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诗与画的关系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c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诗歌与中国画虽然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但两种艺术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时二者又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差异性,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种艺术形式。从诗歌的角度,分析了诗和画之间的联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画一体。也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差别、间接艺术和直观造型艺术的差别以及"说得出,画不就"的情况。
  关键词:诗;画;同一性;区别。
  
  在中国艺术史上,诗歌和绘画均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们彼此之间密切相关,携手并肩地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国艺术的辉煌。诗歌与绘画之间虽然存在着联系,但毕竟是两种艺术手段,它们之间必然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本文主要是从诗歌的角度,简要的分析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关系。
  
  1、诗歌和绘画的同一性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讨论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不论是"诗"也好,"画"也好,都是要在一定的感情的指引下,才能够彼此相融,彼此渗透。本文将"诗"、"画"与"情"相联系,分析两者间的相通之处。
  1.1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唐代的很多山水诗都很好的体现了这点,而且有些叙事诗同样也能看到"诗中有画"的影子。
  1.1.1山水诗中的"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就是苏轼评论王维的诗歌的,所以王维的诗可以说是其最明显的代表。"王维善于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摄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加以突出的表现,他描写景物时,既不堆砌词藻,也不作琐细的形容,总是给读者留下充分的馀地,供他们自己去联想、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王维的诗最有写意画的效果,略加渲染,就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1]如他的《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按禅制毒龙。"寺庙、云峰、古木、小径、泉水、青松等景物,按照各自的空间方位排列在"画"中,我们仿佛可以听到树木的被风吹出的唰唰声、深山寺庙中的低沉的钟声、巨石下泉水的幽微,一幅深山古寺风景图跃然眼前。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香菱评王维的一段话更真切的说明了王诗中的画情:
  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诗句仅用十个字就勾勒出祖国边疆的雄浑、壮丽、开阔而又微带荒凉的画面。同时,这十个字用的恰到好处,就如香菱所说的"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这正是诗与画的结合,同时也是诗与情的结合,从而呈现出了这样一幅绘景绘情的边疆风景图。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中,选取了明月,青松,清泉,竹,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灵动生活气息的片段,不假雕绘,不加藻饰,用了几近素描的手法勾勒出来一幅山村生活图。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读者在阅读之后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
  此外很多诗作中的意象是有色彩的,诗中画的效果会更清晰。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湛蓝的天空下,两只黄鹂在青翠的柳树上吱吱喳喳的唱着,一行白鹭在蓝天的映衬下自由的飞翔着,到处生机盎然,生机勃勃,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又具有现实生活色彩的写意的画面。
  1.1.2叙事诗中的"诗中有画"
  写景的诗易于"诗中有画",对景物的描写很容易就让我们联想到画面,而叙事诗更多的是记叙事件的,很难产生这种艺术感觉的,但在很多的叙事诗中,我们也可以想象出画面来。如张藉的《夜到渔家》一诗,就是通过叙事来表现出浓浓的画意来的。"渔家在江口,潮水人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前四句叙事,平淡无奇。接下来说,近处密竹丛生,村陆延伸远去。'月出',见出时间之晚,回应题目'夜到'。'钓船稀',见出投宿不易,暗示投宿人的急切心情。恰在此刻,远远地看见有人在寻找沙岸泊船,还看见春风吹动他的草衣。这位'欲投宿'的'行客'的内心欢快,未着一字;'渔家'的情状,似隐似现,未睹其貌;而所见者,唯有'草衣'飘荡于春风中耳!末句神韵悠悠,情思缕缕,飘荡江畔。"[2]
  由此可见,不论是山水诗还是叙事诗,都是与画有着密切联系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都是有画意的,不光要有画面的描写,同时还要有着浓烈的感情在其中,不然,只会是很空洞的画面,而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就达不到很好的艺术欣赏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文学的交流活动,影响诗歌的传播。
  1.2画中有诗
  诗和画是相通的,又是互补的,既然诗中可以有画,画中自然就会有诗的存在,下面我们将简单讨论下画中有诗的情况。
  "画中有诗"的"诗"主要体现在题画诗上,题画诗是指以书法为媒介题于画上的诗,这就更明显的体现了诗和画是具有同一性的,他们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题画诗又可以分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情况。"[3]
  1.2.1"以诗为画"
  "以诗为画"就是说先有了诗的存在,再根据诗的内容作画,这种情况一般是后人为前人的诗进行配画的。以诗为画在历代层出不穷。如东晋顾恺之根据三国时代诗人曹植《洛神赋》而作的《洛神赋图》,在造型艺术上巧妙地把幻想加以形象化。"《洛神赋图》是一幅长卷,连续性的画面依《洛神赋》情节而展开,生动地描绘出曹植对洛神痴心眷念的神态,又衬出洛神孤高静洁的格调,表现了想象的境界。"[4]如"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作《李白诗意图》,傅抱石、关山月依据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而作山水画,齐白石曾受老舍之托以清人查白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作画等等。"[5]又如"卫协和晋明帝司马绍都画有《诗经》画,史道硕画有《嵇中散诗图》,戴逵画有《嵇阮十九首诗图》等,顾恺之也画有嵇康、曹植的诗图,还有根据张华《女史箴》诗而作的《女史箴图》,诗歌抄录于图,图文并茂。"[6]这些画作的出现都是根据前人的诗歌内容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对诗进行描绘,而是融入了画者的感情,又有画者的艺术再创作,也就是说诗意融合了画意,因诗意的感染加深了对画意的感受,只有这样,诗意才能更好的在画中体现出来,画也才能成为一幅好画。
  1.2.2"以画为诗"
  "以画为诗"是根据画的内容作诗,与"以诗为画"的时间顺序整好相反,是先有画后有诗的,且很多题画诗的作者并非画家本人。迄今看到的最早的咏画诗是南朝宋宗明皇帝刘彧赞美先帝的四言诗《帝国颂》,所谓《帝国》是一幅帝王肖像画。诗如下:"帝国凝远,瑞美昭宣,济流月镜,鹿毳霜鲜,甘霜降和,花雪表年,孝德载衍,芳风永传。"这首诗的风格,明显是《诗经·颂》的延续,也就明显地说明很多题画诗的作者并非画家本人。"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把绘画的色彩、光线、远近、构图都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都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7]
  1.2.3"诗画一体"
  这种艺术现象自唐代以后就很多见了,很多诗画一体的作品出现了。很多大家也都选择了在自己的画作上题上诗。如唐伯虎的《骑驴归思图》,泉水、危岩、乔木的山中,画着一个骑着驴带着笠的书生在山路上前进着。左上角题诗:"祈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诗和画就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诗意与画意的表达相一致。又如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整幅图的主干就是一株从右向左倾的腊梅花,花上栖息着两只鸟。简单的构图,但在画的左下角题着首诗:"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也就使得整幅画充满了诗意,很好的体现了"诗画一体"的艺术审美境界。
  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都是诗和画的联系的表现,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艺术境界。诗和画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国艺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2、诗与画的差异性
  
  诗歌和绘画毕竟是两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固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但更多的还是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之处,这两种艺术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所以差异性也是诗歌和绘画之间的明显特征。不能一味地说明诗歌与绘画之间的联系,也要重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这两种艺术的发展。
  2.1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区别
  诗歌是一种时间艺术,它的描写不必拘束于某一时间,而是可以超越时间界限的。虽然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也兼有空间艺术的特点,但从根本上说,诗歌还是一种时间艺术。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者莱辛在《拉奥孔---论画和诗的界限》一文中就指出了绘画凭借线条和颜色,描绘那些同时并列的物体,诗通过语言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事物,即画写定型,诗写变化。"诗歌是借助于语言文字这一传达工具,表现空间境界在时间流程中的延展,也表现不相连属的空间境界,在对空间境界、方位、角度、距离的选择和变换方面,有着绘画无法比拟的自由度,还可以表现声音、触觉、嗅觉、感觉等无法凭空间境界直接展示的内容,并且对外物与内心的碰撞、交叉以至融合、渗透,或相离、相反等情况,可以因意而施,运转自如,等等。"[8]
  绘画是一种空间艺术,它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只能表现一刹那间的物态和景象,是时间的一个点,所以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邵雍说画只善于表现物的静态,而不善于表现物的动态。这些都说明了画只是表现一个瞬间的物象的,跟诗歌的时间艺术是不同的。
  2.2间接艺术和直观造型艺术的区别
  诗歌和绘画在艺术种类上还有间接艺术和直观造型艺术的差别。
  诗歌是间接艺术是说所谓的诗中有画的情况,不是诗直接表现出来的,诗中的画都是通过语言描述,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种自己的理解,再加上读者自己的经验、想象、联想,才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幅虚拟的画卷。所以说,诗歌的艺术效果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要是没有语言的魅力,也就不会有诗的意境,也就不会有如此具有审美意义的诗歌的存在,语言就是诗歌的一个载体,也是"画"的一个载体,诗歌是间接的让读者感受到了画意。
  而绘画则与诗歌是不同的。绘画是一种直观造型艺术。绘画想要表现什么,是直接在画中画出来的。它没有另外的可以令人想象的载体,而是通过线条、色彩等绘画要素把想要表达的东西都给直接展示出来,在受众面前呈现的是一幅清晰的图景,受众不用再进行什么想象就可以直接感受到最直观的景象。当然了,画有的时候也蕴含着深层次的东西,需要受众进行深入分析与理解才能感知到,这是深层的,一般说来,画还是可以让人直接感受到物象的。所以说绘画是一种直观造型艺术。
  2.3"说的出,画不就"
  这一论题是明代董其昌所说的,他说:"'水作罗浮磬,山鸣于阗钟。'此太白诗,何必右丞诗中画也。画中欲收钟磬不可得!"程正揆转述为:"'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华亭爱诵此语,曰:'说得出,画不就。'"[9]这是说诗和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通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表现领域。诗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意境,可以有很深的程度,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带给我们很浓重的情感。但绘画有的时候则表现不出这些情感,也表现不出一些意境。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前两句是很明显的"诗中有画",可以用画表现出来,但后两句却很难用画表现出来,"思故乡"怎样画出来呢?像这种语句就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是不能用简单的画表现出这么深的意境的。又如王维的《山路》:"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这种意境我们可以理解:路边的植物充满了生机,树叶等青翠欲滴,像是能湿了过路人的衣服似的。这种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的画面,怎样用画来描绘呢?即使是再高明的画家应该也画不出这"湿人衣"的感觉吧。这都是很明显的"说的出,画不就"的现象,也就说明诗和画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总的说来,诗和画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他们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清晰的界限。但不论是联系还是界限,都可以体现出二者的艺术性,都可以体现出二者在内在审美性上的相通。
  "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10]--这应该是诗与画关系的最好写照吧。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7。
  [2]艾治平:古典诗词艺术探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71。
  [3]常存文.论中国古代诗画关系[J].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34(4):111。
  [4]卢新颜:诗与画的融合[J].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29(132):92。
  [5]卢新颜:诗与画的融合[J].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29(132):93。
  [6]刘晔:中国传统诗画交融的理论轨迹[J].南京:艺术百家,2006,93(7):127。
  [7]刘晔:中国传统诗画交融的理论轨迹[J].南京:艺术百家,2006,93(7):128。
  [8]罗显克、钟良:"诗"与"画"边界研究:以王维诗为中心[J].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9(6):156。
  [9]杨铸:"诗画本一律"--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自觉选择[J].北京:北京社会科学,2002,(3):119。
  [1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
其他文献
摘要:东鱼河南支是淮河流域东鱼河的一条主要支流,是山东曹县与河南兰考的一条主要防洪除涝河道,由于严重淤积,大大降低了河道的防洪除涝效益。  关键词:水土保持;河道淤积;防治措施。    东鱼河南支是淮河流域东鱼河的一条主要支流,是山东曹县与河南兰考的一条主要防洪防涝河道,位于黄河以东,南四湖以西,万福河以南,废黄河故道以北。起源于河南边界胡乔,至定陶县王店集乡入东鱼河,全长52.4公里,流域面积1
期刊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具有凭证价值和法律效力,为我们提供各种历史资料、数据,对揭开历史遗留问题起了很大的作用。码头镇国土资源所历年来各项用地数据都十分重要,它详细记录了各项目建设占用土地的情况,土地分类的变化及每一宗房地产的土地权属来源,交易变化过程,是土地确权、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和执法监察等国土工作的科学依据,与镇政府的工作和群众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规范
期刊
摘要: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建筑行业活动的各种道德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建筑管理的伦理原则,底线、目标、手段和监督。并希望能让建筑行业自觉运用伦理学来规范建筑工程活动中管理行为。  关键词:建筑管理;伦理管理;管理。    伦理学是从道德意识的角度去研究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它的宗旨是要充分发挥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来调整人们社会关系中的矛盾,以达到控制社会系统的目的。管理科学则是通过自然科学
期刊
摘要:现代战争,由于高技术的引入,使战争的内涵和样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武器装备的战时保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论述了现代战争的科技保障战略。  关键词:现代;战争;科技;保障;战略。    武器装备是战争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人的因素始终是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在信息化战争的新世纪,人的智能作用将凸显出来,因此重视战时科技保障的全民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
期刊
当前,我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环境及其法制建设本身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本人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以人为本"和环保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即是以最大多数人发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可以理解为作为个体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处在社会金字塔下层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还可以理解为与自然
期刊
摘要:近年来,曹县从战略高度出发,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狠抓绿色食品开发,绿色食品进入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产品总量规模和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制度优势、品牌优势和产品优势日益凸现,有力地推动了曹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食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过
期刊
摘要: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能够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和谐公路,一是克服发展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二是增强公路自身的持续竞争力。目前公路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公路;可持续发展;和谐。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公路事
期刊
城市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把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的进行。本文对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
期刊
摘 要:基建工程审计是确保基建项目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但当前我国基建工程审计领域仍存在较大风险,本文针对如何防范各类基建工程审计风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基建工程;审计;风险;防范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家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各项基建项目的建设中。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各级审计部门也加大了审计力度。但由于基建工程审计自身的复杂性,时间跨度大,专业
期刊
档案工作是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工作的好坏反映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首先,从综合管理入手,抓档案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同步发展。档案的综合管理就是将学校所形成的各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长期以来,档案管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只重视档案达标升级形式上的检查,忽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