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民族特色十分强烈的民族之一,其文化和艺术形式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民歌相结合就逐渐形成了具有土家族自身特色的“哭嫁歌”。 近年来关于黔、湘、鄂土家族“哭嫁歌”的相关成果较多,但是关于渝东南地区重庆市黔江区来说,“哭嫁歌”的相关研究甚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黔江土家姑娘来说,我渴望自己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能够得到社会上的关注,我希望自己家乡的“哭嫁歌”得到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传承;发展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土家族人民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风光绮丽的武陵山区,土家族音乐就产生于这片土地。土家族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种类极其多样。在土家人居住的重庆市黔江区就一直承载着一种土家族音乐文化,叫做“哭嫁歌”。
聚居在重庆市黔江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哭嫁也称“哭出嫁”、“哭嫁囡”。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人生中最大的喜事。在土家族婚礼习俗中,“哭嫁歌”是由新娘及其亲人们(女性)演唱的极具抒情色彩的歌谣,它是新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实情感的一种演唱形式,也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的哭诉。“哭嫁歌”是由新娘领头哭、亲人们安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强,十分悲凄,哀婉动人,催人泪下,场面极为壮观,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哭嫁歌”在许多地区、许多民族中存在过,但土家族哭嫁歌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与该地区民众关于哭嫁的民俗心理有关。土家族人认为新娘不哭、哭得不好是不吉利的。因此,在过去,重庆市黔江区的土家姑娘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哭嫁,会不会哭唱常常被人們当做权衡姑娘聪明与否的标准之一。在土家聚居区,大多数农村的大人们都不太重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女孩),只等孩子们稍微年长家长就找户家境可以的人家嫁了,所以,哭嫁便成了土家姑娘出嫁前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土家族的婚礼上,哭嫁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之中,土家姑娘在婚前几天,有的甚至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哭嫁,婚期越近新娘的哭声越悲伤,在出嫁之前往往整夜地哭嫁。在新郎来轿娶亲的当天夜里,一定是新娘哭嫁的高潮,往往通宵达旦,特别是娶亲的人快到姑娘家时,姑娘一定要哭的特别好,哭声要很大,假如姑娘哭得不动人,脸上没有眼泪,这时母亲就会急坏了,她就用自己的哭唱(领唱)来催促女儿尽情地哭,甚至暗暗地揪痛女儿,使她嚎啕大哭。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隔壁大伯家的姐姐出嫁,家里的亲戚提前一个月就为她准备嫁妆,从那时候开始每天晚上我都会隐隐约约听到一些哭声,当时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姐姐每天都会哭(当时心里还想明明出嫁是多么令人兴奋开心的事情,为什么要哭呢),更令我惊讶的事情是她如果哭不好,她的爸妈就会狠狠地骂她。到了姐姐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她哭得比之前更厉害,家里的亲戚(女性)也会挤到新娘屋里一起哭嫁,所有的女性聚在一起哭嫁,场面尤为壮观。当时姐姐的哭嫁得到了所有亲戚的夸奖,当然就意味着她以后的生活会特别美好,家庭会一帆风顺。
“哭嫁歌”最初是用土家语哭唱,主要依靠口传声授得以相传。在黔江土家族聚居区,用汉语哭嫁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了,甚至在民间还有汉语哭嫁歌词的手抄本广为流传。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哭嫁与婚礼仪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和内容。“哭嫁歌”既是一部奇特的土家族抒情婚姻史诗,也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土家族“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最初是用土家语演唱的,音调比较浓,加上汉语与土家语在哭唱中的结合、使哭嫁歌句式自由、长短不一、语言含蓄明快。由于哭嫁是由新娘、亲属自愿、自发地进行的,所以在“哭嫁歌”的语言形式上,往往是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音乐语言既押韵又不强求,天然本色且口语化。
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加快,重庆市黔江区越来越多的土家人忽略了自己本民族独有的民俗音乐文化,追逐社会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土家人口向城镇转移,几乎完全脱离了以前的耕种生活,这些年轻人受到外面城市文化的冲击,外来音乐文化慢慢进入了黔江区的每户人家。黔江区土家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哭嫁歌”存在的空间却越来越狭窄,人们在婚礼过程中已经基本不会提及“哭嫁歌”。对于只能通过口传声授且没有完整曲谱的“哭嫁歌”来说,不论是生活方式上发生的的改变还是外来城市文化的带入,都给“哭嫁歌”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土家族“哭嫁歌”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之一,“哭嫁歌”是民俗文化的瑰宝,更是重庆市黔江区的瑰宝,“哭嫁歌”的流传会给黔江区带来浓郁的文化气息,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进行文化交流。重庆市黔江区土家族“哭嫁歌”作为土家民俗音乐的瑰宝,在早期土家人的婚姻过程中是极为普遍的。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西方婚俗的向往,当地的人们举行的都是西式婚礼,“哭嫁歌”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了。作为一个重庆市黔江区土家人,我们应该有极强的民族意识,保护民族文化,将民族的精髓“哭嫁歌”不断地发展壮大。我们都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唐婷.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艺术特征及传承 [J] 黄河之声,2014
[2]冉竞华.沿河土家族哭嫁歌研究 [D] 暨南大学,2015
[3]余洋.论土家族哭嫁歌的研究价值 [J] 表年文学家,2012
[4]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传承;发展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土家族人民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风光绮丽的武陵山区,土家族音乐就产生于这片土地。土家族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种类极其多样。在土家人居住的重庆市黔江区就一直承载着一种土家族音乐文化,叫做“哭嫁歌”。
聚居在重庆市黔江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哭嫁也称“哭出嫁”、“哭嫁囡”。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人生中最大的喜事。在土家族婚礼习俗中,“哭嫁歌”是由新娘及其亲人们(女性)演唱的极具抒情色彩的歌谣,它是新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实情感的一种演唱形式,也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的哭诉。“哭嫁歌”是由新娘领头哭、亲人们安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强,十分悲凄,哀婉动人,催人泪下,场面极为壮观,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哭嫁歌”在许多地区、许多民族中存在过,但土家族哭嫁歌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与该地区民众关于哭嫁的民俗心理有关。土家族人认为新娘不哭、哭得不好是不吉利的。因此,在过去,重庆市黔江区的土家姑娘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哭嫁,会不会哭唱常常被人們当做权衡姑娘聪明与否的标准之一。在土家聚居区,大多数农村的大人们都不太重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女孩),只等孩子们稍微年长家长就找户家境可以的人家嫁了,所以,哭嫁便成了土家姑娘出嫁前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土家族的婚礼上,哭嫁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之中,土家姑娘在婚前几天,有的甚至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哭嫁,婚期越近新娘的哭声越悲伤,在出嫁之前往往整夜地哭嫁。在新郎来轿娶亲的当天夜里,一定是新娘哭嫁的高潮,往往通宵达旦,特别是娶亲的人快到姑娘家时,姑娘一定要哭的特别好,哭声要很大,假如姑娘哭得不动人,脸上没有眼泪,这时母亲就会急坏了,她就用自己的哭唱(领唱)来催促女儿尽情地哭,甚至暗暗地揪痛女儿,使她嚎啕大哭。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隔壁大伯家的姐姐出嫁,家里的亲戚提前一个月就为她准备嫁妆,从那时候开始每天晚上我都会隐隐约约听到一些哭声,当时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姐姐每天都会哭(当时心里还想明明出嫁是多么令人兴奋开心的事情,为什么要哭呢),更令我惊讶的事情是她如果哭不好,她的爸妈就会狠狠地骂她。到了姐姐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她哭得比之前更厉害,家里的亲戚(女性)也会挤到新娘屋里一起哭嫁,所有的女性聚在一起哭嫁,场面尤为壮观。当时姐姐的哭嫁得到了所有亲戚的夸奖,当然就意味着她以后的生活会特别美好,家庭会一帆风顺。
“哭嫁歌”最初是用土家语哭唱,主要依靠口传声授得以相传。在黔江土家族聚居区,用汉语哭嫁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了,甚至在民间还有汉语哭嫁歌词的手抄本广为流传。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哭嫁与婚礼仪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和内容。“哭嫁歌”既是一部奇特的土家族抒情婚姻史诗,也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土家族“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最初是用土家语演唱的,音调比较浓,加上汉语与土家语在哭唱中的结合、使哭嫁歌句式自由、长短不一、语言含蓄明快。由于哭嫁是由新娘、亲属自愿、自发地进行的,所以在“哭嫁歌”的语言形式上,往往是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音乐语言既押韵又不强求,天然本色且口语化。
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加快,重庆市黔江区越来越多的土家人忽略了自己本民族独有的民俗音乐文化,追逐社会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土家人口向城镇转移,几乎完全脱离了以前的耕种生活,这些年轻人受到外面城市文化的冲击,外来音乐文化慢慢进入了黔江区的每户人家。黔江区土家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哭嫁歌”存在的空间却越来越狭窄,人们在婚礼过程中已经基本不会提及“哭嫁歌”。对于只能通过口传声授且没有完整曲谱的“哭嫁歌”来说,不论是生活方式上发生的的改变还是外来城市文化的带入,都给“哭嫁歌”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土家族“哭嫁歌”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之一,“哭嫁歌”是民俗文化的瑰宝,更是重庆市黔江区的瑰宝,“哭嫁歌”的流传会给黔江区带来浓郁的文化气息,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进行文化交流。重庆市黔江区土家族“哭嫁歌”作为土家民俗音乐的瑰宝,在早期土家人的婚姻过程中是极为普遍的。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西方婚俗的向往,当地的人们举行的都是西式婚礼,“哭嫁歌”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了。作为一个重庆市黔江区土家人,我们应该有极强的民族意识,保护民族文化,将民族的精髓“哭嫁歌”不断地发展壮大。我们都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唐婷.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艺术特征及传承 [J] 黄河之声,2014
[2]冉竞华.沿河土家族哭嫁歌研究 [D] 暨南大学,2015
[3]余洋.论土家族哭嫁歌的研究价值 [J] 表年文学家,2012
[4]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