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学生使用好学具是使学生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具操作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学具操作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渐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自主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有利于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例如,在第四章概率的教学中,我与学生运用自制的转盘、硬件、骰子、瓶盖等一起做游戏,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性,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使数学内容更加丰富,与此同时又能学到概率的有关知识。
二、通过学具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公式。
1.数学里的很多概念,学生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学具操作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教学平行线定义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同一个平面”的重要性,我选择了教室四面的八条边作为直观学具,让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我采取提问的方式:“同学们,为什么要在平行线定义中加上同一个平面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八条边有的不相交也不平行。此时我进一步作出提示,终于使学生明白它们有的不在同一个墙面上,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记忆,所以对有些几何概念仅用语言叙述,学生很难理解。例如:在八年级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从直观上去了解对称,我采取对折的方法进行演示,启发学生纵横对比,从而使学生思维意识增强,对图形的拼凑起到了铺垫作用。
2.近年来国内外在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强调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法则和公式的来源及推导过程,学具操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从学具操作袋中取出1个圆柱、3个不同的圆锥,并分别将圆锥标上1、2、3(圆锥1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圆锥3与圆柱等高不等底)。教师出示以下实验要求:(1)比一比。把每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与圆柱比一比,并做好记录。(2)猜猜看。分别用圆锥1、圆锥2、圆锥3盛水注入圆柱筒内,几次可以注满?(3)量一量。分别用3个圆锥作为量具向圆柱内注水记录结果。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比较,总结概括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他们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口陈述操作过程,动脑思考新规律,总结新结论,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并且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三、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图形的变换”单元,很多内容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来教学的,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摆一摆,并与同学们交流,最后回想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的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图形的变换,建立了数和形之间的关系,发展了空间观念,加深了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生的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和加强。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当地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四、学具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胆引导学生猜想,勇于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技能,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对某些规律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让学生牢固地记住结论,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教师针对学具操作活动记录的过程和结果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分析比较,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数学结论。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由此可见,通过正确恰当地操作学具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学具操作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渐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自主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有利于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例如,在第四章概率的教学中,我与学生运用自制的转盘、硬件、骰子、瓶盖等一起做游戏,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性,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使数学内容更加丰富,与此同时又能学到概率的有关知识。
二、通过学具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公式。
1.数学里的很多概念,学生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学具操作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教学平行线定义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同一个平面”的重要性,我选择了教室四面的八条边作为直观学具,让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我采取提问的方式:“同学们,为什么要在平行线定义中加上同一个平面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八条边有的不相交也不平行。此时我进一步作出提示,终于使学生明白它们有的不在同一个墙面上,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记忆,所以对有些几何概念仅用语言叙述,学生很难理解。例如:在八年级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从直观上去了解对称,我采取对折的方法进行演示,启发学生纵横对比,从而使学生思维意识增强,对图形的拼凑起到了铺垫作用。
2.近年来国内外在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强调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法则和公式的来源及推导过程,学具操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从学具操作袋中取出1个圆柱、3个不同的圆锥,并分别将圆锥标上1、2、3(圆锥1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圆锥3与圆柱等高不等底)。教师出示以下实验要求:(1)比一比。把每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与圆柱比一比,并做好记录。(2)猜猜看。分别用圆锥1、圆锥2、圆锥3盛水注入圆柱筒内,几次可以注满?(3)量一量。分别用3个圆锥作为量具向圆柱内注水记录结果。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比较,总结概括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他们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口陈述操作过程,动脑思考新规律,总结新结论,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并且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三、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图形的变换”单元,很多内容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来教学的,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摆一摆,并与同学们交流,最后回想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的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图形的变换,建立了数和形之间的关系,发展了空间观念,加深了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生的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和加强。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当地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四、学具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胆引导学生猜想,勇于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技能,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对某些规律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让学生牢固地记住结论,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教师针对学具操作活动记录的过程和结果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分析比较,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数学结论。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由此可见,通过正确恰当地操作学具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