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四步骤浅析《浮生六记》林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2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译者的主体地位越加凸显,而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使译者主体研究更加深入。本文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来浅析《浮生六记》林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探索译者主体性是如何通过译本选择来体现,并影响译者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四步骤;《浮生六记》;译者主体性
  一、斯坦纳翻译理论与译者主体性
  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坦纳在其代表作《通天塔之后》中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查明建、田雨界定译者主体性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都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
  二、《浮生六记》的翻译与译者主体性
  1.《浮生六记》及其翻译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写的自传性质文学作品。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写了他的婚姻生活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并谈及生活艺术、闲情意趣、山水景色、文艺评论等,颇具“性灵”作品风格。浮生六记现有三个英译本,以林语堂老先生的译本最为流行。林先生曾经说,自己“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笔者近来再次拜读林先生的译作,其译文令英美人都叹为观止,译文也在很多地方显示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译者主体性探微
  “阐释运作”过程的“信任”、“进攻”、“吸收”和“补偿”在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过程中表现为底本选择、源文本理解、译本生成和翻译补偿。林语堂的译者主体性在这四步骤中得以彰显。
  (1)信任
  信任是翻译阐释行为的第一步,也是继续翻译的关键。《浮生六记》中所反映出来的境界正迎合了林语堂先生的人生态度和性情,林语堂先生在“译者序”里写道:“在这个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林语堂先生在其译本后记中写道:“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从而建立起了“信赖”。
  (2)侵入
  侵入是翻译阐释行为的第二步,是译者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翻译时,译者要充分理解原文。但由于受到“偏见”的影响和制约,译者总会带着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模式对原文本进行解读,斯坦纳认为翻译中的理解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侵入模式,这同时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可举例来看:
  入洞如斗室,有泉流甚急,其声朗朗。池广仅三尺,深五寸许,不溢也不竭。
  I entered the cave, which was small like an attic, and saw a gurgling spring, which collected at a pool about three feet wide and five inches deep only; the water, I was told, remained at that constant level throughout the year.
  例中用foot和inches直接替代“尺”和“寸”,可以说翻译的并不准确,因为中国古时候的尺寸也并不是英语中的foot和inch。而之所以林语堂先生这样翻译,主要是由于他的独特的西式教育经历所致。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译者对原文本的侵入,同时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3)吸收
  翻译阐释行为的第三步是吸收,也就是表达阶段。在面对《浮生六记》中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词汇时,较多地使用了归化。在此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便得到凸显。
  例: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备一盆,惜乎明珠暗投。
  译文:Once I also saw at the home of a merchant at Yangchow two pots, one of boxwood and one of cypress, presented to him by a friend from Yushan, but this was lik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明珠暗投”用于比喻贵重的东西落入不识货的人手中,英语中有一成语“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两者不仅意象相同,语义也相近。林语堂先生在此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了归化译法,成功的传达了这一文化意象。
  (4)补偿
  翻译阐释行为的最后一步就是补偿。《浮生六记》的文化个性非常鲜明,由于东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在侵入和吸收阶段难免会出现文化信息的遗失,只有“补偿”才能尽量弥补翻译过程中的失衡。为此,林语堂主要以直译加注释的方式保留原文本的形式,并尽可能多地传达原语的文化信息。而这也符合林语堂 “忠实”的翻译标准。
  例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
  译文:Now I really feel like the fisher man who went up to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 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ao Yuanming).
  对于像“世外桃源”,这样的丰富文化内涵的典故如果不解释,西方读者恐怕很难理解。林语堂先生直译和括号内加注的办法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用归化法阐释出文化词汇承载的不同内涵,又如:“福寿山”为“Hill of Good Fortune and Longevity”,“大悲阁”为“Tower of Great Mercy”,“关圣”为“General Kuan Yu,the Chinese God of War and Loyalty”。如此一来,西方读者对原地名、人名中蕴含之意和身份了然于心,这种翻译策略就是阐释学所说的译者利用本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对译文进行的创作和改造。
  三、小结
  本文借助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理论分析了《浮生六记》英译本,发现林语堂在对《浮生六记》的翻译中充分体现了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对于重新审视翻译学,为翻译批评提供新视角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仅对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对主体性做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沈复,林语堂译.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
  [3]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
  [4] 孙小娟,浅论《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1)
  [5] 杨柳,从阐释学角度论译者主体性——林译《浮生六记》个案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07
  [6] 霍郭浩、朱玉彬,对桑德斯英译《浮生六记》过程的阐释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4(2)
  [7] 董晖,老道圆熟,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8] 李玉良,林译《浮生六记》的得与失[J],山东外语教学,2005(06)
  [9] 孙张静,阐释学理论视野下的译者主体性——以《浮生六记》林译本为例.
其他文献
【abstract】:Shakespeare wrote many sonnets during his lifetime.Sonnet 18 is very famous.On the theme of this sonnet people diverge.Some people think it’s about friendship while others hold the view tha
期刊
【摘要】:本文从现存的情理之间的困境出发,讨论亲亲相隐的现实意义,从而寻找孔颜之乐,从孔颜之乐出发讨论与曾点之乐,与点之乐之间的理论关联与现实联系。  【关键词】:亲亲相隐;孔颜之乐  亲亲相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  上面这则出自于《论语 . 子路》的事件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又一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期刊
【摘要】:迄今为止,对中国文化起源、民族史的相关研究已卓有成效,徐中舒先生指出:“…中国文化之创始者商族原为北方民族,…周族原为西北民族,受西式文化影响,‘由西东渐’,建立周王朝。”[1]由此可见北方文化直接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起源。笔者站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自始至终是互生共存的客观角度,通过两种文化对建筑观的诠释,发掘其文化属性的异同点。重点在于通过两种文化对建筑观的比较研究,系统地了解文化中固有的
期刊
【摘要】:书“凡载籍谓之书”书是表现人们文化修养的精神食粮,它即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信息来源,也可以成为一件美术品让其具有珍藏和观赏的价值。设计一本优秀的书,不仅可以包含著作者的思想,也可以展现设计师的能力。  【关键词】:书籍装帧;材质;情感表现;  一、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  (一)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概念  书籍装帧设计,用简单地话说,是指整本书的内部与外部的包装和美化。装帧词语的由来是日本,
期刊
【摘要】:词汇的学习是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德语词汇浩瀚如海,要完全记住是不可能的,即使想记普通常用词也得花很大的气力。不少学习者常因记不住单词,或无更多时间去记单词,因而往往半途而废。记单词确实是学德语的一大难关。在学习中如何能找出一个途径来帮助记忆单词,理解词义,无疑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德语语言;形容词  一、前言  学习德语与学习其他任何一门外语一样,必须记词汇
期刊
【摘要】:从宏村木雕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价值两方面阐述徽州宏村具有的中国正统文化思想,以及儒家和理学对宏村文化思想的广泛深入的浸透,形成了一种社会和谐共存的基础。宏村木雕具有广大群众的一般情感,对人们的心灵抚慰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传统中国文化最接地气的精神宝库,是保护传统村落中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木雕;传统思想;文化价值  宏村地处皖南徽州,由于中原战争,很多士族迁入徽州,给本地原著居民
期刊
【Abstract】:Junzi and gentlemen is respectively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English culture. Thousands of years’ development has integrated them with their own culture and become in
期刊
【摘要】:“我去”是一个2010年出现的网络热语。“我去”这一网络热语,根据笔者的统计大致有四种语义:1、表示无奈2、表惊讶、不满3、表对自己刚刚的表现的懊恼、懊悔4、语气助词没有实意表示一种不屑。查阅资料,我们知道“我去”的本意:作为对问者的一种回答,我到那里去。那么,网络上的四种语义又是怎么从它的本意泛化而来的呢?我们会具体分析。另外,鉴于“我去”的流行度如此之高,我们尝试从语句“我去”的语音
期刊
【摘要】:楚都纪南城周边楚墓出土了13件青铜越式鼎,鄂东地区楚墓出土了吴越文化区代表器物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器,这些都表明了楚文化与越文化间的紧密关系,楚文化和越文化是长江中下游两支影响最为深远广泛的文化,曾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建立起一度称霸中原的三个强大的诸侯国楚国、吴国和越国。本文也试从楚墓主要出土文物来探讨楚越文化之融合。  【关键词】:楚文化;越文化;文化融合;楚墓  一、主要考古发现  据不完全
期刊
【摘要】: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艺术产生地区在地理环境、人文传统以及由此造就的民族特性、气质有较大差异,其艺术表达形式也因此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中国和西方则各自分别衍生出了不同的展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绘画形式——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两者尽管风格迥异,但它们都是以自然、人文风景为描绘对象来表达人们对所处的自然世界的基本认识。这些描绘对象不仅包括“山山水水”、“花草树木”
期刊