”的故事:压着鸡的头,鸡不会啄米;把鸡放开了,米放在一边,鸡反而自己跑过去啄米了。陶行知先生用这个故事作为讲座的开头,向大家诠释了一个教育的道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主动学习。启发式教学区别于直接说教式教学的优势就在于激发幼儿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3、鼓励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引”,在于“导”,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巧导善引、相机点拨,有效促进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4、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扬教学民主。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处于真正自由的状态,其创造性才可以得到最大的激发。只有摆正对幼儿的认识,肯定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才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师幼互动才会更和谐。
三、启发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并选择适合幼儿水平、能促进幼儿发展和幼儿感兴趣的教材,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参观、旅游、竞赛、故事会、演唱会、运动会、专题教学活动等,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提问法、比较法、观察法、游戏法、练习法、示范法、讲解法、创造问题情景法和丰富联想法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积极地进行想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
4、利用生活现象引导幼儿思考启发式教学,要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有价值、有依据的思考,而不是仅仅是异想天开。大班语言活动“片片树叶故事多”中,教师引导家长周末带着幼儿去公园观察树叶形状,看树叶飘落的样子,捡树叶,画树叶,进行树叶艺术创作,在班上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树叶的主题探索。有了生活经验的铺垫,再以诗歌《落叶》为文本,组织语言活动,以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再到“说一个故事”为目标,让幼儿将树叶与实物建立联系,进行发散思维。教师创设树叶从大树下飘落下来的场景,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树叶、场景产生联想,实现有意义的经验建构。
5、教师应树立热情、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正视幼儿的差异,注意与幼儿我进行体态语言交流,关心每一个幼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幼儿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绪,踊跃的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主动的学习。
6、让幼儿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展思维、巩固认知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多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经验,多提供动手的机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小班“小小运水工”科学活动中,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工具进行运水,发现玩具筛运不了水。“为什么玩具筛运不了水?”因为下面有洞洞。那怎样才可以让玩具筛也可以用来运水呢?教师启发幼儿进行尝试、探索。有的幼儿在筛底部放一张塑料垫,发现水还是会从四周漏出来;又改成在筛外面套一个塑料袋,发现水会掉到塑料袋上,变成是塑料袋运水了,而不是用筛运水了;又尝试把袋子套在筛子里面,这次可以运水了……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实践中启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思考,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尝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7、教师应正确的应用启发性语言对幼儿进行教育。
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幼儿的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生理心理机制尚未发育健全,这就对幼儿教师的语言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语言运用的缺失,会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不高,性格发展不完善。教师运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是调动幼儿学习和思考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手段是“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的语言和其他知道行为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启发儿童的“学”,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
四、结语
运用启发性教学模式进行幼儿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指导和教学方法,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通过启发性教育引导幼儿参与到主题中来,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对事物的新奇﹑幻想﹑探究的需要,而且使幼儿在各显其才﹑各尽所能的创意活动中,促进起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的提高。启发提示下,孩子们不断思考﹑尝试,有效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富有启发性和愉快的环境下,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志祥.启发式教学与幼儿音乐教育[J].黄河之声,2016(21):50.
[2]郑健,张棋.少儿美术教育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与创新[J].美育学刊,2016,7(0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